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樓市的交易中,因為受到信息不對稱的影響, 買房往往處於弱勢地位,然而就這樣賣方往往還不會滿足,為消費者設下了一批又一批陷阱,今天我們就來聊一下,開發商是如何利用錨定效應影響消費者,最終達成交易的。
首先,給大家科普一下什麼是錨定效應:我們每個人對事物都有自己的一個固定認知,在接觸到新事物的時候會下意識的以自己特有的認知作為起點對新事物進行判斷,已有認知就是這個「錨」,在我們進行決斷的時候,也會受到「錨」的影響。
在房產銷售上,所謂的錨定效應,就是指開發商或者中介,會給消費者制定一個標杆,讓消費者不自覺的按照這個人為的標杆來做出判斷。
第一個錨定效應標杆:樓王和鋪王的確立。
我們在售樓處看房時,應該會被中介或者銷售人員推銷樓王,哪怕不買,他們也會帶我們去看,一般來說,樓王和鋪王的普遍特徵就是:位置好、景觀好、戶型好、配置好,再加上比普通樓盤高出兩三成的價格,和受到眾人哄搶的市場。
銷售人員基本都是以樓王和鋪王的價格作為「錨」來引導消費者消費,雖然看上去很有市場,但是開發商並不願意真的把樓王賣出去。如果房產交易是釣魚,那麼樓王就是餌料,等著消費者上鉤,跟鎮店之寶沒差多少。
定下這個價格,就是為了形成樓王和普通樓盤的價值對比,樓王三萬一平,普通樓盤兩萬一平,你還覺得普通樓盤很貴嗎?
第二個錨定效應標杆:造「星」,宣傳黃金樓層明星戶型。
我們在看房的時候都會發現六層、八層、九層都要比其他樓層貴上不少,這就是樓層和戶型的「錨點」了。所謂的黃金樓層其實不過是人們的心理暗示罷了,八層和七層也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之所以設置黃金樓層,就是為了對消費者做一個潛在的價值引導,不知不覺大家就會更多的關注到明星戶型黃金樓層,以此甚至可以帶動樓房炒作。
第三個錨定效應標杆:鎖定特殊群體,利用消費者攀比心理。
很多人買房就如同非要把孩子送進貴族學校一樣,為了什麼?為了擴大社交圈,接觸到更高層的圈子,擴大自己的社交資源。因此很多小區主打「豪宅」「貴族校區」都是利用了消費者的攀比心理,這就是第三種錨定效應標杆。
正如孟母三遷一般,為了自己的鄰居能夠有更高的素質、更好的家境,同時自己也能更好的融入精英圈子,這套對於不少消費者來說可以說是屢試不爽,明知道是坑大家也願意往裡跳。
但是我們也要提醒各位,不管是樓王、黃金層還是經營貴族小區,通過買棟房子改變自己的命運或者提升社會地位都是比較不現實的事,真正重要的還是居住舒適度,因此買房的時候還是要儘量避免開發商利用錨定效應設下的消費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