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不要因為這是數學有關的文章就跳過去,這是歷史。一個關於數學的歷史,有趣的的歷史。這期文章的主人公費馬,是一個17世紀的公務員,他真的是一個公務員,不是數學家。那他當時是怎麼和數學產生交集的呢?
事實上費馬在業餘是有那麼一點點喜歡數學的,簡稱業餘愛好。可他為什麼成為歷史上名垂千古的呢?還是靠著他那「業餘」數學。他提出了一個超級超級超級牛的定理,正是因為這個定理,讓他做上了「業餘數學家之王」的寶座。這個定理叫做:費馬大定理!而且這個「大」,一定要大聲讀出來!
那這個定理是什麼呢?(當整數n>2時,關於x、y、z、的方程X+y=z沒有整數解)很簡單吧,一讀就懂了吧。不懂也沒關係,我們只需要知道它是一個定理就好了。就這樣的一個定理,讓後世的數學家整整解了幾百年。可氣的是這個定理是費馬在讀書時,隨手寫在旁邊書旁邊的空白處寫下。而且在下面他還加了一句話大意是:關於此,我確信已經找到了一個極佳的證明,但是書的空白太窄寫不下了!
就這樣拉開了之後300多年人類數學史上最艱苦的探究。18世界數學家歐拉最先證明n=4的情況,而後又給出了n=3的證明。19世紀法國女數學家熱爾曼,她獨立證明了當n和2n+1都是素數是,費馬大定理反例x、y、z至少有一個是n的整數倍。反正知道她解出來了就好了,不用懂是什麼意思。1847年,當時著名的數學家拉梅和柯西都宣布自己證明了費馬大定理。而後德國的一位數學家清晰的證明了這兩位數學家都是錯的。
1908年,一位叫沃爾夫斯凱爾的德國人,他設立了10萬馬克的獎金,激勵那些最終證明的那個人。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因為沃爾夫斯凱爾小時候情場不如意,想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然而到了自殺的最後時刻他發現了費馬大定理,便開始研究起來,最終忘了自殺!費馬大定理救了他一命。
時間到了1963年,離證明費馬大定理,已經過去了326年。無數的數學先烈倒在了證明這條定理的路上。1986年大學教授懷爾斯,決定放棄一切,專攻費馬大定理。7年過去了1993年6月23日。懷爾斯用數學公式寫了慢慢幾塊黑板說:「我想這裡應該結束了」然而數學是嚴謹的,在懷爾斯長達200頁的手稿中,有一個小環節,無法證明的通。就在懷疑的聲音越來越響時,在某一天中他靈光一閃:把兩個小問題放在一起他們就自己補足了缺陷。
1997年,華爾斯領取了沃爾夫斯凱爾設立的10萬馬克獎。而這筆獎金還差10就領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