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親密關係》回望來時路,探尋靈魂歸處

2020-12-02 超超July

回顧我們過去現在的行為,好似一齣戲,戲裡戲外都是自己在主導、主演。理解不了他人,會有情緒,但實質是我們不理解他人,還是不理解自己?

角色扮演

在通往靈魂之路上,你我又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呢?受害者(沮喪)、迫害者(憤怒)、拯救者(慷慨)

多麼生動的一齣戲,居然是我們在自導自演……

出戲,找自己的靈魂

如果你真的想要真理,真理自己就會找上門。

不做犧牲者、折磨者、「壞人」,拋開情緒、空虛的感覺,去找我們本質的靈魂!

靈魂只在的環境裡

鮑勃.迪倫曾說:

沒有忙著出生的人,都在忙著死去。

克裡斯多福.孟說:

有很多事值得人為他而死,但愛是唯一值得讓人為它而活的事。

擁抱我所愛,然後你就會看見陽光——靈魂之光!

上快車道——量子隧道

如果你想儘快到達一個地方,最快速的方式就是,你已經在那裡了。

量子理論:我們所看到的,不過是我們的意念把它「捏」出來的。

來吧,朋友,我思故我在!

事無好壞,詮釋在人

智慧的靈魂告訴你:我允許!耐心、選擇性地做事、自在、藝術、充滿靈感、直覺、與人合作。

親密關係

正如克裡斯多福.孟說:

不管大事小事,知道得最清楚的永遠是你的心。

我們可以在深淵的邊緣野,毫不理會情勢的危險,因為心安,對嗎?

站上高處,看向深處

相關焦點

  • 天秤座超級新月 || 讓你的親密關係成為通向靈魂的橋梁
    而這一次的新月,會更多地將我們的關注點聚焦在親密關係層面。有人說親密關係是通往靈魂的橋梁,因為當你出發去尋找愛的時候,你就踏上了自我尋找的旅程。 ,進而療愈你的創傷,最終找回真正的自己,因此,它是通向我們靈魂的橋梁。
  • 探尋中國精神的源泉和密碼
    全片將用三季共36集體量,在全景視野下,以意識形態與國家制度為主線,挖掘從春秋時期開始,對今日中國最具有影響力的人和故事,並通過電影化的拍攝手法,再現中國歷史群星的個人選擇及閃耀瞬間,用一幅有血有肉的歷史畫卷,讓當代的中國和中國人,在影像中探尋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自信的源泉和密碼。
  • 第五波居家課程來了!讓親密關係永遠保鮮
    重慶市婦聯攜手中國婦女雜誌社特別推出的「非常時期居家課程」,第五波「夫妻親密關係課」來啦!內容包括分析夫妻類型、化解矛盾、增進感情的實用方法等內容,希望在這段特殊的日子,我們一起來聆聽。親愛的姐妹們讓我們攜手並進一起努力吧佳偶天成,靈魂伴侶,是很多人內心深處對婚姻的渴望。可是,面對現實卻又難免失望,難道愛情真的就只能變成親情嗎?當初的愛還能延續嗎?
  • 靈魂歸處到底是何方,是高維空間還是鏡像宇宙?網友:沒人說得清
    靈魂歸處到底是何方,是高維空間還是鏡像宇宙?網友:沒人說得清文/曦軒靈魂是什麼?人類到底有沒有靈魂?人死後去向何處?那麼靈魂到底是什麼?在很多人看來是一種玄之又玄的東西,也可能是一種粒子。到底靈魂存在嗎,又存在於何處?曾有人提出靈魂存在於人的內部,隨著人類的死亡而離去,人類的靈魂重21g,而靈魂到底去向何方呢?曾有人提出高維空間或是靈魂的歸宿。
  • 明明是喜歡的人,卻要刻意保持距離,你的親密關係裡,隱藏著什麼
    而這不只是表現在戀愛關係中,甚至還會出現在跟家人相處時,親情關係的疏遠與冷淡。而電影《在雲端》的主人公瑞恩,就是這樣一個不願走進親密關係的男人。人到中年的瑞恩,是一家公司的裁員專家。因為工作性質,一年365天,有322天他在全國各地出差,在雲端「飛翔」是他的日常。
  • 親密關係,其實很容易實現
    親密關係,其實很容易實現作者 | 薩德在兩性世界中,親密關係是一個很核心的東西。我們都在渴望親密關係,但是親密關係似乎又很遙遠。有很多文章都在說這個話題,還有一個很經典的「7天實驗」,幫助人們恢復「親密關係」。
  • 心理學:親密關係的六個特點,看看你們的親密程度!
    人際關係是複雜多樣的,外賣小哥、滴滴司機、同學、老師、同事、領導、父母、愛人、朋友……這裡面的角色有些每天出現在生活裡,影響著我們的喜怒哀樂;有些可能只是見面時打個招呼過後就拋在腦後。我們同這些人的關係大體上可以分為泛泛之交和親密關係,雖然沒有嚴格的標準界定,但是我們很自然的就能區分哪些是泛泛之交,那些是親密關係。
  • 愛亦有道:n種鏡頭下的情侶親密關係寫真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為尋而未遇時的彷徨等待;「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這是進入到愛情磨合期,愛得辛苦而無悔;「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時達到靈魂的深度契合,「死生契闊,與子成說」也就水到渠成了。
  • 隱藏在親密關係裡的暴力
    原標題:隱藏在親密關係裡的暴力   現在,親密關係暴力比較多發,但有些在我國法律裡暫時還沒有明確的相關界定。如果你的親密關係裡已經有了暴力行為,要認清楚周圍的風險,保持謹慎和理性。   親密關係中常見的暴力   肢體暴力:有程度之分。我推你一下,推搡就不算肢體暴力。
  • 無論下一刻如何,親密關係始終應該捍衛對流的權利
    時代發展到今天,親密關係的話題高度受到大家的重視,大家眼裡能理解的維度多樣化趨勢也越來越明顯,人人也有些心理學的常識,親密關係的處理大部分時候也能對症下藥。兩個人相愛是同性沒什麼不妥;兩個人相處得宜,不結婚也沒什麼毛病;只要不是妨礙別人,自己一個人過一輩子也沒什麼問題;只要相處的兩個人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即便兩個人關係不對等也沒什麼關係……現代人的愛情,沒有壓力的束縛,甚至,隨著思維的開放,也沒有道德的壓迫。但相反,我認為現代人的親密關係,正在走入另一個極端。只要讓自己和他人舒適,那麼就是沒問題的。
  • 佛學:讓心靠岸,有歸處才能知足
    所以說,有時候人不是不懂得知足,而是因為心沒有歸處,便缺失了知足的理由。現代社會中的我們,需要這樣一個理由,需要遠離無邊無盡的慾海,需罷讓起伏沉淪的心靠岸,需要懂得知足。有兩個貪婪的農夫總是不知足,得一便想得二,得二便又想得三,無窮無盡。
  • 處理好親密關係,無異於一場投胎
    所以說,處理好婚姻中的親密關係,無異於一場投胎。02親密關係對人至關重要,處理好親密關係,可有效緩解原生家庭所帶來的痛楚,並改變現在的不良狀態。家庭是你最初構建信念和感受情緒的地方,而母嬰關係是一切關係的雛形。幼年與重要家庭成員的相處模式,奠定了你以後面對相同與相似情形下的應對方式。也就是說,成年後,在家庭的影響下你已經有了一些固有的性格、習慣、觀念,包含好的與不好的,甚至還有一些深埋的傷痛。
  • 麻俑影評│《迷雁返家路》:向大自然學習,修補家庭親密關係
    幾乎離不開電腦的託馬到爸爸柯斯提安的農舍,看到一堆正待孵化的鳥蛋,因WiFi對鳥蛋不好,沒電玩遊戲可玩,託馬感到窮極無聊時,他靜心 觀察了鳥蛋的變化,父親告訴他許多鳥類生態之事。 本來父子關係因不住在一起,而有些隔閡,卻在白天蚊子、晚上倉鼠張狂的農舍中,父子暢所欲言。 託馬對野雁遷徙本來並無感,他根本不知道父親為何執著於此。
  • 有個星座極其考驗人的智商,關係越親密距離感越強|水瓶篇
    渾然天成的靈魂伴侶,可遇不可求,萬中無一,而現實生活中的靈魂伴侶卻很常見,沒錯,靈魂伴侶是可以人為創造的,只是較為艱難而已。其實在親密關係中,當一方對另一方的喜歡跟在乎特別濃烈又特別無私無畏的時候,其就會被另一方慢慢同化。
  • 從美劇《Billions》看親密關係的處理
    如果說第一季的時候編劇為了製造戲劇衝突把Axe和Chuck寫的針尖對麥芒,那麼從第二季開始編劇開始從他們之間找到契合點,並利用重要的關係型人物Wendy,完成了人物性格的豐滿化,也讓劇情開始走向更複雜和廣闊的路。現在已經到第五季,人物性格的一致性保持依然完好。我總結就是:Axe無道德,有底線;Chuck有道德,無底線。
  • 親密關係:真正的愛情,建立在「我基本上是好的」感覺上
    1.因為你,我找到了真實的自己 知名親密關係專家克裡斯多福·孟在《親密關係》一書中強調:"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完全與任何情境和情勢無關,無法從他人那兒獲取,也非由他人的行為而觸發,而是因為你就是你!
  • 你的過度付出,才是你親密關係的「元兇」
    付出分為兩種: 一種是健康正面的付出,對於親密關係會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種是過度消極的付出,容易讓付出者抱屈,讓被付出者苦悶,是親密關係的「隱形殺手」。
  • 《沙漠與仙人掌》| 追劇《我的前半生》追出來《中國式親密關係》的熱點議題
    親密關係的危險係數高調彈出,裝聾賣傻後的明察秋毫,窗戶紙不用捅,自己往下掉,紙片式的雪花般地,解體著關於愛情夢的童話信仰,於是乎照妖鏡下信仰紛紛倒下。現實不得不把這張依賴婚姻穩定感靠的住的長期飯票撕個粉碎,直到撕出一個活出自己為主體的新自己(子君經典代表啊)。
  • 親密關係四象限:收穫幸福的前提
    提到親密關係的時候,很容易就想到情侶/夫妻這類伴侶關係,但是因為今天談論的是廣義親密關係,所以先聲明一下,與父母/朋友/師長/同事……也可以算進來。所有這些親密關係,按照「感情親近的程度」和「幫助成長的程度」兩個維度來劃分,可以在「親密關係四象限」(自創的,瞎幾把起的名,笑)裡找到一個定位,這個定位不是固定的。
  • QQ親密關係|從工具到情感再到認同
    我們認定的強關係鏈應該是一種牢固的關係,真正的友誼不會因為火花斷了而瞬間殆盡。關係鏈隨時間累積,部分社交關係越發趨向量到質的轉變,用戶對有價值的關係鏈會追求精神層面需求。所以QQ在用戶親密的關係鏈上,我們嘗試為用戶提供某種見證物,除了滿足記錄之外,其實還要讓在用戶即便不聊天時,也能感受到彼此的特殊存在,滿足人們在社交中的「存在感」,追逐身份的「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