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算準天體的運行,卻無法預測人類的瘋狂!
能讓大科學家艾薩克·牛頓如此感嘆的,正是史上三大投機風潮之一的「南海泡沫」(也稱南海騙局)。
這場英國史無前例的投機風潮,給牛頓造成了2萬英鎊的損失(相當他10年的收入),也成為他餘生都不願回想、不許別人提及之痛。
「南海泡沫」不僅是牛頓的心理陰影,同樣也是英國社會的陰影。它帶來的遠不止金錢損失那麼簡單......
歷史總是因不經意間掀起的波瀾而改變進程。
當英國約克郡的股票投機家們帶著資金,漂洋過海抵達「新約克」(紐約)時,他們已在事實上為華爾街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而為華爾街巨浪掀起最初波瀾的,正是1720年的「南海泡沫」的破裂。
霸權之下:國債與南海公司
1720年前的數十年間,英國就是一部以戰爭為主的擴張史。特別是從1688年的「光榮革命」到1713年《烏特勒支條約》籤訂,25年間英國僅有4年和平時光。
在經歷了三次英荷戰爭、奧格斯堡同盟戰爭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後,英國擊敗了他在海洋和陸地上對手,開啟了通往「日不落帝國」的道路。
戰爭的結果是輝煌的,但代價也是沉重的。英國為此背上了沉重的債務......
在「光榮革命」前的10年間,英國每年的財政支出總額約為170萬英鎊。奧格斯堡同盟戰爭讓這一數字急速飆升至500萬。
儘管同一時期英國的稅收也大幅增加,但依舊面臨巨額的赤字,只能靠舉債繼續戰爭。戰爭結束時,英國債務總額達到2151.6萬英鎊,幾乎相當其6年的稅收總額。
1698年,經濟學家查爾斯·戴夫南特就指出:如果英國再發動的靡費巨大的戰爭,債務將使英國陷入西班牙那般的境地,不僅難以幫助盟友,甚至難以自救。
不巧的是,戴夫南特話音剛落,一場花錢更多戰爭又來了。
1701年,圍繞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半個歐洲陷入了一場大混戰。在此期間,英國的財政支出再創新高,達到了每年780萬英鎊。
由於上一次戰爭才剛過去不久,舊債還未來得及償還,因而這一次英國還是舉債打仗。到1714年時,英國僅國債就積累到了3620萬英鎊,是名副其實的債臺高築。
雖然舉債在短時間內籌集了大量資金,幫助英國打贏了戰爭,為其確立西歐乃至世界霸主地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債務終究還是要還的,特別是國債還有高昂的利息。
於是,將戰爭中獲得的利益轉化為經濟收益,就成為英國破局的關鍵。「南海公司」正是在這樣的期盼中誕生了。
南海公司:破局與更大的局
1711年9月8日,被英國議會授予特許經營權的「南海公司」正式成立,它「合併了總督和大不列顛商業公司」,主要在南美等地從事貿易活動。
「南海公司」不僅僅英國政府應對財政壓力反應,更是議會兩黨鬥爭的產物。執政的託利黨一直希望將南海公司做成另一個「東印度公司」,挑戰英格蘭銀行和東印度公司的地位(兩者都受輝格黨控制)。
因此,對於南海公司的「破局」行動,英國的託利黨政府給予了極大的支持,不僅授予其貿易壟斷的權利,每年還從財政部向其撥款56.8萬英鎊,南海公司因此成長迅速。
儘管備受扶持,但「破局」行動卻依舊免不了失敗。
南海公司的貿易,主要是英國通過《烏特勒支條約》從西班牙手中獲得的。主要有二,享有「販賣奴隸」的權利,有權派「特許」船隻到西屬殖民地貿易。
但無論是哪項,南海公司最終都沒有做好。畢竟,西班牙人從來就沒打算讓英國人在自己的地盤上「自由貿易」。
成立的第二年,南海公司就因為延遲問題導致貨物爛在了港口,賠掉了20萬英鎊。之後幾年雖有盈利,但利潤總和(10萬英鎊)尚不及賠掉的一半。
至於以「高利潤」和「資本積累」著稱的奴隸貿易。由於無牌營業者的競爭、收款的延遲以及與西班牙在價格上的衝突,南海公司的奴隸貿易只能用不溫不火來形容,甚至還會賠本。
結果在運轉多年之後,南海公司的貿易業務規模依舊很小,甚至大部分時間都在虧損。
而當1718年英國和西班牙再次開戰時,南海公司連那僅有的、規模很小的貿易也保不住了。
從此,南海公司便命中注定的成為英國金融史上最大的投機、最大的欺騙和最極端投資者狂熱的工具。
於是,一個更大的局開始了......
泡沫的前奏:1719年債務轉換
儘管南海公司因貿易難以為繼而黯淡下來,但它依舊對外宣稱自己前景明朗,並在1718年將英王喬治一世拉入公司董事局。由於缺乏真正實力,能夠支撐這份「明朗」的就只剩下了一堆概念。
在貿易的努力失敗後,南海公司的籌劃者們到處找地方安放他們的「野心」,最終他們在密西西比公司身上看到了影子。1717年,銀行家約翰·勞(蘇格蘭人)的密西西比公司推出了一項「股票換國債」的計劃,旨在為法國政府解決巨額的債務問題。
儘管南海公司的董事們都覺得「密西西比」難以成功,但又都對計劃的內容相當感興趣,最終他們還是決定試一下。
1719年1月,南海公司同英國財政部達成了一項「債務轉換方案」,這是南海公司一次較大規模的冒險,但結果卻相當成功。
南海公司用104.8萬英鎊換取發行新的股票,並接受英國政府每年支付的利息。結果,英國政府的債務支出大幅度下降,南海公司從中賺取了7.6萬英鎊,而債務轉換者則得到了流動性更高的股票。
但這看似多贏的結果,實則是建立在「虛高」的股票價值上,這一點在日後的「南海泡沫」中表現的更為明顯,但當時卻很少有人意識到這一點。
1719年,恰逢約翰·勞的計劃在法國引起強烈反響,英國人開始擔心「密西西比計劃」會增強法國財政,最終達到威脅英國經濟地位的地位。因而急需進一步穩定自己的國債問題。
同一時間,在1719年債務轉換中嘗到甜頭的「南海公司」,顯然既有信心又有野心幹票更大的。於是,一項更宏偉的計劃——「南海方案」被推上舞臺。
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樓塌了
1719年年底,英國財政大臣約翰·艾斯拉比開始與南海公司開始商討,仿照「密西西比方案」出臺一個更為龐大的債務轉換方案。
1720年1月22日,當艾斯拉比將「南海方案」的提給下議院時,議員們都震驚不語。末了才提出要通過競標來決定,英格蘭銀行聞訊加入了競爭。
為了擊敗英格蘭銀行,也為了「南海方案」能夠得到議會的快速通過,南海公司不惜以股票大肆賄賂議員、高官、甚至是王室成員,總額超130萬英鎊(股票)。
經過一番上下打點後,「南海方案」終獲英國議會的接受,並在4月7日獲得了王室的批准。
1720年4月-10月,「南海方案」分六個階段開始實施。在這一過程中,真正引人注目的不是它將承擔的3100萬英鎊的國債,而是那高達7500萬英鎊的最終金額,而與之相對的是股價飛漲。
當時的證券市場制度並不健全,沒有統一的信息來源、市場完全分散在交易巷周邊的咖啡館裡。南海公司藉此放出虛假消息——南美的金礦、海外的財富,為自己包裝一個美好的未來,以推高股價。
1720年前3個月,南海公司的股價從128英鎊升至300英鎊;在經歷4月的短暫停滯後,又升至340英鎊;5月末,當轉換條款公布時,股價在10天內漲到600英鎊;進入6月,股市更加瘋狂一路漲到最高點的1050英鎊。
「南海方案」掀起的投機潮刺激了整個英國,當南海公司的股票一票難求時,人們的目標開始轉向那些小公司。當時的英國,每月都會有十幾家公司出現。
僅1720年4月-5月間,英國新出現50家公司。但它們無一不是僅有「美好願景」,實則空無一物的「泡沫公司」。這直接刺激了《反金融詐騙和投機法案》(俗稱《泡沫法案》)的誕生。
1720年8月18日,當四家「泡沫公司」——皇家絹布公司、英國制銅公司、約克建築公司和威爾斯制銅公司遭到《泡沫法案》制裁時,狂熱的英國人終於清醒了一些。
與此同時,一直被視為「南海方案」模板的「密西西比計劃」的崩潰,也成為一股巨浪奔向南海公司。多重衝擊下,南海公司的股價開始應聲下跌,持續3個月的「南海泡沫」轉瞬即滅。
1720年8月開始,南海公司的以比漲潮時更快的速度開始退潮。當股價幾乎被「腰斬」時,南海公司不得已向老對手英格蘭銀行求助。
後者雖然答應幫忙,但計劃尚未開始,南海公司的股價就遭遇了更大幅度的跳水,僅一天就下跌了100英鎊。南海公司的「高樓」終究還是塌了,艾斯拉比眼中「拍賣整個國家」的生意失敗了(這句話是他日後辯解時說的)......
最後出來收拾殘局的繼任的財政大臣羅伯特·沃波爾,他提出的重建方案:以從主要官員處沒收來的200萬英鎊為資本,以100:38的比例統一分配給持股者;將南海公司的股票交由英格蘭銀行和東印度公司接手,拯救了英國的金融體系。
綿延300年的影響
「南海泡沫」的破滅,瞬間對英國產生了極大的衝擊。無數貴族因它破產,大科學家牛頓為此損失超20000英鎊;內閣大臣塞繆爾·錢德勒餘生只能靠開書店維生。
經濟上也是一片蕭條,銀行停業、訂單取消,商業陷入停滯。以至於有人說:「不破產似乎是不合時宜的」,「幫助英國打贏戰爭的信貸正處於崩潰的邊緣」。
更深遠的影響還在後邊。「南海泡沫」破滅初期,不計其數的股票經紀人或因債自殺,或是精神錯亂。
一段時間之後,他們中的一些人漂洋過海去往紐約。在那裡他們為華爾街的誕生奠定了基礎。至於英國,則在「南海泡沫」的影響下,100年間再也未敢發行一張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