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這家基因測序頭部企業董事長做客e公司,談了這些內容……

2021-01-16 金融界

來源:e公司官微

貝瑞基因是國內基因測序行業的頭部企業,是一家以自主研發為核心的創新型生物科技公司,致力於實現基因測序技術向臨床應用全面轉化的企業,2017年在A股上市,目前市值約200億元。

9月18日上午,證券時報·e公司「財經明星會」第二十二場邀請到貝瑞基因董事長高揚,為我們講述了他創業的初衷、在這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講解了基因測序技術的發展、瓶頸,以及下個風口在哪裡。

邊創業邊選擇賽道

貝瑞基因董事長高揚是國內基因檢測技術應用方面的資深研究者。從本科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的生命科學學院,到2008年獲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博士學位,再到工作後創業,他一直浸潤在生命科學的海洋裡,擁有20年的研究經驗。

在談到創業初衷時,他表示,當時由於機緣巧合,在從事生命科學基礎研究的過程中,看到了大量有望在臨床界、大健康領域為社會提供有價值服務的場景,因此判斷基因檢測技術的產業化應用前夜可能會到來,所以決定創立貝瑞和康公司(貝瑞基因的前身)。

2010年,幾個合伙人湊了1000萬元,團隊就開始了自主創業之路。創業初期的貝瑞,面臨著賽道未明以及資金有限兩大難題。

一方面,僅憑著對行業前景的預判以及專業的技術,團隊在創業初期其實沒有特別多的計劃,只是想著把無創產前檢測技術(NIPT)落地,因此他們實際上是「摸著石頭過河」,邊創業邊學習。

另一方面,為了讓公司生存下去,並支持NIPT的產品研發,早期的貝瑞業務是做科研方面的基因測序服務,但是這塊業務實際上僅僅只能維持公司的基本開銷,而公司因為研發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以及剛開始財務規劃不夠清晰,創業不到一年就陷入了資金緊張的窘境。

資金最緊張的時候,公司帳上的現金除去日常研發需要之外,只夠發一兩個月的工資。因此公司面臨著降低研發速度、減緩研發投入,還是堅持研發然後對外尋求資金支持的方向選擇。

高揚團隊選擇了後者。但是,2011年的資本市場,還看不到基因檢測應用方面的前景,因此貝瑞的融資之路異常艱辛,最後得到君聯資本的支持。

他經常對準備創業的朋友表示,自主創業一開始起步是困難的,公司發展的重中之重有兩點,一是賽道的選擇要比較準確,二是要有資金方面的保障。

按照高揚的推算,基因檢測行業的賽道布局至少要提前3-5年,也就是說,技術向應用轉化的研發投入時間差不多是3-5年。在這之後,如果賽道選擇正確,產業應用落地後的效果能達到預期,投資回報黃金期或可達10年。

上市並非終點

2017年,貝瑞基因在A股上市,目前市值約200億元。高揚在訪談中表示,上市對公司來說只是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它是開始,並非終點。

談到上市前後公司的變化,高揚表示,最明顯的改變是市場強調的透明化對公司信息披露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上市促進了公司在經營管理、戰略制定、財務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水平邁上新的臺階,這使得公司更加規範、健康地發展下去。

在貝瑞基因的官網上寫道,公司的願景是「成為全球卓越的基因科技公司」。對於「全球卓越」這個詞的內涵,高揚心裡有非常明確的界定。他認為,基因測序只是一項技術,公司並非要沿著技術一路走到黑,他希望公司的目標是成為生命科學領域的頂級公司。

何謂生命科學領域的頂級公司?在高揚設想的公司未來藍圖裡,如果能利用基因測序工具,在遺傳疾病、腫瘤等相對比較大的領域裡面,方便、清晰地解決一些實際上的問題,就可以稱得上是全球範圍內的頂級公司。

比如在腫瘤領域,如果能做到對主要幾類腫瘤的早篩早診、晚期伴隨診斷、復發監測等,這樣的公司就是高揚認為的行業頂級公司。而這就成為了貝瑞基因的賽道選擇方向——挑選未來10年、20年急需解決的問題,目標是落地幾個主要的大品種,涵蓋腫瘤的篩查及診斷等過程,並且技術上能得到明顯改善。

並非所有技術都可以轉化成功

作為全球率先研發並成功在臨床推廣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技術(NIPT)的公司,隨著渠道的不斷拓展和技術的持續創新,形成了貝瑞基因獨特的先發優勢,進一步降低成本,日漸展示出規模效應。

在直播活動中,高揚在總結成功經驗時表示,NIPT之所以能得到廣泛的應用,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檢測技術持續改善,新一代的技術相比上一代的檢測靈敏度更好;二是在臨床應用方面得到醫療機構及專家的一致認可;三是從衛生經濟學角度來看,它在出生缺陷防治方面為社會做出了比較大的貢獻。

高揚認為,任何基因測序品種只要是能夠滿足上述這三個條件,都會在社會上取得比較快速的大規模應用,也會為公司帶來比較好的商業回報。

必須注意的是,基因測序相關的產品在臨床實踐中都得有自己的定位,在將技術進行轉化時,必須放到具體的醫療場景中,必須滿足疾病在固定時期的要求,明確篩查的目的是診斷,診斷目的是為了治療。

因此在高揚看來,基因測序方面的技術,如果能得到專家以及醫療場景的認可,同時又對社會來說具有非常好的衛生經濟學效應,那麼轉化的應用最後都會得到快速的發展。

貝瑞基因是一家致力於實現基因測序技術向臨床應用全面轉化的企業。但事實上,並非所有的基因測序技術都能轉化成功。

在技術進行轉化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挑戰,比如資本市場的挑戰,大家會質疑這個產品進入市場以後,是否能做到每年百萬級的檢測、性價比是否能在臨床上得到認可等等,因此要求在開始研發之前算算經濟帳,進行可行性評估;比如研發失敗的挑戰,因為並不是說所有品種都會研發成功,因此需要在研發過程中看到一些苗頭的時候及時終止,對公司來說需要有承擔研發失敗的能力;比如產品應用到具體的場景上的效果,不同級別的醫院、不同領域的專家觀點會不一樣,因此需要跟臨床界做大量的合作,爭取得到大家的廣泛認可;比如產品的定價問題,如果產品的成本過高,未來進入臨床應用的挑戰是比較大的。

高揚認為,任何的新品種都不可避免地在轉化過程中受到種種的挑戰和質疑,因此技術真正要往臨床領域轉化的時候,都需要時間進行數據上的積累。一旦積累到位,就會形成臨床專家的共識,從而推進新品種臨床轉化的速度。

比如目前已經轉化了近十年的NIPT,最早也並不是已進入市場就廣泛地散開,其實也是經過了一兩年的時間判斷,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可,把最終數據跟監管層面進行溝通,最終才更有利於產品的快速發展。

基因測序行業目前還處於相對早期的位置,高揚表示,目前能真正在社會上落地的品種數量比較局限,已經落地的應用大概10多種。但是它可以解決的問題非常多,每一個能解決問題的產品落地對醫療界來說都是根本性的改變。

研發策略是聚焦

目前市場上的基因檢測產品主要有兩大類,消費級以及臨床級。貝瑞基因反覆強調的是臨床方面的基因檢測。高揚對貝瑞基因產品的定位是,能夠為社會提供一些性價比合適、覆蓋面相對比較廣、每年檢測人數能夠超過百萬的基因檢測方面的服務。

對於消費級和臨床級的基因檢測產品的區別,高揚認為,無論是哪一種,都需要在提供產品和服務或者提供報告的過程中遵循一些基本原則。比如一個篩查的基因檢測品種,就應該提供一個後續的相對明確的診斷解決方案;如果是一個診斷的品種,就應該提供後續的治療方案;如果是消費品種,就應該提供一些能夠真正改善健康的健康管理方案。也就是說,基因檢測不僅僅是為了檢測而檢測,檢測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一些健康和疾病的問題。

在談到貝瑞基因與其他基因檢測公司不同之處時,高揚表示,貝瑞基因的特點是專注,一直專注在遺傳和腫瘤領域做技術轉化。

高揚認為,基因檢測行業的產品生命周期比較長,產品一旦落地大概會有10年的生命周期,因此在選擇領域的時候相對來說會比較謹慎一些,一旦選定這個領域,就不會輕易改變。他的研發策略是長時間在某一領域紮根,希望進入某個領域後能把這個領域的問題都解決,只有這個產品真正在社會上落地的時候,才會騰出手來去往別的領域擴展。

過去10年,貝瑞基因在遺傳領域奠定了一定的基礎。高揚判斷,未來的5~10年當中,遺傳領域可能會有一個超預期的爆發式增長。

「因此我們在遺傳主線上,還是希望能在出生缺陷這個品種之上,往其他的臨床專科方面進行大量的探索、嘗試。從目前我們的研發數據和早期的臨床數據等診斷報告來看,這個領域的發展是非常快的,每年的增速基本上是一倍到兩倍以上。」高揚透露,公司目前在積極做關於心血管、癲癇等方面的臨床應用產品。

「今年可能是腫瘤篩查爆發的元年」

在談到國內的基因測序產業的時候,高揚多次用到了「自豪」這個詞。他表示,中國的基因測序產業在世界上屬於第一梯隊,這是沒有任何爭議的。貝瑞基因以及國內相關同行們的願景,就是在未來的時間裡保持第一梯隊的同時,爭取拿下世界第一的位置。實際上,國內基因測序公司在世界上的排名都是比較領先的,「走出去」的機會比較大。貝瑞基因也在做這方面的努力和布局。

關於基因檢測的下個風口,高揚判斷,今年可能就是腫瘤基因檢測領域爆發的元年。他解釋道,近兩年境內外會有幾家研究做得比較深入的公司會陸續進入資本市場,雖然每家公司的管線品種和研發邏輯不是很一樣,但是對於賽道來說,它們都是聚焦在腫瘤的早篩和早診領域。

而關於腫瘤領域,貝瑞基因早在五六年前就已經進入這個領域,並且在三年前,公司就已經決定把重要的研發資源投入到腫瘤的早篩和早診方面。高揚透露,目前貝瑞基因在肝癌方面的研究,已經進入到研發的尾聲了,「從今年第四季度到往後的三到五年,大家或許可以看到一些跟肝癌相關的產品陸陸續續進入臨床服務。」

相關焦點

  • 這家基因測序企業壟斷了全球測序儀器市場七成份額,一年裡它都經歷...
    這家全世界最大的DNA測序公司早已不在局限於向用戶銷售設備,通過一系列收購、戰略合作等手段,Illumina業務範圍早已滲透測序行業上、中、下遊,連續多年被MIT評為「世界最聰明公司」。儘管動脈網已經對這家公司進行了多次報導,但要選擇一家基因行業的標杆企業進行分析,確實也很難找到比Illumina更合適的公司了。
  • 這家公司讓基因測序成本從1億美元降到1000美元
    那是2009年的1月份,Illumina的研究人員正準備做第一次人類全基因測序。這個測序項目在公司內部被命名為「Jaynome」,在給Flatley測序之前他們已經徵得了他的私人醫生的同意,如果測序發現了和疾病相關的信息就會通知他的醫生。這項基因組測序工作花了整個實驗室數個星期的時間,耗資也達到了數萬美元。
  • 華大基因董事長:我們的員工不允許有缺陷,必須活到100歲
    作者:丹楓 「10年內可以化學合成任何生命」、「每個人活過100歲不是夢」、「反對女性打宮頸癌疫苗」......這些均是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過往的驚人言論。5月28日,貴陽數博會上,汪董事長出席論壇時又出豪言:「我們每個員工必須活到100歲+,就是一百歲不封頂。」
  • 基因測序公司Illumina:未來基因技術將入千家萬戶
    這家公司的生物信息研究員Brad Sickler在回憶時說:「那時候我們覺得很有壓力,但是我們做了很多新的嘗試。Jay是世界上前十個進行深度基因解讀的人之一。」Jaynome的實驗結果暗示了把基因序列應用到臨床治療的可能性,這同時也是一種挑戰。Flatley知道他自己身上的疾病,在全身麻醉的情況下可能會體溫過低導致突發死亡。
  • 腫瘤行業哪些基因測序公司更受投資人青睞?
    中國基因測序行業13條關鍵性國家政策(圖片來源:火石創造)總結起來,基因測序行業的上遊為測序儀、測序試劑和耗材的供應,代表公司為Illumina、Roche、Thermo Fisher 等。中遊主要是測序服務以及測序數據的處理和解讀,代表公司為Thermo Fisher、華大基因等。下遊為測序服務的終端應用,包括臨床檢測、生命科學研究等領域,面向對象主要是醫院、科研機構、藥企等。
  • 專家談基因測序被叫停:行業標準缺失是主因
    昨日,記者來到多家從事基因檢測的體檢機構和公司看到,多數基因測序業務已經停止,個別公司甚至表示不再從事相關業務。  在鄭州市一家高端體檢機構,前來諮詢基因測序的市民寥寥無幾。導醫告訴記者,目前機構已經全面停止「基因檢測」體檢,等待國家相關制度的出臺。「國家叫停的當天,我們就已經停止了基因檢測體檢項目,也在網站上刪除了相關的內容。設備雖還在檢測室,但已經全部停用。」該導醫表示。
  • 董事長錘擊女總經理頭部 什麼情況?還是這家券商掌門人 已被...
    董事長錘擊女總經理頭部 什麼情況?還是這家券商掌門人 已被刑拘!受害者已做顱骨手術 摘要 【震驚!董事長錘擊女總經理頭部 已被刑拘!受害者已做顱骨手術】被業界譽為「最神秘信託公司」之一華信信託再次震驚外界。
  • 全球TOP10頂尖基因測序公司出爐,基因測序市場有多大?
    「100美元完成一個人全基因組測序」是基因測序行業的共同目標,全球基因測序從業者都在為此衝刺。2006年,全基因組測序費用從最初的上億降至2000萬美元。2007年,第二代基因測序技術出現,生物技術公司 Knome 以35萬美元的價格提供了第一項直接面向消費者的基因組測序服務。2008年,全基因組測序成本降至20萬美元。
  • 空間轉錄組測序或將成下一個熱點?這家公司已斥巨資壟斷行業
    這家企業的名字定名為Spatial Transcriptomics,也就是空間轉錄組學,可謂是非常簡單粗暴了。 這家公司成立之後非常低調,直到被10x Genomics收購,沒有進行過企業的宣傳,也沒有任何融資經歷,創始人、發展情況,都一概不知。
  • 全球TOP10頂尖基因測序公司出爐
    技術的高速發展,讓基因測序的速度在5年時間裡提升了500倍,全基因組測序的時間成本也從11年降至幾周。 此外,基因測序的成本也在不斷下降。「100美元完成一個人全基因組測序」是基因測序行業的共同目標,全球基因測序從業者都在為此衝刺。 2006年,全基因組測序費用從最初的上億降至2000萬美元。
  • 做中國人原創的基因測序產品
    近日,美國病理協會公布第二輪質評成績,南京世和基因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的檢測分析結果與協會官方標準答案完全一致,再次無瑕疵通過了協會認證。「這意味著我們的檢測品質達到了世界頂尖水準。」公司執行長邵陽自豪地說。 人們總是談癌色變。
  • 基因測序市場百舸爭流 諾禾致源成績斐然
    諾禾致源三大馬車 並駕齊驅,助力行業發展作為目前國內基因測序領域的佼佼者,諾禾致源的業務覆蓋生命科學基礎科研服務、醫學研究與技術服務、建庫測序平臺服務,為全球研究型大學、科研院所、醫院、醫藥研發企業、農業企業等提供基因測序、質譜分析和生物信息技術支持等服務。
  • 高通量測序公司靠什麼賺錢?
    和這些公司的合作,有些是以iCubate為主,有的則是以iRepertoire為主,也有的是兩個都感興趣。其中,Sequenom,CardioDx,Foundation Medicine等都是通過提供臨床測序服務來盈利的。高通量測序技術出現以後,很多公司都試圖在這個平臺上進行產業化,包括國內的華大基因,貝瑞和康等。
  • 這家企業研發出國內首款納米孔基因測序儀
    就像手機晶片決定了設備的運行效果、攝像頭為手機拓展了新功能一樣,配套發布的測序晶片和測序試劑盒讓基因測序儀擁有更強大的功能。齊碳科技是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已成功研發出納米孔基因測序儀的原理樣機、工程樣機和產品樣機,填補了中國自主研發納米孔基因測序儀器的空白。該公司曾獲2018中關村國際前沿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
  • 連續兩年被MIT評為"全球最聰明的50家公司",這家公司聰明在哪?
    結合他們的定位,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通過了解自己的基因信息,從而更科學的進行健康管理,達到更健康、更長壽的目的。這家總部位于波士頓的公司成立於2014年。到目前為止,奕真生物已經拿到了4200萬美元的融資,投資機構包括禮來亞洲、先聲藥業、摯信資本。不僅如此,奕真生物還在2015、2016年連續兩年被MIT評為「全球最聰明的50家公司」。那麼,這家聰明的公司到底聰明在哪裡呢?
  • 2019年中國基因測序行業市場分析:全年市場規模接近150億 技術研發...
    90年代,靶向藥物問世,人類基因組計劃開始實行。1999年我國基因測序技術不斷發展,基因測序公司、部分醫院等已採用基因測序技術,開始進行臨床研究和診斷工作。2011年至今,第二代測序技術,第三代測序技術、第四代測序技術和納米技術、大數據計算緊密結合。
  • 亞信(中國)公司董事長丁健21日16時做客搜狐
    丁健 亞信科技(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1994年,和重要的商業合作夥伴田溯寧先生在美國德州共同創建美國亞信公司。1995年初,亞信的三位主創人員回國,成立亞信科技(中國)公司,第一次把Internet帶回中國。曾被評為"中華十大管理英才"、"國內十大最具人期企業家"、"中國十大海歸企業人物"、"2002年華人青年企業家",被世界經濟論壇評為"2002年全球100為明日之星"。
  • 基因測序行業專題報告——NGS引領測序行業黃金十年,納米孔突破...
    其餘在 2020 年獲得巨額融資的企業為:Encoded Therapeutics,這家公司使用計算方法篩選 DNA 以尋找基因治療目標,目前正在進行首次臨床試驗(D 輪融資 1.35 億美元);Sema4,一家生殖健康和腫瘤篩查公司(C 輪融資 1.21 億美元,目前估值 11 億美元);DNAnexus,一家基因組數據分析平臺公司(F 輪融資 1 億美元),
  • [直播]走進達安基因 基因檢測概念火在哪兒?
    11:30 參觀結束後,董事長接受全景網專訪    董事長何蘊韶在接受採訪時坦言,現在投資者對基因測序技術關注度很高,公司未來會通過跟醫院緊密合作、加強市場推廣等手段不斷推進,不辜負投資者對公司的期望。
  • 空間轉錄組研究將對基因測序領域帶來的三大影響及作用
    10x Genomics入局,強勢收購 完成了空間轉錄組測序的基礎研究之後,研究者們迅速創立了一家企業,開始嘗試將這一技術量產化。這家企業的名字定名為Spatial Transcriptomics,也就是空間轉錄組學,可謂是非常簡單粗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