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一隻虎、右手一條鯊,在大股東騰訊的全力推動下,千播大戰中一路廝殺的兩位玩家——鬥魚和虎牙,以一種不可思議的默契迅速走到了一起。
10月12日晚間,鬥魚、虎牙雙雙發布公告:鬥魚虎牙雙方將按照1股鬥魚ADS換0.73股虎牙ADS的比例進行合併,與虎牙相對等的1:1市值水平兌換新股,鬥魚現有股東和虎牙現有股東將在合併後公司中各佔50%的經濟權益。同時,虎牙將通過以股換股合併收購鬥魚所有已發行股份,包括由美國存託憑證(ADS)所代表的普通股。這意味著,登陸納斯達克15個月之後鬥魚將退市。
根據合併協議,若合併完成,虎牙現任CEO董榮傑和鬥魚現任CEO陳少傑將成為合併後公司的聯席CEO,陳少傑也將成為虎牙董事會第十名成員。合併預計於2021年上半年完成交割。
通過收購各方股份,騰訊成為合併後公司的第一大股東,將擁有60%以上投票權。
隨著靴子落地,業內猜測近兩個月的交易細節,也終於得到了補全。
1
鬥魚、虎牙合併落定
兩個月前,也就是2020年8月10日,大股東騰訊率先提出了合併方案,不過在當時的提案中,僅明確了未來虎牙將作為主體,鬥魚退市,至於其它方面則並未透露。
圖片來源:合併公告
而昨晚的公告,無疑給胡思亂想的從業者們,提供了一個佐證猜想的事實依據。
首先是交易價格,公告中提到了1:1估值。
要知道,在交易確定的前一個交易日,虎牙市值為57.36億美元,鬥魚市值為44.45億美元;換句話說,在這次合併中,作為交易的主導方,騰訊變相給鬥魚抬了價。
也正因如此,方案確定之後,鬥魚股價開盤便暴漲12%,相應虎牙暴跌10%,雙方股價最終都穩定在了50-51億美元左右。
業內人士看來,1:1估值,對鬥魚來說等同於價格上的重新評估,哪怕市場普遍認為虎牙更具價值,但在騰訊眼中,雙方是完全對等的存在。
可以說,在騰訊已經控股虎牙的前提下,這份方案給足了鬥魚面子。
其次是聯席CEO。
資本寒冬之下,網際網路企業的合併實在正常不過,聯姻之後,兩位CEO共同管理企業,由此催生出聯席CE0制度。只是「好景不長」,從以往行業龍頭的合併案例來看,聯席CEO大多都只是過渡方案,最後還得有一個人留下,一個人離開,在大膽些,兩人全部離開也不是沒有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這份公告最終明確了新公司將有騰訊控制。
在今天的交易之前,騰訊擁有虎牙51%股份和70.4%投票權;擁有鬥魚38.0%的股權和投票權。按照1:1合併之後,那就是44.5%股權和54.2%的投票權,距離67.5%投票權尚有一定差距,怎麼辦呢——收購兩位CEO的部分或者全部股份。
根據公告,騰訊控股的全資子公司Linen Investment Limited將向陳、董二人購買其擁有的鬥魚和虎牙的普通股。交割完成後,預計騰訊持有合併後公司的投票權將為67.5%,而陳、董二人在各自公司所佔股權將被進一步稀釋,直至2%-3%左右。
2
強勢背後的考量
對被投公司採取強勢態度,這在騰訊的投資史上並不常見。一直以來,阿里和騰訊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投資風格,前者追求控股乃至併購,熱衷於將控制權掌握在自己手裡;而後者則強調「把半條命交給合作夥伴」,只擁有少數股權,與創始團隊維持著一種微妙的平衡。
而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騰訊似乎有了向阿里看齊的趨勢。
近兩年,騰訊的出手極為密集。去年9月,騰訊並表芬蘭手遊公司Supercell;今年4月,騰訊成為虎牙最大股東,為合併掃清障礙;緊接著,騰訊宣布全面接管閱文集團,並更換最高管理層;不久前,騰訊將搜狗納入氅下,後者成為其間接全資子公司。
如今,虎牙鬥魚合併,亦是騰訊的意志。短短一年時間裡,騰訊已經牢牢握住了幾個行業巨頭的控制權。
業內普遍認為,騰訊投資風格轉變的一大原因,是為了夯實其在內容領域的護城河。
過去一年裡,騰訊在投資風格上表現強硬的也的確都集中在內容與社交兩項核心業務上。其中,遊戲是內容領域的重中之重,也是騰訊的吸金利器,騰訊必須它的絕對強勢。
3
聯手是一種必然
被稱為「遊戲公司」的騰訊,儘管在其陣營中已經擁有快手、B戰等拔尖選手,但也免不了防範來自於外部的挑戰。
圖片來源:鬥魚官網
和鬥魚、虎牙一樣,隨著短視頻的興起,快手、B站也在逐步發力遊戲直播,成為遊戲的重要聯運平臺。
根據QuestMobile的報告,受短視頻平臺爭奪用戶時長的影響,鬥魚和虎牙新用戶的規模呈現同比下降趨勢。
從去年7月份開始,遊戲直播市場分化變得愈發嚴重。
2019年7月,快手公布遊戲直播移動端日活達到3500萬,反觀鬥魚DAU為1500萬,虎牙DAU為1100萬。也就是說,鬥魚、虎牙日活之和都不及快手。
2019年12月10日,快手大數據研究院發布了《2019快手直播生態報告》。報告顯示,快手直播DAU突破1億,遊戲直播日活超過5100萬。同一時期的鬥魚日活大概只有1300萬左右;虎牙則在1000萬左右。
今年,B站在遊戲直播押下了重注,以5000萬的籤約費挖來了前「鬥魚一姐」馮提莫,還斥資8億拍得英雄聯盟(LOL)全球總決賽(S賽)中國地區三年獨家直播版權。B站CEO陳睿曾公開表示,B站的直播業務始終保持著100%左右的增長。
而快手則是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發力,一邊頻繁直播英雄聯盟總決賽等職業賽事,一邊給遊戲創作者流量扶持。
有騰訊的《王者榮耀》、《和平精英》等版權資源撐腰,加上自身天然的流量優勢,快手幾乎輕鬆地追趕上了大有後來具上之勢。2019年底,快手公布其遊戲直播日活超過5100萬,這個數字超過鬥魚、虎牙之和;今年,快手再次高調宣布,截至2020年5月底,其遊戲直播的月活用戶已超2.2億,同樣超過前二者。
但儘管如此,擁有龐大流量池、在低線城市有高滲透率的今日頭條、抖音早已成為各大遊戲廠商的投放重點。根據App Growing此前發布的數據(2019年2月),各熱門流量平臺投放手遊數量中,有47.1%的手遊在進行廣告投放時選擇了頭條系產品。《財經》報導稱,抖音的收入有50%左右來源於遊戲廣告。
甚至有遊戲廠商表示,在遊戲分發上,字節跳動和騰訊系已在伯仲之間。
4
「壟斷」從何說起
看到了嗎?所有人都在想方設法爭奪這塊蛋糕。
試問,如果你是這兩家平臺的股東、CEO,又會怎麼做?是各自為營,還是依託於騰訊這個大流量池聯合起來對抗市場衝擊?
年初在虎牙鬥魚初談合併之際,曾經有人提到過關於壟斷的說法。這樣的擔憂其實大可不必,連一枝獨秀都算不上,又哪有壟斷可言呢?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其他的幾家平臺,不僅僅有遊戲直播,它們還有短視頻,還有長視頻,而鬥魚和虎牙,它們本質上是相似的,因為大家做的都是遊戲直播。
同質化愈發嚴重,意味著競爭會更加激烈,在近幾年的直播爭霸中,兩家的內耗其實非常嚴重。問題遠遠不止內耗,比起鬥魚和虎牙合併,二者焦灼的拉鋸戰更容易破壞整個遊戲直播的生態。
如今兩家聯手,是解決了內憂的問題,兩個平臺不再是競爭對手,不用打消耗戰、拉鋸戰,可以統一步調,解決外憂。
5
合併之後該如何?
至於未來的發展如何?其實業內更加關心,鬥魚和虎牙合併之後,能否找到機會重塑部分行業規則。
可以預見的是,大主播的議價權有望縮水,直播行業的收入將更加趨向理性。
因為對主播而言,即便為了收入跳槽去鬥魚虎牙之外的平臺,對自身發展不見得是一件好事。在遊戲直播賽道格局明晰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了平臺本身往往比某個大主播更具吸引力,跳槽去B站的馮提莫正是最好的例子。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她在B站首播當天,CEO陳睿都曾空降馮提莫直播間捧場。但若分析B站的平臺數據,很難說馮提莫給B站直播帶來了多大改變。
有媒體做過統計,2019年12月馮提莫加入B站直播後的5個月時間內,B站直播的禮物收入、送禮人物和彈幕數並沒有發生顯著性增長。不僅如此,今年1月,B站直播的禮物收入還從1.11億元跌到了0.76億元左右。
馮提莫本人的B站粉絲量也停留在258萬,熱度遠不足LexBurner等頭部UP主。而她離開鬥魚之前,直播間的訂閱數是2048萬。
如今的各大平臺都有足夠豐富的直播內容,一個大主播走了之後,用戶也能輕易找到其他內容作為替補。相比之下,跟著主播換平臺意味著將花費更多的精力成本,這對非死忠粉來說往往不太能接受。
主播的走紅,自然離不開平臺的包裝與扶持。
近幾年頗受外界關注的遊戲主播「一條小團團」,正是依靠鬥魚所孵化。合併之後,作為頭部的鬥魚虎牙將站在一條戰線上。主播如若仍想違約跳槽,他們將沒有太多的選項。
與此同時,資源的整合意味著騰訊可以如TME(騰訊音樂)一般,提供給用戶更加優質、多元化的直播內容。
從今年3月開始,TME就推出了全新業務——TME live,和楊丞琳、五月天、劉德華等多位著名歌手組合一起辦了多場免費線上演唱會。TME live的內容和形式受到了一致的好評,其中五月天的線上演唱會更是一度霸佔了當晚各大社交媒體的熱搜榜。
TME能如此迅速、高頻率地推出TME live的節目,正是源於整合後強大的資源協同能力。
在內容形式上,遊戲直播賽道一直沒有做出大的創新。騰訊對遊戲直播領域的整合,或許也將如TME一般誕生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內容,足以令人期待。
來自雲掌財經 素材來源:
創事記:《鬥魚虎牙合併為什麼是一種必然?》
財視傳媒:《鬥魚虎牙宣布合併 騰訊成控股股東》
楚天都市報:《直播巨頭鬥魚虎牙合併 新公司各佔50%經濟權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