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兒童」來了 家長怎樣「見招拆招」

2021-01-11 中國網
「新媒體兒童」來了 家長怎樣「見招拆招」

2019-10-11 15:05:39

來源:中國青年報

  |  

作者:魏其濛

| 字號:

A+

A-

相信很多人有過這樣的體驗:在一些公共場所,「熊孩子」拿著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打遊戲或看視頻,音量很大,家長卻視若無睹。相關研究報告顯示,在我國,兒童使用新媒體出現了低齡化、娛樂化的傾向。

一方面,手機、平板電腦等可以聯網的新媒體設備伴隨著新一代兒童成長,一度成為他們身體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新媒體強大的教育功能與人際溝通用途,也使其成為學習和交流的利器。

作為一個00後孩子的母親,同濟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陳青文面臨同樣的困擾:兒童以怎樣的方式和頻率使用新媒體才是最恰當的?家長又應該怎樣指導孩子合理使用新媒體?

帶著這些問題,陳青文與團隊在上海隨機訪談30個3~10歲兒童的家庭,了解兒童的新媒體使用情況、家長對兒童使用新媒體的態度與介入情況,以及兒童對家長介入的看法;並在此基礎上,給出了建議,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8月的核心期刊《新聞記者》上。

從「電視兒童」到「新媒體兒童」

作為70後,陳青文坦言自己就是「看電視長大的」,15年前在復旦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讀研時,研究的也是當時國內剛剛興起的兒童頻道。她說,從「電視兒童」到「新媒體兒童」,其轉變速度甚至快於一代人成長的速度。而這種轉變給家長帶來一種困擾:難以參照自身經驗指導孩子合理使用新媒體。

或許有人會問,更上一輩人的年代也沒有電視,他們如何教養下一代?

「因為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具有很強的互動性、參與性以及創造性,但是沒有經過學習與引導,兒童很可能只是把新媒體當作電視或遊戲機。」陳青文解釋,同時,新媒體無處不在、內容上又無所不包,這與傳統的電視等媒體很不一樣,家裡可以不放電視,但不能沒有網絡沒有手機。在現代都市,「可攜式」與「永久在線」已成為人們使用新媒體的共通點。

陳青文覺得,從家長提供給孩子新媒體設備的那一刻開始,「新媒體兒童」就誕生了。

在30個被訪談的家庭中,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擁有自己的新媒體設備,另外的三分之二與父母共用,其中許多父母會將自己淘汰不用的新媒體設備留給孩子使用。在用途上,多數兒童用來玩遊戲,其次是看視頻,第三才是學校指定的作業。

據統計,一半以上的孩子使用時間較長,尤其在周末,幾乎都超過一天兩個小時。在趨勢上,幼兒園組已有不少孩子長時間使用新媒體,隨著年齡增長使用時間有加長傾向。此外,比起小學組,幼兒園組擁有自己的新媒體設備的比例更高,這說明新媒體使用呈現低齡化。

今年3月,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和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共同發布的《2018年全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7月31日,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達1.69億,未成年人的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93.7%,明顯高於同期全國人口的網際網路普及率(57.7%)。報告稱,這是近年來我國網際網路覆蓋範圍擴大、移動流量資費下降的直接表現,也與未成年人對網際網路的興趣濃、學習能力強、應用需求大密切相關。

別讓機器取代家長陪伴

研究團隊在訪談中發現,孩子們使用新媒體多是由於缺乏陪伴,特別是學齡前的孩子。由於父母忙碌且沒有小夥伴一起玩,孩子只好轉向手機與平板電腦;而隨著年齡的增加,越來越多孩子選擇新媒體。

有些父母甚至主動選擇用新媒體代替自己來陪伴孩子。在餐廳等公共場所常看到幼兒一邊吃飯一邊看視頻,也許只為讓父母能夠「好好吃一頓飯」。「她用這個比較乖,也不去吵,只要她不吵就行。」一位媽媽說。

訪談還發現,隨著年齡的增加,相對於找朋友玩,越來越多孩子更願意選擇新媒體;且孩子年齡越大,對自己的新媒體使用時間似乎越不滿足。小學組的受訪者多數覺得自己的使用時間不足,一名女孩覺得一天兩個小時也不夠。

「當父母用新媒體代替自己陪伴孩子時,實際付出的代價很可能是巨大的。」陳青文在研究報告中指出,「隨著年齡增長,他們更有可能依賴新媒體,這時即使父母想要陪伴他們,他們也可能持續沉浸在與機器的交流之中難以自拔。當機器取代人類陪伴兒童之後,即使人回來了,兒童與機器的關係已經牢不可破了。」

陳青文結合專家意見與個人經驗,給家長們提供了一些建議。「如果你想要管控未成年子女使用新媒體,儘量不要讓他們擁有自己的設備,只借給他用,也就是說給孩子使用權,而家長保有管控權,至於管控與隱私之間的拿捏,就需要智慧了」。

她還表示,雖然目前的學術研究對何時開始管控孩子使用新媒體沒有定論,但她覺得,下定決心要管控孩子的父母要儘早採取行動。「很早就讓他知道家長要管,會比突然要管好得多」。

為什麼別人家孩子可以玩電腦,而我不行?

在這場「設備爭奪戰」中,「孩子哭家長吼」是常見的場景。研究團隊發現,多數孩子的招數是哭鬧和「賴」,能玩多久就玩多久,直到家長把設備收走。

有意思的是,在「家長對孩子使用新媒體是否擔憂」這個問題上,家長的態度呈現兩極化:有17位表示擔憂,13位表示不擔憂,要麼非常支持,要麼非常反對。

訪談中,有的家長認為「這是趨勢」「這個東西早晚要接受」,因而完全不擔憂。一位媽媽表示:「誰家都有,反正就是不能落後嘛;她不懂的話就感覺是跟在人家後面,跟不上一樣。」

而持相反意見的家長態度也很明確,他們的擔憂主要體現在三點:一是怕孩子沉迷;二是擔心對視力的危害;三是擔心暴力等不當內容造成負面影響。

陳青文認為,這樣「兩個極端」的態度使得家長管教孩子的工作陷入困境。「為什麼他可以我不行,這是小孩的常問句。例如孩子會說,同學回家都可以用電腦為什麼我不行?」

另一個原因是中國家庭教育風格的變化。「『權威教養』已經不容易行得通,過去父母可以回答不行就是不行,但現在很可能換來一頓哭鬧並持續要求,畢竟小孩的精力比我們好太多了」。

研究團隊還發現,和電視時代一樣,家長介入子女使用新媒體的方式以「限制」為主,且時間限制多於內容限制。

訪談中的多數家長僅知道孩子在玩遊戲或看視頻,卻不知道孩子具體玩什麼遊戲或看什麼視頻。有學術研究認為,限制型的指導策略不但不能有效協助解決兒童上網可能遇見的問題,還容易造成親子關係的質量下降或是衝突頻生。

對於孩子的不受管教,無論是哭鬧、發脾氣或是耍賴,受訪的家長表示:「讓她哭」「不理她」或是「吼他」,也有家長會耐心講道理,但孩子不聽還是會進入吼罵的輪迴。

一名9歲男孩的媽媽說,通常會先講道理,不聽就罵他,罵了沒用只好加大音量吼他,再不行就只好處罰了,例如幾天不準使用新媒體或者增加作業數量。多數家長對於孩子的吵鬧都能做到堅持不給他們繼續使用,但是孩子的哭鬧或發脾氣等反應還是會持續。

學術研究證明父母的正面介入更有效

「我們只是在上海做了小範圍的訪談。」陳青文表示,「要想給出科學的建議,還需要在全國不同城市、農村做廣泛、長期調查研究。」

但在此之前,一些國家比我國更早遭遇這些問題,他們的學術研究或許可以提供參考。

陳青文介紹,上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就盛行家長介入子女媒介使用的研究;1990年後,美國政府在家庭政策中強調父母角色,相關研究更加受到關注。研究指出,父母一直以來主要採取的兩種介入方式主要是「制定規則」和「限制」;而父母的實際行為可分為親子討論等傾向正面的介入方式和禁止或限制使用等傾向負向的介入方式,還有父母採取親子間共同收視的模式。

在另一篇2007年英國學者關於未成年人使用新媒體的論文中,作者將父母對孩子使用新媒體的介入策略分成四類。除了共同使用與限制使用,父母還會採用「科技限制」,即利用科技軟體或設定限制子女,使其無法使用未經同意的數字媒體內容;以及用不同方式監看子女使用網站、信件、遊戲等。他們的結論是:當父母採取積極主動如共用或討論的方法介入子女使用新媒體時,可以有效降低子女在新媒體使用上的負面影響。

國內關於媒介的研究同樣認為,家長的介入可以帶來積極效果。

例如,在心理方面,父母和家庭正確的幹預能減輕青少年心理焦慮、幫助建立自信自尊並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在學業與降低風險方面,父母對媒介使用的積極幹預能提升青少年的學習效果、減少媒介中暴力內容可能產生的消極影響、影響兒童性別角色態度的形成、減少兒童對媒介內容的恐懼反應,並降低兒童可能遭遇的某些網絡風險。

同時,父母的想法和介入的動機與方法極為重要。

國外研究發現,當家長越希望網際網路對孩子產生積極作用,並認為網際網路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時,他們就會越多地介入孩子的新媒體使用。國內研究也指出,上網時間越受父母嚴格限制,青少年使用網際網路便越傾向於娛樂性動機。

「重點或許根本不是兒童該不該使用新媒體或如何使用新媒體,而是家長在哪裡,孩子的心思又在哪裡。不同領域的研究都指出現代社會比以前更忙碌,父母如何創造一個愉快的親子環境將是越來越重要的議題,親子間有品質的陪伴是形塑好父母的必要條件之一。」陳青文的訪談報告這樣寫道。

用心和孩子溝通

孩子對父母的管制是怎麼看的呢?訪談結果顯示,整體上有一半的孩子認為父母管得合理;同時,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對父母的介入管制認同的比例有所提高。而「規則共同制定」與「說話算話」成為兒童衡量父母管教是否合理的共通標準。

以訪談報告中9名幼兒園組的孩子為例,4歲的敏敏(以下未成年人皆為化名)覺得父母管得多;5歲的婷婷覺得父母管得不多,因為他們是講道理的;5歲的珠珠說她怕爸爸,因為爸爸生氣的時候很兇,會說「我跟你講!我跟你講!再怎麼怎麼就給你踹到樓下去」;同樣都是6歲的琪琪、娃娃和玲玲則是怕媽媽,覺得媽媽太兇了。

小學組21名孩子當中,13名孩子覺得父母的管制是合理的,5名孩子感到不合理,還有3名孩子回答不確定。三年級的小涵告訴訪談人員,她覺得父母的管制有時合理有時不合理,不合理的原因在於約定好的時間還沒到,就強行把手機拿走。「我媽媽有幾次都說好給我玩的,玩10分鐘,沒想到差不多到兩分鐘的時候她就說10分鐘到了,我不心甘情願,媽媽就拖我走了,她說現在是晚上了,不能再玩了」。

訪談報告建議,從社會的大環境層面來看,有兩件事為當務之急:一是要在兒童成長的不同階段提供適時的新媒體素養相關教育課程;二是提升家長對新媒體與新技術的掌握能力。

「並不是所有家長都有時間精力去參與或自主學習,我認為可以從學校教育著手,印發一些原則與建議讓孩子帶回去給父母。」陳青文解釋說。

而家長除了要提升對新媒體、新技術的認識,還應該重視親子間的溝通,用引導參與的方式陪伴孩子使用新媒體。尤其是在制定規則的方法上,家長需要經常跟孩子聊聊。「其實幼兒園的小孩有很清楚的概念,這個好不好,應該用多久。如果是孩子自己定的規則,或者家長跟他商量同意的,孩子會比較願意遵守」。

陳青文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時經常會與國外學者討論這些問題:什麼時候要給孩子新媒體設備、一天的屏幕時間應該多長、什麼時候讓小孩擁有自己的社交媒介帳號等。「雖然有一些機構會給出建議標準,例如一天屏幕時間不超過1個小時或兩個小時,一般社交軟體建議14歲以上,但父母觀念不一樣,社會情況不一樣,家庭情況不一樣,還有小孩也不一樣,所以可以參考一些有研究根據的建議,但最終還是要去尋找適合自己的方式,我認為沒有絕對標準」。

「根據需求來決定」是陳青文最主要的依據,她的兒子在幼兒園時很少接觸新媒體,但看到別的小朋友有自己的手機就說也想擁有自己的手機,而這個願望到現在兒子要上中學了也還沒有達成,因為兒子還沒有攜帶手機的需求。進入中學,兒子的有些作業需要用到電腦,學校要求給孩子準備筆記本電腦,於是她買了兒子想要的筆記本電腦,但前提是用於學習,不能裝遊戲。「目前剛開學不久,未來還有什麼問題,我也是邊走邊看」。

「在我們的研究中發現,有心勝過無心,只要有心,孩子都是感受得到的。我的建議是:因材施教、見招拆招、用心溝通。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用心溝通可以增強感情減少誤會,其實是最事半功倍的方法。」陳青文表示。

責任編輯:李海嘯

相關焦點

  • 五種全等三角形輔助線作法,見招拆招,解決幾何難題的好幫手
    本篇我們來探討一下涉及全等三角形的幾何解答題,作為中考的重點難點,幾何證明或者計算一直是眾多同學心中的刺。特別是在原圖上無論怎麼比劃都無法找到解題之路的時候,都開始懷疑人生了。這時候,我們應該要想到一個好幫手——幾何輔助線。
  • 藺相如騙了秦王3次,秦王用3個成語見招拆招,難怪秦國能統一六國
    藺相如騙了秦王3次,秦王用3個成語見招拆招,難怪秦國能統一六國今天我們來說說藺相如,絕大部分人知道藺相如都是因為「完璧歸趙」的故事,這個故事是司馬遷寫在《史記》中的,屬於《廉頗藺相如列傳》這部分的內容。
  • 新媒體對於兒童:是"洪水猛獸"還是"求知工具"?
    原標題:新媒體對於兒童:是「洪水猛獸」還是「求知工具」?報告顯示:在全國兒童家庭中,普及率最高的是手機(97.8%),其次是電視機(97%),然後是電腦(95.4%);44.5%的兒童擁有自己的手機,67.7%的孩子接觸過平板電腦。可見,在形式各樣的資訊滿天飛的當下,即便是兒童也不可避免地要依賴媒介工具獲取想要的信息。   那麼,過於頻繁地使用媒介獲取信息,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怎樣的影響?
  • 停課不停學:怎樣陪孩子學兒童詩?家長別急,一線老師為你支招
    「這一段時間陪孩子學語文,但是學到兒童詩的時候我毫無頭緒,不曉得應該如何陪孩子學習這一種類型的課文。在這個『停課不停學』的特殊時期,作為家長,我到底應該怎樣陪孩子學兒童詩呢?」一名家長問。換做去年的這個時候,我們地區的學生差不多已經開始上課好幾天了。
  • 在優勝略汰的叢林法則面前,湖人只是在自由市場見招拆招罷了
    並且下賽季他還有著僅次於詹姆斯和濃眉之外的湖人第三高薪1500萬美元,所以,為了未來,為了下賽季衛冕總冠軍,湖人決定用他和一個28號籤換來更加年輕的施洛德。當然,湖人換來施洛德還是湖人在隆多跳出合同之後看不到再籤下他的希望之後做出的反應。雖然施洛德只有1米85但93年出生今年才27歲,更年輕,更有活力,並且衝勁十足。
  • 《聖鬥士星矢:重生》究極之力講堂:見招拆招的「異次元守護」
    《聖鬥士星矢:重生》運營至今,PVP的戰鬥把控已逐漸轉移至擁有強力的覺醒單體傷害角色身上,如戰神·阿瑞斯、傳說聖鬥士·星矢、冥衣·撒加等等,讓不少角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而此時制約這一環境的究極之力--異次元守護也應聲出現,可謂見招拆招!
  • 我們做了一個小小的改進,讓絕藝陪您見招拆招
    絕藝變化圖聯手記譜——絕藝拆招功能上線。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您的每一盤對局,都將擁有絕藝的陪伴。從兩年前絕藝涉足大賽直播講解,到18年7月絕藝復盤功能上線,絕藝不僅僅是四座世界冠軍獎盃在手的最強AI,更是與每一個愛好圍棋的人們朝夕相處的夥伴。這是我們的初心,也是兩年來我們一直在做的事情。
  • 自閉症兒童怎樣適應社交障礙?簡單有效的小方法送給自閉症家長
    作為自閉症家長或自閉症幹預師該如何幫助自閉症兒童適應社交及融入社會呢?一.教你的孩子像同齡人一樣說話自閉症孩子怎樣適應社交一個優秀的語言和社交幹預治療師,能夠很快看到孩子的進步,由於大多數老師都是女性,而大多數自閉症兒童都是小男孩。
  • 怎樣開發兒童學習天賦
    怎樣開發兒童學習天賦很多家長看了天賦開發的文章後,表示對兒童的天賦與大腦機能有了系統認知,很開心,但是對怎麼做才能更好的培養孩子有了急迫需求。那今天我們就簡單的講講應該怎樣開發兒童的學習天賦。(見《如何培養兒童的學習天賦——怎樣開發大腦?》)所以6歲上學前後,是兒童五官六識直觀認知學習階段,而上學後學校要求兒童開展字詞語數等符號的抽象認知學習,這裡需要一個從直觀認知到抽象思維認知的文化啟蒙開發過程,家長要充分認識與重視孩子的這個轉化過程。
  • if時尚、一搭不配、鴨嘴獸招新媒體人才!
    01if時尚if時尚是前景很好的移動時尚新媒體公司6.各種內部神秘福利,我們不炫耀福利,但你來了一定能感受到。坐標:北京郵箱:zhaopin@iffashion.cn02一搭不配我們招:新媒體運營實習生(2名)你將要:1.
  • 提升續班率,就是教育好這8種類型家長!
    如何拆招:為爭取此類家長的支持和認可,學管師要主動與此類家長溝通,通過分享學生在校的進步和學習成果,激發家長的愛心與期望,吸引他們主動參與到教育活動中來,從而改變他們對子女放任不管的態度。  如何拆招:作為教師,不要直接對家長的做法進行否定,要傾聽家長對於孩子的期待。 同時,在傾聽過程中,既要肯定家長對孩子的正確認識,也要主動介紹學生在校表現,以及對於學生未來發展的展望。
  •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快手講育兒經 五招教你培養高情商寶寶
    首頁 > 傳媒 > 關鍵詞 > 快手最新資訊 > 正文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快手講育兒經 五招教你培養高情商寶寶
  • 《地球上的星星》教育經:面對讀寫障礙兒童,家長扮演怎樣的角色
    家庭關愛才是讓讀寫障礙兒童獲得新生的關鍵,家長扮演舉足輕重的重要角色達席爾·薩法瑞飾演的小男孩伊夏是一名典型的讀寫障礙症患者,滿腦子都是各種令人匪夷所思的突發奇想。由於在拼寫、組詞、書寫等方面遇到困難,這些很多以基本讀寫為基礎的課程讓他學起來非常吃力。每一門功課都無法融入,老師的斥責和同學的嘲笑,讓他的人生充滿了無奈。
  • 3招教你辨別3D列印筆低溫PCL耗材「真假」!孩子安全第一家長必看
    在孩子生日的時候,很多家長會為孩子選購一款兒童3D列印筆作為生日禮物。在家手工DIY,3D創意繪畫,動手又動腦,寓教於樂。兒童生日禮物選魔法貓3D列印筆家長在為孩子選購3D列印筆時,安全性是首要考慮因素。
  • 發現兒童「誤服」藥物/毒物後,家長第一時間該怎麼做?
    只有一歲半的麗麗(化名),因突發抽搐來院就診,入院時處於抽搐狀態,皮膚溼冷,呼吸困難,口唇青紫,口吐泡沫,針尖樣瞳孔,雙肺大量溼囉音。最初,家長否認毒物接觸史。急查膽鹼酯酶活性顯著降低。再三詢問,家長才想起,孩子發病前曾獨自在田間地頭玩,吃了要種的拌過農藥的花生,導致有機磷中毒。
  • 一個U盤帶來的奇妙緣分,今晚見
    一個是職場中大名鼎鼎的「連勝將軍」,一個是初到大城市的職場「菜鳥」;一個是外冷內熱的「反差萌」總裁,一個是看似柔弱、實則內心堅定的元氣少女……連勝和陶小挺究竟會碰撞出怎樣的愛情火花?那麼,人生字典中從來就沒有「失敗」二字的連勝,會如何見招拆招,挽救歐鍩於水火呢?被譽為「最強大腦」的他,又會在職場如何「妙手回春」,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呢?今晚19:30,看「連勝將軍」火力全開。
  • 高考遇到想上廁所、來大姨媽等突發情況怎麼辦?給全體家長的建議
    中午吃飯和休息,不能到外面吃,千萬別生病,文具都帶齊……但如果萬一發生了各種不適也別擔心,讓我們一起「見招拆招」。考試前學生最擔心的是什麼?考生考試前最多的擔心是「怕考試發揮失常」。許多學生在過去大大小小的考試中都偶爾出現過一、二次考試發揮失常,同學們自然害怕在這關鍵的一考中又出現失誤。
  • 怎樣回答孩子"我從哪裡來?" 這些圖書"吃香"了!
    原標題:怎樣回答孩子「我從哪裡來?」——「吃灰」的兒童性教育圖書「吃香」了新華社北京4月2日電 題:怎樣回答孩子「我從哪裡來?」——「吃灰」的兒童性教育圖書「吃香」了新華社記者「小威是一個小精子,他和3億個朋友一起住在布朗先生的身體裡。遊泳大賽的日子到了,小威通過自己努力贏得獎品——『一顆美麗的卵子』。
  • 蒙特梭利:兒童9個「敏感期」,家長這樣做,讓孩子「脫胎換骨」
    處於「感官敏感期」的兒童都特別注意周圍的環境,對自己喜歡的東西表現出特有的興趣。一旦父母能利用這個時期,順勢誘導寶寶做各種活動、玩各種遊戲,來幫助寶寶建立和完善感官的功能,就能使他們感覺更敏銳、更精準。如果沒有掌握好時間,過了這個時期,兒童的感覺就不容易達到這樣的效果了。所以,當孩子充滿探索欲望時,只要是不具危檢性或不侵犯他人他物時,應儘可能滿足孩子的需求。
  • 論怎樣培養兒童學習鋼琴的興趣
    隨著我國 經濟 的 發展 ,鋼琴成為多數家長對兒童進行 音樂 教育 的首選樂器。兒童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制力不強且缺乏耐力,所以,有意識地引導他們對音樂、對鋼琴產生興趣並能主動學習是非常重要的。林華先生說:「所謂興趣,那是將給我們終身的追求激起無悔無恨的永恆動力。它使我們的智慧在思考時,迸發光芒,給我們的心靈在寒冷時帶來溫暖。」「無論何種音樂教育,它的起點和終點都應當是啟發孩子們對音樂的真正興趣。」那麼,怎樣使兒童願意彈鋼琴並對鋼琴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