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錨定效應」是什麼?

2020-12-05 大科技雜誌社

前提決定答案

為什麼不同的提問方式得到的答案會如此懸殊呢?因為人們對不了解的事物缺乏合理的心理預期,這時出現的任何提示,都相當於給人們提供了一個參照物,就像一個錨一樣,將答案的範圍死死地限制在這個提示的附近。

這一現象被稱為「錨定效應」。它發生的原因就在於前面的提示激活了人們大腦裡相應的記憶。德國心理學家託馬斯和弗裡茨在一個實驗中請一部分志願者判斷德國年平均氣溫高於20℃還是低於20℃,另一部分志願者的問題中數字20變成了5。然後,研究者讓所有人快速掃過一些單詞。研究者發現,題目中是20℃的參與者更容易認出和夏天相關的詞,如太陽、沙灘;而題目是5℃的參與者則能更輕鬆地認出關於冬天的詞,如冰凍、滑雪。由此看來,大小不同的數字激發起了人們記憶中不同的概念,而這些帶有偏見的概念則成為人們判斷其他問題的依據,所以據此作出的判斷也會有一定的偏差。

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的丹尼爾教授通過研究還發現,即使是一些與問題無關的數字也會影響人們的判斷。他在實驗中先要求學生在紙上寫下自己學號的最後兩位數字,然後讓他們估計一些商品的價格。結果發現,學號後兩位數字大的學生給出的估價竟然高出了60%-120%。

當人們對某個事物的價值高低做估測的時候,其實並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價值衡量標準,一切都是相對的,關鍵看你如何定位基點。基點定位就像一隻錨一樣,它定了,評價體系也就定了,價值高低也就判斷出來了。

錨定效應的商業應用

在現實生活中,「錨定效應」處處可見,它影響我們對案情的判斷、對商品的購買、對談判的策略,等等。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打折的商品會註明購買數量的上限,每個人購買的數量都不能超過這個數。這真是一個很奇怪的要求,商品打折本身就是為了賣出更多的產品,但商家為什麼同時規定顧客的購買上限呢?如果擔心顧客瘋搶導致商家斷貨,那麼賣家完全可以不打折,甚至再抬高商品的價格。事實上,賣家比我們想像的要聰明很多,限購的措施並不是為了限制顧客的購買數量,而是為了增加商品的銷量。某超市曾對一種罐頭打折促銷,其中有幾天貨架上寫著「每人限購12罐」,其他幾天則沒有這一提示。結果顯示,限購時顧客平均會買7罐,是不限購時購買量的2倍。可見,限購是一種很有效的營銷策略。這是因為賣家制定上限時會首先考慮顧客實際的購買量,並且會讓上限高於這個數。所以這個上限不但不會制約商品的銷量,反而起到了錨定的作用,使得顧客決定購買數量時常常更接近這個上限。

商家推出新產品也需要藉助「錨定效應」。比如,一種新的高端化妝品面世,如果它被放在一個不起眼的位置,與價格低廉的商品擺在一起,則即使質量超群,它定的高價也不會被消費者接受。相反,如果它與其它著名化妝品品牌放在一起,它的高價政策就容易被接受了。

談判中的「錨定效應」也隨時可見。很多人都認為,在談判中最好讓對方先開價,這樣就可以估計出對方的底價,從而在談判中取得更有利的位置。但實際上,讓對方先開價,這個價格就會成為談判中的一個錨,即使再努力調整,也很難擺脫這個初始價格的影響。這一點同樣適用於買東西時的討價還價。顧客和商家的價格博弈往往會圍繞著第一個價格展開。所以當我們買賣東西時,作為賣家,應該主動開價,而且越高越好,先發制人;如果你是買家,也要爭取先開價的機會,而且價開得越低越好,先塞給對方一個「錨」。這一方法在拉贊助時也非常有效。你對老闆說這個項目需要20萬,老闆可能頂多給你2萬。但如果你把數字提高到200萬,這時你就很有可能得到20萬的贊助了。

生活中處處可見錨定效應

「錨定效應」在生活中是很常見,每個人都會有意無意地被「錨定」。比如說,一個班有50名同學,有3名同學考試不及格,如果你也沒有及格,一定會相當難過;但如果有30名同學不及格,你大概就會覺得無所謂了,因為有29個人、而不是2個人陪著他。這個現象實在蠻奇妙。班裡究竟是3個人不及格,還是30個人不及格,都沒有改變你的成績狀況,但在兩種不同的參照系裡,你的心理感覺卻會完全不同,這就是「錨定」基準的不同、進而人們對同一件事評價不同的原因。

即使是號稱公平公正的法官,也難免受到「錨定效應」的影響。德國科隆大學的研究者邀請了19名德國刑事法庭的法官,並把他們隨機分成兩組,讓他們閱讀相同的案件,只是檢察方向法官提出的處罰請求不一樣:一組法官看到的懲罰請求是監禁2個月,這相對被告的罪行來說太輕了;另一組法官看到的則是監禁34個月,這一懲罰則過於嚴厲。儘管法官都認為檢察方的量刑請求不合理,但他們做出判決時依然受到了檢察方的影響。檢察官請求監禁34個月的那一組,法官判定的平均監禁時間是28.7個月;而檢察官請求監禁2個月的那一組,法官判定的平均監禁時間只有18.78個月。後續的研究發現,不管法官的經歷是否豐富,他們都會受到檢察官訴訟請求的影響。這就是「錨定效應」在發揮作用,而且,這一效應不僅會影響法官的判斷,還會左右辯護律師的判斷及其提出的要求。

由此可見,如果我們不能理解「錨定效應」帶來的影響,有時就會在法律合同談判時處於被動地位,甚至不小心損害了自己的權益。比如,工廠及化工企業等單位常常面臨人身傷害事件的賠償問題,這類案件的判決有時是很嚴厲的。所以這些單位曾遊說各方為此類判決設置一個賠償上限。人們的第一感覺都會認為這樣做絕對是有利於這些被告的,但其實則不然。設置了上限雖然能夠消除所有嚴厲的判決,但「錨定效應」也會讓法官將本來較輕的賠償判得更接近於賠償上限。所以,對於那些小事故頻發的單位來說,這一措施反而是不利的。

「錨定效應」是如此普遍,如果我們學會運用這一效應,我們就可以更輕鬆地讓別人按照我們的意思來行動了。所以,下次你想找家長要5元錢時,是直接要5元,還是要10元呢?

相關焦點

  • 什麼是錨定效應?不得不看的心理現象
    那麼什麼是錨定效應呢?錨定效應是指當人們對某一未知事物進行有價值的判斷之前,人們會先進行思考一番,這個思考的過程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比如商品中的促銷價,人們往往會將外界的信息作為一個錨點,也就是參考點,我們的判斷的範圍就會在這個參考點的附近來回波動,最終讓我們做出判斷,最重要的是我們在做出判斷之後,自己並未意識到自己的判斷是受這個錨點所影響的。
  • 身邊的江湖-錨定效應
    錨定效應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影響還是非常大的。舉個例子:當你進入快餐廳時,是什麼因素決定了你最後的消費?餐廳價目表上的價格主要由兩種因素決定,一是由店家的供給能力,還有一個就是由顧客群的需求。事實上,你對某種食物的價格合適與否的判斷並不受供求關係的影響,而是你對價格的直覺決定了你是否願意消費,而非理性判斷。
  • 錨定效應及其應用
    閒來無事,出去散了會步,本來想好買什麼,逛了一圈下來,時間太晚,店都關了,唯獨去了一家小賣部,結果沒有想買的東西,等等,這只是個開場,可以忽略。今天講的一個技巧,叫做錨點效應,這個應用其實非常廣泛,而且是不知不覺間就存在於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 營銷中如何運用「錨定效應」
    前兩天在百家號發的文章中提到了」錨定效應「,過後有人問我你提到了「錨定效應」具體是什麼?介於此類問題,我突然奇想,可不可以在發布的文章中定期的穿插一些商學課程,這樣既可以幫助大家學習一些知識,同時也可以讓自己」溫故而知新「嘛!
  • 每日科技名詞錨定效應
    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定義:在評估問題時所依據的起始參照點不同而引起的判斷偏差。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延伸閱讀】1974年,認知心理學家特維爾斯基(Tversky)和卡內曼(Kahneman)在實驗中首次發現人在決策時存在錨定效應。
  • 讓人產生錨定效應的對比策略
    在我們所使用的各種網際網路產品上,產品經理們也會經常利用錨定效應來助推用戶產生他們所期望的行為,我們可以細心觀察並在工作中予以應用。一、錨定效應的概念百度百科上對錨定效應是這麼解釋的:指的是人們在對某人某事做出判斷時,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第一印象先入為主。
  • 為什麼銷售一定要懂錨定效應?
    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一般又叫沉錨效應,是一種重要的心理現象。對於銷售來說,日常工作就是與人打交道,多少需要懂點心理學。一、什麼是錨定效應?錨定效應最初是由諾貝爾經濟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提出。所謂錨定效應,是指人們在做出判斷時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即初始錨的支配,以初始錨為參照點進行調整,但由於調整不充分而使得最後判斷偏向該錨的一種判斷偏差現象。
  • 錨定效應:掌握人們心理中的錨,才能把控別人的心理
    錨定效應定義:指的是人們在對某人某事做出判斷時,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舉個例子:我們如今網絡上經常說的一句話:「長得帥的男人都比較花心」。很多女生先聽說這句話,這句話就是一個沉入海底的錨。
  • 【刑事研究】警惕刑事審判中的錨定效應
    這其中,有一種廣泛存在卻未得到足夠關注的認知心理偏差——錨定效應。實踐中有罪推定、疑罪從有、同案異判、冤假錯案等現象均可從錨定效應中找到心理根源。 錨定效應的心理機制 錨定效應是指在不確定情境中,判斷決策結果受初始信息(錨信息)影響而向初始信息趨近的認知偏差。
  • 朱邦凌:錨定效應 抄底創業板可能忽視的風險
    在這種給定數值目標的多重選擇中,這一給定數值目標就成為了「錨」,人們的選擇會趨於向給定的數值目標集中的效應就被科學界稱為「錨定效應」。股市中也存在錨定效應。錨定效應在金融學裡面是指投資者心裡有個初始值,然後在之後預估的時候總會受這個初始值的影響。不幸的是,股市中的錨定效應常常導致我們發生投資損失。
  • 生活中有趣的「錨定效應」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錨定效應」。指人們在估算時傾向於受之前經驗和他人建議的影響。人們在預測的時候,都會有一個最初定位,這個定位就像一個船錨一樣,決定了整個評價體系的大致標準。這種影響在數字上表現得尤其明顯,甚至與數字所在的領域完全不相關。你覺得身份證號碼和巧克力的價格有關係嗎?
  • 深度|3招,打破「錨定效應」的局限,避免社交的《傲慢與偏見》
    那「錨定效應」是什麼呢?它會在我們的社交中帶來哪些影響呢?接下來我將結合現實和電影,談談社交中有哪些隱藏的「錨定效應」,並通過三個方法論減少它對我們在社交中的影響。在「錨定效應"的刺激下,伊莉莎白對達西的偏見越來越深,所以不管達西自己怎麼向她解釋,她更願意相信別人對他的評價,因為她從第一次見面聽到達西的話,便認定他是一個傲慢不靠譜的人,從此無論達西做什麼,她會在第一印象的基礎上,做出自己的評價。
  • 生活中如何才能不被「錨定效應」牽著鼻子走?
    這種事例我們日常中經常碰到過,給定了這些價格叫錨點,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做錨定效應。錨定效應,又叫沉錨效應,指的是在對某人某事做出判斷時,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我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那麼,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錨定效應都有哪些,怎樣才能避免?
  • 錨定效應|不懂這個效應,你連被怎麼操縱都不知道
    然而,曲奇並不是買一送一,同時,我也並不喜歡吃曲奇,我一般會選擇配薯片……錨定效應今天我要講的新知,叫錨定效應(Anchoringeffect),又叫沉錨效應,指在不確定情境下,判斷與決策的結果或目標值向初始信息或初始值即「錨」的方向接近而產生估計偏差的現象。
  • 「錨定效應」:為什麼蘋果總是能讓你買買買
    這篇文章,原標題是How Apple Can Make You Buy Anything,作者Niklas Gke就在文章中跟大家分享了蘋果經常採用的「錨定效應」這個心理學技巧,希望對你有所啟發。2010年1月27日,蘋果已故聯合創始人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在那場產品發布會上,首次發布了第一代蘋果平板iPad。
  • 《思考,快與慢》:破除無處不在的錨定效應,用這三招就好
    錨定效應是一種認知錯誤,它指人們對某一未知量做出價值判定,通常基於對未知量的第一印象,錨定效應常被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去商場購買電器,同類電器中一個高價商品和低價商品擺放在一起,人們會下意識認為低價商品便宜實惠,這個商品的銷售量大漲,銷售過程中運用錨定效應,人的思維會被高價格錨定,忽略低價商品的實際價值。
  • 羊群心理、錨定效應、過度自信:你被影響了嗎?
    看到別人幹什麼,自己也想加入,好像一窩蜂一樣;買東西討價還價,還的價格總是圍著第一個報價轉;不管別人說什麼,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是好的。 這些場景是否似曾相識?
  • 警惕生活中的「錨定」陷阱
    生活中有太多的「錨定」效應,在婚姻、買房、投資中都會遇到,甚至逛商店、買衣服、菜場買個菜也可能會碰到。本文教你識別「錨定」陷阱,做出最佳選擇策略。錨定效應是諾貝爾經濟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1974年提出行為經濟學概念。
  • 決策與判斷:直覺與偏差—錨定與調整
    錨定效應是一個非常有效的現象,效應的大小取決於錨和「錨前估計」之間差異的大小,直到兩者達到相近的水平。錨前估計是指在呈現一個錨之前,個體的平均判斷。而陪審團向法官陳述證據的順序可能會導致更嚴厲的判決,如果法官將罪行錨定在了更嚴重的證據上的話。 錨定效應就存在於日常的生活中,比如錨定效應就能夠影響個體對房地產價格的判斷。就算是專家也不能避免錨定效應,並且這個過程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評估受到了他人錨定信息的影響。
  • 「錨定效應」賣房有奇效?為何明知陷阱還要跳?為你解密消費心理
    在樓市的交易中,因為受到信息不對稱的影響, 買房往往處於弱勢地位,然而就這樣賣方往往還不會滿足,為消費者設下了一批又一批陷阱,今天我們就來聊一下,開發商是如何利用錨定效應影響消費者,最終達成交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