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鈾從大自然中提取為什麼用完不能再釋放到大自然中?

2021-01-10 騰訊網

在某問答平臺上,有一位童鞋提了這樣一個問題:燃料鈾從大自然中提取為什麼用完不能再釋放到大自然中?

這是因為……鈾用完後就不是當初那個鈾了,自然不能排放到大自然中去。

首先我們得認識一下,為什麼天然存在的鈾沒有對環境造成明顯汙染。

雖然地球上到目前為止使用的鈾都是從地下挖出來的,但是你們知道鈾礦中鈾的含量有多低麼?作為一种放射性物質,鈾元素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衰變減少,在地殼中的含量只有2/1,000,000(一百萬分之二),就算是天然含鈾量最高的鈾礦石中,含量也不足0.1%,一噸礦石中提取不出1公斤的鈾,礦石的主要重量都是來自其它元素,銅、砷、鋇、鉬、鈣和氧等等,而一般的鐵礦石,比如我國從澳大利亞進口的含鐵量至少要在65%以上。

而這1噸提煉出來的1公斤鈾可以直接用嗎?不能,要知道世界上還存在著一種名為「同位素」的東西,擁有相同數量質子但不同數量中子的元素,它們雖被認為是同一種元素,但理化性質卻不相同。鈾有三種同位素,鈾-234、鈾-235和鈾-238,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主要是後兩種,它倆在放射性元素中算是非常怠惰的,一個半衰期是7.04億年,另一個更是高達44.68億年!

所以核工業中需要的是半衰期比較短的鈾235,但是它在自然界的含量只有0.72%(這是自然的,畢竟衰變得快),所以核工業中最重要,難度最大也是最沒有可能隱藏的一步就是對高濃度鈾進行「再提純」,將不足百分之一的鈾235提純出來。

那麼這樣的鈾是不是就變得威力無比,人擋殺人佛擋殺佛了呢?其實依然不會,如果你不想受到鈾輻射的侵害,只需要戴上手套,穿上衣服就可以了。

這是為什麼?因為鈾中發生的核裂變名為α衰變,是所有核輻射中最弱的,放射出的粒子流被稱為α射線,雖然聽起來還挺厲害的,其實只是氦原子的核——兩個質子與兩個中子。

因為粒子的質量太大,所以速度也相對較慢,只有光速的1/10,能量也只有5MeV,要知道沒有質量負擔的γ射線粒子(其實就是光子)常常可以達到100Mev,目前檢測到來自宇宙最高能的γ射線甚至達到了450000000Mev!可見α衰變有多麼弱小了。這樣的射線只需要一張紙或幾釐米空氣就可以完全吸收,所以只要戴上基本的衣物手套,就不太可能傷到你。

那麼為什麼核廢料還如此的可怕,核汙染還如此的致命呢?

這是因為……鈾並不是只發生一次裂變就會釋放出全部能量呀,無論是核爆還是發電站,鈾發生的都不是自然情況下的簡單α衰變,而是一系列的反覆衰變過程,其中涉及了α和β兩種衰變 。理論上鈾衰變的最終產物是鉛:

U(鈾)-238 Th(釷)-234 Pa(鏷)-234 U(鈾)-234 Th(釷)-230 Ra(鐳)-226 Rn(氡)-222 Po(釙)-218 Pb(鉛)-214 或 At(砈)-218 Bi(鉍)-214 Po(釙)-214 或 Tl(鉈)-210 Pb(鉛)-210 Bi(鉍)-210 Po(釙)-210 或 Tl(鉈)-206 Pb(鉛)-206.

相信一些朋友也認出來了,其中有幾種可是強烈且致命的放射性元素,比如釙、鐳、氡等不僅如此,衰變過程中釋放的中子流還會被一些元素捕獲,比如鈾238在捕獲一個中子後會變成鈾239,然後發生一次β衰變釋放兩個電子,於是兩個中子變成兩個質子,產生了一種半衰期為24100年的強輻射元素,也就是鈽239。

所以用過之後鈾與天然的鈾早就不一樣了,不僅濃度非常高,還產生了很多強大暴躁的放射性元素,自然不能隨便丟棄了。

不過……怎麼說呢?其實這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都不是很嚴謹。首先說天然的鈾吧,其實在鈾礦豐富的區域,輻射多少還是有一些超標的,因為鈾礦中富集了很多放射性元素氡,這也是鈾天然衰變的產物,所以開採鈾礦的過程一定要嚴加看護,否則很有可能造成嚴重的汙染。

其次再說核廢料是如何處理的吧,現在採取的最主要

的方式是深埋,通過區分廢料輻射度的不同,將其用特製的容器密封后埋入不同深處的特定核廢料處置庫。低輻射的就進入地下20~30米,這樣幾乎沒有輻射會到達地表,高輻射的需要埋入500~1000米深的特製防護處置庫。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呢,也算是回到了自然中吧……大概

我是酋知魚,一條隨處可見的科學作者,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硬核科技:從海水中提取核原料——鈾
    在地球上除了陸地上含有鈾資源意外,在海水中也存在著相當於陸地上儲量1000倍的鈾,這一事實促進了國內外科學家們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致力於研究從海水中提取鈾。但是,在海水中鈾的含量十分低,大約只有3.3mg/L,並且海水中也存在著其他的金屬離子,這些原因導致了從海水中提取鈾需要克服相當多的問題。
  • 大自然中的「眼睛」
    紅外、可見光、紫外等光電探測器是每一個國防創新實驗室人員都耳熟能詳的名字,我們經常自豪地將我們所製備的星載探測器稱為衛星上的「眼睛」,也經常在各種資料中讀到衡量我們「眼睛」的各種指標,看到我們的「眼睛」所看到的各種畫面。與我們製備的「眼睛」相比,自然界中各種生物的眼睛又有哪些特點?我們又能從中學到什麼呢?
  • 把課堂「搬」到大自然中去
    將孩子們從課堂中解放出來,走進大自然,巢湖、佛子嶺水庫、升金湖、大別山是他們的「教室」,湖水、魚蝦、泥土、小鳥、昆蟲是他們的「老師」。如今,以小學科學為載體的「大自然課程」在蜀山區已經初具特色,孩子們在親近大自然的同時,增長見識,學會了辨識動植物、標本取樣、實驗分析、組團報告等。
  • 明明自然界中鈾-238最豐富,為什麼還要用稀有的鈾-235做核燃料?
    從理論上來看所有的放射性元素都可以拿來作核裂變燃料,但因為各种放射性元素的在自然界中的含量,取得的難易程度,以及加工成本的高低,使得我們可以選擇的餘地非常小!原子彈中常用的核材料是鈾和鈽,但在核能利用的核電站中,用的卻都是鈾,為什麼選鈾呢?
  • 新型生物啟發材料:可用於從海水中提取鈾!
    這種材料可應用於一種環境友好且經濟划算的方案,從海水中回收鈾。背景鈾(Uranium)的原子序數為92的元素,其元素符號是U,是自然界中能夠找到的最重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種同位素,均帶有放射性,擁有非常長的半衰期(數億年~數十億年)。
  • 科學家用全新吸附材料從海中提取鈾
    沒有鈾礦就沒有燃料棒,鈾對核能發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鈾在陸地的含量不多,開採又會造成環境汙染,如果想從海水提煉下手,海水中鈾的蘊含量僅每公升3微克,也就是說一公噸的海水只有0.003克的鈾,科學家如何從海水大量提煉呢?
  • 全球鈾現貨市場低迷,中企為何「反周期」投資
    其實,在上個世界20年代,人們就在納米比亞的沙漠中發現了鈾,但到50年代,人們才對這一地區感興趣。發現大量鈾礦後,上面所說的力拓集團在1966年就取得羅辛礦的開採權,1976年,作為納米比亞第一座商業鈾礦的羅辛礦開始了生產。
  • 讓孩子體會大自然,多親近大自然
    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永恆魅力,世世代代滋養著人們的勇敢與聰明才智,使人們在大自然充滿神秘的生命創造過程中汲取高貴而自由的生命意義,使人類從精神到物質走向一種更高的境界。但如果所有人都缺乏一顆「償還的心,那麼,大自然也許就不會再有任何的給予了。大自然以其博大無私的胸懷哺育人類生生不息,作為人類,珍惜資源、尊重自然、維護人與自然的平衡就是對自然的回報之道。
  • 核電站燒過燃料中還有大量的鈾和鈽,就白白地埋地下了?
    所謂的乏燃料就是核反應堆理應使用過的核燃料,一般都是核電站「燒」後剩下的核廢料,新聞中經常有聽說核廢料地下深埋處理,全球也有多處填埋場,但據說燒過的核燃料中還有大量的鈾和鈽,難道就白白扔掉,不回收利用了嗎?
  • 從沙灘中提取核燃料,印度發展核電的獨門秘籍,自稱領先世界
    鈾233和鈽239釷不會自發裂變,衰變非常緩慢,釋放出的阿爾法輻射甚至不能穿透人體皮膚,因此度假者不必擔心在富含釷的海灘上曬日光浴受到核輻射對於鈾儲量不高的印度來說,更是如此,有著巨大發展潛力的便走進的印度人的視線,而且也不遺餘力地進行釷的勘測與提取。其核計劃的創始人霍米·巴巴(Homi Bhabha)相信,任何長期戰略都必須開發其最豐富的燃料,並提出印度核能政策核心的「三步走」計劃。
  • 宇宙中有沒有生成比鈾密度更大的元素?
    鈾英文名Uranium,得名於天王星的名字「Uranus」。1789年,由德國化學家克拉普羅特從瀝青鈾礦中分離出,就用1781年新發現的一個行星——天王星命名它為uranium,元素符號定為U。1841年,佩利戈特指出,克拉普羅特分離出的「鈾」,實際上是二氧化鈾。他用鉀還原四氯化鈾,成功地獲得了金屬鈾。1896年有人發現了鈾的放射性衰變。1939年,哈恩和斯特拉斯曼發現了鈾的核裂變現象。
  • 在大自然裡孕育生命,在大自然中感受生命的意義
    不是每一個貝殼裡都有珍珠,但珍珠一定是出現在貝殼中;不是每個努力的人都會成功,但成功的人一定很努力。不論是在迷濛的夢境深處,還是在曲折坎坷的現實中,我們都能夠在大自然裡,感受到今生最美的遇見,都是大自然的恩賜。
  • 核武器中的「彈藥」鈾到底是什麼樣子?
    教授不信,就把這個當作對學生的考試,說給你一個月時間寫出設計方案,不能爆就不及格。結果學生贏了,他根據公開資料設計了一個「槍式核彈」,其可行性得到當時軍方核專家的認可。咱們先看一下什麼是槍式核彈?投到廣島的原子彈「小男孩」的內部構造這是典型的槍式原子彈, A、B為兩塊鈾。
  • 為什麼自然界中最重的元素是鈾?宇宙中沒有比鈾更重的元素嗎?
    事實上自然界中還有兩種比鈾重元素能長期存在分別是93號元素錼和94號元素鈽,但兩者都是微量存在,因此如果有人告訴你自然界中最重的元素是鈾,也不是沒有道理,畢竟只有鈾才是大量存在的!氫元素到重元素輕元素可以通過幾種手段變成重元素,第一種是聚變,太陽最初的核聚變模式就是兩個氕原子核(質子)通過量子隧穿效應聚變成氘,再由氘和氕聚變氦!另一種則是通過中子俘獲再經β衰變稱質子,使得元素序號再增加一號!在紅巨星的內部經常發生滿中子俘獲,超新星內部則發生快中子俘獲,但元素序號增加的原理是一樣的!
  • 完美的方案就藏在大自然中
    ◆ Lynn  奧地利工業設計師克里斯多福·瑞特茲 (Kristof Retezár)是在野外紀錄片中見識到沐霧甲蟲強大的生存能力的
  • 野奢|大自然在建築中的完美再現
    探索大自然的奢華美景吧!這裡可謂古樸而靈動,神奇而夢幻,日月星辰,召喚我們嚮往大自然的靈魂,微風掠過頭頂的瞬間,身體也隨著慢慢地舒展,仿佛融入了大自然。整個建築主體具有明顯的極簡有機設計標籤,讓我們聯想到上世紀風行一時的有機建築設計。如果從設計的角度來看,這個更像藝術館,而非酒店。
  • 利用有限鈾資源 走近核燃料再循環
    在樂享生活便利的同時,我們也要意識到:地球自然資源的快速耗竭、生態破壞,以及環境汙染引起的全球變暖等危害正在發生。為此,循環綠色利用地球資源,是人類未來的必然選擇。   其中,利用核能發電是人類20世紀能源革命中的重大成就之一。事實證明,核電是一種安全、經濟、高效、低碳的能源,其對傳統化石能源的替代有效降低了溫室氣體及煙塵等有害物質的排放,綠色環保。
  • 鈾是重金屬,為什麼鈾濃縮要用氣體離心機?
    全球每年大約開採6萬多噸鈾礦,其中哈薩克斯坦、加拿大和澳大利亞佔了全球年開採量的70%以上,這些開採出來的鈾礦基本上都用在了生產核電站所需要的燃料。 在地球上,鈾基本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於鈾礦石中,其中主要是二氧化鈾(UO )、三氧化鈾(UO )和微量的過氧化鈾(U O )。
  • 大自然中的黃金規律,交易者中的最佳工具
    斐波那契回撤幾乎是交易者最喜歡使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在金融市場中,時間和價格往往服從斐波拉契數列,有時準確率達到十分驚人的程度。  最早,該數列是由義大利青年斐波那契於公元1202年,所寫的《算盤書》中提出:假設一對剛出生的小兔子一個月後就能長成大兔子,再過一個月就能生下一對小兔子,並且此後每個月都生一對小兔子,一年內沒有發生死亡。
  • 人類模仿大自然的「設計」——建築中的大自然仿生學
    所以,大自然的精妙建築確是人類建築師和設計師的最好老師。我們可以發現,人類的創造不管多麼精巧,幾乎都能在大自然的創造物中找到對應的影子。於是,人們開始對大自然進行有意識地模仿,從大自然汲取營養,請大自然開拓思路,一門新興的綜合學科——仿生學便應運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