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地質學家黃潤秋出任生態環境部部長—新聞—科學網

2020-11-26 科學網

 

據新華社4月29日報導,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29日上午經表決,決定任命黃潤秋為生態環境部部長。

學者出身的黃潤秋是我國知名地質學家。他在1993年任博導時剛滿30歲,是我國當時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

2006年1月9日,他領導的科研團隊所完成的《中國西南高邊坡穩定性評價及災害防治》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9年後,2015年1月9日,他領導的科研團隊歷時6年獨立完成的《汶川地震地質災害評價與防治》再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黃潤秋在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大會上的發言中介紹說,1988年,他以20萬字的博士論文——《複雜巖體力學環境條件下高陡邊坡穩定性研究》,順利通過了論文答辯,成為成都地質學院培養的第一批博士。

之後,留校任教,一年後,被地礦部破格晉升為副研究員;1992年再次被破格晉升為教授;1994年,成為我國當時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之一。

1992年,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第一批優秀中青年人才專項基金;1995年,獲得了第二批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並被入選首批國家人事部 「百千萬人才工程計劃」……

 

黃潤秋表示,仔細回首匆匆走過的歷程,特別是工作以來的這段日子,自己做了三件大一點的事。

第一件事就是繼承和進一步發揚了老一輩創立的學科優勢,建立了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二件事是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第三件事是培養了新的一代學術團隊。

他還談了自己的3點體會,即要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把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與國家的需要、學校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在不斷地追求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講認真,講付出;創新是發展的靈魂。

 

黃潤秋簡歷

男,漢族,生於1963年8月,湖南長沙人,九三學社社員,工學博士,教授。

1979年9月開始在成都地質學院(現成都理工大學)水文系學習

1988年9月博士研究生畢業後留校工作,歷任校長助理、水文系主任、環境與土木工程學院院長

1997年11月當選九三學社四川省副主委

2001年11月起任成都理工大學副校長、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2007年5月當選九三學社四川省主委

2007年12月當選九三學社中央常委

2008年1月當選四川省政協副主席

2014年1月當選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2016年3月任環境保護部副部長

2017年12月當選九三學社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

2018年3月任生態環境部副部長

現任生態環境部部長

 

中共四川省委統戰部網站曾以《地質學家黃潤秋印象》為題,介紹了黃潤秋作為地質學家獲得的科研成就,以及作為九三學社社員為國家發展積極建言獻策取得的成果。

 

以下為全文:

作者 | 陳大勇

黃潤秋,敦實的個頭,黝黑的皮膚,圓圓的娃娃臉,常給人一種樂呵呵的感覺,難怪師生們都叫他娃娃博導。

這麼叫他還因為當時他很年輕,93年任博導時剛滿30歲,是我國當時最年輕的博士導師。以後又陸續擔任了成都理工大學地質災害防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理工大學副校長等地質界很多重要的職務,這一切好像在暗示這位地質新秀將有一番大作為。

果然,2006年1月9日,他領導的科研團隊所完成的《中國西南高邊坡穩定性評價及災害防治》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在燈火璀璨的人民大會堂,在雷鳴般的掌聲中,他代表團隊從國家領導人手中接過了大紅的獲獎證書,時年42歲。

時光如梭,剛好9年整,2015年1月9日,幾乎同樣的一幕再次上演:他領導的科研團隊歷時6年獨立完成的《汶川地震地質災害評價與防治》又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還是在人民大會堂,他再次從國家領導人手中接過紅得耀眼的證書。

這樣,51歲的他成了四川省兩度問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的第一人。

邁向目標的兩大步

「修理地球,馴服大自然」是黃潤秋選定的人生目標。兩度獲大獎意味著他向這一目標邁出了堅實的兩大步。

在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和四川盆地之間,地質災害頻發,其原因就是這裡的高邊坡地形失穩導致崩滑,這種災害規模大,機理複雜,防治難度高,是西部大開發急需解決的環境問題。

20世紀80年代中期起,黃潤秋和他的科研團隊就開始了對高邊坡穩定性評價與災害防治分析技術的探索。經過近15年的艱苦探索,終於完成了《中國西南高邊坡穩定性評價及災害防治》研究。

這一成果提出了以「地質過程機制分析量化評價」為核心的學術思想體系,形成了「複雜巖體結構精細描述和建模」、「邊坡變形破壞機理模式及變形穩定性評價方法」、「地質災害過程模擬與過程控制」三大支撐技術。

從2001年開始,黃潤秋帶領團隊開展了這項創新成果的推廣應用,先後在地質災害防治,資源開發,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近100項工程中得到推廣,產生了重大的社會、環境和經濟效益。

如2005年2月,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城建設街出現特大滑坡,上百噸沙石加速滑下,呼嘯衝向縣城,房屋被毀,街道中斷,素有「美人谷」芳名的丹巴面臨滅頂之災。

危急關頭,黃潤秋率團隊火速趕到前線指揮搶險工作。他們運用其研究成果,實施了前緣堆載,錨索加固和後緣防水的應急處治措施,經過數月努力,成功地使滑坡體趨於穩定,為打贏「丹巴縣城保衛戰」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5.12大地震剛一發生,作為地質學家的黃潤秋敏銳意識到,如果抓住這一極震事件對地震觸發的地質災害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是汶川災後科學重建的需要,更是提高我國廣大高地震風險山區地質災害防治能力的需要。

於是他在地震發生的當天下午和第二天凌晨就緊急從學校各系和實驗室抽調人員組成了8個專家組分赴汶川、北川、青川等地進行地質災害調查。

由於汶川地震地質災害點數量大,分布廣,調查難度極大。科研團隊先後無數次赴災區進行災害調查,獲取第一手數據,中途還有多人受傷。隨後進行的研究難度更大。

因為汶川地震發生在地形和地質條件異常複雜的龍門山區,成災機理異常複雜。為了找出成災規律,他帶領科研團隊堅持了長達5年的現場監測,採集試驗數據超過10000組,實驗數據的分析處理耗時數年之久,最終完成了《汶川地震地質災害評價與防治》研究。

這項研究探明了以「發震斷層效應」、「地形地貌效應」為主導的地震地質災害發育分布規律,建立和發展了震區泥石流災害預警預測模型和災害治理新技術。

該成果提升了地質界對強震地質災害的認知水平和防控能力;支撐了汶川地震後新北川等城鎮重建選址;指導了汶川災區的200億資金優化重建,在後來的蘆山、雲南魯甸地震災後重建,成南高速等重大工程建設中也得到廣泛應用,產生了巨大社會和經濟效益。

風雨兼程進行時

第二次手捧獲獎證書,黃潤秋樂呵呵地說,「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國家的承認,很欣慰,很有成就感。」然而,這句看似平淡的話卻是他心繫大地安危,風雨兼程三十載的濃縮。

三十多年來,他每年都堅持長時間的野外工作,披星戴月,風餐露宿,足跡遍布西部地區的山山水水,多次經歷了死裡逃生:一次從馬背上掉下來,險些摔下數百米深的峽谷;一次開山炮在離專注研究的他僅十餘米的地方爆炸;還有幾次山上掉下的巨石與他擦肩而過…。

他幾乎沒有節假日和寒暑假,正如他所說:「一年到頭我從不加班,我每天上三班,上午班、下午班和夜班。」有一次為拿出對某電站大壩穩定性的數值分析,一連泡在計算機房長達3個多月。他疼愛的女兒長到3、4歲幾乎還不認識他。

這期間,他先後主持和參與過我國西部地區60餘項重大水電、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關鍵技術問題研究。

其中包括長江三峽工程、向家壩水電站、岷江紫坪鋪水電站、九黃機場等,先後榮獲國內外數十個重要獎項,成了一位名副其實的守護大地安寧的衛士。談及這些,他淡淡一笑:「這些只不過是一個地質人應該做的。」

黃潤秋不僅是地質人,也是多黨合作領域的有心人。07年至08年,他先後當選為九三學社四川省委主委和四川省政協副主席,他意識到,中國特色的政黨和政治協商制度為多黨合作和人民政協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於是他帶領社四川省委充分利用政協提供的參政議政舞臺,緊緊圍繞事關全省改革與發展的重大問題建言立論。

特別是他發揮自己的專長,把政協、民主黨派的參政議政職能與本職工作相結合,取得了履職和本職多贏的成果。

如汶川地震發生後,他按照中共四川省委的部署,帶領社四川省委把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作為履行職能的首要任務,大力開展災情調研和建言獻策,從省政協和九三學社的角度先後上報了大量有關建議。

其中,他帶領九三學社一批專家完成的《關於汶川地震災區生態修復的調研報告》得到了國家領導人批示,並直接用於指導汶川災後重建,社四川省委也因此在全國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貢獻表彰大會上榮獲「建言獻策優秀成果」獎。

三十載的風霜雪雨磨礪出黃潤秋一副健壯的體魄和大氣豪爽的性格。這位大地之子站在高山之巔,呼吸著來自大地的氣息;享受著逼近人生目標的暢快;感受著古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情懷。但此刻他並沒有忘記:身後還有更高的山峰在等待攀登。

果然,轉身不遠處,屹立著《全球強震觸發的巨型滑坡研究》這座高聳入雲的山峰。

參考資料:

1. http://www.sctyzx.gov.cn/tzrwzk/201504/54247958.html

2. http://huangrunqiu.mee.gov.cn/

3.https://www.sohu.com/a/388932508_687681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剛剛!地質學家黃潤秋出任生態環境部部長
    據新華社4月29日報導,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29日上午經表決,決定任命黃潤秋為生態環境部部長。 學者出身的黃潤秋是我國知名地質學家。他在1993年任博導時剛滿30歲,是我國當時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
  • 地質學家黃潤秋出任生態環境部部長
    據新華社4月29日報導,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29日上午經表決,決定任命黃潤秋為生態環境部部長。  學者出身的黃潤秋是我國知名地質學家。他在1993年任博導時剛滿30歲,是我國當時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  2006年1月9日,他領導的科研團隊所完成的《中國西南高邊坡穩定性評價及災害防治》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已啟動「十四五」生態環保規劃研究編制工作
    來源:上海證券報 原標題: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已啟動「十四五」生態環保規劃研究編制工作 將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來源:上海證券報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 據生態環境部微信公眾號12月15日消息,12月14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北京視頻會見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英格
  •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呼籲攜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新華社北京9月25日電(記者高敬、戴小河)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24日說,中方呼籲各方堅持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主動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調動資源,積極參與「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的制定進程,推動全球層面相關問題的妥善解決。
  •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談「十四五」環境保護髮力點
    新華社北京1月2日電 題: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談「十四五」環境保護髮力點  新華社記者高敬  「十四五」大幕已經拉開。
  • 訪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減汙降碳,推動高質量發展
    生態環境部門有哪些新思路?記者採訪了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應對氣候變化、降低碳排放「一舉四得」,正抓緊確定達峰行動計劃的時間表和路線圖記者: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有什麼重要意義?黃潤秋: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定力和堅強決心。這裡的「深入」,我理解有兩層含義:一是觸及的矛盾和問題將層次更深、領域更寬,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要求更高,攻堅戰要延伸深度、拓展廣度;二是要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要創新和探索攻堅戰新的思路和舉措。
  • 環境部新部長為知名地質學家,曾兩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新京報快訊(記者 鄧琦)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29日上午經表決,決定任命黃潤秋為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為我國知名地質學家,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曾兩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學生稱呼他為「秋哥」,兩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黃潤秋,生於1963年8月,湖南長沙人,九三學社社員,工學博士,教授,是我國知名的地質學家。
  • 「兩會時間」黃潤秋:環境改善質變拐點尚未到來,今年中央環保督察...
    經濟觀察網 記者 董瑞強 在看到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同時,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目前中國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尚未到來;下一階段中國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形勢和任務仍非常嚴峻和艱巨,還需在「十四五」繼續努力,攻堅克難。這是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5月25日下午全國兩會「部長通道」上作出的最新研判。
  • 生態環境部部長:大氣汙染物和PM2.5組分基本搞清楚
    李幹傑:大氣汙染物和PM2.5組分基本搞清楚   3月11日,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此外,他還就環境監測數據造假等問題進行了回應。
  • 生態環境部黃潤秋:以發電行業為首批,開展碳排放配額分配
    今後五年,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發力點在哪?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如何推進?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明確表示,將在很短時間內對國內2000多家電力企業下達碳排放配額。黃潤秋:總體上看,「十三五」這五年是迄今為止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成效最大、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最好的五年,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生態環境目標如期高質量完成。「十三五」規劃綱要確定的生態環境保護9項約束性指標和汙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任務全面超額完成。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取得顯著成效。
  •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學習時報》發表署名文章《堅持「綠水...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生態環境部部長 黃潤秋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以深邃的歷史眼光和生動的地方實踐,創造性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
  • 生態環境部黨組召開會議
    生態環境部黨組召開會議 2021-01-16 19: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18全國環境網際網路會議】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
    一、生態環境宣傳工作面臨新的歷史機遇今年5月18日至19日,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在北京勝利召開。大會結束後的第十天,5月29日至30日,生態環境部召開了全國生態環境宣傳工作會議,李幹傑部長出席會議並做了近3個小時的重要講話。在講話中,李幹傑部長明確指出了生態環境宣傳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 同濟大學和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籤署合作協議
    生態環境部國際合作司副司長肖學智,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處長陳志華,聯合國環境署駐華代表處首席代表塗瑞和,同濟大學常務副校長伍江,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黨委書記、副主任周國梅出席活動並致辭。  會上,同濟大學和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籤署合作協議,雙方將加強在生態環境領域的國際合作,內容包括推動綠色「一帶一路」建設、促進區域生態環境治理、建立健全區域環境合作網絡、開展區域可持續環境規劃聯合研究、提升生態環境保護能力建設,以及加強中非環境政策與技術合作。伍江與周國梅分別代表雙方籤署協議。
  • 生態環境部:科學謀劃「十四五」大氣汙染防治工作 以揮發性有機物...
    10月16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主持召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汾渭平原秋冬季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座談會。他強調,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堅定不移推進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科學謀劃「十四五」大氣汙染防治工作,確保打贏藍天保衛戰,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美麗中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生態環境部未來工作如何開展?生態環境部部長解答
    生態環境部未來工作如何開展?生態環境部部長解答 原標題:   近日,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正式掛牌。相比於環境保護部,生態環境部職能有哪些變化?黨的十九大將汙染防治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未來工作將如何開展?記者專訪了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
  • 生態環境部:將啟動第二輪第二批中央環保督察|附涉VOC擾民企業自查...
    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今天下午舉行第二場「部長通道」採訪活動,邀請部分列席會議的國務院有關部委負責人通過網絡視頻方式接受採訪。黃潤秋在「部長通道」上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十三五」規劃實施以來,我國汙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關鍵進展,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 生態環境部召開關於控制汙染物排放許可工作會議|郎鳳娥 環保廳...
    10月22日,生態環境部控制汙染物排放許可制實施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在京召開。生態環境部部長、領導小組組長黃潤秋主持會議並講話。會議聽取了固定汙染源排汙許可工作進展情況匯報,審議了《關於構建以排汙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汙染源監管制度體系實施方案》。
  • 國家生態環境保護專家委員會全體會議在京舉行
    12月4日,國家生態環境保護專家委員會(以下簡稱專委會)全體會議在京舉行。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主持會議並講話。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科學謀劃「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奠定堅實的生態環境基礎。會上,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介紹了「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總體思路,專委會委員代表圍繞如何做好「十四五」期間生態環保工作作交流發言或提交書面意見建議。
  • 六位部長有話說→
    《新聞聯播》近日推出的系列報導,專訪了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兼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科學技術部部長王志剛、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肖亞慶、財政部部長劉昆,一起聽聽六位部長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