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成績在三年級「後來居上」,其實很簡單,像我這樣牽住「牛鼻子」就行!我家孩子就是一個典型案例,而且我相信他在後面不斷分化中會持續領先,越來越輕鬆,越來越優秀!當然,做父母需要下點功夫。
這個「牛鼻子」就是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這麼簡單?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喜歡釣魚的,可以起早摸黑,風雨無阻。喜歡打牌的,可以通宵達旦,甚至不吃不喝。喜歡淘寶的,剁手都不管用。
孩子現在上5年級,我頭痛的是每晚9點催他放下書睡覺,周末帶他去哪兒玩。他一直沒有上過任何文化課補習班,也沒有刷過除任何老師作業以外的題,每晚7點以後沒寫過作業,成績穩穩的前幾名(孩子學校非常好)。
我是如何做的呢?其實很簡單。
一、先培養一個看書的興趣點
剛開始一有時間我就帶孩子去圖書館或者大型書店。
圖書館和大型書店藏書豐富,種類繁多,各種難易度的都有,結合孩子的實際能力,引導他找到喜歡看的書。一旦發現他喜歡的書,徵得他同意後我就借回家或者買下來,無論看起來是否跟學習相關。
圖書館、書店學習氛圍濃,在那裡孩子一般不會抗拒讀書,而且總能發現自己喜歡的書。
有時候孩子不想去,我就約他的一些同學一起去,或者逛完書店後讓孩子自由選擇好玩地方,好吃的東西放鬆下,製造良好的體驗。來了這次,孩子就想著下次。幾次下來,孩子就逐漸喜歡去圖書館、書店看書了。
二、再由點到面,從喜歡的書向外圍擴散
當我發現孩子喜歡看動漫書的時候,我就借一些帶動漫性質的書,比如《可怕的科學》。先從中挑選他喜歡的類別,比如自然科技類,讓他看起來,然後再擴散到這套書的其他類別(這套書我真不知道有多少本,感覺我家孩子至少看過上百本)。再之後從這套叢書擴散到其他相似書籍,孩子完全感覺不到。
三、由淺到深,不斷向高層次難度跳躍
孩子看書最早是一些有趣又好玩的繪本,後來看他翻書很快,問下書的內容,基本理解得差不多。再看繪本就沒有意義了,我就開始向高層次過渡,有意引導他看有文字的書。過了段時間後,再過渡到半圖半文字的書,這些也都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
唯一出現困難的是向全文字書過渡,孩子一翻就丟到一邊不看。我也不逼他,只是在桌邊,沙發邊,床邊全放上他喜歡看的全文字書。孩子的閱讀習慣已經養成,一天不看書就感覺有點不舒服,舊書看來看去終於沒意思了,相持了大概一個月後,他自己拿起了全文字書,從此開始看起了大部頭。
現在孩子看書速度極快,我都跟不上!以至於在電腦上看電影都一隻手不停按快進。《三體》三部曲那麼厚,我都看了好幾個月,他硬是假期裡一個周末就搞定。我當時都懷疑他看進去了沒有,故意挑些問題問他,結果一些稀奇古怪的名詞他都記得清清楚楚!
四、向系統性邁進
這是現在的計劃,準備假期開始,讓孩子看書更主動,更系統性。以期他自己可以慢慢了解自己需要看什麼書。
單純閱讀肯定解決不了所有問題,但閱讀中注意幾個問題就輕鬆事半功倍。
一、閱讀面一定要廣
閱讀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是孩子打開自學之門的鑰匙,如果把閱讀僅限於文學或者說為了學語文就太浪費了!
我看過很多人包括名家名師名校推薦的書單,都比較偏。我借的書可謂包羅萬象,文學、數學、物理、化學、歷史、地理這些自不必說,體育、音樂、哲學、美術、建築、人文等等,只要我在圖書館看到,而且覺得編寫的好的都會給孩子借回來。
我辦了4個借書證,可以借近40本書,每次我會讓孩子自己挑8本,剩下的就是我來挑了。這真是個辛苦活兒,要一本本找,一本本審閱,而且幾十本書真的份量不輕,以至於我每次上圖書館都帶個買菜的拖車。
閱讀面廣的最大好處是通過閱讀可以自學到不同學科的知識。比如數學,不說圖書館借過的,我自己買的就有《從一大到無窮大》、《數理化通俗演義》、《啊哈!靈機一動》系列、《幾何原本》、《可怕的科學》數學系列、《數學極客》、《迷人的代數》等等。我買的這些都是孩子反覆看的,相對更經典一些。孩子雖沒上過奧數班,但他的邏輯能力我絲毫不擔心。
一個相反的案例是孩子去年暑假在省博物館當志願志的時候,碰到一個小姐姐,小姐姐一看就很厲害,聰明伶俐,漂亮大方。跟她媽媽仔細聊了下,說孩子喜歡看書,量也很大,但只喜歡看文學類的,中外文學名著看了一大堆,我一聽書名就知道的確超過了我家孩子一大截。語文實力明顯強悍,經常代表學校外出參賽。但相比而言,數學就顯得平平。過早的限於一個方面會限制住孩子,一旦形成習慣,後面越不容易糾正,而且糾正成本越大。
二、閱讀量一定要大
孩子閱讀量積累到一定程度後,就會起質的變化。我有時候跟他講個什麼,他馬上就說自己在哪本書看過類似的東西,我就趁機串講一下,孩子明顯就有了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聽的很興奮。反過來又刺激他更喜歡看書。
我認為各學科是人為為了方便而劃分的,知識之間本身是相互聯繫的。閱讀起量後,他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明顯增強,對各科學習都大有幫助。
比如上周孩子他們英語考了一篇閱讀《Germs》,老師反饋說不少孩子說難,我仔細看了下,真有點難,我都吃力,生詞不少。但我家孩子卻完全無感,還全對,我問他他說很簡單呀,因為看過一篇百科的相關文章,因此文中不認識的單詞(各種細菌的名稱,難認)都能猜出來是什麼意思。
三、順帶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和理解力
我家孩子看書的時候,除非是他主動問我們,或者到了休息時間,否則我從不會去打擾他。到現在,孩子只要一看書,你叫他,如果聲音小了他根本都聽不到。在校上課老師講課的東西回來你問他記得清清楚楚,但別的同學回來講的與學習無關的事,基本都是一問三不之。
理解力這個不多說了,書看多了,相互聯繫自然就建立了。以前他看《果殼中的宇宙》《時間簡史》這些時,天天拉著我講,我也靜不下心來聽,只能面帶微笑的頻頻點頭。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為了他更好的理解書中的東西,基本上一有時間我就帶孩子出門,畢竟百聞不如一見。而且一些新的想法,新的念頭也會在他腦子中形成,基本上我就一個忠實聽眾的角色。
四、啟發孩子學會思考
不要看死書,成了書呆子還不如不看書。我故意裝不懂問孩子一些問題,誘導他講解書中的內容或者進一步思考、質疑書中的觀點。對錯並不是我需要的,我希望他一方面練習練習表達能力,同時也是一個知識吸收整理再輸出的思考過程。
閱讀中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不要人為設限
這包括兩個方面,首先不要太急功近利,只看考試相關的書,這樣容易失去閱讀學習的熱情。《銀河帝國》前些時剛給孩子買了一套,他都看完了。我實在看,只看了其中兩本,主要是不習慣老外的思維,看不下去。前兩天我又把《沙丘》給他借回來了。總之,五年級之前我以廣度為主,六年級會適當考慮應試的問題,畢竟孩子是要升學的。
其次是不要認為孩子看不懂,只要他願意看就讓他看,他有他的理解方法和樂趣。前些時孩子對編程來了興趣,把書架上他媽媽大學曾經用過的計算機類書都翻出來看。像譚浩強的《C語言程序設計》這種無聊的書他都反覆看了幾天!我也只是勸他不要看的太細,不然太累人了。
二、少看最好不要看垃圾書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談話。」
各種動漫(太多了,不列舉了)、名著縮簡改編版(什麼精減版,青少版,漫畫版,我就想說這種再加工過的版本還能稱之為名著嗎?)、流行文學(什麼圈呀跳的)、網絡小說(多如牛毛)等,這些書最多只能稱之為無害的垃圾,除了培養興趣實有必要的時候做個過渡外,都不要看。這類書純粹浪費時間外還降低了孩子的審美情趣。
三、不要逼孩子看書
我從不逼他看書,也從不逼他看我想讓他看的書,但基本上我借的書他都看了。一是我了解他的能力,二是我只做適當的引導。實在不看就算了,也沒什麼大不了。要下大力氣保護的是孩子的閱讀興趣。前面我也說過,我家孩子現在的問題基本都是因為不讓他看書扯皮。
所以我一看到一些名家說什麼讀書就是要吃苦我就有氣。讀書可以學到知識,解決自己的疑惑,本來有輕鬆的方法,為什麼非要吃苦?不要說孩子,就算一個大人,靠吃苦到高中就有12年,這得多累!
看到這裡,其實結論就很清楚也很簡單了。
語文數學英語這些小學就要學的我就不說了,比如化學,我沙發旁邊就堆著孩子看過的《化學史》、《數理化通俗演義》、《威爾遜談大科學家》《化學熱點漫畫》、《實驗趣味大百科》、《趣談化學》、《趣味化學》、《可怕的科學》化學系列等等。
歷史、地理、生物什麼的也就不一一列舉了。上周末我還給孩子借回來一本音樂,兩本美術,一本《葡萄酒工藝和賞鑑》,當天就跟告訴奶奶如何辨別葡萄酒,我覺得也挺好的呀。
你告訴我說他初中學習會跟不上,我信嗎?
通過培養閱讀能力,牽住這個「牛鼻子」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不要說三年級「後來居上」,用好這個利器,初中、高中一樣一往無前,而且終生受益。
英語今天沒展開說,英語相對中文更簡單,看到一堆號稱專家在那裡瞎扯我就火了,後面專門寫一下。
PS:剛剛雙十一,他媽媽又網購了幾十本書回來,其中有一本《再荒誕的問題都能有一個科學的答案》,我翻了下,挺不錯的,《紐約時報》暢銷圖書,《發現》雜誌《科學》期刊《大西洋月刊》聯合推薦圖書。結果孩子翻了下說,這本書應該叫《再幼稚的問題都能有一個藝術的答案》,他嫌簡單了,他取的名字對他來說真的很生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