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ters報導量子中心王健教授關於單層鐵硒高溫超導機理的系列...

2020-12-06 北京大學新聞網

近期,北京大學量子材料中心王健研究組與合作者在鈦酸鍶(SrTiO3)襯底上外延生長的單原胞層厚(0.55 nm)鐵硒(FeSe)薄膜中觀測到了具有磁激發跡象的玻色模式和強非磁性雜質誘導的準粒子束縛態。兩項發現為超導機製備受爭議的單原胞層鐵硒薄膜提供了異號配對的重要實驗證據,表明在該體系中儘管界面電–聲耦合被認為可以增強超導特性,自旋漲落對於庫珀對的配對有著不可忽略的作用,或對鐵基高溫超導機理的統一理解提供重要參考。

提升超導轉變溫度和理解庫珀配對機制是超導領域兩個最重要的研究方向。在以往的鐵基超導研究中,基於電子–空穴費米口袋嵌套的s±波配對被廣泛接受。然而對於AxFe2−ySe2 (A = K, Rb, Cs, Tl)、(Li1−xFex)OHFe1ySe,尤其是單原胞層FeSe/SrTiO3等一系列重電子摻雜鐵硒化合物,重電子摻雜會導致費米能級上移,進而導致布裡淵區中心Γ點的空穴費米口袋降至費米能級以下,使得電子–空穴費米口袋嵌套理論失效。因而,鐵基超導中的s±配對圖像受到嚴峻挑戰。

鈦酸鍶襯底上外延生長的鐵硒薄膜具有鐵基超導家族最簡單的分子結構和最高的超導轉變溫度(能隙閉合溫度的典型值為65 K),自2012年被清華大學薛其坤團隊發現以來在國際凝聚態物理領域掀起了研究熱潮。前期,北京大學王健研究組與薛其坤研究組合作採用電輸運和抗磁性測量首次報導了單層鐵硒中高溫超導的直接證據(Chin. Phys. Lett. 31, 017401 (2014),被Science編輯選擇文章Science 343, 230 (2014)報導)。然而,其中的超導配對機制,一直存在爭議,始終懸而未決。

為了揭示單層鐵硒中的超導配對機制,王健研究組開展了一系列系統的實驗。實驗中的單層鐵硒超薄膜採用分子束外延技術生長於鈦酸鍶襯底。通過原位超高真空(~10−10 mbar)原位掃描隧道譜探測,研究組發現超導能隙外存在由電子–玻色子耦合導致的鼓包(hump)結構。系統的掃描隧道譜實驗揭示以該鼓包為特徵的玻色模式更接近磁激發信號(圖1),極有可能是充當配對媒介、且連接布裡淵區近鄰角落(M點)電子費米口袋的(π,π)自旋漲落。超導序參量作為複數,其在費米面上的分布存在同相位(保號:sign-preserving)與反相位(異號:sign-reversing)兩種情形。雜質散射作為一種相位敏感技術,已廣泛應用於以往超導配對研究。其中非磁性雜質尤為特殊,其選擇性地局域破壞s±波、d波等異號配對,實驗上表現為誘導超導能隙內的束縛態,而對傳統保號s波配對無明顯效應,因此可用於區分異號和保號配對圖像。王健研究組採用沉積於單層鐵硒表面的強非磁性雜質鉛(Pb)吸附原子作為散射中心,實驗中發現相對於正常超導譜形,鉛原子在超導帶隙邊界附近誘導出電子型譜權重增強,同時超導能隙減弱(圖2)。該特徵是『隱』束縛態的典型信號。系統的勢散射強度調節(圖2(d))等實驗也印證了這一觀點,有力地說明單層鐵硒超導能隙函數存在異號。同時,基於異號配對圖像,如擴展s±波(圖2(e)),南京大學王強華教授與南京師範大學高繹教授理論上定性復現了非磁性雜質誘導的超導譜形重構。上述的玻色模式與非磁雜質散射兩項研究成果一致支持單層鐵硒中存在以自旋漲落為媒介的異號配對,為最終澄清單層鐵硒的界面高溫超導機制奠定了重要基礎,同時也預示具有不同費米面構型的鐵基高溫超導體或存在統一解釋。

圖1. 單原胞層FeSe中具有磁激發跡象的玻色模式。(a) 單原胞層FeSe的掃描隧穿譜,顯示超導能隙外由電子–玻色子耦合導致的鼓包結構;(b) Ω/2Δ1與Δ1的統計負關聯(Ω:玻色模式能量;Δ1:內超導能隙)。

圖2. 單原胞層FeSe中強非磁性雜質誘導的準粒子束縛態。(a) Pb吸附原子的STM形貌圖;(b) Pb吸附原子和正常單原胞層FeSe的掃描隧穿譜,顯示9.5 mV處存在『隱』束縛態;(c) 跨Pb吸附原子的掃描隧穿線譜;(d) 101組Pb吸附原子掃描隧穿譜(黑實線下方)與無吸附原子時的掃描隧穿譜(黑實線上方)對比;(c) 擴展s±波圖像下非磁性雜質的模擬局域態密度譜。

兩項工作分別於2019年5月22日和2019年7月15日發表於Nano Letters(Nano Lett. 19, 3464−3472 (2019))、Physical Review Letters(Phys. Rev. Lett. 123, 036801 (2019))。論文連結: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lett.9b00144、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3.036801。

其中,北京大學博士生劉超飛為Nano Letters文章第一作者,北京大學王健教授為通訊作者;Physical Review Letters文章,北京大學博士生劉超飛、王子喬和南京師範大學高繹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學王健教授和南京大學王強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以上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中科院卓越創新中心、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等經費的支持。王健特別感謝謝心澄、王垡、徐莉梅、任澤峰以及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在北大超高真空分子束外延與低溫掃描隧道顯微鏡實驗室搭建過程中給予的支持。

相關焦點

  • Physical Review Letters和Nano Letters報導量子中心王健教授關於...
    近期,北京大學量子材料中心王健研究組與合作者在鈦酸鍶(SrTiO3)襯底上外延生長的單原胞層厚(0.55 nm)鐵硒(FeSe)薄膜中觀測到了具有磁激發跡象的玻色模式和強非磁性雜質誘導的準粒子束縛態。
  • 日本東工大成功檢測單層硒化鐵薄膜的高溫超導性能
    東京工業大學理學院物理學系的一之倉聖助教和平原徹副教授,以及物質理工學院應用化學系的清水亮太副教授和一杉太郎教授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通過在超高真空(用語2)中直接測量電導率,檢測出了單層硒化鐵(FeSe,用語1)薄膜的高溫超導性。研究團隊在抑制基板傳導性的同時,在原子水平上使表面變平坦,並在超高真空中形成單層FeSe膜。
  • Science Advances報導量子中心王健教授及合作者在二維極限下的...
    近期鐵基超導體Fe(Te、Se)塊材被證實為具有超導拓撲表面態的材料,或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備選思路。然而,其相對偏低的超導轉變溫度Tc(約15 K)及磁通渦旋的操縱性困難亟需沿該方向進一步優化方案,以探索高溫超導體中馬約拉納零能模的可能性。
  • Physical Review X報導量子材料科學中心王健研究組關於超薄單晶鉛...
    近來,通過機械剝離成薄層的過渡族金屬硫化物,作為超越石墨烯的候選材料,已成為國際研究的熱點,其中強自旋軌道耦合的二維晶體超導體,為人們探索新奇量子現象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如拓撲超導態的探索等。有報導指出,在單層NbSe2薄片和柵極調製的MoS2中,面內中心反演對稱性的破缺產生了塞曼自旋軌道耦合保護的超導電性(Zeeman-protected superconductivity)。
  • 中科大超導研究團隊在鐵基高溫超導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科大超導研究團隊在鐵基高溫超導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我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物理系中科院強耦合量子材料物理實驗室陳仙輝、吳濤等人組成的超導研究團隊近日在鐵基高溫超導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北京大學基礎科學中心項目「高溫超導材料與機理研究...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正式批准資助以北京大學為依託單位的「高溫超導材料與機理研究」基礎科學中心項目,獲批直接經費1.875億元,資助期限五年。
  • 中子散射技術確定鐵硒超導體磁基態
    中子散射技術確定鐵硒超導體磁基態為理解高溫超導機理提供新角度   本報訊(記者黃辛)復旦大學物理系趙俊課題組利用中子散射技術在鐵硒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高溫超導:小電子的大未來
    量子霍爾效應、高溫超導——這些看似離我們日常生活很遙遠的物理學,其實卻藏在我們的生活中,每一次革新和進步,也藏在我們的未來裡。  在前段時間舉行的未來科學大獎首屆頒獎典禮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因其在利用分子束外延技術對奇特量子現象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發現,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
  • 合肥研究院等在單層1T』-WTe2體系中刪極電壓調控超導電性機理研究...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超導與關聯電子材料研究團隊、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張平,以及北京郵電大學博士楊巍等合作,在1T'-WTe2體系中理論研究了刪極電壓調控超導電性的機理以及物性。
  • 鐵基超導體能隙結構和機理的統一認識(一)
    要知道超導形成的原因,必須先了解電子配對的原因,即所謂的超導機理問題。在BCS圖像下,電子通過一定的庫侖屏蔽,使得排斥勢有效降低,而後電子之間通過交換虛聲子達到配對的目的。鐵基高溫超導體自從2008 年被發現後,已經有近10 年時間,但其超導機理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
  • 合肥研究院等在單層1T'-WTe2體系中刪極電壓調控超導電性機理研究...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超導與關聯電子材料研究團隊、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張平,以及北京郵電大學博士楊巍等合作,在1T'-WTe2體系中理論研究了刪極電壓調控超導電性的機理以及物性。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 ...中心王健研究組及合作者的最新成果:反常量子格裡菲思奇異性的...
    王健研究組與謝心澄院士、馬旭村研究員、林熙研究員、薛其坤院士等合作者在前期二維超導的相關研究中發現了超導-金屬相變中的量子格裡菲斯奇異性【Science 350, 542(2015)】, 並被同期perspective評論文章Science 350, 509 (2015)專題報導。
  • 突破極限,中國高溫超導研究領跑世界
    在兩名歐洲科學家發現以銅為關鍵超導元素的銅氧化物超導體後不久,包括中國科學家在內的研究團隊將銅氧化物超導體的臨界轉變溫度提高到液氮溫區以上,突破了麥克米蘭極限溫度,使其成為高溫超導體。「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家族有兩個主要缺陷,作為金屬陶瓷材料加工工藝嚴苛,綜合成本高,影響廣泛應用。此外,銅基超導並沒有解決高溫超導電性機理豐富的物理內涵。」
  • 清華高溫超導研究取得突破 發現最薄高溫超導材料
    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朱賢佳) 據清華新聞網21日報導 近日美國《科學》雜誌以「一個非常薄的超導材料」為題,介紹了由清華大學物理系在界面誘導的高溫超導研究方面取得進展。這標誌著該研究團隊在界面誘導/增強的高溫超導研究上取得突破。該體系是目前已發現的最薄的高溫超導材料。
  • 中國高溫超導研究領跑世界 把「命門」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吳濤眼裡,他們所從事的超導研究充滿魅力。「如果發現室溫超導體,我們出門可以坐上懸浮的超導車,甚至手機、手提電腦充一次電,就能用上好幾個月。」正是帶著這樣的夢想,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超導研究團隊在這一領域裡已經堅守了20餘年。
  • 超導有什麼用?鐵基超導又是什麼?
    銅氧化物高溫超導家族具有多個子成員,按元素劃分有汞系、鉈系、鉍系、釔系、鑭系等;按照載流子形式可以劃分為空穴型和電子型兩大類;按照晶體結構中含有的Cu-O面層數可以劃分為單層、雙層、三層和無限層等。利用銅基超導材料製備成的超導量子幹涉儀是目前世界上最靈敏的磁探測技術,也是超導量子比特的基本單元,未來世界可能出現以超導比特為單元的量子計算機——一種基於量子力學原理的高速計算機。
  • 突破極限,中國高溫超導研究領跑世界 把「命門」掌握在自己手中
    吳濤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要揭開高溫超導的原理,廣泛應用,尋找到臨界溫度更高的超導體勢在必行。  鐵基化合物由於其磁性因素,曾一度幾乎被國際物理學界斷言為探索高溫超導體的禁區。  2008年3月,中科大陳仙輝研究組和中科院物理所王楠林研究組同時在鐵基中觀測到了43K和41K的超導轉變溫度,突破了麥克米蘭極限,證明了鐵基超導體是高溫超導體。
  • 物理所鐵基高溫超導機理的中子散射研究取得進展
    高溫超導機理一直是凝聚態物理前沿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在目前已發現的銅氧化物和鐵砷化物兩大高溫超導家族中,母體均具有長程反鐵磁序,隨著空穴/電子摻雜的引入而壓制靜態反鐵磁序並出現高溫超導電性,而動態的反鐵磁漲落則存在於整個相圖區域。這一圖像促使人們相信反鐵磁漲落在高溫超導微觀機理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如何理解磁激發與超導電性之間的關係卻存在許多疑問。
  • 二維晶態超導體系中發現第二類伊辛超導和反常金屬態
    伊辛超導體是一種強自旋軌道耦合超導體系。有報導指出,在液態柵極調製的MoS2和單層NbSe2薄片等過渡族金屬硫化物體系中,面內中心反演對稱性的破缺產生了塞曼類型的自旋軌道耦合,使得電子發生垂直於二維平面的自旋極化,這種特殊的超導電性被稱為伊辛超導電性。
  • 科學家在二維晶態超導體系中發現第二類伊辛超導和反常金屬態
    有報導指出,在液態柵極調製的MoS2和單層NbSe2薄片等過渡族金屬硫化物體系中,面內中心反演對稱性的破缺產生了塞曼類型的自旋軌道耦合,使得電子發生垂直於二維平面的自旋極化,這種特殊的超導電性被稱為伊辛超導電性。由於自旋軌道耦合和自旋極化的存在,伊辛超導電性具有非常大的平行臨界場,常常可達到數倍的泡利極限,往往對應於幾十特斯拉甚至更高的強磁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