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款蘇聯時期研製的戰鬥機,如今依舊能在各個戰場上看到蘇25的身影。蘇-25結構簡單,裝甲厚重堅固,易於操作維護,非常適合前線戰場的惡劣環境,能在靠近前線的簡易機場上起降,緊急情況下甚至可以使用車用柴油來作為燃料。
蘇-25由蘇霍伊實驗設計局於1968年開始研製,原型機1975年2月22日首飛,1978年投入批生產,1984年形成全面作戰能力,與美國A-10攻擊機相當,北約代號「蛙足」。
該機採用兩側進氣布局,大展弦比梯形直機翼,三梁式結構,具有良好的亞音速性能和低空機動性能。機尾裝有兩個十字形減速傘。
全金屬半硬殼式結構,座艙底部及四周裝有24毫米的鈦合金防彈裝甲,加上機身短粗的造型,以及傳動杆的驅動方式,使其可防禦一般地面炮火的攻擊。後機身側下方兩側安裝2臺R-195無加力式渦輪噴氣發動機,單臺最大推力為 44.18幹牛。
最大載彈量4.4噸,滿掛載的情況下,能夠以700千米/小時的速度巡航。但R-195發動機耗油量太大,導致其在載彈量為2噸且不掛載副油箱的情況下,作戰半徑只有560公裡。
蘇-25攻擊機機翼長15.6米,配有10個掛站點。可掛載KH-23/25/29/31P/A/35/59空對地飛彈,K-13、R-60、R-73、R-27空空飛彈,B-8和B-13火箭發射吊艙,S24、S25制導火箭彈,KAB-500KR/1500KR、FAB-500T、OFAB-250-270等航空炸彈,KMGU集束炸彈等。
蘇-25作為蘇聯時期的戰鬥機,經歷過無數的戰爭考驗,包括蘇聯時期胡阿富汗戰爭、兩伊戰爭、海灣戰爭、南奧塞梯戰爭、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武裝衝突、俄羅斯在敘利亞的軍事介入、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的武裝衝突。
年過30的蘇-25,與其對手A-10一樣,只能通過不停的升級改造來延續其壽命。到目前為止已經發展出「蘇-25T」「蘇-25TM「「蘇-25TK」「蘇-25SM」等多個型號的飛機。在經過現代化改造後的蘇-25,已具備全天候作戰的能力,特別在加裝了制導系統和光電系統、多功能顯示器後,蘇-25已經可以實現夜間作戰。
蘇25的缺點在於作為一款支援型戰機,其功能過於單一。雖然性能一流,但在如今以多用途戰機為主的現代戰爭中,不能執行多用種作戰任務,最終也逃不過被淘汰的命運。同其對手A-10一樣,蘇-25也面領著後繼機型難以發展的難題,目前雖然在主流機種中還佔有一席之地,但將來該何去何從則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