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你永遠不知道一個糾結症患者為了一件事情可以思考多久?」
是的,生活中這樣的人大有人在,人們總是在為過去的一些行為糾結,當初為什麼要那麼做,甚至覺得自己真的糟糕透了。
真的如此嗎?其實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這是誰也無法改變的事實。在面對過去的時候,我們應該學會與過去道別,迎接新的生活。
關於這個問題英國作家羅伯特.戴博德,在他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就給出了我們一個答案,可能很多人跟我最初的想法一樣,覺得這不過是本兒童讀物,但事實並非如此,它是一本心理書。
為了讓普通的讀者可以對心理學理論有深入的了解,明白心理諮詢究竟是什麼,戴博德撰寫了這本素,本書讓經典童話《柳林風聲》童話的人物為大的背景。講述了一隻患有抑鬱症的蛤蟆,通過十次胡心理諮詢,終於找回快樂和自信的故事。這本書凝聚了作者多年心理工作的心得,也是英國暢銷20多年的國民級心理諮詢入門書。
人如果總是生活在過去的影子裡,就容易抑鬱。抑鬱是什麼?
抑鬱是一種十分可怕的病,它讓曾經生活在河岸的那隻穿著時髦,打扮誇張,愛冒險,為一點小事就會興奮不已,在朋友眼裡,神採奕奕,活力四射的蛤蟆,突然之間,變得鬱鬱寡歡,邋裡邋遢,甚至有過自殺的念頭。
蛤蟆有一個蛤蟆莊園,那是祖父留給它的遺產,但他開始並不喜歡就這份遺產,只是因為家裡長輩的意思,他繼承了這份他並不喜歡的遺產。
或許是這樣,他覺得自己的生活過得一團糟,認為自己沒什麼價值,為了讓所有人歡喜,常常不惜放下自尊去道歉,可即便如此,周圍沒有人會看到他的努力,依然對他的所作所為指手畫腳。
為此,蛤蟆並不開心,甚至時常覺得自己很悲慘,在長輩的面前,不論自己多大,都永遠像個孩子一樣。
在諮詢的過程中,蒼鷺告訴他,這就叫「兒童自我狀態」。這種狀態,往往有兩種,一種是自然型兒童,另一種則是適應型兒童。
父母總是將自己的意願和想法強加給孩子,為了迎合父母,孩子便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便應對所處的初始狀態。
這種狀態讓蛤蟆養成了依賴別人,他沒有自己的想法,總是想盡辦法去迎合別人。
可就算自己做的再好,也總是不被看見,因為,在生活裡,我們總是遇到「父母自我狀態」型的人,當「兒童自我狀態」的人遇到了「父母自我狀態」型的人即便對他們有再多的不滿,卻始終不敢反抗。
尤其是遇到挑剔型「父母自我狀態」的人,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愛批評、嚴厲、容易憤怒。他們的喜好就是對人評頭論足,喜歡以長輩的姿態去教育人。
獾跟蛤蟆的相處,就出於這樣的狀態,以至於,蛤蟆時常因為獾的教育,而對自己產生懷疑,即便很不喜歡獾,但它也不敢當面反駁獾的觀點,只是一味的認為自己的無能 。
作為父母,想要讓孩子更有出息,不是去幹涉他,讓他按部就班的按照我們的軌跡去生活,而是給他建議,並非操控他的人生。
長時間的操控,只能像蛤蟆一樣,把自己禁錮在過去的死循環當中,越陷越深,慢慢原本開心的人,一下子就變得鬱鬱寡歡。
我們如何才能擺脫這樣的死循環呢?那就是學會找到自己的位置,也就是書中所說的「成人自我狀態」。
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面對他人的意見和建議,我們應該擁有自己的理性分析,而並非一味的服從和依賴,作為一個成人,我們已經不再是孩子,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生,父母即便是某方面的過來人,但並非所有的成功都可以複製。
作為一個成年人,最重要的就是理性的對待,而不是被童年的情緒所困擾,或者長期生活在父母的陰影之下。我們就只是我們自己。
即便走錯了又如何,青春也好,人生也罷,我們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只有這樣才能慢慢地成長。過去的終究會過去,只有不斷往前看的人才會收穫最好的人生。
就像蛤蟆,最後,通過蒼鷺的心理諮詢,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賣掉了祖父留下的蛤蟆莊園,做起了一份自己喜歡的事業。雖然,這並不順利,可他卻越來越開心,生活也越來越有奔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