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說的是海洋裡各種生物之間的食物鏈關係。茫茫宇宙中,有無數大大小小的星系,它們之間竟然也存在這樣的關係。
宇宙中的恆星,比如我們熟悉的太陽,都是從星系中「孕育」出來的。天文學家發現,小星系要比大星系具有更強的「造星」能力,很多巨大的星系已經不再能「孕育」新星了。這樣說來,只有小星系中的恆星會不斷增加,巨大星系中恆星的數量就不會變化了嗎?
澳大利亞的一些天文學家不辭辛苦,先後觀察了2.2萬個星系,終於在2014年9月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巨大星系雖然不再「造星」,但它們會「吞食」周圍的小星系,從而擴充自己的地盤,使恆星的數量增多。
大家都知道,地球和太陽屬於太陽系,而太陽系只是銀河系中極小的一部分。銀河系像一個巨大的圓盤,直徑有10萬光年那麼長,也就是說,每秒跑30萬千米的光,要跑10萬年,才能從銀河系的這頭跑到那頭。銀河系真是太大了!確實如此,但你知道嗎?如此龐大的銀河系,不是自誕生之日起就這麼大的,而是通過不斷「吞食」周圍的小星系,才慢慢變大的。
現在,又有哪些小星系正在被銀河系「吞食」呢?天文學家給出的答案是:大麥哲倫星系和小麥哲倫星系。
天文學家把那些比較小的星系稱為矮星系,比如前面提到的大麥哲倫星系和小麥哲倫星系,它們不停地圍繞著銀河系旋轉,就像月球圍繞地球旋轉一樣。
大麥哲倫星系的直徑只有銀河系的二十分之一,包含的恆星數量只有銀河系的十分之一,大約100億顆。它距離銀河系大約16萬光年,這個距離看起來很遙遠,但和銀河系龐大的身軀比起來,就算很近了。
天文學家怎麼知道大、小麥哲倫星系正慢慢被銀河系「吞食」呢?他們是通過大量觀測,從一些「蛛絲馬跡」推斷出來的。就拿小麥哲倫星系來說,它原本是棒旋星系,因為一直受到銀河系巨大引力的拉扯,已經變成了不規則星系。
瞧,棒旋星系就是這個樣子。這是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星雲NGC 1672。
還有一個現象,也表明大、小麥哲倫星系正在被銀河系「吞食」,那就是「麥哲倫星流」。麥哲倫星流是一條極長的氣體帶,幾乎繞了銀河系半圈,這些氣體都是從大、小麥哲倫星系剝離出來的。
因為受到銀河系強大引力的吸引,麥哲倫星流正在朝銀河系快速前進。銀河系可真是一條貪吃的「大魚」啊!
宇宙中還有哪些「小魚」和「蝦米」在被「大魚」吞食?相信天文學家經過大量觀測後,一定會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