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適應大自然的環境,看看植物們都是怎麼做的

2021-01-15 海然科學分享

大家好我是本文的作者海然,歡迎閱讀我的科學文章,喜歡的可以關注我哦!我們都知道,沙漠的環境乾旱炎熱,人跡罕至,對植物來說,沙漠不是理想的家園,最大的問題是缺水,沙漠中的植物是如何適應的呢?仙人掌可以算是沙漠中的代表植物了,仙人掌有很多種類,有像巴掌一樣的,有像圓球的,有像柱子的。

它們的大小也不一樣,矮的只有幾釐米高,可以放在家裡,高的有20幾米,大約有五六層樓那麼高。仙人掌最大的特徵是,它有尖尖的刺,那是它們的葉子,如果有動物想吃仙人掌,就會被刺扎傷,而且這些刺很小,所以也能減少水分的蒸發。同時仙人掌還進化出了蠟制皮,可以來保持水分,但是要想在沙漠中生活的好,單單會存水還不行,還得能吸水。

為了儘可能地多吸收水分,仙人掌還進化出了發達的根,和仙人掌相似,駱駝刺也有龐大的根系,它跟的數量是莖和葉的兩倍,甚至三倍,這些根能在很大的範圍內尋找水源,吸收水分。同樣的,駱駝刺的莖上長著很堅硬的小綠刺用來保護自己。但有一種動物不怕這些尖刺,那就是駱駝,駱駝刺是駱駝在沙漠中賴以生存的食物。

那些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很有特點,而且很多特徵都是為了能夠適應身邊的環境,更好的生存下去。那麼生活在水中的植物又是什麼樣的呢?有些喜歡生活在水裡,例如海帶,海帶是一種很古老的植物,生長在淺海的海底森林裡,海帶有又窄又長的葉片,很適合進行光合作用。海帶沒有真正的根,只有像根一樣的固著器,它把海帶固定在海洋的底部。

有些植物喜歡生活在水面上,例如睡蓮,睡蓮的葉子又大又圓,像個大圓盤整個漂在水面上,能夠吸收很多的陽光,它的根和莖都很短小。有些植物一半在水裡,另一半在空氣中,例如荷花,荷花的葉子也是又大又圓,不過不像睡蓮浮在水面上,而是升到水面之上,它的莖是我們經常吃的蓮藕,裡面有很多氣孔,這是為了能夠讓水中的部分更好的呼吸。

長在莖上的一根一根又短又細的須是它的根。為了適應環境,沙漠植物和水生植物都進化出了特殊的葉子和根,陸地植物也不例外,比較有意思的是,一種叫含羞草的植物,它的葉子一被觸碰就會閉合,好像它會害羞一樣,為什麼含羞草會害羞呢?因為它的家鄉在巴西的熱帶雨林,那裡經常有大風大雨,為了躲避狂風暴雨對自己的傷害,所以只要一下雨,它就立即垂下葉柄,閉合葉片來保護自己。

同樣只要動物稍微一碰它,它就會合攏葉子,動物就不敢吃它了。植物們為了適應周圍的環境,進化出了不同的葉子和根,這也是大自然的神奇所在,看似不會動的小花小草們,其實也蘊藏著大智慧呢。那麼我們今天的文章到這裡結束了,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海然,或者有什麼想法,也可以在評論區評論出來

相關焦點

  • 植物的根系:一切都是為了適應環境
    這類根一般都儲藏有大量的營養物質。紫花苜蓿是一種多年生的雙子葉植物,能長到一米高,十分弱小纖細,但它的根十分龐大,能深入地下三米。芒柄花是一種非常頑固的雜草,在田間地頭十分常見,它的莖十分纖細,只有約三十釐米高,但是它的根扎得很深,因而擁有了極其頑強的生命力,即使農民們一次又一次的將它鋤掉,它還會悄無聲息地再次長出來,和農作物爭奪養料。
  • 進化是為了適應環境,為何由類人猿進化的人類適應環境能力很弱?
    地球上的生命分類為人類,動物,植物,微生物,細菌等! 那麼,人類到底來自何處,進化論早已經告訴我們,進化來的! 先用一個哲學的思想去說明這個問題,人類確實在某方面不適應環境,但地球上任何物種都會在某方面不適應環境,不可能存在這麼一個物種,在任何方面都是最適應環境的。如果按照「不適應地球環境的物種就不是進化來的」這個邏輯來下結論,地球上所有物種都不是進化來的!
  • 當高寒植物遇到溫室效應 我國科學家找到植物適應環境變化的密碼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氣候變化與減排固碳創新團隊,在經歷十多年的研究之後,系統地揭示了在氣候變化條件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物候與生產力之間的關係,為生態脆弱區草地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據。
  • 這些植物在那麼高的海拔也能生長!大自然真是神奇,快來看看
    ,這種地方一般人跡罕至甚至非常寒冷,但是有些植物卻能持續生長,也許是大自然的奇蹟,我們平常所熟知的青稞一般也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牧區種植,藏族人民一般用來做酒和食用,青稞磨碎後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對降低血糖有很大作用。
  • 神奇的大自然 為了降溫樹也會出汗!
    神奇的大自然 為了降溫樹也會出汗!時間:2018-04-23 11:39   來源:蝌蚪五線譜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神奇的大自然 為了降溫樹也會出汗! 澳大利亞部分地區近期夏季氣溫高到足以融化瀝青。隨著全球變暖加劇,氣候現象愈演愈烈,許多工廠可能無法應對。
  • 植物細胞中有精準指揮適應環境的「信號燈」
    來源:科技日報作者: 謝開飛雖然不能像動物一樣移動和躲避危險,但是為了更好地生長發育和應對逆境,植物「修煉」出了複雜而有序的技能來精準指揮其基因發揮作用。記者16日從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獲悉,該院李慶順教授課題組與合作者近日在國際期刊《基因組研究》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植物細胞中基因表達產物加工過程中隱藏著一個「信號燈」,通過「信號燈」可有效調控這一加工過程的質量和效率,讓植物更好地生長和適應惡劣的環境。
  • 新基因幫助預測植物適應環境能力
    俄羅斯西伯利亞聯邦大學與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聯合研究,發現了火炬松適應能力的基因,這將有助於預測森林對氣候變化的反應。有關專家指出,該研究成果將大幅提高造林計劃的效率。相關論文發表在《遺傳雜誌》(Journal of Heredity)上。
  • 把課堂「搬」到大自然中去
    對於小學生來說,科學課應該是生動、形象的,與其坐在教室裡枯燥地你講我聽,不如解開孩子的束縛,讓他們走進大自然。該怎麼做?合肥市嘉和苑小學邁出了嘗試性的一步:在學校裡進行「大自然物化環境」建設。為了讓學生們熟知每種鳥的生活習性、特徵,學校以鳥名命名15個班級,還將畫眉鳴叫作為課間鈴聲,讓孩子們學得有趣,記得更牢。安居苑小學建起了生物園地理園,這裡面不僅有各種各樣的植物,還有地球的演化模型、各種地形地貌等等。而位於城鄉接合處的侯店小學,則將農田「搬」進校園,讓孩子們全員參與農耕農藝。
  • 它們怎麼適應環境
    >>>點擊收看相關視頻適者生存,這是大自然的法則,為了能夠生存下去,不管天上飛的還是地上跑的,每種動物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就說龜吧,在一般人的印象裡,龜的生活都離不開水,可有一種龜與眾不同,偏偏生活在缺水的荒漠地區。
  •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論啟發科技的仿生學應用
    北京時間 12 月 15 日消息,大自然並不是完美的,而是一直在演化和適應。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其有益的部分會保留下來,無用的部分則被丟棄或退化,以適應地球上不斷變化的環境。
  • 為適應極端環境 高山蕨類發生形態變異
    英國科學家日前稱,研究發現南美洲安第斯山脈的蕨類植物為了適應當地極端的環境狀況,進化出了適應生存的新形態。 蕨類是地球上「古老」的物種,部分蕨類植物在2億年前的恐龍時代已經存在。英格蘭布裡斯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帕特麗夏(Pataricia Sanchez-Baracaldo)博士和加文·託馬斯(Gavin Thomas)博士通過用分子和形態數據研究發現,南美洲安第斯山脈的蕨類植物在最近的200萬年以內,出現了全新的形態和結構:葉片收攏的幼株已經發育成熟,一個大型葉片上有超過300對的小葉。這些全新形態可能是為了適應安第斯山脈獨特的生態環境。
  • 科普|過水、消毒都是為了讓魚儘快適應新環境
    第一影響水質的是裝水的容器,所以新缸是不能馬上放魚的,因為新缸造好後玻璃膠會有殘留的酸性物質,雖然我不知道有沒有毒,但總對魚是不好的,所以要脫酸,可以選擇長時間浸泡,加入小蘇打以加快速度,食用小蘇打或者分析純的小蘇打,都可以,如果用分析純最低濃度按10g可以用於150L的水。如果用食用小蘇打大約要用450g左右。一般浸一個星期就可以了。
  • 學習螞蟻,適應環境
    螞蟻是群居動物,它們能夠在世界任何角落的惡劣環境裡生存,秘訣就在於它們 生活在 一個有組織的群體中
  • 科普:昆蟲不同類型的足是怎樣適應環境的?
    昆蟲的成體都擁有三對足,不同種類的昆蟲,足的形態也有差異,這是和它們的生活環境以及習性相適應的結果。        昆蟲有3對胸足,分別叫前足、中足和後足,足主要由5節組成,有能活動的關節和發達的肌肉相互連接。昆蟲的3對足主要用來行走,活動起來非常靈活,但由於各種昆蟲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不同,它們的足的形狀和構造又發生了不少變化,適合爬、跳、抱、捕、挖等多種運動方式。
  • MP綜述植物適應極端環境過程中基因組趨同進化的最新進展
    該綜述系統總結了植物在適應相同極端環境過程中的基因組趨同進化的最新進展,探討了基因組不同層次趨同進化的發生頻率,並為基因組趨同進化的研究提供了系統的總結和展望。該綜述文章以適應極端環境的植物為對象,綜述了植物基因組在適應極端環境過程中的趨同進化研究。
  • 植物病原細菌適應環境變化的新機制被發現
    PLoS Pathogens | 上海交大朱勃/陳功友團隊揭示植物病原細菌通過RNA編輯適應環境變化的新機制責編 | 逸雲PLoS Pathogens發表了題為A-to-I RNA editing in bacteria increases pathogenicity and tolerance against oxidative stress的研究論文,揭示了原核細菌通過 A-to-I 的RNA編輯適應環境變化的新機制
  • 【人與植物】大自然奇蹟!令人驚嘆的「樹冠羞避」
    一些特定樹種會出現這種現象,即使空間非常擁擠,大樹們的樹冠仍然會羞澀的保持一定距離,相互避開,彼此禮讓的生長,從而形成一條條彎彎曲曲的空隙帶,從下方仰視,就像奇妙的、有裝飾感的圖案。不禁令人感嘆大自然的奇妙。不過,這種現象的成因至今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 為什麼大自然能減輕壓力?
    01壓力及其所致的疾病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負擔,為了尋找解決方案,人們開始將目光投向森林,投向自然界,也就是我們人類數百萬年來所熟悉的環境。自然療法是一種天然、無創的療法,利用的是人體固有的特性,即對大自然的適應性。
  • 白水河的珍稀植物們在歌唱……
    在白水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裡,就住著一群可愛的珍稀植物,今天,不如與彭彭一起,一邊聆聽大自然的美妙和聲,一邊探索大自然的奧秘!突兀而起的險峻高山,雄壯的飛瀑,壯觀的雲海,絢麗的日出、晚霞,奇妙夢幻的彩虹幻影、清幽的碧波深潭,尤其是那豐富的植物資源、保存完好的生態環境,給人們勾繪出了一個集山景、水景、生景、氣景、文景為一體的生態旅遊勝地。白水河是大自然留給人類的瑰寶,更是人類理解自然、保護自然、走進自然的密碼。大自然的神奇留給了我們太多的驚喜,置身於白水河便洞悉了大自然美不勝收的詩意。
  • 生存有道——沙漠植物對乾旱的適應策略
    沙漠地區的植物在地球上歷盡滄桑,通過自然界選擇、優勝劣汰,在長期的進化演替過程中,形成了適應特殊環境條件的能力,表現出對沙漠環境的多種適應方式和適應特性。作為指示水分利用效率的可靠指標,葉片穩定碳同位素組成(δ13C值)可以用來探討植物適應乾旱環境的強弱程度。乾旱可使植物葉片δ13C升高;年降水量每增加l毫米,葉片δ13C則降低0.0l‰ -0.0l5‰ 。荒漠灌木葉片δ13C值明顯高於草本,說明灌木可能更適應乾旱脅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