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發布全球氣溶膠地圖:衛星+傳感器捕捉氣象活動微粒氣流

2020-11-24 前瞻網

NASA發布全球氣溶膠地圖:衛星+傳感器捕捉氣象活動微粒氣流

 Winnie Lee • 2018-08-29 09:48:46 來源:前瞻網 E1591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氣溶膠就在我們周圍。

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繪製了一幅令人驚嘆的新地圖,描繪了數以百萬計的看不見的粒子在天空中旋轉,顯示了從灰塵、海鹽到美國和加拿大森林大火所產生的煙霧的一切景象。

這張地圖結合了衛星和地面傳感器的數據,有助於揭示世界各地不同氣象的確切位置和強度。

氣溶膠是懸浮在大氣中的液體和固體顆粒,可以影響地面的溫度。

NASA解釋說:「氣溶膠的大小、類型和位置的不同,使它既可以冷卻地面,也可以加熱地面。」

它們可以幫助雲層形成,也可以抑制雲層形成。如果被吸入,一些氣溶膠可能對人體健康有害。

許多美國宇航局的衛星能夠探測到這些微小的粒子,包括Terra, Aqua和Suomi NPP。

宇航局利用戈達德地球觀測系統正向處理(GEOS FP)模擬氣溶膠,使用數學方程來表示世界各地發生的過程。

這張新地圖關注的是8月23日發現的氣溶膠,顯示了全球多個與不同過程相關的不同熱點地區。

由於不同的環境過程,不同地區的氣溶膠水平全年都在波動。

這張地圖強調了三種不同類型的氣溶膠:海鹽、炭黑和灰塵。

與火災相關的炭黑在美國西海岸、加拿大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都有大量出現。

另一方面,與亞洲和中東部分地區一樣,在北非,灰塵是氣溶膠濃度的關鍵因素。

另一方面,颱風活動導致日本和韓國海域的大氣海鹽含量升高。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解釋說:「在可視化圖像中出現的一些事件在地面上造成了相當嚴重的問題。」

8月23日,當颶風萊恩逼近時,夏威夷人準備應對暴雨和可能嚴重的洪水和泥石流。

與此同時,兩個熱帶氣旋——蘇力(Soulik)和西馬隆(Cimaron)——即將猛烈抨擊韓國和日本。

「中部非洲上空的煙流是季節性的,主要是農民為了維持農作物和牧場而點燃大量小火的結果。」

「北美上空的大部分煙霧來自於加拿大和美國的大火。」

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指出,這張地圖還顯示了可見光紅外成像輻射計套件捕捉到的夜光數據,顯示了不同的城鎮和城市。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NASA發布全球霧霾地圖 縱觀世界各地汙染狀況
    摘要:【摘要】NASA將2005年至2014年氣流衛星製成的地圖,資料顯示,過去10年中國大陸、印度、和中東因工業擴張使汙染增加。」鄧肯和他的團隊檢視了NASA氣流衛星上荷蘭與芬蘭臭氧監測儀的觀測結果,時間是自2005至2014年。
  • 中美遙感衛星差多大?美國收集全球氣溶膠分布數據,預防新冠病毒
    本周,甚至有200多名科學家向世衛組織發表了一封公開信,警告COVID-19通過氣溶膠在空中傳播,並敦促世衛組織認識到風險。而最近我國國內的一份研究顯示,通過美國遙感衛星觀測氣溶膠跟全球分布,印度最為嚴重,中國的華北地區地區次之。那麼什麼是氣溶膠呢?
  • 高分十一號02星提高觀測效率、衛星捕獲加州火災後氣溶膠圖像
    據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消息,中國首枚X射線天文衛星——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即慧眼)的科研團隊詳細觀測了X射線吸積脈衝星GRO J1008-57的一次暴發活動,在其X射線能譜中發現了一條迴旋吸收線,根據理論推斷,
  • 研究稱新冠病毒能夠通過氣溶膠實現有效傳播
    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0月20日發表題為《最新研究表明新冠病毒能通過氣溶膠實現有效傳播》的文章,作者為貢薩洛·洛佩斯·桑切斯。全文摘編如下:自可怕的COVID-19大流行病開始在全球蔓延以來已經過去了10個月,但是關於該病毒的基本情況仍然存在許多疑問,例如感染後的免疫力能持續多長時間,以及該病毒到底是如何傳播的。
  • 在線氣溶膠有機碳元素(OCEC)分析儀
    氣溶膠中的碳質組分通常包括有機碳(OC)和元素碳(EC)兩部分,這些組分能夠造成區域和城市煙霾,影響大氣的能見度、破壞地球輻射平衡,從而影響全球氣候。目前,對氣溶膠中OC和EC的研究已經成為國內外大氣化學研究和環境監測的熱點。氣溶膠中OC、EC的含量以及時間變化規律成為各大監測站點、氣象部門極為關注的數據。
  • 對抗颶風的氣象工程:平流層氣溶膠注入特定物質
    雖然比氣象系統預測的受損程度好一些,但時速高達325公裡的颶風帕特裡夏還是創造了北半球太平洋東海岸有史以來的最強颶風記錄。不斷上升的海水溫度是造成颶風形成的因素之一。面對這些氣候變化,科學家敲響警鐘:未來的極端氣候事件將不斷增加。根據科學家言論,大幅度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是目前我們唯一能做的對抗全球變暖,並防止到本世紀末全球均溫再升高兩度的有效辦法。
  • 【聯合訪談】氣象衛星能為霧和霾監測治理做什麼?
    ,將可以第一時間捕捉到閃電在雲層階段的信息,這為地面的閃電預警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撐。從通道數來看,先進的靜止軌道輻射成像儀在風雲二號衛星5個通道的基礎上,增加到14個通道,包括可見光、近紅外和紅外通道等,可以挖掘到跟多的產品。由於增加了可以看到氣溶膠的通道,所以我們能夠每15分鐘看一次霧霾的變化。
  • 國內外主要氣象衛星meteorological satellite介紹
    氣象衛星(meteorological satellite):從太空對地球及其大氣層進行氣象觀測的人造地球衛星。衛星氣象觀測系統的空間部分。衛星所載各種氣象遙感器,接收和測量地球及其大氣層的可見光、紅外和微波輻射,並將其轉換成電信號傳送給地面站。
  • NASA發布地球大氣層氣溶膠模擬圖:仿若絢麗油畫
    而通過衛星,科學家們得以更全面的「看到」它們。近日,宇航局(NASA)通過全新的地球觀測系統展示了與地面觀測完全不同的視角,來生動的描繪大氣層中旋轉跳躍的氣溶膠。上圖展示了2018年8月23日,亞洲地區的氣溶膠情況。很顯然,當天,大量氣溶膠在亞洲地區的空氣中攪動,不同的氣溶膠被標記成不同的顏色,沙塵、海鹽和黑碳這三種氣溶膠是大氣中最常見且分布最廣的幾種氣溶膠之一。
  • 「小小氣溶膠」還能影響全球氣候變化?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對地球環境的影響顯著增強並不斷積累,其中以CO2為代表的溫室氣體造成的全球變暖問題是全人類共同面對的危機。然而,除了溫室氣體,人類活動排放的眾多汙染物中,有一個身形嬌小的成員,雖然肉眼難以捕捉,但它對地球的氣候和環境有著極大的影響力,它就是氣溶膠。
  • 地圖湃 | 夜間的地球:從四年內的燈光變化可以看出什麼?
    NASA 地球觀測站發布的「每日一圖」中就有「夜間的地球」圖片,其中不乏對人類活動和氣象事件的有趣解讀。如下圖,除了韓朝明顯的燈光差距外,值得注意的還有韓國東南部海域那一大片星星點點的燈光,乍看百思不得其解。但據 NASA 的解釋,這片長條狀的光其實來自夜間出海的漁船,漁民們很可能在用燈光誘捕日本海魷魚。
  • NASA發布全球地下水地圖監測全球乾旱狀況
    近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發布全球地下水地圖,幫助監測全球乾旱狀況。  「重力反演及氣候實驗後繼衛星」 (GRACE-FO)是GRACE的繼任衛星,由一對衛星組成,可根據地球的重力變化來探測地球上的水流運動。
  • 新冠病毒可通過氣溶膠傳播?還能開窗通風嗎?
    新冠病毒可通過氣溶膠傳播?還能開窗通風嗎?特別小的氣溶膠微粒(半徑小於 0.1 微米),重量輕,主要分布在高空(來自土壤的靠近地面),它們會隨風飄走,被人呼吸到的可能性不大。另外,氣溶膠質點比表面能很大,又有電荷,病毒很容易被破壞,存活度不高。對於非醫務人員的普通人,在實際生活中,只有達到極高數量級的閾值,部分病毒才能由黏膜進入人體。
  • 疫情阻礙全球氣象科技發展?並沒有!|國際情報站
    世界氣象組織(WMO)聯手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WMF),推出一款監控全球氣象觀測數據質量的工具;我國中央氣象臺的非洲降水落區預報產品上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發布開源模式代碼,推動數值天氣預報發展;谷歌研發8小時降水預報神經天氣模型……受疫情影響,歐美一些氣象科研機構、企業採用了遠程辦公模式,部分科研工作進度受到一定影響,但儘管如此,新科技進展依然不少
  • 測量出代表性礦質氣溶膠吸溼性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鄧土連)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廣州地化所)博士生陳蘭夏迪在導師唐明金研究員的指導下,與廈門大學副教授簡星、廣州地化所研究員朱建喜和王新明等人合作,對21種礦質氣溶膠的吸溼性進行測量,從而定量闡明礦質氣溶膠的吸溼性。相關研究日前發表於《大氣化學與物理》。
  • 「小小氣溶膠」還能影響全球氣候變化?丨大氣悟理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對地球環境的影響顯著增強並不斷積累,其中以CO2為代表的溫室氣體造成的全球變暖問題是全人類共同面對的危機。然而,除了溫室氣體,人類活動排放的眾多汙染物中,有一個身形嬌小的成員,雖然肉眼難以捕捉,但它對地球的氣候和環境有著極大的影響力,它就是氣溶膠。
  • 研究揭示代表性礦質氣溶膠的吸溼性
    礦質氣溶膠是對流層中重要的氣溶膠之一,影響大氣汙染、氣候變化以及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吸溼性在較大程度上決定礦質氣溶膠對大氣化學和氣候的影響。但是由於礦質氣溶膠形貌不規則、吸溼性普遍較弱,現有技術較難準確測定礦質氣溶膠的吸溼性。
  • 廣州地化所揭示代表性礦質氣溶膠的吸溼性
    礦質氣溶膠作為對流層中最重要的氣溶膠之一,顯著影響全球大氣汙染、氣候變化以及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吸溼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礦質氣溶膠對大氣化學和氣候的影響。但是由於礦質氣溶膠形貌不規則、吸溼性普遍較弱,現有技術很難準確測定礦質氣溶膠的吸溼性。
  • NOAA氣象衛星大會:風雲際會大舞臺
    例如,美國國家天氣局(NWS)首席業務官員墨菲在開幕式上,做了論述衛星資料對NWS重要性的論述演講,他用1980年至2012年世界上的災害分布數據,說明了全球天氣趨勢出現了越來越明顯的改變,即在地球物理災害變化不大的情況下,氣象、水文和氣候事件大幅度增加。與此同時,雖然全球擁有35顆不同的環境探測衛星,但是天基探測和預測的能力在出現弱化。
  • 丁一匯院士:氣溶膠汙染空氣又抵消溫室效應
    丁一匯認為,在我們強調氣溶膠的危害,並加強大氣汙染治理的同時,還應該看到氣溶膠的另一面——氣溶膠可抵消部分溫室氣體造成的變暖作用丁一匯說,全球氣候變化主要由溫室氣體濃度的日益增加引起,而空氣汙染主要由懸浮於空氣中的氣溶膠粒子造成,它們都主要由礦物燃料的燃燒排放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