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熱衷網絡社交 如何給"00後"補上媒介素養課

2020-11-30 人民網

原標題:如何給「00後」補上媒介素養課

帶著手機上學,回家和同學聊微信,隨時發朋友圈……手機不離身的好日子,北京某小學5年級學生趙照只享受了兩個星期。這期間,與媽媽的戰爭不斷升級,周而復始的嘮叨、抵抗,最終的一次總爆發讓趙照失去了手機的日常控制權。「周末可以在規定時間內使用」,母子兩人在相互妥協中重建了和諧關係,「但心癮還在,誰知道暫時的隔離之後,我將面臨什麼樣的挑戰呢?」趙照媽無奈地說。

無奈,無力,無措,是眾多家長在處理「孩子與手機」這個問題時最為強烈的感受。「老師建了班級同學群,收發通知;學校社團建了社團學生群,交流討論……連孩子都說,沒有手機,同學們在微信群裡聊的事兒我全不知道,就徹底落伍了。作為家長,到底要不要給孩子配手機?但沉迷手機,沉迷社交網絡,這樣的後果我實在難以承受。」趙照媽左右為難。

小小手機給大人們出了一道難題。但新技術迅猛來襲,我們已無處躲藏。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00後」擁有手機的比例達64.6%,這個數據約為「90後」的8倍。「手機控」「低頭族」「刷屏族」正在向低齡人群蔓延。該研究提出,應將媒介素養培養教育體系下移至小學課程體系,並注重面向家庭開展媒介素養教育。

網絡社交常態化,家長管還是不管

在與父母爭取智慧型手機的戰鬥中失敗的「00後」長春少年周成,大雪天出門參加管樂培訓時,還是極不情願地帶上了「老人機」。智慧型手機曾讓周成大開眼界,半夜還用微信與同學聊得火熱,結果被父母發現了好幾次。

調查顯示,手機已成為少年兒童新的娛樂工具,接近半數(46.4%)的「00後」用手機登錄社交軟體,「00後」少年兒童網絡社交行為趨於常態化,他們最頻繁的網絡行為就是社交。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新聞學研究室主任黃楚新的調查結論是,「00後」更傾向於通過網絡尋找信息、結交朋友,他們會害怕因為不會使用電子產品而被邊緣化或被排斥,這就使得他們更加熱衷網絡,從網絡中尋找歸屬感,從而陷入了交友怪圈。

周成的父親周海新不放心讓兒子使用智慧型手機的原因,是認為孩子缺乏分析判斷能力。「現在一些網絡小說裡、遊戲界面上裸露照片並不少見,黃色短視頻也能順利通過微信傳播,讓人防不勝防。」

既不願意將孩子與網絡隔離,又害怕孩子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很多家長陷入這樣的焦慮中。在北京市某重點中學家長微信群中,一位母親坦言,曾偷偷去兒子的手機上「溜達了一圈」,發現部分微信群裡存在極其不良的視頻內容。她建議其他家長幫助孩子關閉一些功能,比如通過微信「搖一搖」添加朋友的功能。

而記者調查發現,儘管大部分家長心裡矛盾,但實在又無計可施。試圖管理孩子使用微信行為的黃女士被女兒屏蔽了,在當面抗議後,女兒的朋友圈才重新對母親放開。黃女士擔心,如果再去幹涉孩子用微信,會激化矛盾,「如今,沉默是最好的應對。」

缺位的媒介素養教育

身處新技術環境下,當同樣埋頭網絡世界的大人們寄望於學校來管管孩子時,卻發現傳統教育體系中針對青少年媒介素養的教育幾乎為零。

在北京西城區某中學的一間教室,記者看到近30部手機被鎖在儲物櫃裡,該班學生幾乎人手一部手機。為了保證正常教學,同學們到校的第一件事就是交出手機,由生活委員保管。當被問及手機的用處時,「獲取班級活動通知」「與同學聊天」「在網上購買文具」,是較普遍的回答。

在資訊時代出生並成長的「00後」們,從小就擁有著比「90後」「95後」更強烈的信息敏感和需求。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教師於曉冰認為,信息技術在課程中所佔的比重增加,網絡教學平臺、網絡搜索被普遍使用,加劇了少年兒童對網絡的依賴。

一位班主任馬老師告訴記者,曾組織同學們在班會上討論手機的使用問題,但是收效甚微,「大部分時間全靠孩子們的自覺」。她坦言,並不清楚媒介素養的含義。

如何使用媒介以及對媒介信息進行理性、批判式解讀,並藉助媒介發展自身的能力,被認為是少年兒童媒介素養的核心內容。據記者調查,目前我國中小學尚未普遍開展媒介素養教育,而這項工程在國外早已啟動。據了解,2001年,日本在中小學設立「綜合教育」,引入媒介素養教育課程。2002年,澳大利亞已經通過法律使媒介素養教育成為常規教育,並開發了從幼兒園到小學二年級的完整媒介素養教育課程與教材。加拿大則規定在7至8年級學生的課堂中,必須有十分之一的時間用於媒介素養教育。

媒介素養教育需要整體規劃

家長束手無策,學校「按兵不動」。誰來告訴孩子如何正確使用手機、接觸網絡?

家長周海新最後還是給孩子買了部非智慧型手機,以保證基礎通信需求,他說這是無奈的選擇,但也可能是現階段最好的辦法。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調研組為此建議,向少年兒童的父母傳授媒介知識、技能,幫助父母更好地指導孩子進行媒介使用。專家建議家長,在與孩子的對話中,討論媒介內容和使用策略,分享彼此的觀點和看法,培養少年兒童鑑別媒介信息和批判性看待問題的能力。

「幫助孩子理解電子產品內容的質,而不是簡單地控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量,為他們解釋幹擾性信息」,黃楚新認為,書籍、電視同樣蘊含知識,家長應主動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媒介組合,以此擴大孩子獲取知識、拓寬視野的渠道。

此外,黃楚新建議,「制定媒介素養教育的整體規劃,將其納入中小學課程範圍」。相較於傳統科目,媒介素養課程是資訊時代的新產物,學校要根據自身教育資源以及學生接受水平,專門開設媒介素養課或者結合其他課程採用滲透性教育等方式開展教學。

但隨之而來的是另一個問題:師資。據了解,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的博士張潔及其團隊曾到全國各地開展過多次師資培訓,但效果並不理想,「能講授媒介素養教育課的老師嚴重不足,無法滿足在更多學校實施媒介素養教育課程的需求」。

在未被納入整體教學規劃,缺乏統一教學體系架構時,著手培養媒介素養的師資力量,難度可想而知。而另一組數據令人心焦,第38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10億,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51.7%,超過全球平均水平3.1個百分點。顯然,面對飛速發展的網絡技術,針對少年兒童的媒介素養教育,急迫而必不可少。我們,必須馬上行動。(本報記者 陳鵬)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相關焦點

  • 「00後」學習負擔由課內轉向課外,睡眠和運動量普遍不足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調查結果:「00後」中小學生睡眠不足、運動不足、閱讀不足。今天的小學生和初中生與10年前相比有什麼不同?公眾一直關注的孩子睡眠時間不夠、運動時間不夠是否有所改善?被稱為「網絡原住民」的「00後」在價值觀、學習、消費、休閒生活、媒介素養、心理、親子關係、同伴關係、校園環境等方面存在哪些特徵?
  • 專家共議善用短視頻助力青少年成長 讓青少年成為網絡媒介的主人
    95後所屬的「Z世代」是網絡原住民,與生俱來的網際網路基因,讓網絡媒介環境註定成為他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短視頻興起,融入青少年的學習、生活,也引發了青少年研究工作者的思考。在研討會上,來自教育學、社會學、傳播學、心理學、青少年權益保護等領域的專家就從不同維度,共同探討怎樣用好短視頻,助力青少年成長成才。
  • 移動媒介素養測量研究:理論流變與量表開發——基於1832份調查問卷...
    (二) 國外實證測量方案討論 近年來,國外學者也提出了一些測量網絡和新媒體素養的操作化方案,其中很多具有較強的可執行力。;另一方面,基於客觀知識的考察,受訪者會被問及一些媒介知識(例如,「PDF代表什麼含義?」、「如何下載郵件附件?」)。這一方案同時檢驗了用戶的主觀感知與客觀知識,使測量結果更具可信度。本研究在技術應用的測量方面借鑑了這一形式。 上述方案主要圍繞媒介素養的技術層面,評價了數字環境下用戶媒介技術應用能力,呈現了媒介使用的人機互動特性。
  • 蘇州:近八百高中生同上班會課,提升網絡文明素養
    每年9月第三周為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近來,蘇州市教育局號召全市中小學校開展「提升網絡文明素養」主題教育活動,進一步加強學生網絡行為教育引導工作,防範學生網絡觀念和行為偏差。今天(9月24日)下午在江蘇省蘇州中學,高二年級近八百人同上班會課,從「網絡與我們的生活」這一話題出發,一起增強抵制不良信息侵害的本領。
  • 馬上評|提高科學素養媒介素養,莫讓謠言蝙蝠滿天飛
    然而,我們每個人只是網絡中的一個節點,我們所能伸展的信息觸角和認知半徑是有限的,很難清晰把握江河湖海般的資訊。這種輸出端與接收端不對等的現狀,需要我們具有認知、鑑別、理解乃至批評媒介的能力。一言以蔽之,就是需要起碼的媒介素養。所謂媒介素養,是指人們在多元化媒體和各種資訊面前,所具備的信息選擇能力、質疑能力、理解能力、評估能力、思辨能力,以及創造和生產能力。
  • 聽不懂的00後「黑話」盛行 是為「精準社交」?
    「nss、xswl、pyq、cx、zqsg、走花路、糊了、基操勿6、連睡、擴列、nbcs……」這些讓大多數人摸不著頭腦的「摩斯密碼」,實則是00後自成一派的語言體系,並被戲稱為00後的「黑話」——目的也很簡單,阻止另一批人破譯,特別是他們的父輩,從而進行「精準社交」。
  • 新媒體對於兒童:是"洪水猛獸"還是"求知工具"?
    》,首次全面反映了中國城市兒童的媒介接觸、使用和素養狀況。   此外,新媒體的社交應用還能極大地滿足人與人之間溝通、交往的本能需要,而兒童在這方面的欲望同樣強烈。「在對新鮮事物的接觸上,兒童勢必要比成年人的融入感更強,因此,新興的媒介技術能夠更快地被年輕一代所接受並熟練掌握,甚至是迷戀。」王秀江分析說。
  • 網絡"黑話"你明白意思嗎? 00後靠它提高社交效率
    原標題:00後靠說「黑話」提高社交效率   「你連dbq都不知道,xswl!」 和幾個好朋友在微信群裡聊天時,沙莎對一名不懂「dbq」的男生說。「dbq」是「對不起」的拼音首字母縮寫,同理,xswl表示「笑死我了」。
  • 分裂、反噬與迷失:「玩樂勞動」視角下青年社交媒介使用異化
    由此,著力培養青年社交媒體使用的媒介素養,提高並強化青年自我反思意識與能力、藉助法律、法規釐清產業發展與網民之間的權責與社會倫理問題、通過媒體與社會共同建構並傳播真正主流的青年文化價值觀、歷史觀與青少年文化體系是有效防治青年社交媒體使用焦慮與異化、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提升其自我與民族與身份認同能力,增強社會凝聚力、長遠推動我國文化振興事業繁榮與發展的重要路徑。
  • 媒介素養理論框架下的受眾研究新論
    媒介素養理論框架下的受眾研究新論 2018年05月21日 09:54 來源:《現代傳播》 作者:張開 字號 內容摘要:【摘要】中國大陸媒介素養研究已歷經20年的發展,無論是因應新媒體時代的呼喚,還是回應該領域研究進程中出現的問題
  • 京法論壇「大咖說」|明確粉絲言論邊界 提升青少年網絡素養
    流量經濟中的數據造假問題,在某種程度上對我國文化形象和經濟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希望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和社交媒體平臺、網絡監管部門加強溝通交流,對網絡不良現象加大懲處力度,形成線上線下協同治理的良好局面,為中國的網際網路法治更好發展保駕護航。
  • 讀不懂的00後網絡「黑話」其實有玄機
    網絡語言本身就具備趣味性和多變性,很多人也在無意識地使用各種網絡語言,因此,不必因為00後熱衷一些「老人」們聽不懂的新詞,就大呼小叫,那種「00後語言貧乏」「年輕人語言墮落」之類的荒唐觀點,實在沒有必要。但是,新興的00後網絡「黑話」,雖然有著與之前網絡語言的相通性,也存在著很多新特徵,其中最重要的在於,它們往往出現在彈幕視頻上,並有很強的互動性與娛樂性。
  • 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大師課線上開講 中科院植物學博士史軍老師...
    7月6日,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系列情景大師課邀請到了中科院植物學博士、科學松鼠會成員史軍老師,帶領大家進行了一場主題為「農作物身上的人類進化史」的植物探秘之旅,揭示常見植物和日常飲食習慣中未曾注意到的奇特奧秘。  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系列情景大師課首次線上直播課程圓滿成功,吸引了10多家媒體全網聯動直播,總觀看人次達500多萬。
  • 第一批00後,在QQ上「結婚」了
    2020年,第一批00後已經20歲了。他們在社交軟體上顯得更為活躍,對於社交的需求旺盛。那麼,00後的社交與其他年齡階層有什麼不同?本文將從四個方面展開分析,對00後社交感興趣的童鞋不要錯過,不同於90後,00後在社交軟體上顯得更為活泛。00後社交,到底有多活泛?
  • 社交網絡如何影響真實的人際關係?
    社交網絡是時下最熱門的話題,人們對它的關注來源於社交網絡對我們生活的改造,這是每一個人都難以抗拒的,試想如果把你手機上的微信、微博、QQ等軟體卸載掉,你能堅持多久不把它們裝回來?但是,即便如此,把"社交網絡"和"真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對立起來,也是不恰當的。須知,社交網絡的本質,就是真實的人際關係。一、一切從一封信開始談起社交網絡,繞不開的一個人物是哈佛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拉姆,他以善於進行精巧的實驗設計來直接展示人性而聞名。
  • 網絡時代,如何做老師
    9月10日是我國第三十二個教師節,本版推出特別策劃「網絡時代,如何做老師」,讓3位背景迥異的老師,談談自己的感悟與體會。「學生不再完全信任老師,他們可以從網際網路上得到很多關於學習和作業題的方法與解答,但有時候,網絡上的解答存在一些錯誤和不規範的地方,一旦孩子先入為主了,反而不好糾正。」  讓賈祥雪頭疼的還有學生們習以為常的課外補習班。「我接觸到的大部分孩子都會上課外班,提前學習。
  • 理解社交網絡究竟是如何席捲全球的,得從 StaaS 和社交資本開始
    )來幫助我們理解社交網絡是如何迭代和輪迴的。為什麼有些社交網絡在用戶激增時反而失去了原本的價值感?這一切問題的答案都存在於對社交資本的研究中,一個社交網絡究竟是如何幫助人們積累社交資本的,又是如何平衡這個過程中用戶之間的博弈的?更坦白地說,社交產品應該如何有意或無意地利用「人類的本質是尋求地位的猴子」這一事實?
  • 00後靠說「黑話」提高社交效率:dbq、xswl是何意?
    除此之外,「nss、xswl、pyq、cx、zqsg、走花路、糊了、基操勿6、連睡、擴列、nbcs……」這些被發明出來的固定用法,在一部分00後中已經成為非常常用的語言,網稱「黑話」。「這些黑話可以成為一種辨別標準,有利於進行有差別的社交。不然我怎麼一下子就判斷出值不值得和你交朋友?」
  • newspedia | VLOG和媒介情境理論的新發展
    這種節奏相對平緩的短視頻新形式已經成為國內95後甚至是00後的新寵。自2012年,YouTube平臺上出現第一條VLOG,這種形式在YouTube上早已成為年輕人記錄生活的主流方式。Casey被稱作VLOG之父,他曾連續600多天堅持日更vlog,成為了職業vlogger,在YouTube平臺擁有超過800萬的訂閱者。
  • 小學生暑假第一天,騰訊開了一場青少年網絡素養公開課
    和生長在 PC 網際網路時代的其他人不同,00 後這一代人很多從小就開始玩手機、平板等各種行動裝置,他們對網際網路的認識要接觸得更早、更深,也同時面對了很多誘惑和考驗。青少年該如何在這樣複雜的網絡環境中生存?騰訊和中國科技館合作辦了個特殊的活動——DN.A 網絡素養公開課,目的是幫助和引導孩子們建立科學健康的上網習慣。什麼叫「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