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自然環境中,你會感覺到很放鬆?以下,Enjoy:
宮崎良文 | 作者
身邊的經濟學| 來源
試想你正在森林裡漫步,踩著泥土和樹葉,感受枯枝在腳下斷裂。
你聽到鳥兒在歌唱。
抬起頭,透過茂密的樹葉,看見斑駁的日光照進來,投射到你前進的小路上。
這時候,深吸一口氣。
你會聞到森林特有的氣息,青苔、草汁、泥土和木頭,通通吸進身體。
是不是覺得很舒服?
在日本,一種預防性療法非常流行,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它來源於我們的直覺感受,同時,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證實了它的益處。
「shinrin-yoku」一詞是日本林野廳前任長官秋山智英於1982年創造的,可以直譯為「森林浴」,與「日光浴」、「海水浴」的用法類似,並不是指真正的洗浴,而是指沐浴在森林環境中,用所有的感官去親近大自然。
01
壓力及其所致的疾病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負擔,為了尋找解決方案,人們開始將目光投向森林,投向自然界,也就是我們人類數百萬年來所熟悉的環境。
自然療法是一種天然、無創的療法,利用的是人體固有的特性,即對大自然的適應性。
對身心健康有益的不只是森林,其他天然刺激,比如公園、花卉、盆景甚至是木塊,都有一定的減壓效果,這讓我們即便生活在城市,也能享受到這些益處。
在數百萬年的進化過程中,我們的身體已經適應了自然。儘管很難意識到,但我們生活的現代社會的確是一個持續高壓的環境,這就是我們要親近自然的原因,它能讓我們生理放鬆,返璞歸真,貼近人類本初的自然狀態。
大約700萬年前,我們的祖先開始向人類始祖轉變,慢慢變成今天的樣子,而促使大量人口湧入城市的工業革命距今不過兩三百年,可以說,從人類的發展歷程來看,人類有99.99%的時間是在自然環境中度過的。
1800年,世界上只有3%的人口生活在城市裡;到了1900年,城市人口比例接近14%;2016年,城市人口比例達到了54%。聯合國人口司預計,2050年這一比例將達到66%。
但是,幾百年的時間並不足以改變基因,所以,我們雖然生活在現代社會,但我們的身體還是適應自然環境的。
我們不可避免地處於持續高壓的狀態,隨著近年來計算機技術的高速發展,這一壓力前所未有。
1984年,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克雷格·布洛德創造了「科技壓力」這個詞,接下來的30年裡,我們的世界變得越來越依賴技術,越來越遠離自然。
人類生理學家佐藤正彥是我的導師,他在一本書中闡述道,在整個人類歷史中,城市出現的時間並不算長,我們全部的生理機能都是在自然環境中進化而來的,並且與自然環境相適應。
當我們親近自然,接觸森林、公園和花草的時候,會感到放鬆,這是因為我們的身體,包括基因,是與大自然相匹配的。
02
根據2016年聯合國的報告,全世界有54%的人口生活在城市裡,到了2050年,城市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將增加到66%。
可持續的城市化對全球發展至關重要,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就是其中一個方面。
城市本身對人類是無害的,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的身體有了大自然的調節才會感到舒適。
這是我們的認識,但是要讓森林療法成為被廣泛接受的預防性療法,就得探索人類面對不同的居住環境時有哪些生理反應。
日語中並沒有「壓力」這個詞。這並不是說在日本人們感覺不到壓力。近幾十年來,日本人在工作、學習和生活方方面面的壓力都在增加。
全世界的人都生活在向城市化邁進的社會裡,但我們的生理機能還是更適應自然。正由於此,我們的交感神經系統持續處於過度刺激狀態,壓力水平往往過高。
睡眠不足,再加上沒有機會放鬆,神經系統很難調整到健康狀態。
交感神經系統受戰逃反應的驅使。戰逃反應是人體對應激源的急性應激反應。面對壓力,我們的身體具有多個「檔位」,依據腎上腺素水平調節。
當環境中的某種事物觸發了大腦的報警系統,身體就會自發進入生存模式,關閉意識腦的部分功能,交由本能接管,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選擇戰鬥或逃跑。
這就給21世紀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一個問題,因為我們的應激反應系統不只受身體危險的刺激,還受情緒危險的刺激,比如身處擁擠的地鐵、停車位被佔、報告被領導批評等,都極易觸發這個系統。
同時,科技也帶來了持續不斷的刺激(「科技壓力」),讓我們沒有足夠時間放鬆,身心無法得到充分的休息。
現代生活充滿了觸發交感神經系統的刺激,當身體長期處於緊張狀態時,就會出現過度興奮。
不過,若人體長期經受過度的壓力,副交感神經系統就會崩潰。
下列疾病和情況與慢性壓力有關:
普通感冒
後背、脖子、肩膀疼痛
傷口癒合較慢
體重增加或下降
睡眠障礙
抑鬱
自主神經失調
腸道應激症候群
潰瘍和胃病
心臟病
癌症風險
……
簡單的森林漫步聽起來很普通,但接受過森林療法的人,獲得的效果是實實在在的。
03
為什麼大自然能減輕壓力?
多數人都會同意,在自然環境中能感到舒適,這也是我們的壓力水平下降的原因。對「舒適」該做何理解,我認為這一點非常重要。
鑑於目前還沒有明確的定義,我想在此提出自己的觀點。
我理解的舒適是「人與自然的節奏協調一致」。當我們處在某個環境裡,感到自身節奏與環境節奏和諧統一時,就會覺得舒適。
比如在演講中,如果聽眾對內容感興趣,積極回應,現場氣氛就會很活躍。如果聽眾左顧右盼,心不在焉,演講就會變得沉悶乏味。
接觸植物和花卉能讓人自然而然地感到放鬆,多數人都有這樣的日常體驗。我辦公室的角落裡就有兩株植物,一株木瓜樹,一株牛油果樹,都是用吃完水果的籽種出來的。
前幾天我還挑了一個熟透的木瓜吃了。寫文章累了,看看這些植物就能讓我感到放鬆。即便是小小一盆植物,也能讓我感覺與自然和諧統一。這肯定與在700萬年的進化過程中,人類如何在自然中生活、身體如何與自然相適應有關。
1961年,世界衛生組織將生活方式歸為四個層面:舒適、效率、健康和安全。乾正夫將舒適分為兩種類型,命名為「被動舒適」和「主動舒適」。
基於他的觀點,我也對被動舒適和主動舒適進行了區分(見圖示)。
被動舒適的目的是「滿足需求」,比如調節溫度,是一種消除不適的被動需求。被動舒適不涉及個人觀點和感受,因此我們能輕鬆界定它的範圍,比如,我們需要保暖。
反之,主動舒適與幸福感有關,目的是獲得額外的滿足感,不同的人對它有不同的定義,個體間存在很大差異。
50多年前我還在學校的時候,周圍的環境並不能稱得上「舒適」,存在大氣汙染問題,住的地方冬天太冷、夏天太熱,那時候確實有被動舒適的需求。
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這些問題都得到了解決,社會關注點開始轉向五感產生的主動舒適。社會想要加深對主動舒適和「幸福」的了解,但是這個問題很難從學術的角度得到討論。
這是大自然帶給人們的療愈力量。
樹是大地寫給天空的詩。每棵樹的葉子都帶著未知世界的信息。看啊,每一片落葉都是一句祝福。
我們一起走進大自然,來個北歐式健走,或者賞四時之花、採茶、看梯田、來一場自然音樂會,沐浴在植物香氣和陽光中,任風兒輕撫皮膚,聽鳥兒歌唱,背靠一棵大樹,冥想、放鬆,讓大自然療愈我們,舒展身心,減輕焦慮,增強幸福感。
關於作者:宮崎良文,日本千葉大學環境、健康與田野科學中心副主任、教授、研究員,1988年開始研究森林浴相關的課題。
本文整理自《森林浴》,經出版方授權「身邊的經濟學」原創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