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告訴你 全球氣候正在發生怎樣的變化?

2020-12-04 中國天氣網

中國天氣網訊 日前,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向社會發布《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0》。報告顯示,剛剛過去的2019年,全球氣候系統變暖加速,物候期提前、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多項歷史紀錄被刷新,氣候極端性增強。

2019年春天,廣西桂林的楓香樹早早地萌發出了第一片樹葉,這個時間比往年提前了20天,是1963年有觀測記錄以來最早的一次。不僅僅是桂林的楓香樹,1963~2019年,中國不同地區代表性植物春季物候期均呈顯著的提前趨勢,北京站玉蘭、瀋陽站刺槐、合肥站垂柳和西安站色木槭展葉期始期平均每10年分別提前3.3天、1.4天、2.2天和2.5天。

1963~2019年中國不同地區代表性植物展葉期始期變化

距離桂林兩千九百多公裡之外的新疆烏魯木齊,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持續消融。2019年,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東、西支末端分別退縮9.3米和4.9米,其中東支退縮速率繼2018年後再次創下新的觀測紀錄。

1960~2019年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物質平衡(柱形圖)和累積物質平衡(曲線,相對於1970年)變化

2019年12月,家住廣東中山的人們發現,自家水龍頭的水變小了。由於在一個月內連續遭遇四輪鹹潮,當地只能低壓供水。近年來,全球平均海平面呈加速上升趨勢,2019年為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的最高值,這導致鹹潮發生概率有所增加。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高於同期全球平均水平。2019年,中國沿海海平面較1993~2011年平均值高了72 毫米,較2018年升高了24 毫米。

1980~2019年中國沿海海平面距平(相對於1993~2011年平均值)

這一切的幕後推手,正是不斷上升的氣溫。1951~2019年,我國年平均氣溫每10年升高0.24℃,升溫速率明顯高於同期全球平均水平。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極端高溫事件明顯增多,僅2019年,就有64站日最高氣溫達到或突破歷史極值。

1961~2019年中國極端高溫事件頻次變化

不僅是我國,全球氣候變暖同樣在持續,而且有加速的趨勢。2019年,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化前水平高出約1.1℃,是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第二暖的年份。過去五年(2015~2019年)是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最暖的五個年份。20世紀80年代以來,每個連續十年都比前一個十年更暖。

1850~2019年全球平均溫度距平(相對於1850~1900年平均值)

全球在加速變暖,而我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影響顯著區,氣候極端性也在增強。低碳發展和綠色發展已經成為時代需求,減緩氣候變化,需要你我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2020.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0).北京:科學出版社

相關焦點

  • 全球變暖 水資源會發生哪些變化
    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主題是「氣候與水」。我們都知道,氣候、水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它們之間是怎樣的關係?全球變暖背景下,水資源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
  • 格陵蘭島冰層又斷裂,北極正在向著怎樣的氣候轉變
    最近幾年全球的氣候變化越來越變幻莫測,澳大利亞的大火、我國上半年的大雨、美國的山火都造成了很大的損害。在北極圈內的格陵蘭島冰蓋又破裂了一大塊,這雖然沒有直接造成很大損失,卻也為世界氣候的變化敲響了警鐘。
  • 氣候變化正在發生:冰川融化前後對比圖
    (原標題:氣候變化正在發生:冰川融化前後對比圖)
  • 地球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全球氣候變化一直在發生
    全球變暖 首先,我們今天享受的氣候是正常的,然而地球的氣候總是在變化 全球氣候變化通常在數千年或數百萬年的時間裡緩慢發生。 相比之下,現在的地球氣候變化很快。
  • 全球環境變化、氣候變化與人類健康
    長期以來,在由人類導致的環境變化中,人類社會獲益的同時也遭受了重大損失。近二十多年來,與環境相關的疾病引發的科研興趣正在增長,這些疾病主要包括由毒素引發的癌症和生殖失調、與空氣汙染有關的呼吸系統和心臟病等。目前,由大量的人類活動引起的空前的全球環境變化正在威脅著人類的安寧和健康。 當前有很多對「全球變化」的討論。
  • MIT公布2020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氣候變化歸因
    自2001年起,該雜誌每年都會評選出當年的「十大突破性技術」,這份在全球科技領域舉足輕重的榜單曾精準預測了腦機接口、量子密碼、靈巧機器人、智慧傳感城市、深度學習等諸多熱門技術的崛起。本年度MIT Technology Review「十大突破性技術」分別為:防黑客網際網路、個性化藥物、數字貨幣、抗衰老藥物、人工智慧發現分子、超級星座衛星、量子優越性、微型人工智慧、差分隱私和氣候變化歸因。
  • 全球氣候變化下,未來的我們將會與山火共生,我們要如何才能應對?
    所以,全球變暖可能會導致全球的局部小氣候發生劇烈變化,很多原本宜居的地方都不在宜居。 為了研究地球深時的古氣候變化,全球的地質學家們聯合起來進行了大規模的大陸和大洋科學鑽探計劃,這些科學鑽探取回來的超長巖芯柱,就好像地球寫下的一本書,不同深度的巖芯代表了不同年代的氣候變化數據
  • 邀請函|全球氣候變化雲端圓桌會議
    7月16日北京時間晚8點,世界大學氣候變化聯盟青年團團長、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應屆畢業生張佳萱將與專家和氣候變化青年領袖們一起,探索將自然的力量作為氣候變化解決方案。這場全球氣候變化雲端圓桌會議由寶潔主辦,聚焦全球氣候危機,邀請氣候方面的專家和氣候變化領袖共同傾聽、了解和放大最需要被關注的聲音,探索將自然的力量作為氣候變化解決方案。歡迎報名參加!你注意到了嗎?氣候變化,正在發生。這是我們的星球,我們的家。
  • 浮遊植物將預測全球氣候變化?或暗示厄爾尼諾現象結局
    由於浮遊植物的數量眾多,就連初級生產發生微小的變化也會影響二氧化碳的濃度,從而影響到全球的生態環境。為此,NASA以及各國均發射了數架探測衛星,研究海洋氣候變化就是這些衛星的任務之一。科學家還結合探測衛星提供的1998-2018年全球海洋顏色變化數據,發現初級生產量會因地點和季節而變化。數據顯示全球每年的初級生產總量在38至42億噸碳,加上地區差異,沿海地區的產量高,遠洋的產量低。
  • 全球氣候模式發生巨大變化,世界將更加殘酷
    氣候模型表明,正在發生的厄爾尼諾事件可能是由於氣候變化造成的,而發表在Nature Geoscience上的一項研究利用珊瑚重建了過去400年的厄爾尼諾事件,科學家們發現近年來厄爾尼諾現象的模式發生了巨大變化。以2018年9月至今的厄爾尼諾事件為例,這種新厄爾尼諾現象的特點是太平洋中部的海洋溫度較高,而非以往在南美洲附近的遠東太平洋地區。
  • 氣候變暖導致全球大部分地區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概率增加
    在高溫、暴雨和乾旱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後,史丹福大學教授諾亞•迪芬巴夫(Noah Diffenbaugh)及其研究組一般都會接到電話和郵件,詢問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是否是其中誘因。「詢問者通常是公眾以及管理氣候變化風險的決策者。找到一個確切答案對於從農業生產、保險至國際供應鏈和基礎設施規劃等一應事情均至關重要。」迪芬巴夫教授說道。
  • JGR Atmospheres:熱帶地區正在擴張,氣候變化是主因
    這項新的研究發現,熱帶地區的擴張主要是由氣候變化導致的海洋變暖驅動的,而不是大氣的直接變化引起的。根據這項新研究,南半球之所以發生著更大的變化,因為它被更多的海洋所覆蓋。上圖顯示了地球上熱帶地區的傳統位置。新的研究發現,由於人類造成的海洋變化,熱帶正在向極地擴展。
  • 全球氣候變暖,你感受到了嗎?
    全球氣候變暖,你感受到了嗎?隨著全球氣溫逐年攀升,由氣候變暖引發的風雹、乾旱、暴雨、高溫等極端天氣事件愈加頻繁,使得全球各地都面臨嚴峻的氣候災難。氣候變化不僅威脅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嚴重影響著人類的生產生活。
  • 全球氣候異常變化成因是什麼,是厄爾尼諾現象,或是全球氣候異常
    而且全球各個地區都有類似的現象出現,所以很多人都覺得有些擔心。地球的氣候變化基本上科學家認為是地球的溫室效應造成,可是也有一些人覺得氣候變化很可能是其他因素,那麼到底還是怎麼樣的情況呢?這點科學家爭論還是比較大,美女小倩熱愛科學,也喜歡科學研究,朋友們可以加我粉絲和關注,我們一起探討這些問題。
  • 2019年《氣候變化綠皮書》發布:全球氣候風險持續上升
    主報告專門就全球氣候風險的概念認知、發生機理、影響範圍以及中國防範策略進行全面闡述;專題評價篇、國際篇、國內篇以及專論篇,分別就中國城市綠色低碳發展成效、國際應對氣候變化進程、國內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氣候變化專題研究等內容進行深入分析;附錄收錄2018年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經濟、能源及碳排放數據,以及全球和中國氣候災害的相關統計數據,並增加了「一帶一路」區域氣候災害數據供讀者參考。
  • 國家氣候中心主任董文杰談全球變暖及中國氣候變化
    但是,現在一個新的原因,實際上就是全球變暖,人類的活動,尤其是溫室氣體排放,這種變化使得過去的地區、自然變得比過去更加強了。也就是說,現在某些極端的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頻率和強度越來越多,就是您剛才說得為什麼百年一遇的暴雨、乾旱,破紀錄的熱浪襲擊越來越多。這實際與全球變暖有著緊密的聯繫。
  • 水蒸氣是全球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主要影響因素
    但是隨著人類活動產生二氧化碳濃度的不斷增加,地球平均溫度正在不斷升高並造成氣候的危險變化。  二氧化碳通常認為是導致這場危機的罪魁禍首,因為它佔了溫室氣體排放量的80%。當住家取暖、汽車、工廠、核電站燃燒石油、天然氣和煤等化石燃料時,當砍伐或燒毀森林時,當生產水泥時,我們就把二氧化碳排放到了大氣層中。
  • 庫布其模式: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中國經驗
    經濟觀察網 李仲和/文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人類除了努力減排溫室氣體,還有其他路徑可入手嗎?剛剛結束的巴黎氣候大會,一個來自中國的實踐案例提供了新的選擇:通過荒漠化治理,同樣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巴黎中國說巧合的是,當多個聯合國組織向全世界推薦這一模式時,中國大多數疆域正在被深灰的霧霾所籠罩,凸顯了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面臨著的氣候變化的嚴峻而迫切的現實壓力。
  • 衛星雲圖中的氣候變化證據
    過去幾十年來,關於雲層的變化及其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觀測數據與氣候模式的預測並不一致,這使得雲層成為氣候變化研究中最大的不確定性。7月11日《自然》刊載的「衛星雲圖中的氣候變化證據」(Evidence for climate change in the satellite cloud record)一文,來自美國勞倫斯利物莫國家實驗室、斯克裡普斯海洋學研究所、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及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觀測數據與氣候模式的預測不一致的原因在於最初設計用於監測天氣的觀測系統在探測雲的變化方面幾十年來一直缺乏足夠的穩定性,除非對其進行修正以消除人為影響
  • 中國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提供「高清大圖」
    他說:「這一詳盡的數據集將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監測和管理全球地表和土地使用方面的變化」。  這套凝聚了中國科研人員4年心力的地表覆蓋圖,基於遙感技術獲取海量數據,涵蓋全球陸域範圍,包括耕地、水體、林地等10大類地表覆蓋信息,有助於各國提高地理信息獲取和應用能力,有效應對氣候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