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左:生態環境逐漸改善,多種珍稀鳥類集中來訪

2021-01-17 廣西日報

一隻落單的白鷳在巖石上覓食。白鷳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屬於大型雞類,通常成對或成3-6隻的小群活動。廣西新聞網通訊員 盧卓景 攝

一隻藍須夜蜂虎在樹枝上捕食。藍須夜蜂虎主要昆蟲為食,也吃蜘蛛和其它小形無脊椎動物,偶爾也吃植物果實和種子。廣西新聞網通訊員 盧卓景 攝

綠嘴地鵑在水窪旁棲息,多隱蔽於山林的灌木叢、竹叢,休息時常停於靠近地面的樹椏上。廣西新聞網通訊員 盧卓景 攝

鳳頭蒼鷹在巢外棲息,終年留居在廣西西南部,巢較粗糙,主要由枯樹枝堆集而成。廣西新聞網通訊員 盧卓景 攝

白喉扇尾鶲俯身準備起飛。白喉扇尾鶲屬「留鳥」,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有時亦見三五隻成群或與白眶雀鶥等其他鳥類混群。廣西新聞網通訊員 徐文清 攝

廣西新聞網崇左5月14日訊(通訊員 盧卓景)近年來,崇左市加大城鄉生態環境治理及珍稀鳥類保護力度,生態環境不斷改善,有的「候鳥」變成了「留鳥」,越來越多的珍稀鳥類棲息安家。

近日,在崇左市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拍攝到白鷳、白喉扇尾鶲、鳳頭蒼鷹、藍須夜蜂虎、綠嘴地鵑等珍稀鳥類飛翔嬉戲覓食,清脆鳴叫,翩翩起舞與保護區內自然環境相映成趣,形成一幅幅美麗的自然生態畫卷。

來源:廣西新聞網

相關焦點

  • 北京溼地生態改善 珍稀瀕危鳥類現身
    北京溼地穩步恢復 成野生動植物「樂園」  生態功能改善,北京溼地生物多樣性正持續增加,多種珍稀瀕危鳥類相繼被發現  黑羽白腹、紅喙紅腿,大型涉禽黑鸛在水邊「優雅」捕食的畫面,往往讓觀鳥愛好者「眼前一亮」。近年來,從「中國黑鸛之鄉」房山,到魚蝦豐美、空氣清新的密雲水庫,黑鸛優美的身影出現在北京越來越多的地方。
  • 內江沱江水域現多種珍稀鳥類,近距離絕美視頻來了
    內江沱江水域現多種珍稀鳥類,近距離絕美視頻來了 2020-11-25 17: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生態宜居 | 天津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野生鳥類已達452種
    本市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日益成為適宜鳥類棲息家園。從本月開始,本市迎來候鳥遷徙季。近日,在北大港溼地巡護的工作人員觀測到,已有一些東方白鸛來到溼地。「東方白鸛屬於遷徙候鳥,每年途經北大港溼地,會停留一個月左右,一些鳥類從最初短暫停留變成現在會選擇留下越冬或繁殖。」
  • 天津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野生鳥類已達452種
    本市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日益成為適宜鳥類棲息家園。從本月開始,本市迎來候鳥遷徙季。近日,在北大港溼地巡護的工作人員觀測到,已有一些東方白鸛來到溼地。「東方白鸛屬於遷徙候鳥,每年途經北大港溼地,會停留一個月左右,一些鳥類從最初短暫停留變成現在會選擇留下越冬或繁殖。」北大港溼地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野保科的孫洪義說。
  • 生態環境逐年向好 珍稀鳥類「扎堆」造訪北京
    北京地處亞熱帶向亞寒帶的過渡區,是眾多候鳥春秋兩季遷徙的必經通道,也是世界鳥類遷徙通道中的重要中轉站,每年過境南遷或北徙的候鳥、旅鳥達300多種。天鵝是北京的「常客」,每年春季都駐京「歇腳」,數量一般在三五百隻不等。
  • 生態好轉迎來白天鵝 南樂成珍稀鳥類遷徙途「驛站」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映 通訊員 蔣曉宇 馮雲麗  得益於生態環境的改善  「這些白天鵝學名『大天鵝』,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對水質、空氣等生態環境極為挑剔和敏感。」據南樂縣林業局工作人員介紹,不僅僅是白天鵝,在該縣以樂西湖為核心區的馬頰河國家溼地公園中,已發現多種珍稀鳥類的「身影」,「南樂縣成為珍稀鳥類遷徙途中的『驛站』,說明一系列生態恢復和保護措施已見成效。」  近年來,南樂縣圍繞「宜居宜遊生態南樂」的發展定位,鐵腕整治環境汙染,高標準推進造林綠化工程,從根本上改善生態環境。「白天鵝的出現振奮人心。
  • 湘潭首現珍稀鳥類彩䴉 上世紀曾被宣布滅絕
    這段時間,每天都有數十名來自上海、廣東等全國各地的攝影愛好者前來湘潭市雨湖區,「打卡」拍攝在這裡棲息的珍稀鳥類彩䴉。這種在上世紀曾被宣布在中國滅絕的珍禽把這裡當成了新的家園。
  • 高臺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讓候鳥變留鳥
    高臺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讓候鳥變留鳥每日甘肅網1月6日訊 據張掖日報高臺報導(記者段海)雖然是數九寒天,但在高臺黑河溼地,成群結隊的天鵝、白鷺等珍稀鳥類棲息覓食、引頸高歌,展現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畫卷。
  • 白洋澱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野生鳥類種類達214種
    白洋澱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雄安新區設立以來,當地加大對白洋澱的生態保護力度,野生鳥類不斷增加,三年多來,新記錄到白眼潛鴨、烏雕、白腹鷂、黃腳三趾鶉、毛腿沙雞、紅嘴藍鵲等。
  • 蘭州珍稀鳥類圖鑑(猛禽類)
    海昌哥蘭小雅蘭州大雅文化出了一本子《蘭州珍稀鳥類》的書,你聽佛過沒?海昌哥蘭小雅這你不知道了沙,蘭州有360多種鳥兒呢,這是蘭州幾位生態攝影家蘭州作為甘肅省省會,擁有興隆山、吐魯溝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近年來,通過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等措施,蘭州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野生鳥類數量也是不斷壯大。據不完全統計,蘭州地區棲息有各類大中型涉禽、猛禽、林鳥、水鳥等鳥類360餘種。在蘭州這片鍾靈毓秀的土地上,無數猛禽鳥類,大鵬展翅,翱翔天空,展示著無窮的靈性與魅力。現在我們無需跋山涉水,就可以看到這些令人喜愛的鳥啦!
  • 泰山生態環境改善 鳥類種群數創歷史新高
    從泰山風景區管理委員會獲悉,由於泰山生態環境日益改善,泰山上的鳥類數量及品種不斷增多。目前,泰山景區核定登記入檔鳥類增加到154種,標誌著泰山鳥類種群數量再創新高。 泰山風景區泰山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工作人員介紹,由於泰山生態環境條件不斷改善,能夠為鳥類提供適宜環境和豐富食物,鳥類種群越來越多。
  • 廣東粵北礦山復綠近110公頃 白嫻等多種珍稀鳥類再現
    韶關上壩村村民何奉明對當地生態環境持續向好讚嘆不已。  如今,漫步在韶關市區三江六岸,碧水藍天下,花木鬱鬱蔥蔥,空氣清新怡人。在各縣市區、鄉鎮、村莊,越來越多的綠色,清澈見底的河水,美麗清潔的村鎮,持續優化的環境讓韶關市民的幸福感越來越強。
  • 絕跡多年的珍稀鳥類——大鴇在懷遠「重現江湖」 填補我省生態版圖...
    據淮河晨刊消息 3月1日上午,記者在懷遠縣一處農田裡,拍攝到一隻正在覓食的大鳥,經過上網比對,確認這就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絕跡多年的珍稀鳥類——大鴇。這隻大鴇身高近1米,頭頸灰色,背羽棕黃色,帶黑白相間的橫紋。
  • 密雲水庫啟動庫濱帶鳥類調查,一天發現20多種珍稀鳥類
    【密雲水庫啟動庫濱帶鳥類調查,一天發現20多種珍稀鳥類】近日,在密雲水庫庫北的庫濱帶內,多了十餘個攝影者的身影。他們攜帶「長槍短炮」,深入河灣淺灘和林間,小心追尋著鳥類的身影,記錄著周圍的環境。原來,這是密雲水庫管理處與密雲區園林綠化局正在聯合開展的鳥類專項調查,他們將利用一個月的時間走遍庫濱帶,記錄鳥類種群的同時調查鳥類生活環境現狀。
  • 珍稀鳥類來京記
    除了黑鸛、鴛鴦等國家重點保護鳥類種群數量穩步上升,震旦鴉雀、青頭潛鴨、白尾海雕等珍稀瀕危鳥類也在北京溼地內相繼被發現。「369種野生植物,202種野生動物在北京溼地內安家」,北京市園林綠化局野生動植物和溼地保護處副處長黃三祥說。 得益於生態功能的改善,北京溼地生物多樣性正持續增加,溼地成為北京野生動植物的「樂園」。
  • 生態環境不斷改善 秋冬季數十萬候鳥過境 5000餘只東方白鸛遷徙來津
    天津北方網訊:從市政府新聞辦日前舉行的「保護野生動物和森林資源 建設生態宜居天津」新聞發布會獲悉,隨著本市生態環境不斷改善,越來越多的候鳥將天津作為遷徙的必經之地。今年10月以來,本市共監測到5000餘只東方白鸛遷徙至本市。
  • 珍稀鳥類現身印證無錫生態環境日益向好 愛鳥周「雲觀鳥」將上線
    江蘇省將每年的4月20日-26日定為「愛鳥周」活動時間,今年是我省第39個「愛鳥周」,活動主題是「愛鳥新時代,共建好生態」。受疫情影響,今年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將策劃線上「雲觀鳥」活動,特邀觀鳥達人和博物專家帶我們隨鏡頭探訪鳥類的精彩。
  • 珍稀鳥類斑魚狗 現身福安
    [新聞頁-臺海網] 臺海網7月24日訊 據福建日報報導 7月19日上午,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珍稀鳥類斑魚狗,現身福安潭頭鎮東昆村溪,正在飛翔覓食(拼接圖片)。
  • 山東威海:良好生態吸引三種瀕危、易危鳥類
    新華社濟南11月17日電(記者王陽)有鳥類攝影愛好者近日在山東威海市南海新區金花河上遊蘆葦叢中,拍攝到震旦鴉雀、黃胸鵐、紅頸葦鵐等鳥類在其間跳躍、覓食。據了解,震旦鴉雀、黃胸鵐為瀕危鳥類,紅頸葦鵐為易危鳥類,在同一地方同時出現這3種鳥類,實屬罕見。
  • 生態環境好鳥兒最知道 ——我市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引來眾多鳥類棲息
    白鷺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它們對生長環境要求很高,需要水質好、空氣好、食物豐富的優質環境,被世界環保組織稱為「空氣和水質狀況的監測鳥」,有它們在的地方,空氣清新,環境優美。近年來,我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強化山水林田湖系統治理,嚴格落實河長制,通過加強河湖水環境管護、實施河道環境整治等多項措施,全面整治區域水環境,水庫、河流水質連續提升,溼地水環境水生態質量不斷提升,逐步呈現出一幅「水清、岸綠、河暢、景美、生態」的美麗景觀藍圖,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吸引了眾多鳥類前來栖息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