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泡沫:瘋狂的3個月過後,是英國人對股票望而卻步的100年

2021-01-09 霧中小站一霧語

我能算準天體的運行,卻無法預測人類的瘋狂!

能讓大科學家艾薩克·牛頓如此感嘆的,正是史上三大投機風潮之一的「南海泡沫」(也稱南海騙局)。

這場英國史無前例的投機風潮,給牛頓造成了2萬英鎊的損失(相當他10年的收入),也成為他餘生都不願回想、不許別人提及之痛。

「南海泡沫」不僅是牛頓的心理陰影,同樣也是英國社會的陰影。它帶來的遠不止金錢損失那麼簡單......

歷史總是因不經意間掀起的波瀾而改變進程。

當英國約克郡的股票投機家們帶著資金,漂洋過海抵達「新約克」(紐約)時,他們已在事實上為華爾街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而為華爾街巨浪掀起最初波瀾的,正是1720年的「南海泡沫」的破裂。

霸權之下:國債與南海公司

1720年前的數十年間,英國就是一部以戰爭為主的擴張史。特別是從1688年的「光榮革命」到1713年《烏特勒支條約》籤訂,25年間英國僅有4年和平時光。

在經歷了三次英荷戰爭、奧格斯堡同盟戰爭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後,英國擊敗了他在海洋和陸地上對手,開啟了通往「日不落帝國」的道路。

戰爭的結果是輝煌的,但代價也是沉重的。英國為此背上了沉重的債務......

「奧格斯堡同盟戰爭」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兩次大戰,結束了路易十四的霸權

在「光榮革命」前的10年間,英國每年的財政支出總額約為170萬英鎊。奧格斯堡同盟戰爭讓這一數字急速飆升至500萬。

儘管同一時期英國的稅收也大幅增加,但依舊面臨巨額的赤字,只能靠舉債繼續戰爭。戰爭結束時,英國債務總額達到2151.6萬英鎊,幾乎相當其6年的稅收總額。

1698年,經濟學家查爾斯·戴夫南特就指出:如果英國再發動的靡費巨大的戰爭,債務將使英國陷入西班牙那般的境地,不僅難以幫助盟友,甚至難以自救。

不巧的是,戴夫南特話音剛落,一場花錢更多戰爭又來了。

戰爭讓英法都債臺高築,後來也都選擇了類似的「破局」方案

1701年,圍繞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半個歐洲陷入了一場大混戰。在此期間,英國的財政支出再創新高,達到了每年780萬英鎊。

由於上一次戰爭才剛過去不久,舊債還未來得及償還,因而這一次英國還是舉債打仗。到1714年時,英國僅國債就積累到了3620萬英鎊,是名副其實的債臺高築。

雖然舉債在短時間內籌集了大量資金,幫助英國打贏了戰爭,為其確立西歐乃至世界霸主地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債務終究還是要還的,特別是國債還有高昂的利息。

於是,將戰爭中獲得的利益轉化為經濟收益,就成為英國破局的關鍵。「南海公司」正是在這樣的期盼中誕生了。

所謂「南海」指的是南美地區,但西班牙人並不打算拱手讓出這裡的利益

南海公司:破局與更大的局

1711年9月8日,被英國議會授予特許經營權的「南海公司」正式成立,它「合併了總督和大不列顛商業公司」,主要在南美等地從事貿易活動。

「南海公司」不僅僅英國政府應對財政壓力反應,更是議會兩黨鬥爭的產物。執政的託利黨一直希望將南海公司做成另一個「東印度公司」,挑戰英格蘭銀行和東印度公司的地位(兩者都受輝格黨控制)。

因此,對於南海公司的「破局」行動,英國的託利黨政府給予了極大的支持,不僅授予其貿易壟斷的權利,每年還從財政部向其撥款56.8萬英鎊,南海公司因此成長迅速。

「南海公司」正門上的殘存的浮雕,它們見證了一段瘋狂的歷史

儘管備受扶持,但「破局」行動卻依舊免不了失敗。

南海公司的貿易,主要是英國通過《烏特勒支條約》從西班牙手中獲得的。主要有二,享有「販賣奴隸」的權利,有權派「特許」船隻到西屬殖民地貿易。

但無論是哪項,南海公司最終都沒有做好。畢竟,西班牙人從來就沒打算讓英國人在自己的地盤上「自由貿易」。

成立的第二年,南海公司就因為延遲問題導致貨物爛在了港口,賠掉了20萬英鎊。之後幾年雖有盈利,但利潤總和(10萬英鎊)尚不及賠掉的一半。

至於以「高利潤」和「資本積累」著稱的奴隸貿易。由於無牌營業者的競爭、收款的延遲以及與西班牙在價格上的衝突,南海公司的奴隸貿易只能用不溫不火來形容,甚至還會賠本。

奴隸貿易,充滿血淚的資本原始積累

結果在運轉多年之後,南海公司的貿易業務規模依舊很小,甚至大部分時間都在虧損。

而當1718年英國和西班牙再次開戰時,南海公司連那僅有的、規模很小的貿易也保不住了。

從此,南海公司便命中注定的成為英國金融史上最大的投機、最大的欺騙和最極端投資者狂熱的工具。

於是,一個更大的局開始了......

泡沫的前奏:1719年債務轉換

儘管南海公司因貿易難以為繼而黯淡下來,但它依舊對外宣稱自己前景明朗,並在1718年將英王喬治一世拉入公司董事局。由於缺乏真正實力,能夠支撐這份「明朗」的就只剩下了一堆概念。

在貿易的努力失敗後,南海公司的籌劃者們到處找地方安放他們的「野心」,最終他們在密西西比公司身上看到了影子。1717年,銀行家約翰·勞(蘇格蘭人)的密西西比公司推出了一項「股票換國債」的計劃,旨在為法國政府解決巨額的債務問題。

儘管南海公司的董事們都覺得「密西西比」難以成功,但又都對計劃的內容相當感興趣,最終他們還是決定試一下。

約翰·勞,一個「差點」拯救法國於債務危機之中的男人

1719年1月,南海公司同英國財政部達成了一項「債務轉換方案」,這是南海公司一次較大規模的冒險,但結果卻相當成功。

南海公司用104.8萬英鎊換取發行新的股票,並接受英國政府每年支付的利息。結果,英國政府的債務支出大幅度下降,南海公司從中賺取了7.6萬英鎊,而債務轉換者則得到了流動性更高的股票。

但這看似多贏的結果,實則是建立在「虛高」的股票價值上,這一點在日後的「南海泡沫」中表現的更為明顯,但當時卻很少有人意識到這一點。

諷刺「南海泡沫」的版畫

1719年,恰逢約翰·勞的計劃在法國引起強烈反響,英國人開始擔心「密西西比計劃」會增強法國財政,最終達到威脅英國經濟地位的地位。因而急需進一步穩定自己的國債問題。

同一時間,在1719年債務轉換中嘗到甜頭的「南海公司」,顯然既有信心又有野心幹票更大的。於是,一項更宏偉的計劃——「南海方案」被推上舞臺。

英國人醞釀「南海方案」的同一時間,法國人正在瘋搶股票

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樓塌了

1719年年底,英國財政大臣約翰·艾斯拉比開始與南海公司開始商討,仿照「密西西比方案」出臺一個更為龐大的債務轉換方案。

1720年1月22日,當艾斯拉比將「南海方案」的提給下議院時,議員們都震驚不語。末了才提出要通過競標來決定,英格蘭銀行聞訊加入了競爭。

為了擊敗英格蘭銀行,也為了「南海方案」能夠得到議會的快速通過,南海公司不惜以股票大肆賄賂議員、高官、甚至是王室成員,總額超130萬英鎊(股票)。

經過一番上下打點後,「南海方案」終獲英國議會的接受,並在4月7日獲得了王室的批准。

一幅描繪「南海泡沫」的漫畫,諷刺它的幕後交易

1720年4月-10月,「南海方案」分六個階段開始實施。在這一過程中,真正引人注目的不是它將承擔的3100萬英鎊的國債,而是那高達7500萬英鎊的最終金額,而與之相對的是股價飛漲。

當時的證券市場制度並不健全,沒有統一的信息來源、市場完全分散在交易巷周邊的咖啡館裡。南海公司藉此放出虛假消息——南美的金礦、海外的財富,為自己包裝一個美好的未來,以推高股價。

1720年前3個月,南海公司的股價從128英鎊升至300英鎊;在經歷4月的短暫停滯後,又升至340英鎊;5月末,當轉換條款公布時,股價在10天內漲到600英鎊;進入6月,股市更加瘋狂一路漲到最高點的1050英鎊。

擠破腦袋,只為搶「南海公司」的股票

「南海方案」掀起的投機潮刺激了整個英國,當南海公司的股票一票難求時,人們的目標開始轉向那些小公司。當時的英國,每月都會有十幾家公司出現。

僅1720年4月-5月間,英國新出現50家公司。但它們無一不是僅有「美好願景」,實則空無一物的「泡沫公司」。這直接刺激了《反金融詐騙和投機法案》(俗稱《泡沫法案》)的誕生。

1720年8月18日,當四家「泡沫公司」——皇家絹布公司、英國制銅公司、約克建築公司和威爾斯制銅公司遭到《泡沫法案》制裁時,狂熱的英國人終於清醒了一些。

與此同時,一直被視為「南海方案」模板的「密西西比計劃」的崩潰,也成為一股巨浪奔向南海公司。多重衝擊下,南海公司的股價開始應聲下跌,持續3個月的「南海泡沫」轉瞬即滅。

不同階層、不同教派的人們放下一切,只為那「虛晃」的旋轉木馬

1720年8月開始,南海公司的以比漲潮時更快的速度開始退潮。當股價幾乎被「腰斬」時,南海公司不得已向老對手英格蘭銀行求助。

後者雖然答應幫忙,但計劃尚未開始,南海公司的股價就遭遇了更大幅度的跳水,僅一天就下跌了100英鎊。南海公司的「高樓」終究還是塌了,艾斯拉比眼中「拍賣整個國家」的生意失敗了(這句話是他日後辯解時說的)......

最後出來收拾殘局的繼任的財政大臣羅伯特·沃波爾,他提出的重建方案:以從主要官員處沒收來的200萬英鎊為資本,以100:38的比例統一分配給持股者;將南海公司的股票交由英格蘭銀行和東印度公司接手,拯救了英國的金融體系。

羅伯特·沃波爾,被認為是解決「南海泡沫」危機、拯救漢諾瓦王朝的功臣

綿延300年的影響

「南海泡沫」的破滅,瞬間對英國產生了極大的衝擊。無數貴族因它破產,大科學家牛頓為此損失超20000英鎊;內閣大臣塞繆爾·錢德勒餘生只能靠開書店維生。

經濟上也是一片蕭條,銀行停業、訂單取消,商業陷入停滯。以至於有人說:「不破產似乎是不合時宜的」,「幫助英國打贏戰爭的信貸正處於崩潰的邊緣」。

「泡沫」破滅後,南海公司仍存在了上百年,圖為其1784年發行的年金

更深遠的影響還在後邊。「南海泡沫」破滅初期,不計其數的股票經紀人或因債自殺,或是精神錯亂。

一段時間之後,他們中的一些人漂洋過海去往紐約。在那裡他們為華爾街的誕生奠定了基礎。至於英國,則在「南海泡沫」的影響下,100年間再也未敢發行一張股票......

相關焦點

  • 南海經濟泡沫事件:席捲整個英國的金融危機,牛頓虧了10年工資
    1636年發生在荷蘭的鬱金香泡沫事件,雖然距今已有360多年,但仍然是人們了解投資者非理性的最好例子。不過歐洲金融史上,除了鬱金香泡沫之外,南海公司的經濟泡沫也是市場非理性投資的最好例子之一。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發生在1720年的南海泡沫事件。
  • 牛頓:我能算出天體運行的軌跡,但算不出人性的瘋狂
    南海公司在誇大業務前景及進行舞弊的情況下被外界看好,到1720年,南海公司更透過賄賂政府,向國會推出以南海股票換取國債的計劃,促使南海公司股票大受追捧,在1720年年初,原本只處於128英鎊的南海公司股價,到3月上升至330鎊。在4月的時候,南海公司的董事們已經以每股高達300鎊的價錢售出225萬股股票。
  • GMO兩次預見美股崩盤傳奇投資人:市場正深陷「史詩級泡沫」
    目前形成了2009年以來的「史詩級泡沫」,極端的高估值、暴漲的資產價格、瘋狂的新股發行與歇斯底裡的投資者行為,這將會導致類似於1929年、2000年科技泡沫以及19世紀初南海泡沫級別的泡沫。泡沫也是投資者們感受「富貴險中求」的機會。但是泡沫破裂也意味著有巨大的財富損失,如何避免巨大損失才是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泡沫是機會也是風險。
  • 牛頓:我能計算出天體運行的軌跡,卻難以預料到人們的瘋狂
    而且,他還是一位瘋狂的股民。 我們首先介紹一家公司「南海公司」,南海公司表面上是一家專營英國與南美洲等地貿易的特許公司,但實際上是一所協助政府融資的私人機構,分擔政府因戰爭而欠下的債務。 南海公司透過賄賂政府,向國會推出以南海股票換取國債的計劃,促使南海公司股票大受追捧,股價由原本1720年年初約120英鎊急升至同年7月的1,000鎊以上,全民瘋狂炒股。
  • 牛頓初次下海:史上最聰明的人,怎料在股市泡沫裡被割了韭菜
    300年前,一場名為「南海泡沫」的股市崩盤讓當時很多人痛不欲生,很不幸,這些人中,就有牛頓。1720年初,牛頓初次下海,投資南海公司大約3500英鎊,並在當年4月底賣出他所持有的南海公司的股票,不過當時他的運氣好,正好是南海公司市值上漲的時間段,當時他在拋售了股票後獲利了3500英鎊,也就是說,三個月他的本金翻了一番。
  • 名人炒股輸贏都有趣聞 牛頓買錯股票損失慘重
    牛頓炒股巨虧,嘆言「能算準天體的運行,卻算不準人類的瘋狂」大名鼎鼎的牛頓就曾做過一個瘋狂的股民。1711年,為攫取蘊藏在南美東部海岸的巨大財富,有著英國政府背景的英國南海公司成立,並發行了最早的一批股票。當時人人都看好南海公司,其股票價格從1720年1月的每股128英鎊左右,很快增值,漲幅驚人。
  • 我們身處於巨大泡沫的股票市場
    "我的信心正在相當迅速地上升,這事實上正在成為我投資生涯中的第四次'真正的麥考伊'泡沫。偉大的泡沫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並造成很多痛苦,但至少我認為我們現在知道,我們正處於泡沫之中。" - 傑裡米-格蘭瑟姆這是他在接受CNBC採訪時,在討論3月修正後市場快速上漲時說的。什麼是泡沫?泡沫的定義是什麼?
  • 千禧年網際網路泡沫親歷者:那是人生最戲劇化時刻
    魏松祥指的是股票。即使在1997年,中國炒股的人依然是少數,美國的股市正在一個瘋狂時期。他把從中國帶來的一小部分錢,在E-Trade上開了一個帳號。 「當時中國叫打新股,美國也是,股票一上納斯達克,至少翻3倍,幾十倍都有。比如給你2000美元給你100股,一上市就直接漲到了1萬美元。」 「98年放了一些錢進去,當時任何人都是股神,任何人都能掙到錢。
  • 山頂上的特斯拉:100年來最大泡沫?
    先來看盈利,10月22日,特斯拉發布的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其Q3總營收為87.71億美元,同比上升39%,其中汽車業務營收76.11億美元,增長47%,淨利潤實現3.31億美元,同比增長131%。連續五個季度盈利,確實挺值得振奮。但市場似乎振奮過了頭。
  • A股市場:未來3年至5年能翻10倍或100倍的股票在哪些行業?不懂你就...
    根據當前我國政策支持的行業中,未來3至5年政策最大力度的支持肯定是跟科技有關,也就是A股2019年的新型概念「獨角獸」概念;目前管理層已經明確提出獨角獸企業,總體分為高端製造、雲計算、人工智慧、生物科技四大行業,這四個高科技行業的獨角獸企業數量為29家,所以筆者個人認為這四個行業在未來3到5年誕生翻10倍或100倍的股票。
  • 牛頓:「我計算天體的運動,但不能計算人心的瘋狂」
    提到牛頓,多數人只知道他是中學課本裡難以逾越的大山,但是鮮為人知的是,這位大牛也曾經在南海泡沫中投資失敗了。牛頓曾因此自嘲說 「我計算天體的運動,但不能計算人心的瘋狂」。
  • 9個關於做空股票的小建議
    文|陳達  編輯|彭韌  在瘋狂的、非理性的、此起彼伏而來的市場利維坦面前,一切螳臂都是螻蟻。  近期,它終於遇到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滑鐵盧,股價從8月7日盤中創下的最高的141.78美元跌到了8月13日收盤時的整整100美元,短期跌幅不可謂不大。雖然未來走勢還無法預測,我想可以藉機講一講我自己總結的、關於做空的9個小原則 ,你也可以把它理解為我寫給空頭們的一封情書。
  • 傳奇投資人:美股「史詩級泡沫」已成熟 春末夏初就會破裂
    (簡稱GMO)的聯合創始人及首席投資策略師、傳奇投資人Jeremy Grantham日前再度發出警告稱,當前股市正處於「成熟的史詩級泡沫」中,距離徹底破裂的時間已經不遠。他稱,「自2009年以來的長期牛市終於長大為成熟的史詩級泡沫。我認為,這將被記錄為金融史上最大的泡沫之一,其特點是極度高估、價格暴漲、瘋狂發行和歇斯底裡的投資者投機行為。」
  • 投資賠錢不是智商問題,智商190的牛頓也曾狂虧10年薪水
    二、投機的狂歡盛宴1718年,南海公司遇到了對手。法國一家名叫密西西比的公司吸引了整個歐洲大陸的遊資,兩年之內股價從100法郎漲到2000法郎。雖然沒有人能說出股價上漲的理由(也許是密西西比公司更會講故事),但英格蘭人民坐不住了,隔海相望的法國憑什麼比我們更能吸粉?英格蘭應該拿什麼搶回流量?答案便是南海公司。
  • 「大空頭」Michael Burry:下一個資產泡沫將超萬億美金
    周二,Michael Burry在接受採訪時稱,大量的資金湧入指數基金和交易所交易基金等被動投資資產,這與2008年前的CDO泡沫有相似之處。CDO是一種複雜的證券,幾乎摧毀了全球金融體系。Burry表示,指數基金地不斷膨脹正在扭曲股票和債券的價格,就像十多年前購買次級抵押貸款的CDO一樣。資金流動將在某個時候逆轉,而一旦發生,「情況將變得非常糟糕」。
  • 如何用金融投資400年的經驗教訓,指導日常生活?丨21讀書
    然而,這些一個又一個精心設計過的概念,其實都是換湯不換藥的旁氏騙局,南海泡沫。 那麼,在金融投資400年裡,留下了哪些值得關注的經驗或教訓?其中又有怎樣的底層觀念或規則值得掌握? 比如密西西比計劃、荷蘭鬱金香狂潮和南海泡沫事件,我知道那些深陷於投機狂潮中的人們的瘋狂舉動;也藉由《金融投資400年》這本書重新溫故知新,更深入地理解了交易所裡價格漲跌動因、投機原則、經紀人貪婪的原因及空頭的花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