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對於兒童:是"洪水猛獸"還是"求知工具"?

2020-12-05 人民網傳媒

原標題:新媒體對於兒童:是「洪水猛獸」還是「求知工具」?

  近日,共青團廣州市委員會和廣州市少年宮聯合國內15個城市發布了重點調研項目——《媒介與兒童——2013中國青少年宮兒童媒介素養狀況調研報告》,首次全面反映了中國城市兒童的媒介接觸、使用和素養狀況。報告顯示:在全國兒童家庭中,普及率最高的是手機(97.8%),其次是電視機(97%),然後是電腦(95.4%);44.5%的兒童擁有自己的手機,67.7%的孩子接觸過平板電腦。可見,在形式各樣的資訊滿天飛的當下,即便是兒童也不可避免地要依賴媒介工具獲取想要的信息。

  那麼,過於頻繁地使用媒介獲取信息,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怎樣的影響?為了幫助兒童形成科學的媒介素養,成人應該進行哪些必要的引導……這些都是我們必須面對和思考的課題。

  適當接觸具有積極意義

  「信息融入滲透到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成人無法擺脫,孩子也無法擺脫。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封鎖信息,堵住信息源,杜絕孩子接觸。」中國兒童中心教育活動部部長王秀江博士表示。

  在王秀江看來,新媒體並非洪水猛獸,適當地接觸對於孩子來說具有積極意義。

  首先,多接觸網際網路,可以增強兒童的自信心。「多渠道、加速的信息傳播意味著孩子對周圍的世界可以了解得更多、更及時,而且能夠獲取信息的地方對於他們來說都是透明的——這會讓孩子自我感覺非常好。此外,通過使用新媒體,孩子具有了更大的學習潛力和發展空間,因為新的信息領域包含了太多可能性。」

  其次,基於網際網路技術設備的新媒體應用,改變了兒童在家庭成員中的地位。「對電視尤其是電腦、網際網路的熟練使用,讓孩子第一次成為家中一個關鍵領域的知識權威,他們正在傳遞一種源於個體的文化信息和科學技術體驗給他們的父母。這種現象在家庭裡創造了一種平等的關係——毫無疑問,它會使孩子變得更有膽量。」

  此外,新媒體的社交應用還能極大地滿足人與人之間溝通、交往的本能需要,而兒童在這方面的欲望同樣強烈。「在對新鮮事物的接觸上,兒童勢必要比成年人的融入感更強,因此,新興的媒介技術能夠更快地被年輕一代所接受並熟練掌握,甚至是迷戀。」王秀江分析說。

  對教師授課方式提出挑戰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兒童的求知途徑也發生了改變。2013中國青少年宮兒童媒介素養狀況調研發現:中國城市79.9%的兒童每天使用電腦查找資料,46.8%的兒童每天上網瀏覽新聞。大部分少年兒童認為,網絡新媒體能使自己「方便地尋找需要的各方面內容」。

  調研還顯示,網際網路已日益成為少年兒童解決學習和生活中難題的主要途徑之一。不少兒童表示,如果自己遇到困難,會第一時間上網尋求幫助。

  對此,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陳建翔表示,孩子需要不斷地進行獨立思考,以釋放內心的好奇和想像空間。「來自老師和教科書的答案固然更加權威,但也相對更加單一、封閉;從網際網路尋求知識答案和解讀,是兒童探索未知的方式,是對自我學習能力的鍛鍊,因此值得提倡。」

  作為網際網路的衍生產品,雖然在線教育只扮演著輔助性角色,卻對傳統教育產生了巨大的衝擊力,使教育的形式更加多樣化,這就對老師親自授課的內容和質量提出了新的挑戰。

  「以網際網路為依託的新媒體讓知識變得更容易得到,但這還僅僅是知識的積累,並不能形成素養的提升。如何運用知識並把知識變成智慧,如何在閱讀信息中促進思維和媒介素養的提升,還需要在線下課堂完成。」在王秀江看來,對於只是在課堂提供簡單知識、信息的老師來說,有了網際網路的輔助,未來需要解決的恐怕「不只是個人知識的積累,還有智慧的提升和成長」。

  加強溝通防範負面影響

  新媒介的發展,讓當代兒童的交往表達方式也發生了重大變化。2013中國青少年宮兒童媒介素養狀況調研的結果顯示:84.80%的孩子明確表示自己擁有QQ,其中69.7%的孩子每天使用QQ進行交流。

  「我們不反對兒童進入網際網路世界,但是兒童從網際網路上看到的消息都是成人世界的觀點與視角,其中不乏負面、偏激的內容,很容易誤導孩子。」陳建翔強調,兒童使用新媒體具有積極的作用,但「殺傷力」也很大,一旦出現問題,負面影響很大。

  對於孩子經常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家住北京市豐臺區的韓女士不無擔憂:「孩子一放學回到家,就把自己關在屋裡,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玩兒遊戲和上網聊天,叫也叫不動。為了不讓孩子沉迷於網路遊戲,我下載了很多教育類的應用軟體,希望孩子能在娛樂的同時也能積累知識。但長時間接觸這些媒體工具,肯定對孩子的視力不好,而且也擠佔了必要的戶外活動和人際交往時間。」

  韓女士的擔憂不無道理。據王秀江介紹,長時間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媒介工具,勢必會對孩子的視力、脊椎等發育造成損害。因此,他建議家長研究產品功能,事先對屏幕亮度、遊戲時間等功能進行設定,儘可能減少媒體設備的硬體可能帶給孩子的「硬損傷」。「同時,還要給孩子制定新媒體使用計劃,多安排戶外運動,適時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陳建翔認為,除了指導孩子適度使用新媒體外,對於孩子通過新媒體接觸了哪些信息內容,家長也應保持應有的警覺。「增加與孩子的溝通交流非常必要,這樣可以隨時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預見一些有可能誤導孩子的內容,並提前作出相應防範。」(光明網記者 吳迪)

相關焦點

  • 「新媒體兒童」來了 家長怎樣「見招拆招」
    相關研究報告顯示,在我國,兒童使用新媒體出現了低齡化、娛樂化的傾向。一方面,手機、平板電腦等可以聯網的新媒體設備伴隨著新一代兒童成長,一度成為他們身體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新媒體強大的教育功能與人際溝通用途,也使其成為學習和交流的利器。
  • 新媒體工具都有哪些?五類硬核工具分享給大家!
    我們都知道現在的新媒體運營從業人員除了做微信公眾號運營以外,還包括了頭條、知乎、百家號、小紅書、微博、大魚號、抖音等自媒體平臺的運營。那麼同時運營這麼多的平臺如果沒有合適的新媒體工具來輔助自己做運營,那麼工作的效率是非常非常低的。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五類硬核的新媒體工具,希望能夠幫助廣大新媒體運營從業者提高工作效率。
  • 孩子感冒-不是洪水猛獸!
    至於是否需要給孩子用藥,主要還是依據感冒症狀的輕重。要以口服藥物、局部用藥、少用藥,甚至不用藥這樣的思路去考慮。所謂感冒藥不是滅殺引起感冒的病毒或細菌的藥物,而是緩解感冒時人體出現的一些不適,包括頭痛、頭暈、鼻塞、咽痛、咳嗽等,通過緩解症狀來安慰家長,因此,根本沒有必要給孩子服用過多的藥物,更沒有必要服用抗生素。
  • 「我和祖國一起成長」 2020年「六一」國際兒童節主題活動舉行
    供圖   中新網北京6月1日電 (記者 高凱)5月31日晚,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中國福利會和國家大劇院共同主辦、北京市教委支持的「我和祖國一起成長」2020年「六一」國際兒童節主題活動在京舉行。
  • 求知 - 求知--浙江頻道--人民網
    原標題:求知 求知可以作為消遣,可以作為裝飾,也可以增長才幹。 當你孤獨寂寞時,閱讀可以消遣。當你高談闊論時,知識可供裝飾。當你處世行事時,正確運用知識意味著力量。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有實際經驗的人雖能夠辦理個別性的事務,但若要綜觀整體,運籌全局,卻唯有掌握知識方能辦到。
  • 收下這24大類工具,新媒體運營so easy!_熱點_民主與法制網 國家...
    做新媒體運營,不說七十二絕技,三十六變樣樣精通,至少要有必備的十八般武藝。   寫得了文章,做得了設計,幹得了活動,漲得了粉,做得了視頻,變得了現,分析得了數據,排得了版,找得了圖,還做得了電商......   這要是手上沒一點稱心的神器,真混不下去。再厲害的新媒體人也需要稱手工具的輔助,發揮強大戰鬥力。
  • 新媒體時代輿論法則思考:如何消除「偏激共振」
    新媒體時代輿論法則思考:如何消除「偏激共振」   當「官二代」的身份標籤被證為
  • 碎片化、去中心化將把新媒體推進一場文化浩劫
    只是,它告訴我們,我們終於有機會稍微遠離新媒體了。由此,筆者認為,是時候對新媒體揭竿起義,來一場反新媒體的革命了。竊以為,史有秦始皇「焚書坑儒」,今有新媒體「毀書坑人」。不同的是,前者是坑殺,後者是坑害。所以新媒體就等於秦始皇。
  • 新媒體人必備工具大全(2.0升級版)
    本期是一個冷門的、小眾的、但你時不時會用到的、可能提高你工作效率的工具安利貼。,可以將視頻轉換為Gif圖,還能調整動圖時長、速度,添加濾鏡,設置正放還是反放。 百度 Echart (網頁) 這是百度團隊開發的一款開源數據可視化工具,重點是,網頁中已經內置了不少模板,常見的折線圖、餅狀圖和散點圖之外,還有熱力分布圖、樹狀圖、輻射圖、3D圖和形象化圖表等,直接更改數據就可用,不論是做圖,還是進行數據分析,都非常方便
  • 這位吳玉章獎學金獲得者說,生活在於不斷求知...
    黨委宣傳部新媒體中心「青年」出品2018年吳玉章獎學金獲得者學分績點3.93,排名年級第一同時攻讀法學、新聞雙學位大一參與耶魯暑期學校並獲經緯校長獎學金大三獲校長海外交流獎學金前往美國芝加哥大學學習「大創」國家級立項中國學院英文辯論賽冠軍
  • 史上最全的大數據分析和新媒體製作工具
    「人和動物的區別是人類會使用工具」,這句話對於生活在信息爆炸時代的人尤為適用。這篇文章整理了部分當代職場人必備的新媒體工具和大數據分析與製作工具,這些「必備神器」,其中很多工具是親測過,非常強大,希望大家能從中找到對自己有幫助的工具。
  • 在線大學:洪水猛獸還是「濟世仙丹」
    它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知識傳播模式和學習方式,更給傳統高等教育帶來巨大震動,「洪水猛獸」抑或「濟世仙丹」因之成為一種爭論。  對中國而言,儘管這一切有些「姍姍來遲」,但其對高等教育的刺激正在持續發酵——6月3日,清華大學召開大規模在線教育論壇,政府部門、edX組織、國內外專家學者等百餘人共聚一堂,深入討論新一代在線教育的規律、模式和制度,共同尋找大學的應對之策。
  • 新媒體運營必須知道的色彩搭配常識
    來源:草莓學堂(ID:caomeixt ),作者:琛姐 大部分新媒體運營人員可能忽視了色彩的重要性,但事實是,Logo、二維碼、文中標題、正文、海報等,大量地方都會用到色彩,更重要的是,從視覺感受的先後順序來看,色彩會先於文字被用戶感受到,形成對品牌的第一印象。
  • 火燒雲數據,你的新媒體廣告投放的標配工具
    ……面對這一堆的問題,投廣告幾乎變成一項技術活了;同時,伴隨著豐富多樣的新媒體廣告形態的出現,從公眾號、到短視頻、再到小紅書以及其他種種,可以說,單純靠踩坑總結出來的投放經驗已經不足以應付當下新媒體廣告業態了。那麼,在新媒體倍出、廣告形態多變的移動互聯時代,什麼才是廣告投放的定心丸,什麼又是投放效果的保護傘?
  • 歷史是人類求知的途徑,歷史學的智慧是什麼,還不快來薰陶一下!
    歷史學是人類求知的最重要途徑之一。柯林武德認為,除數學和科學外,歷史是人類求知的第三條途徑。卡西爾則從另一角度認為,「藝術和歷史學是我們探索人類本性的最有力的工具。沒有這兩個知識來源的話,我們對於人會知道些什麼呢?」從歷史求知,即從人類歷史進程中包括歷史研究進程中求知,此即歷史智慧是謂。向「歷史求知」存在著假設性與可能性,但絕不意味著必然性。
  • Nature子刊:測序應該作為兒童遺傳疾病的一線診斷工具
    遺傳疾病(單基因疾病、基因組結構缺陷和拷貝數變異)是導致10歲以下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一項新的分析顯示,對於遺傳疾病兒童的檢測,全基因組測序(WGS)和全外顯子組測序(WES)比染色體微陣列(CMA)具有更大的診斷和臨床價值。美國聖地牙哥Rady兒童醫院基因組醫療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建議,測序應該被視為遺傳疾病的一線診斷工具。
  • 新媒體營銷有那些優勢!
    新媒體營銷已經開始逐漸的成為現代營銷模式中最重要的部分,利用網際網路、移動電視、手機簡訊等一系列在高新科技承載下展現出來的媒體形態,被現代人們稱為新媒體。由於技術不斷革新,在媒體領域裡總有很多爭論,每種媒體都爭著說自己是最有效的廣告媒介。 網際網路已經成為營銷者的必爭之地。網際網路已經從電腦迷的專用工具轉變為營銷者的創意舞臺。
  • 紅螞蟻:新媒體運營需要立體作戰
    新媒體現在已經成為個人IP打造,企業品牌建設,線上銷售商品的重要的工具。雖然有很多專業機構在做新媒體運營,但是對於一個策劃性強,更新迭代快的行業,現在還處在一個混亂無序的狀態。新媒體的平臺有很多,看似各有主體,卻是一種互為聯繫的矩陣,平臺不同,定位不同,功能也不同,內容創作和推廣的方式也不同。
  • 大學生支教隊:大愛傳遞正能量 共築求知中國夢
    不同學校的大學生們在這裡,以赤熱之心、感恩之情愛心助學支教傳遞正能量,共築山鄉學子求知「中國夢」。 連日來,德江大學生聯誼會星星之火支教隊25名大學生為德江煎茶鎮恩得希望小學、楓香溪八一愛民小學300多名學生送上了精彩豐富的語文、數學、英語、普通話、音樂、美術、舞蹈等課程及有趣體育活動。
  • 一線視點 |以知促行 以行求知
    一線視點 |以知促行 以行求知 2020-08-01 20: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