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達半噸的OGO 1號太空探測器重新進入大氣層!

2020-12-08 騰訊網

周一 · 知古通今|周二 · 牧夫專欄

周三 · 太空探索|周四 · 觀測指南

周五 · 深空探測|周六 · 茶餘星話|周日 · 視頻天象

在軌的軌道地球物理臺1號(OGO 1)的藝術想像圖。

圖源:NASA/GFSC

一艘56歲的NASA太空飛行器即將在地球大氣層中燃燒殆盡。它被稱為軌道地球物理臺1號(Orbiting Geophysical Observatory 1,以下簡稱OGO 1),是美國宇航局在20世紀60年代發射的六個天文臺中的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從軌道上墜落的天文臺。

在小行星郵件列表(MPML)在線留言板上,業餘天文愛好者們公布了OGO 1即將墜毀的消息。最初的帖子描述了一個名為C1979M1的神秘天體,在8月25日至26日的晚上,卡特林那巡天系統(CSS)發現它正朝著地球飛來。留言板的討論很快揭示了該天體的真實身份就是OGO 1,它原本預計將於8月或9月重返地球。

亞利桑那大學卡特林那巡天系統的天文學家捕捉到這張一系列圖片,它們顯示了OGO 1(圓圈內)在8月25日到26日夜間的位置變化

圖源:Catalina Sky Survey/University of Arizona/NASA

Goran Ga parovi 分享了他8月28日觀察OGO 1得到的成果。

圖源:Goran Ga parovi /iTelescope.net

OGO 1在Chris Peat的Heavens-Above網站上被記錄為COSPAR天體1964-054A,而在NORAD的登記編號是00879。根據太空飛行器專家的說法,目前OGO 1的大範圍軌道與地球赤道呈55度夾角,遠地點距地球134260公裡,而岌岌可危的近地點距地球僅117公裡。

北京時間8月27日23點05分,OGO 1飛越了它的近地點。雖然OGO 1高度較低,在恆星中很容易看到,但它是在地球晝半球飛越近地點的,在陽光照射的天空中則不可見。

OGO 1的大範圍運行軌道。

圖源:Chris Peat/Heavens-Above

動力學家Bill Gray 慣於利用觀察者的視角來創造小行星、彗星和衛星的軌道元素。在8月28日之前,得到CSS新發現的OGO 1的位置數據後,Gray便預測在北京時間8月30日5:00左右,OGO 1會在靠近法屬玻里尼西亞的太平洋中部近地點重新進入大氣層。

「雖然近地點在晝半球,但遠地點在夜半球,到時候我們就可以看到它了,」 Gray解釋說,「但如果不是這樣,我們或許只能以我們所掌握的最後數據為依據——這些數據足以說明它將在8月底重新進入大氣層,不會相差太遠。」

美國國防部聯合空間操作中心(也是預測人造天體重返大氣層的信息交流中心)還沒有將OGO 1列入預測列表。然而,對於更高軌道上的天體來說,這種遺漏並不少見。

Gray指出,自1964年9月5日發射以來,OGO 1的軌道發生了很大變化。他說:「小行星獵手們已經多次觀察到這個天體。」僅在過去的五年裡,它的觀測報告就大概出現了500次。

8月29日星期六,OGO 1 在大溪地島上空重新進入大氣層,Facebook攝影博主「PYF Spotters」捕捉到了這一活動,並將其發布在他們的主頁上。

一項開創性的任務

1964年9月4日,OGO 1在卡納維拉爾角由Agena B型火箭搭載發射升空,旨在研究地球磁層及其與太陽-地球空間天氣環境的相互作用。重達487公斤的「OGO 1」是自2019年7月天宮2號空間實驗室以來,重返地球的最大人造天體之一。1970年,OGO 1對彗星進行了第一次軌道觀測,目標是紫外線中的2P/Encke彗星。OGO 1上的兩個吊杆在發射後未能完全展開,阻塞了一個地平儀的運行,限制了太空飛行器的姿態控制。1969年後,OGO 1便處於待命狀態。1971年,OGO 1被正式停用。

一顆軌道地球物理臺衛星正在為發射做準備。

圖源:NASA/GFSC

OGO 1代表了早期太空探索的一個時代,但仍有一些比它更古老的衛星還在繞地球運行,例如加拿大第一顆衛星Alloutte 1(ID 1962- 049a /424)。它於1962年從加利福尼亞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在晴朗的夜晚,還是值得用雙筒望遠鏡追蹤的。

目前仍在軌道上的最古老的衛星,則是1958年3月17日在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升空的先鋒1號。這絕對是一個老古董了,它是第五顆繞地球軌道運行的天體。先鋒1號預計將在軌道上再停留180年!

業餘的衛星追蹤與太空時代一般古老。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月球觀察計劃的早期志願者就追蹤並核實了最早的那些人造衛星(包括Ssputnik1)。直到今天,在線留言板上也充斥著許多關於衛星追蹤的討論。

業餘的衛星觀測者們在線上和線下所做的觀察,為OGO 1重返大氣層做了不小貢獻。這意味著,在追蹤這些環繞地球的人造天體時,業餘觀測者們仍然可以提供有價值的服務。

責任編輯:馬玥

牧夫新媒體編輯部

『天文溼刻』 牧夫出品

微信公眾號:astronomycn

棒旋星系NGC 2188

在地球上我們只能看到它狹窄的外緣,通過研究中心和外緣的恆星分布,以及觀察恆星的顏色,可以確認星系真實的形狀。

圖源:ESA/Hubble & NASA, R. Tully

謝謝閱讀

相關焦點

  • 重達半噸的OGO 1號太空探測器重新進入大氣層
    圖源:NASA/GFSC一艘56歲的NASA太空飛行器即將在地球大氣層中燃燒殆盡。它被稱為軌道地球物理臺1號(Orbiting Geophysical Observatory 1,以下簡稱OGO 1),是美國宇航局在20世紀60年代發射的六個天文臺中的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從軌道上墜落的天文臺。
  • 「伽利略」號探測器走向太空一波三折
    2003年9月21日下午16時,著名的「伽利略號」木星探測器以一種近乎自殺的方式「跳入」木星大氣層,最後焚毀在木星大氣層的方式結了自己14年的太空之旅,為整個伽利略計劃畫上了完美的句號。其外形呈扁錐體,總重約339千克、其中僅防熱殼就重達220千克。其上有2臺1波段發射機、能以128比特/秒的速率發送測量數據,經軌道器中繼到地球。再入器上的探測儀器有:大氣結構檢測儀,能測量木星大氣的溫度、壓力等;中性質譜儀,可測定木星大氣組分;氦分量檢測儀,用於測定木星大氣中的氦氣含量;測雲計、純流量輻射計以及光和射電檢測儀等。
  • 進入未知世界:蘇聯「金星7號」探測器
    Venera(俄語為維納斯),是蘇聯在1961年至1984年之間建造的用於研究金星表面環境和大氣的一系列太空探測器的名稱。蘇聯的首選是將其太空探索活動的消息保留,直到成功為止。因此,失敗的「金星1號」任務被公開命名為「 Heavy Sputnik」,顯然是1957年著名發射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繼任者。
  • 澳大利亞美人魚海灘重達半噸的瀕臨滅絕稜皮龜被衝上岸
    澳大利亞美人魚海灘重達半噸的瀕臨滅絕稜皮龜被衝上岸(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俄羅斯衛星網:《每日郵報》報導,在澳大利亞的沿海小鎮美人魚海灘,一隻重達半噸的稜皮龜被衝上了岸。這一龜鱉目中體型最大的稜皮龜是只公龜,體長兩米半,是在10月14日發現的,龜齡估計為30至50歲。海洋世界水族館的海洋學家西沃邦•胡利安懷疑這就是幾天前落到防鯊網上的那隻海龜。按照她的說法,這種海龜棲息在很深的地方,很少會被衝上岸來。胡利安強調說:「這樣的事情是16年來第一次發生。上一次我們見到稜皮龜還是1996年它們在澳大利亞產卵的時候。
  • 進入木星大氣層的探測器經歷了怎樣的痛苦?
    木星是一顆氣態巨星,它有著以氫和氦為主的厚厚大氣層,大氣層之下還有液態氫、金屬氫、堅硬的核等。另外,人類發射的一些探測器,往往需要藉助木星的引力進行加速才能飛到太陽系邊緣甚至飛出太陽系。那些探測器在經過木星的時候可以為人類傳來關於木星的一些信息,但對木星內部的具體情況,幾乎無能為力。
  • 美國巨型蔬菜大賽 巨無霸南瓜重達半噸奪冠
    大賽的組織者11日說,一個重達半噸的南瓜摘取了「冠軍南瓜」的桂冠,令人嘖嘖稱奇。  這個「巨無霸南瓜」的直徑長3.9米,重557.47公斤,種植者是來自華盛頓州的退休消防員喬爾·霍蘭德,他種植的南瓜在去年也摘取了這個比賽的大獎,重量和今年的大致相當。    「只要種子選得好,就能捍衛冠軍頭銜,」現年56歲的霍蘭德說,「這只是一種現象,誰能想到它會長得這麼大。」
  • 男子在澳洲捕獲最大藍槍魚 重達半噸
    男子捕獲澳洲最大藍槍魚,重達近半噸(圖/社交媒體「臉譜」(Facebook)截圖)  海外網1月5日電 據澳洲網編譯消息,船長勞勒(Eddy Lawler)和他的朋友希爾伯特(Clay Hilbert)1日在西澳的Exmouth海域經過2個小時的努力終於捕獲了一條重達近半噸的藍槍魚。
  • 日本探測器發現金星大氣層神秘弓型結構
    Akatsuki)探測器,在金星高速移動的大氣層中發現了一個巨型靜態結構。金星環境嚴苛,但大氣層某一部分的氣壓與溫度卻與地球非常類似,因而一直是科學家極感興趣的對象。不過,金星大氣也有匪夷所思之處,其比地球大氣層更為厚重濃密,上層大氣中的雲能以每秒100米的速度移動,幾乎是金星緩慢自轉速度的60倍。而地球最高風速也只有自轉速度的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左右。
  • 中國探月工程收官之戰即將打響,「嫦嫦5號」月球探測器即將出徵
    任務意義中國探月工程分為「繞、落、回」三步走,繞月已經由「嫦娥1號」完成,落月已經由「嫦娥3號」完成,三步走工程兩步任務已經圓滿完成。而第三步「回」將由「嫦娥5號」探測器來完成,這將是中國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戰,意義重大!
  • 悲壯的土星使者 飛奔20年的卡西尼號探測器飛入土星大氣層焚毀
    它是前往土星系統的旗艦級探測器,但由於燃料耗盡,為了避免汙染可能有生物存在的土衛,所以在發射20年後選擇潛入土星大氣層中被摧毀,它在能量耗盡前向地球回傳了最後的圖像。 1997年10月15日卡西尼號發射於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40號太空發射複合體。它在1998年4月26日和1999年6月4日接近金星,並進行了兩次重力助推調整。
  • 嫦五回家路:太空「打水漂」歸來 兩次進入大氣層
    據國內媒體報導,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成功著陸。科研團隊為它設計了一條穩妥的返迴路徑:按照一個特殊的拋物線回到地球,即「半彈道跳躍式返回」,相當於在大氣層上打個「水漂」,兩次進入大氣層。
  • 8月4日,美國航天局的這顆探測器將離開地球,進入太陽的大氣層
    趣味探索訊 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消息(反正我很興奮),經美國宇航局證實,今年8月4日美國航天局將發射一顆速度為每小時70萬公裡的太陽探測器。未來這顆探測器將攜帶很多人的名字進入太陽大氣層,將為人類揭開神秘的太陽風暴之謎。
  • 1977年「旅行者1號」太空探測器發射飽受爭議
    候 濤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簡稱NASA)的「朱諾」號木星探測器在經過5年的太空航行後,日前進入木星軌道,這讓全球的「太空迷」為之振奮。鮮為人知的是,迄今為止最著名的太空探測器「旅行者1號」,1977年發射時,曾受到過諸多質疑。
  • 火星無人探測器「洞察」號成功登陸火星
    中新社休斯敦11月26日電 歷經6個多月的飛行,美國宇航局(NASA)的火星無人探測器「洞察」號(InSight)於26日成功登陸火星。該太空飛行器有「三條腿、一根手臂」,重達880磅,斥資9.93億美元。著陸之前,美國宇航局密切關注著「洞察」號的飛行狀況和軌跡數據,並監測火星天氣報告,以確定其是否需要在準備著陸前做最終調整。
  • 雷射大戰太空垃圾:讓其減速 最終跌入大氣層
    「澳大利亞用雷射回收垃圾的做法,應該就是通過雷射讓太空垃圾減速,最終讓它跌入大氣層。」中國科學院空間中心研究員都亨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分析道,「目前人類回收太空垃圾的方法幾乎都是先令其減速,然後重新墜入大氣層。這樣太空垃圾會在墜落過程中燒毀,不會對地面產生太大的影響。」
  • 旅行者1號飛行43年,在太空遇到什麼?究竟有沒有飛出太陽系?
    ,這顆重達825.5kg的外太陽系空間探測器攜帶有宇宙射線傳感器、等離子體傳感器、紅外幹涉儀以及廣角、窄角電視攝影儀等11種科學精密儀器。,歷時35年之後,在2012年8月25日,「旅行者1號」已經成為第一個穿越太陽圈並進入星際介質的宇宙飛船。
  • 太空探測器在外太空發現了「太空雪人」,這究竟是什麼東東?
    人類對太空的探索歷史還僅有50年左右的時間,雖然從目前來看,我們對宇宙包括太陽系的認知還非常有效,但是對未知領域的執著有力推動著深空探測大踏步前行。上世紀70年代,美國發射了以探測木星、土星大氣層及其衛星為主要目標的旅行者一號和二號探測器,在完成預定目標之後,繼續向著太陽系外緣行進,讓地球上的人們近距離看到了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的概貌,而且穿過了太陽系外層的柯伊伯帶,重新讓人們定義了太陽系的範圍。
  • 火星探測器天文1號背後的3D列印故事
    中國3D列印網8月7日訊,我國宣布從文昌航天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長徵5號」運載火箭,這是一種多級運載工具,將「天文1號」火星探測器帶入了紅色星球的軌道。長徵預計將在2021年2月到達火星軌道,而探測器將在5月的某個時候降落。
  • 星際探測器卡西尼號偉大而悲壯的一生
    後來,隨著人類航天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製造出了許多航天用來對太空進行探索,它們猶如地球派出的勇士,為人類探索太空做出傑出貢獻。在這些探測器中不得不提「卡西尼號」星際探測器,它用其偉大而悲壯的「一生」,在人類航天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為了紀念偉大的天文學家卡西尼,卡西尼號探測器以他的名字命名。
  • 滅絕物種金剛巨猿重達半噸
    ,日前,該雜誌刊登了遠古十大滅絕物種,其中包括:翼展達到75釐米的巨脈蜻蜓、6英尺高、半噸重的「金剛」巨猿。1、巨牙鯊巨牙鯊的體長是現代鯊魚的兩倍,至少有50英尺長,這個遠古「獵殺機器」長著異常鋒利的牙齒,每顆牙齒就像一把博伊刀一樣。在距今160萬年前滅絕。2、遠古蜈蚣蟲(Arthropleura armata)它爬行的樣子非常像蜈蚣,生活在石炭紀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