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自然能減輕壓力?

2020-12-04 認識經濟

為什麼在自然環境中,你會感覺到很放鬆?以下,Enjoy:

宮崎良文 | 作者

身邊的經濟學| 來源

試想你正在森林裡漫步,踩著泥土和樹葉,感受枯枝在腳下斷裂。

你聽到鳥兒在歌唱。

抬起頭,透過茂密的樹葉,看見斑駁的日光照進來,投射到你前進的小路上。

這時候,深吸一口氣。

你會聞到森林特有的氣息,青苔、草汁、泥土和木頭,通通吸進身體。

是不是覺得很舒服?

在日本,一種預防性療法非常流行,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它來源於我們的直覺感受,同時,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證實了它的益處。

「shinrin-yoku」一詞是日本林野廳前任長官秋山智英於1982年創造的,可以直譯為「森林浴」,與「日光浴」、「海水浴」的用法類似,並不是指真正的洗浴,而是指沐浴在森林環境中,用所有的感官去親近大自然。

01

壓力及其所致的疾病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負擔,為了尋找解決方案,人們開始將目光投向森林,投向自然界,也就是我們人類數百萬年來所熟悉的環境。

自然療法是一種天然、無創的療法,利用的是人體固有的特性,即對大自然的適應性。

對身心健康有益的不只是森林,其他天然刺激,比如公園、花卉、盆景甚至是木塊,都有一定的減壓效果,這讓我們即便生活在城市,也能享受到這些益處。

在數百萬年的進化過程中,我們的身體已經適應了自然。儘管很難意識到,但我們生活的現代社會的確是一個持續高壓的環境,這就是我們要親近自然的原因,它能讓我們生理放鬆,返璞歸真,貼近人類本初的自然狀態。

大約700萬年前,我們的祖先開始向人類始祖轉變,慢慢變成今天的樣子,而促使大量人口湧入城市的工業革命距今不過兩三百年,可以說,從人類的發展歷程來看,人類有99.99%的時間是在自然環境中度過的。

1800年,世界上只有3%的人口生活在城市裡;到了1900年,城市人口比例接近14%;2016年,城市人口比例達到了54%。聯合國人口司預計,2050年這一比例將達到66%。

但是,幾百年的時間並不足以改變基因,所以,我們雖然生活在現代社會,但我們的身體還是適應自然環境的。

我們不可避免地處於持續高壓的狀態,隨著近年來計算機技術的高速發展,這一壓力前所未有。

1984年,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克雷格·布洛德創造了「科技壓力」這個詞,接下來的30年裡,我們的世界變得越來越依賴技術,越來越遠離自然。

人類生理學家佐藤正彥是我的導師,他在一本書中闡述道,在整個人類歷史中,城市出現的時間並不算長,我們全部的生理機能都是在自然環境中進化而來的,並且與自然環境相適應。

當我們親近自然,接觸森林、公園和花草的時候,會感到放鬆,這是因為我們的身體,包括基因,是與大自然相匹配的。

02

根據2016年聯合國的報告,全世界有54%的人口生活在城市裡,到了2050年,城市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將增加到66%。

可持續的城市化對全球發展至關重要,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就是其中一個方面。

城市本身對人類是無害的,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的身體有了大自然的調節才會感到舒適。

這是我們的認識,但是要讓森林療法成為被廣泛接受的預防性療法,就得探索人類面對不同的居住環境時有哪些生理反應。

日語中並沒有「壓力」這個詞。這並不是說在日本人們感覺不到壓力。近幾十年來,日本人在工作、學習和生活方方面面的壓力都在增加。

全世界的人都生活在向城市化邁進的社會裡,但我們的生理機能還是更適應自然。正由於此,我們的交感神經系統持續處於過度刺激狀態,壓力水平往往過高。

睡眠不足,再加上沒有機會放鬆,神經系統很難調整到健康狀態。

交感神經系統受戰逃反應的驅使。戰逃反應是人體對應激源的急性應激反應。面對壓力,我們的身體具有多個「檔位」,依據腎上腺素水平調節。

當環境中的某種事物觸發了大腦的報警系統,身體就會自發進入生存模式,關閉意識腦的部分功能,交由本能接管,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選擇戰鬥或逃跑。

這就給21世紀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一個問題,因為我們的應激反應系統不只受身體危險的刺激,還受情緒危險的刺激,比如身處擁擠的地鐵、停車位被佔、報告被領導批評等,都極易觸發這個系統。

同時,科技也帶來了持續不斷的刺激(「科技壓力」),讓我們沒有足夠時間放鬆,身心無法得到充分的休息。

現代生活充滿了觸發交感神經系統的刺激,當身體長期處於緊張狀態時,就會出現過度興奮。

不過,若人體長期經受過度的壓力,副交感神經系統就會崩潰。

下列疾病和情況與慢性壓力有關:

普通感冒

後背、脖子、肩膀疼痛

傷口癒合較慢

體重增加或下降

睡眠障礙

抑鬱

自主神經失調

腸道應激症候群

潰瘍和胃病

心臟病

癌症風險

……

簡單的森林漫步聽起來很普通,但接受過森林療法的人,獲得的效果是實實在在的。

03

為什麼大自然能減輕壓力?

多數人都會同意,在自然環境中能感到舒適,這也是我們的壓力水平下降的原因。對「舒適」該做何理解,我認為這一點非常重要。

鑑於目前還沒有明確的定義,我想在此提出自己的觀點。

我理解的舒適是「人與自然的節奏協調一致」。當我們處在某個環境裡,感到自身節奏與環境節奏和諧統一時,就會覺得舒適。

比如在演講中,如果聽眾對內容感興趣,積極回應,現場氣氛就會很活躍。如果聽眾左顧右盼,心不在焉,演講就會變得沉悶乏味。

接觸植物和花卉能讓人自然而然地感到放鬆,多數人都有這樣的日常體驗。我辦公室的角落裡就有兩株植物,一株木瓜樹,一株牛油果樹,都是用吃完水果的籽種出來的。

前幾天我還挑了一個熟透的木瓜吃了。寫文章累了,看看這些植物就能讓我感到放鬆。即便是小小一盆植物,也能讓我感覺與自然和諧統一。這肯定與在700萬年的進化過程中,人類如何在自然中生活、身體如何與自然相適應有關。

1961年,世界衛生組織將生活方式歸為四個層面:舒適、效率、健康和安全。乾正夫將舒適分為兩種類型,命名為「被動舒適」和「主動舒適」。

基於他的觀點,我也對被動舒適和主動舒適進行了區分(見圖示)。

被動舒適的目的是「滿足需求」,比如調節溫度,是一種消除不適的被動需求。被動舒適不涉及個人觀點和感受,因此我們能輕鬆界定它的範圍,比如,我們需要保暖。

反之,主動舒適與幸福感有關,目的是獲得額外的滿足感,不同的人對它有不同的定義,個體間存在很大差異。

50多年前我還在學校的時候,周圍的環境並不能稱得上「舒適」,存在大氣汙染問題,住的地方冬天太冷、夏天太熱,那時候確實有被動舒適的需求。

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這些問題都得到了解決,社會關注點開始轉向五感產生的主動舒適。社會想要加深對主動舒適和「幸福」的了解,但是這個問題很難從學術的角度得到討論。

這是大自然帶給人們的療愈力量。

樹是大地寫給天空的詩。每棵樹的葉子都帶著未知世界的信息。看啊,每一片落葉都是一句祝福。

我們一起走進大自然,來個北歐式健走,或者賞四時之花、採茶、看梯田、來一場自然音樂會,沐浴在植物香氣和陽光中,任風兒輕撫皮膚,聽鳥兒歌唱,背靠一棵大樹,冥想、放鬆,讓大自然療愈我們,舒展身心,減輕焦慮,增強幸福感。

關於作者:宮崎良文,日本千葉大學環境、健康與田野科學中心副主任、教授、研究員,1988年開始研究森林浴相關的課題。

本文整理自《森林浴》,經出版方授權「身邊的經濟學」原創首發。

相關焦點

  • 讀書 | 罵髒話能減輕工作壓力?
    英國學者埃瑪·伯恩在《我們為什麼會說髒話》一書中說,罵人對我們有好處,「髒話不光是攻擊和侮辱的武器,而且可以用於表達一個人的憤懣不平、親友間的同仇敵愾,或是親暱的調笑、逗樂。」伯恩提出,罵人不等於素質低,「經常聽到有人說,真正的大人物和智者不說髒話,說髒話的人不是詞彙貧乏,就是缺乏文化修養。
  • 社交互動對減輕壓力起重要作用
    這意味著,社交關係的好處並不僅僅體現在激烈的應激時刻,在有壓力和無壓力的環境下,應激激素水平都會因之下降。物理和心理應激會干擾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軸)。HPA軸是神經內分泌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負責調節許多人體生命機能。對人類而言,社交互動可以緩衝應激影響,但對其它動物如何調控應激了解不多。
  • 壓力太大?每天抽20分鐘去做這件事,能降低你的壓力水平
    有一項科學研究找到能緩解你壓力的方法,這篇論文發表在Frontiers in Psychology 上,論文原名為UrbanNature Experiences Reduce Stress in the COntext of Daily Life Based on Salivary Biomarkers。翻譯成中文就是《基於唾液標誌下的自然放鬆法》。
  • 研究發現,觀看「可愛」動物的視頻和照片可以減輕壓力
    據國外一份新研究報告聲稱,觀看可愛動物的照片和視頻可以大大減輕壓力並減輕焦慮。 英格蘭利茲大學和西澳大利亞州旅遊局最近合作研究了觀看可愛的動物錄像帶可能帶來的生理和心理影響,發現人們的血壓和心率在短短半小時內就下降了。
  • 想給孩子買一個減壓護脊的書包,減輕肩部壓力,哪個牌子比較好?
    有些品牌的減負書包,都具有脊柱無壓設計,有護脊功能,可以減輕肩膀壓力,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幫助。而有些品牌護脊書包能護脊可能只是個噱頭,沒有有效的減負作用。我們今天來說說樂同這個國產口碑品牌,為什麼它能在國產品牌脫穎而出,成為口碑品牌!樂同專門針對中國學生書包過重的現象,設計製作符合人體工學,併兼具多項優質功能的減壓護脊書包,實實在在地減輕學生的負擔。
  • 奔馳GLK改23P智能駕駛輔助,減輕駕駛壓力
    奔馳GLK的駕駛輔助系統,相比新款車系23P沒有那麼智能,簡單來說就是基於ACC自適應巡航上增加車道偏離,盲點輔助等功能; 但是對於這麼一款老車,這些功能還是可以滿足基本需要的,在高速行車上作用體現較為明顯,減輕駕駛壓力,提高行車安全。
  • 每天找方法接觸大自然,讓自己更快樂
    走進大自然有許許多多的好處,從提升注意力和專注力,到減少抑鬱和焦慮,還有降低心跳速率與血壓,都包括在內;所有這些成效,在人們真正投身大自然時最為顯著。有許多簡易的方式,能將大自然的某種形式融入你的日常生活,例如到戶外散個步;買綠植布置家裡和辦公室;在開車或打掃房子時聆賞自然之音。如果你無法每天挪出30分鐘出門散步,也不必擔心;只要尋找簡單的小方法,以某種方式把大自然融入你的生活即可。
  • 深海魚類為什麼能承受海底巨大的壓力?
    深海裡的魚類經受著巨大的壓力考驗。就拿7000多米深海裡的小魚來說,實際上它要承受700多個大氣壓力,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些魚類竟能遊動自如。
  • 心理老師傳授101種緩解抑鬱、減輕壓力的方法
    愛麗娜說:「菲利普斯老師為我們提供這樣的幫助,因為他理解我們面對學校、運動、工作和生活的壓力。」 阿麗娜標記出對自己有幫助的條目。這個清單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減輕壓力,更好地享受自己的生活。最後菲利普斯老師附上一句話:放鬆,享受當下,未來的路還很長。
  • 洋垃圾禁入將有效減輕生態壓力
    2021年1月1日起,我國禁止以任何方式進口固體廢物——洋垃圾禁入將有效減輕生態壓力固體廢物雖然成本低,可以獲得一定的再生資源,但終究是環境汙染源,除了直接汙染,還經常以水、大氣和土壤為媒介汙染環境。在補充低價原料的同時,進口固體廢物也給環境帶來了不小壓力。繼生態環境部會同相關部門聯合發布禁止固體廢物進口的公告後,近日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司司長邱啟文再次明確,自2021年1月1日起,我國禁止以任何方式進口固體廢物。
  • 生物近親繁殖是大自然限制的嗎?為什麼?
    嚴格意義上說,大自然是指除去人類世界以外的世界,包括天空、大地、海洋中的一切物質。在人類還沒有出現之前,大自然就已經存在,而且在不同的時期,神奇的大自然總是維持在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下,即使經歷了數次的大滅絕事件,也會有新的物種崛起,來填補生態的空缺。因此,大自然確實是奇妙的。
  • 哈佛大學研究表明,冥想不僅可以減輕壓力,還可以改變你的大腦
    冥想究竟能給人們帶來何種影響?哈佛神經科學家薩拉·拉扎爾將通過她自身的經歷來為大家揭秘。扁桃體,大腦的思考部分,對焦慮、恐懼和壓力等情緒的調節都很重要。通過基於正念的減壓計劃,小組中的實驗者的該區域正在減小。
  • 我國人均住房面積40.8平,買房壓力減輕了嗎?
    人均能達到30平,那還必須在沒生娃的狀態下。你別說,這兩撥人一平均,或許還真就是人均40平出頭了。都知道我國的住房數據一直以來都是個謎。 40.8怎麼來的,蜜姐查閱到早些時候國家統計局有工作人員進行了回應。這是一個抽樣數據,樣本有16萬戶。其實還有一個數字更能反映出我們居住環境的改善程度,那就是居民居住面積的中位數。
  • 「魯伯特之淚」為何能擋子彈?科學家發現它能承受8噸壓力
    但是有一種普通的玻璃卻可以擋子彈,這是為什麼呢?世界上最早發明玻璃的是古埃及人。在古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都有玻璃製品被發掘出來,經過現代科學技術的鑑定,這些玻璃已經存在5000多年了。隨後在公元前2000年的歐洲,腓尼基人在海上運送天然蘇打的時候不小心擱淺了,他們在沙灘上做飯的時候發現這些天然蘇打在火焰的作用下與沙灘上的石英砂發生反應,生成了玻璃。這是最早記載發明玻璃的過程。
  • 超臨界萃取裝置為什麼能製冷吸氣壓力低
    超臨界萃取裝置為什麼能製冷吸氣壓力低 ,「12vugqc」   超臨界萃取裝置,節能高效,型號齊全,可非標定製,7*24小時售後服務。無錫冠亞從事超臨界萃取裝置的研發,生產,銷售與服務於一體的企業。
  • 人類模仿大自然的「設計」——建築中的大自然仿生學
    所以,大自然的精妙建築確是人類建築師和設計師的最好老師。我們可以發現,人類的創造不管多麼精巧,幾乎都能在大自然的創造物中找到對應的影子。於是,人們開始對大自然進行有意識地模仿,從大自然汲取營養,請大自然開拓思路,一門新興的綜合學科——仿生學便應運而生了。
  • 讓孩子體會大自然,多親近大自然
    讓我們用一顆感恩的心來償還大自然的給予吧!用我們的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呵護、熱愛大自然,不要枉費大自然賦予人類的一切。唯有此,人類與自然才有一個和諧的家園。專家建議讓孩子多親近大自然教孩子們懂得大自然的供養之恩。
  • 壓力測試是什麼?為什麼要壓力測試?怎麼使用壓力測試?
    想必很多人在第一次接觸壓力測試時都會發出如同題目中的疑惑,壓力測試是什麼?為什麼要進行壓力測試?我第一次接觸壓力測試是在電腦突然死機的情況下,裝機師傅給我重裝系統後進行了壓力測試後才有所了解;這時候才知道壓力測試的必要性。
  • 為什麼我反對「敬畏大自然」的口號:它是有害的
    因為在他們看來,科學技術總是積極地向大自然發起「挑戰」,向「未知領域」進軍,而大自然也好,「未知領域」也罷,都似乎是極其可怖的,最起碼在他們眼中是「不可控」的,所以能保持原狀最佳。廖曉義事情已經過了15年之久,我不知道這位廖女士對轉基因技術是什麼看法,但衝著她能說出
  • 燃料鈾從大自然中提取為什麼用完不能再釋放到大自然中?
    在某問答平臺上,有一位童鞋提了這樣一個問題:燃料鈾從大自然中提取為什麼用完不能再釋放到大自然中? 這是因為……鈾用完後就不是當初那個鈾了,自然不能排放到大自然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