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媒體對於兒童:是「洪水猛獸」還是「求知工具」?
近日,共青團廣州市委員會和廣州市少年宮聯合國內15個城市發布了重點調研項目——《媒介與兒童——2013中國青少年宮兒童媒介素養狀況調研報告》,首次全面反映了中國城市兒童的媒介接觸、使用和素養狀況。報告顯示:在全國兒童家庭中,普及率最高的是手機(97.8%),其次是電視機(97%),然後是電腦(95.4%);44.5%的兒童擁有自己的手機,67.7%的孩子接觸過平板電腦。可見,在形式各樣的資訊滿天飛的當下,即便是兒童也不可避免地要依賴媒介工具獲取想要的信息。
那麼,過於頻繁地使用媒介獲取信息,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怎樣的影響?為了幫助兒童形成科學的媒介素養,成人應該進行哪些必要的引導……這些都是我們必須面對和思考的課題。
適當接觸具有積極意義
「信息融入滲透到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成人無法擺脫,孩子也無法擺脫。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封鎖信息,堵住信息源,杜絕孩子接觸。」中國兒童中心教育活動部部長王秀江博士表示。
在王秀江看來,新媒體並非洪水猛獸,適當地接觸對於孩子來說具有積極意義。
首先,多接觸網際網路,可以增強兒童的自信心。「多渠道、加速的信息傳播意味著孩子對周圍的世界可以了解得更多、更及時,而且能夠獲取信息的地方對於他們來說都是透明的——這會讓孩子自我感覺非常好。此外,通過使用新媒體,孩子具有了更大的學習潛力和發展空間,因為新的信息領域包含了太多可能性。」
其次,基於網際網路技術設備的新媒體應用,改變了兒童在家庭成員中的地位。「對電視尤其是電腦、網際網路的熟練使用,讓孩子第一次成為家中一個關鍵領域的知識權威,他們正在傳遞一種源於個體的文化信息和科學技術體驗給他們的父母。這種現象在家庭裡創造了一種平等的關係——毫無疑問,它會使孩子變得更有膽量。」
此外,新媒體的社交應用還能極大地滿足人與人之間溝通、交往的本能需要,而兒童在這方面的欲望同樣強烈。「在對新鮮事物的接觸上,兒童勢必要比成年人的融入感更強,因此,新興的媒介技術能夠更快地被年輕一代所接受並熟練掌握,甚至是迷戀。」王秀江分析說。
對教師授課方式提出挑戰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兒童的求知途徑也發生了改變。2013中國青少年宮兒童媒介素養狀況調研發現:中國城市79.9%的兒童每天使用電腦查找資料,46.8%的兒童每天上網瀏覽新聞。大部分少年兒童認為,網絡新媒體能使自己「方便地尋找需要的各方面內容」。
調研還顯示,網際網路已日益成為少年兒童解決學習和生活中難題的主要途徑之一。不少兒童表示,如果自己遇到困難,會第一時間上網尋求幫助。
對此,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陳建翔表示,孩子需要不斷地進行獨立思考,以釋放內心的好奇和想像空間。「來自老師和教科書的答案固然更加權威,但也相對更加單一、封閉;從網際網路尋求知識答案和解讀,是兒童探索未知的方式,是對自我學習能力的鍛鍊,因此值得提倡。」
作為網際網路的衍生產品,雖然在線教育只扮演著輔助性角色,卻對傳統教育產生了巨大的衝擊力,使教育的形式更加多樣化,這就對老師親自授課的內容和質量提出了新的挑戰。
「以網際網路為依託的新媒體讓知識變得更容易得到,但這還僅僅是知識的積累,並不能形成素養的提升。如何運用知識並把知識變成智慧,如何在閱讀信息中促進思維和媒介素養的提升,還需要在線下課堂完成。」在王秀江看來,對於只是在課堂提供簡單知識、信息的老師來說,有了網際網路的輔助,未來需要解決的恐怕「不只是個人知識的積累,還有智慧的提升和成長」。
加強溝通防範負面影響
新媒介的發展,讓當代兒童的交往表達方式也發生了重大變化。2013中國青少年宮兒童媒介素養狀況調研的結果顯示:84.80%的孩子明確表示自己擁有QQ,其中69.7%的孩子每天使用QQ進行交流。
「我們不反對兒童進入網際網路世界,但是兒童從網際網路上看到的消息都是成人世界的觀點與視角,其中不乏負面、偏激的內容,很容易誤導孩子。」陳建翔強調,兒童使用新媒體具有積極的作用,但「殺傷力」也很大,一旦出現問題,負面影響很大。
對於孩子經常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家住北京市豐臺區的韓女士不無擔憂:「孩子一放學回到家,就把自己關在屋裡,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玩兒遊戲和上網聊天,叫也叫不動。為了不讓孩子沉迷於網路遊戲,我下載了很多教育類的應用軟體,希望孩子能在娛樂的同時也能積累知識。但長時間接觸這些媒體工具,肯定對孩子的視力不好,而且也擠佔了必要的戶外活動和人際交往時間。」
韓女士的擔憂不無道理。據王秀江介紹,長時間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媒介工具,勢必會對孩子的視力、脊椎等發育造成損害。因此,他建議家長研究產品功能,事先對屏幕亮度、遊戲時間等功能進行設定,儘可能減少媒體設備的硬體可能帶給孩子的「硬損傷」。「同時,還要給孩子制定新媒體使用計劃,多安排戶外運動,適時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陳建翔認為,除了指導孩子適度使用新媒體外,對於孩子通過新媒體接觸了哪些信息內容,家長也應保持應有的警覺。「增加與孩子的溝通交流非常必要,這樣可以隨時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預見一些有可能誤導孩子的內容,並提前作出相應防範。」(光明網記者 吳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