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攻擊機誕生於二戰時期蘇德戰場,是當時蘇德雙方用於克制對方鋼鐵洪流的重要手段。但是攻擊機真正的大發展還是在冷戰期間。在冷戰中,美國為了對抗蘇聯數量、質量雙優的坦克裝甲集群,專門開發了著名的A-10"疣豬"攻擊機。而在衛國戰爭中對裝甲部隊認識深刻的自然也不甘落後,其研發的蘇-25"蛙足"攻擊機各方面性能都與美軍A-10"疣豬"攻擊機非常接近,因此也被成為"疣豬斯基"。不僅如此,蘇-25還是唯一一款陸軍攻擊機卻登上航母,成為陸海空三棲裝備一代名機。
蘇-25攻擊機的研製時間比A-10攻擊機要晚一些,不過蘇聯軍隊裝備攻擊機卻有很長的傳統,二戰時期蘇聯空軍裝備的伊爾-2強擊機被納粹德國的士兵稱為"黑色死神",由此可見德軍對這種蘇聯飛機有多麼畏懼。伊爾-2強擊機採用單發雙座設計,裝備一臺大馬力活塞式發動機,整體飛機的發動機和駕駛員座艙都設計有厚裝甲保護。兩名機組人員中前座的是飛行員,後座的則是機槍手,負責操作防衛機槍,掩護飛機後上方的防衛安全。
因為有著伊爾-2強擊機的成功經驗,蘇軍對於專門用於反坦克的攻擊機非常重視,而在得到美國研製A-10攻擊機的消息後,蘇聯更是立即跟進開始研發自己的新式攻擊機。不過,由於蘇聯在坦克裝甲力量上對西方已經佔據了絕對優勢,因此對於攻擊機的需求,蘇聯和西方有著較大的不同。美國對於A-10的任務要求就一個:反坦克。這是因為蘇聯的鋼鐵洪流給整個西方帶來的現實壓力實在太大了。而對於蘇聯而言,因為其攻擊機是伴隨地面裝甲部隊同步作戰,因此具備對目標打擊能力,才是關鍵,反坦克只是任務的一部分。蘇軍對於攻擊機的要求是:簡單、結實、可靠、低價、高效、多用,具有良好的出動力和戰場生存力,尤其要能夠抵禦戰場上無所不在的輕武器火力。簡言之,蘇軍所需要的,就是新時代的伊爾-2。
蘇軍的新一代攻擊機於1968年正式立項研製,當時有伊柳申、雅克福列夫、蘇霍伊三家設計局參與競爭。經過一番角逐,蘇霍伊設計局的T-8樣機最終中標獲得蘇聯軍方的青睞。這就是後來聞名遐邇的蘇-25攻擊機。由於執行的任務和A-10攻擊機類似,所以蘇-25在設計方面的諸多特點也和A-10非常相似。例如為了獲得儘可能大的載彈量A-10直接採用了噴氣式時代極少採用的平直翼設計,而蘇-25則採用了後掠角只有20゜的梯形機翼,大體上也相當於平直翼的設計。
為了確保生存性,蘇-25和A-10一樣也採用了雙發的設計,儘管蘇-25的兩臺發動機裝在機身兩側,但是中間卻用設計了很大的間隔,並且加裝鈦合金裝甲板,從而有效保證了兩臺發動機不會被同一發炮彈擊毀。而且作為一款前線攻擊機,蘇-25採用的是剔除加力燃燒室的圖曼斯基RD-9型發動機,這款發動機也被應用在米格-19戰鬥機上,因此產量大,成本低廉;而火控系統等則直接沿用蘇-7攻擊機上現成的系統,從而大大加快了蘇-25研製的速度,並且降低了成本。不過由於蘇-25量產時RD-9發動機已經停產,最後不得不改用米格-21的R-13發動機的非加力型號,稱為R-195型,該發動機單臺推力4500公斤,兩臺合計9噸,所以蘇-25的推重比方面比A-10略有優勢,而由於米格-21是蘇聯產量最大的一款二代戰鬥機,因此這款發動機一直伴隨蘇-25走到今天。
蘇-25在氣動外型上採用了機身兩側進氣,上單翼、單垂尾的傳統氣動外型設計,發動機包裹在設有裝甲的短艙內,其進氣口略上仰,這樣可以適應野戰機場相對較為惡劣的環境,上單翼設計則方便攜帶大尺寸大質量的空對地彈藥。蘇-25一共有10個武器掛架,全部設計在機翼上(每側5個),不過最外側一對掛架可以掛載R-60"蚜蟲"空空飛彈用於自衛,該機機腹下沒有外掛點。蘇-25可以掛載蘇聯/俄羅斯研製的各類空對炸彈、火箭、空對地飛彈等,其最新改進型蘇-39甚至可以兼容俄羅斯的反艦飛彈系統,具備反艦能力,這是目前全球攻擊機中唯一具備反艦能力的型號。蘇-25的最大載彈量為4.4噸,雖然只有A-10攻擊機的一半強,但是該機體積更小,也更為靈活,作戰效率並不比A-10差。除了外掛武器外,蘇-25在機頭內同樣內置了一門30毫米航炮。不過和A-10攻擊機所使用的GAU-8不同,蘇-25裝備的是一門Gsh-301 型 30 毫米雙管機炮,該炮和後來的蘇-27、米格-29等戰鬥機通用,是蘇聯空軍第三代戰鬥機中的制式裝備。
由於需要在敵方防空火力網內活動,蘇-25攻擊機自身的防禦水平頗有當年伊爾-2的神韻,即使和A-10相比也毫不遜色。蘇-25採用了半硬式機體設計,而且由於噸位更小,其飛機尺寸也小於美制A-10攻擊機,從而有效減少了飛機的備彈面積。而且蘇-25機身短粗,飛機的腹部敷設有8毫米厚的防彈鋼板,整個飛行員座艙更是被24毫米厚的鈦合金防彈板包裹,因此也被戲稱為"鈦合金澡盆"。這個"澡盆"可以抵抗23毫米高炮爆破彈的直接命中,在防護方面達到了和A-10相當的水平。不僅如此,為了增強飛機的生存性,蘇-25甚至拋棄了已經成為世界主流的電傳操縱系統,重新改為機械操縱模式,而且其傳動使用的鈦合金連杆居然有40毫米粗,可以直接抵禦12.7毫米高射機槍子彈的直接命中。而且蘇-25用於控制橫滾和偏航控制是單連杆,俯仰控制是雙連杆,這樣就進一步加強了生存力,並且確保飛機在超低空被嚴重損壞、飛行員必須跳傘時,還有機會講飛機拉起到安全高度,然後再跳傘。
"簡單、實用"一向是蘇制武器的特色。為了適應野戰需求,蘇霍伊的設計師們還為蘇-25專門配發了,由副油箱衍生而來的"維修吊艙",以便在缺乏後勤保障條件的野戰機場上,也可以完成簡單的維護保養任務。蘇-25的"維修吊艙"有四種類型:第一種內裝發電機、空氣壓縮機和維修工具,用於野外搶修;第二種內裝輸油泵和軟油箱,可以用作野外加油站;第三種內裝測試設備,用於維修電子系統;第四種可以在裡面裝一個地勤人員,儘管在裡面不大舒服,但是可以隨機快速部署到任何野戰機場,並為蘇-25提供必要的地勤維護。
有趣的是蘇-25不僅僅是蘇聯前線航空兵裝備的近距離支援飛機,而且還被蘇聯海軍看中,並最終登艦成為一款專用艦載教練機!1980年代蘇聯海軍第三代航母1143.5型"庫茲涅佐夫"號開工建造,在為其選擇艦載機時,蘇聯海軍除了選擇蘇-33艦載戰鬥機外,還專門為其選擇了蘇-25UTG型雙座教練機。因為如果直接使用蘇-33作為飛行員教練機成本和風險都過大,有些得不償失,但是蘇聯又沒有美式T-2"橡樹"那樣的專用艦載教練機,索性就採用"拿來主義"——直接把低空低速性能好的蘇-25"拿來",改裝後當作專用艦載教練機使用。和陸基的蘇-25相比,蘇-25UTG型飛機主要是改為雙座設計,以便訓練艦載機飛行員,同時拆除了大部分機身裝甲,以減輕飛機重量,增加飛機推重比,這樣才能夠在滑躍式甲板設計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上起飛。同時為了能夠在航母上安全降落,蘇-25UTG還加強了飛機的起落架,並且安裝了專門的著艦尾鉤。在接受改裝的同時,蘇-25UTG保留了原先蘇-25的火控系統,這樣可以攜帶空對地、空對艦武器,輔助蘇-33執行對地對海作戰任務。
在蘇聯解體前,蘇聯海軍總共訂購了5架蘇-25UTG型攻擊教練機,1992年時俄羅斯海軍又訂購5架同款飛機,目前俄羅斯海軍總共裝備10架蘇-25UTG型攻擊機。和生產線已經完全崩潰的蘇-33不同,蘇-25的生產線全部在俄羅斯國內,而且目前俄羅斯已經在蘇-25基礎上對該機進行了全面升級改造,並為其換裝了全新的航電火控系統,使其具備的一定的多用途作戰能力。在未來即使蘇-33戰鬥機全部老化退役,俄羅斯海軍依靠新式的米格-29K和蘇-25UTG型飛機也能確保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的最低水平戰鬥力,而不至於讓其成為一艘空船。
其實早在1980年代蘇-25正式列裝蘇軍後,蘇聯軍方就強烈地意識到,一款只能在白天執行目視距離內的近距離支援作戰的攻擊機有著很大的性能缺陷。由於蘇-25早期使用的是蘇-7的航電和火控系統,因此只能在白天晴好天氣下執行作戰任務,和大大限制了蘇-25的使用範圍。為此蘇軍很快就開始為蘇-25進行技術升級,升級後的飛機被稱為蘇-25T型。在90年代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軍方則繼承了這一計劃,首批8架蘇-25T型機 於90年代中期交付俄軍試用。1997年該機正式被俄軍命名為蘇-39型攻擊機,並投入量產。
自從1984年正式量產以來蘇-25攻擊機參加了蘇聯/俄羅斯的所有軍事行動,從最初在阿富汗作戰到後來的車臣,再到喬治亞以及今天的敘利亞,蘇-25攻擊機的表現可以說相當出色,其強悍的火力和生存性能令人矚目。在兩次車臣戰爭中,蘇-25都得以全身而退,沒有被擊落的記錄,在喬治亞戰爭中,一架俄軍蘇-25(準確說是蘇-39)被格軍發射的防空飛彈直接打爛了屁股,甚至連左側發動機都被炸飛了整流罩,但是該機依然平安返航,並且在經過整修後,再次投入戰場。從2011年一直持續至今的敘利亞內戰中,整整8年間,敘反對派武裝也僅擊落了1架蘇-25攻擊機,該機的作戰性能之強悍,由此可見一斑。
進入新世紀後,俄軍依然沒有放棄對蘇-25的升級和改造,其中最新一批蘇-25M型攻擊機是2006年生產並交付俄羅斯空天軍服役。儘管不具備超音速飛行和奪取制空權的能力,但是在執行反恐和低強度局部戰爭時,蘇-25依然有著充分的發揮空間,所以不難想像,和美國的A-10一樣,蘇-25也會在俄軍中持續服役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