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阻礙全球氣象科技發展?並沒有!|國際情報站

2021-01-12 中國氣象報

2020年3月至4月,全球氣象科技圈有什麼新動態?

世界氣象組織(WMO)聯手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WMF),推出一款監控全球氣象觀測數據質量的工具;我國中央氣象臺的非洲降水落區預報產品上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發布開源模式代碼,推動數值天氣預報發展;谷歌研發8小時降水預報神經天氣模型……

受疫情影響,歐美一些氣象科研機構、企業採用了遠程辦公模式,部分科研工作進度受到一定影響,但儘管如此,新科技進展依然不少,快來圍觀一下吧!

01

WMO發布

2015至2019全球氣候狀況報告

圖片來源:WMO

4月22日,WMO發布2015至2019年全球氣候狀況最終報告。這份報告證實,2015至2019年,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五年。

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時期升高1.1℃,比2011年至2015年這五年的平均氣溫升高0.2℃。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每10年都比過去10年更為溫暖。

2015至2019年,二氧化碳增長率比前五年高出18%,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水平及其他主要溫室氣體含量增加幅度創新高。

其他關鍵氣候指標也不樂觀:海平面加速升高、北極海冰面積持續減小、南極海冰顯著減少、北半球春季積雪呈明顯下降趨勢。

02

WMO聯合ECWMF推出

監控全球氣象觀測數據質量新工具

圖片來源:ECMWF

3月17日,WMO和ECWMF推出一個基於網際網路的新工具,以監控全球氣象觀測數據的質量和可用性。

在WMO全球綜合觀測系統(WIGOS)中,該工具是數據監測系統(WDQMS)的一部分,可監控全球綜合觀測系統各組成部分的性能。

該工具可以根據ECWMF、德國氣象局、日本氣象廳和美國國家環境預報中心提供的信息,按站點、時間間隔、觀測要素和各監控中心等形式,收集全球數值天氣預報監控信息,並生成可行性和質量性能報告。

未來,該工具可拓展成為WMO每個地面站的觀測數據製作月度報告,內容涵蓋數據可用性、及時性和質量等指標。

03

中央氣象臺非洲降水落區預報產品上線

圖片來源:中央氣象臺

4月10日,我國中央氣象臺組織開展的非洲降水落區預報業務通過業務產品審核。通過中央氣象臺網站可查詢非洲未來24小時至84小時的逐24小時定量化降水及災害性天氣等氣象預報消息。

自2019年11月起,中央氣象臺在前期亞洲、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等四大洲降水落區預報業務基礎上,攻克一系列技術要點,組織開展非洲降水落區預報業務試運行等工作。

業務試運行的近半年時間內,產品生成穩定且實現零故障、零延時發布,確保了非洲降水落區預報新產品高效順暢運行。此外,中央氣象臺針對南美洲的降水落區預報已在3月初進入業務試運行。

04

NOAA公布

開源模式代碼推動數值預報發展

圖片來源:NOAA

3月,NOAA發布了開放、協作開發環境下,用於中期數值天氣預報的第一個版本代碼。通過與科學界共享計算機代碼,NOAA期待加快數值預報發展。

這種跨「天氣企業」(由學術界、政府和美國氣象行業組成)的協作新方式,旨在努力使各界通過使用「統一預報系統」(UFS)來改進NOAA模式。共享代碼將使學者和氣象行業研究人員能夠幫助NOAA加速將創新研究成果投入到業務應用中。

據悉,UFS代碼正廣泛推廣應用於科學界,它將使NOAA各預報模式從許多獨立的系統,簡化為一個無縫模式系統。

05

「哨兵-3」衛星數據

採用全新火災輻射率算法

圖片來源:EUMETSAT

4月,歐洲氣象衛星開發組織(EUMETSAT)團隊成功應用了「哨兵-3」衛星新升級的近實時火災輻射率產品。該產品的核心用戶是哥白尼大氣監測局(CAMS)。

CAMS將對該產品進行同化,將其納入該局的空氣品質預報模式,相關數據將通過歐洲新聞網和CNN國際頻道廣播發布。人們可以據此更好地了解空氣品質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採取應對汙染的相關舉措。

06

谷歌研發8小時降水預報神經天氣模型

圖片來源:Google

3月,基於對降水預報的研究基礎,谷歌公司提出了一種新的神經天氣模型(MetNet)。該模型能夠預報未來8小時降水量,空間解析度為1公裡,時間間隔為2分鐘。

MetNet的預測時效較NOAA目前使用的最先進物理模型提高7到8小時;此外,它可以在幾秒鐘之內,對整個美國的降水量進行預測,而NOAA則需要1小時。

MetNet不依賴於大氣動力學領域的物理定律,而是通過反向傳播學習方式,直接根據觀測數據預測天氣。據了解,該模型的運算數據來源,主要包括美國地面雷達站\傳感器及靜止環境觀測衛星系統。

07

《自然》:氣環流變化趨勢或發生逆轉

圖片來源:《自然》

3月25日,《自然》雜誌發表的一篇論文,闡釋了大氣環流變化與南半球臭氧層恢復之間的關係。

研究顯示,人為排放導致臭氧層消減,從而導致南半球大氣環流發生改變,其主要影響包括中緯度急流向極區移動,以及熱帶環流和亞熱帶乾燥區的共同擴張。上述這些變化已被證實可能影響降水,也可能影響南半球的海洋環流和鹽度。

不過,科研人員指出,通過對1980年至2017年的大氣再分析研究,發現這些趨勢從2000年左右便開始停頓或逆轉。譬如,南半球急流向極區的移動,似乎到2000年左右就中止了。這個時間點恰與南極臭氧層從2000年左右開始恢復相吻合。

科研人員認為,《蒙特婁議定書》要求減少排放消耗臭氧層的物質,是的環流變化趨勢停頓的原因之一。

08

NASA發布全球地下水地圖

來源:NASA

4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發布全球地下水地圖,以此協助監測全球乾旱狀況。

該地圖主要利用重力反演及氣候實驗後繼衛星GRACE-FO,它可根據地球重力變化來探測地球上的水流運動。

研究者將GRACE-FO獲取的水分布變化數據和其他數據集一起代入到一個模擬水和能量循環的計算機模型中,輸出了三種深度下水分隨時間的分布變化圖,即表層土壤水分、根區土壤水分和淺層地下水。地圖空間解析度為13.7千米左右,內容涵蓋全球土壤水分和地下水狀況的連續數據。

藉助GRACE-FO衛星數據,NASA還開發了新的預測產品,可預測美國未來30天、60天及90天的土壤溼度和地下水情況。

09

日本氣象廳新超算系統投入運行

圖片來源:富士通

3月3日,富士通宣布,它為日本氣象廳(JMA)氣象研究所建設的新超級計算機系統已經開始運行,新系統可實現2.81petaflops(每秒一千萬億次浮點運算)的理論計算性能。

該系統使用高速互連的Intel Omni-Path體系結構,並行連接880個富士通PRIMERGY CX2550M5伺服器節點。這些伺服器配備了英特爾最新的第二代Intel Xeon可擴展處理器。因此,它在氣象預報、地震和海嘯分析等模擬應用中,有很強可擴展性。該超算系統使用具有高冷卻效率的水冷方法,與使用風冷系統相比,它能夠以更少的功耗降低伺服器產生的熱量。

藉助新超算系統,日本氣象研究所計劃進一步推進地震、海嘯和火山的預測和分析等領域的研究與開發。此外,該系統將用於開發更高解析度、更詳細的數值預測模型,以此預測全球變暖趨勢。

相關焦點

  • 搞科技霸權就是阻礙發展進步(鐘聲)
    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亞當·斯密這句話依然具有啟發意義。  令世人驚詫的是,美國一些政客竟然逆時代潮流而動,祭出科技霸權主義大旗,企圖以拒絕競爭的種種蠻橫之舉擠壓國際合作空間,打壓其他國家發展壯大的合理權益。  一段時間以來,美國政府濫用國家力量,頻頻向靠艱辛努力走到世界前列的華為等中國高科技企業開火。
  • 回看「十三五」期間氣象科技發展
    回眸「十三五」,喜看新氣象系列報導之④短短五年內,從新一代風雲氣象衛星到大型無人機再到地面氣象觀測全面自動化,從「天擎」「天鏡」「天衡」「天衍」到不斷升級的數值預報體系再到氣候系統模式,「十三五」時期氣象部門在「厚積」的基礎上發力,鍛造出諸多「利器」,為推動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
  • 世界氣象組織: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氣象觀測系統
    來源:經濟日報世界氣象組織5月7日發布報告稱,新冠肺炎疫情對天氣觀測及預報數量、質量以及對大氣和氣候監測的影響日益增大。報告說,世界氣象組織全球觀測系統是該組織193個成員國(地區)向其公民提供天氣和氣候服務及產品的中樞,它通過陸基、海基和天基儀器提供對大氣和海洋表面狀態的觀測數據。相關觀測數據用於編制天氣分析、預報、報告和警告。該觀測系統大部分工作是部分或完全自動化的,預期將繼續運作,但如果疫情持續下去將導致系統缺乏維修、維護和供應保障,前景堪憂。
  • 中國氣象科技與世界共風雨
    3月12日開始,中國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連續4天發布《衛星監測全球災害與環境事件專報》和《「一帶一路」衛星遙感服務專報》,發布了「伊代」的路徑、移速和強度監測情況,為莫三比克、辛巴威、馬拉威等非洲多國抗擊「伊代」,開展防災減災工作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   助力抗擊「伊代」是以風雲衛星為代表的中國氣象科技服務全球的最新案例。
  • 中國氣象科技躍升至世界一流 助力全球防災減災
    微信此舉與其說是追求視覺變化,不如說是向迅猛發展的中國航天事業和中國氣象科技的一次致敬。經過幾十年特別是最近5年來的發展,中國氣象科技在航天事業的鼎力支持下,實現了新的重大跨越,邁入強國行列。躍升至世界一流仔細端詳新換上的微信開機畫面,我們可以看到,白色的雲團籠罩下,中國所在的東亞大陸的輪廓清晰可辨,東北亞和俄羅斯遠東地區白雲濃厚,而左下角澳洲大陸則沒有雲層遮蔽,可以一覽無餘。氣象專業工作者從這張氣象雲圖所解讀出來的信息豐富程度遠遠要超過我們普通人。
  • 首屆航空氣象科技創新與發展論壇在中飛院舉行
    王倩茹 劉昊亞 四川在線記者 鄧翔灃11月9日至10日,「第一屆航空氣象科技創新與發展論壇」在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舉行,是我國首次較大規模、多部門聯合的航空氣象發展論壇,來自國家氣象局、高校、民航管理部門、航空公司的業內專家和學者帶來精彩觀點。
  • 疫情下二氧化碳濃度仍保持創紀錄水平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沒有...
    當地時間11月23日,總部位於日內瓦的世界氣象組織發布最新《溫室氣體公報》指出,2019年二氧化碳含量又出現了突飛猛進增長,全球年度平均值突破了百萬分之410的重要門檻。2020年,這種上升趨勢仍在繼續。自1990年以來,長期存在的溫室氣體的總輻射強迫(對氣候變暖的影響)增加了45%,其中二氧化碳佔五分之四。
  • 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規劃(2020-2035年)
    堅持以人為本、民生優先,充分發揮各方比較優勢,促進大灣區氣象科研、業務和服務資源高效配置和跨行業跨地區深度融合,堅持氣象部門預報預警的權威發布,提升氣象服務大灣區經濟社會和人居環境等方面的能力,著力構建保障民生的氣象服務體系。對接全球,開放合作。堅持開放發展,對接全球氣象業務科研工作,集聚全球高端要素,強化氣象服務國際化、社會化、市場化,拓展國際氣象合作的廣度和深度。
  • 基於國際直接投資視角分析新冠疫情對發展中經濟體的影響
    在此背景下,預計2020年全球國際直接投資(FDI)規模將大幅萎縮。本文基於FDI視角,首先探討近年來全球FDI的流動情況,然後分析新冠疫情暴發對FDI全球價值鏈的衝擊,最後討論FDI全球價值鏈的削弱對發展中經濟體在國際貿易、經濟結構以及外債負擔方面的影響。
  • 國際科技資訊戳我
    國際科技資訊戳我 2020-11-20 08: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光學產業發展短期內或受疫情阻礙,多家上市公司面臨挑戰
    集微網消息 近期,關於手機產業鏈受疫情影響的信息層出不窮。不論是MWC大會宣布取消,還是終端產業產品發布延期,亦或是供應鏈出貨受阻、復工復產難等等,各方現狀仿佛都在透露著,2020年產業鏈的利好發展受到這場疫情的掣肘。
  • ...王勇: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視角
    本文系3月21日盤古智庫系列公益直播沙龍《抗疫轉型,企業生存》第十一期「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視角」的內容整理。盤古學術委員、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北京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勇擔任主講嘉賓。
  • 國家氣象信息中心:加強全球氣象觀測數據動態質量評估
    中國氣象報記者劉釗 通訊員石巖 劉娜報導 5月12日,記者從國家氣象信息中心獲悉,該中心依託全球氣象數據質量實時評估系統(以下簡稱「評估系統」),加強全球氣象觀測數據質量分析和評估,從數據完整性、數據正確性以及觀測值與模式背景場差異等多個維度
  • 共話融合創新「航空氣象科技創新與發展論壇」召開
    中國天氣網訊 2020年11月9日至10日,「第一屆航空氣象科技創新與發展論壇」在四川省廣漢市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隆重召開。論壇旨在共同探討我國航空氣象發展所面臨的關鍵性挑戰,推進航空氣象科技創新、應用與服務。
  • 中國衛星能監測全球氣象
    據悉,「風雲三號」系列衛星的主要任務是,為天氣預報,特別是中期數值天氣預報,提供全球的溫、溼、雲輻射等氣象參數;監測大範圍自然災害和生態環境;研究全球環境變化,探索全球氣候變化規律,並為氣候診斷和預測提供所需的地球物理參數;為軍事氣象和航空、航海等專業氣象服務,提供全球及地區的氣象信息。
  • 氣象服務覆蓋南海邁向全球 海南省局創新手段機制發展海洋氣象業務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 吳潔飛 宋琳琳 記者 符曉虹南海,國際戰略通道,有著世界上最繁忙的商業航線。近年來,在全球氣候變暖和災害天氣頻發的背景下,天氣對海洋經濟貿易的影響越發嚴重。海南省氣象局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依託科學技術,著力完善針對南海的廣播、電視、網站、北鬥衛星導航船載終端等氣象服務手段,擴大服務領域,豐富服務內容,創新合作機制,氣象服務惠及南海海域航線和周邊國家,為「一帶一路」建設和各領域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 ——氣象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解讀
    ,另有175種科技期刊入選第二陣營。  兩個榜單的來龍去脈  據悉,我國是學術期刊出版和學術文獻產出大國,擁有各學科學術期刊逾6000種,發表國際學術文章總量居世界第二位。  「然而,在2012年以前,全球竟然沒有一個能夠全面、客觀、公正地反映我國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的評價體系。
  • CCG研究報告 | 加強多層次國際合作,共抗全球疫情
    本篇報告是全球化智庫(CCG)基於自疫情發生以來對疫情之下的中國與世界的持續關注和研究,結合組織國內外專家就全球疫情發展下的國際問題展開的研討成果,系統性總結了中國應對疫情的經驗,並就國際社會應如何發揮各國智慧促進全球抗疫合作的落實提出相關建議。
  • 「核電發展」國際能源署:核能在全球能源轉型中不可或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2020年9月10日,國際能源署(IEA)發布《2020能源技術展望》(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2020)稱,要實現國際能源和氣候目標,尤其是交通、建築和工業等非電力行業的碳減排目標
  • 中國衛星能監測全球氣象(圖)
    據悉,「風雲三號」系列衛星的主要任務是,為天氣預報,特別是中期數值天氣預報,提供全球的溫、溼、雲輻射等氣象參數;監測大範圍自然災害和生態環境;研究全球環境變化,探索全球氣候變化規律,並為氣候診斷和預測提供所需的地球物理參數;為軍事氣象和航空、航海等專業氣象服務,提供全球及地區的氣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