錨定效應|不懂這個效應,你連被怎麼操縱都不知道

2020-12-05 喲西心理

這是喲西心理的第12篇新知

閱讀僅需 4 分鐘

作者| UC

今天中午吃subway,剛好遇到會員日買一送一。但買一送一有個前提,就是其中一份要加上一杯飲料和小吃配成套餐,小吃可以選擇一塊曲奇或者一包薯片。

買單的時候,店員問我要一塊曲奇還是兩塊曲奇,我居然就答了兩塊。然而,曲奇並不是買一送一,同時,我也並不喜歡吃曲奇,我一般會選擇配薯片……

錨定效應

今天我要講的新知,叫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又叫沉錨效應,指在不確定情境下,判斷與決策的結果或目標值向初始信息或初始值即「錨」的方向接近而產生估計偏差的現象。

一句話解釋就是:做決策時,我們容易受到初始信息/熟悉信息的影響,並不自覺地以它們作為參考。

錨定實驗

最早提出錨定效應的,是Tversky和Kahneman。他們在1974年通過實驗發現,在不確定情境下,人們對於數量的估計出現了向錨值趨近而產生偏差的現象。

他們做的實驗很簡單,讓被試轉動輪盤,這個輪盤的指針只能停在10或65的刻度上。接下來問他們聯合國中非洲國家所佔的比例最有可能是多少?實驗結果是:轉到10和65的人分別給出答案的中數是25%和45%。

我們都知道,輪盤數字跟題目是無關的,但是大家都不自覺地把這個數字信息作為一個錨,進行參考。

當然,Tversky和Kahneman還做了很多有趣的實驗。

比如,對2組被試分別提出下列2個問題:

(1) 8×7×6×5×4×3×2×1=? (2) 1×2×3×4×5×6×7×8=?

要求被試在5秒內估計出其乘積。

大家猜猜結果怎麼樣?(你們也可以把你們的結果留言。)

結果發現,被試對第一道題的估計的中數是2250,對第二道題的估計的中數是512。兩者的差別很大,並都遠遠小於正確答案40320。

導致這種差異的原因可能是在時間緊迫的情況下,大多數被試的算法是:先計算前幾步,得到一個初始(錨),然後進行(不充分)調整做出回答。

由於調整是有限的,第一個式子的初始值較高,因此得出的估計值也比較高;而第二個式子初始值較低,因此得出的估計值自然較低。

生活中無處不在「錨」

說完實驗之後,我們回歸到生活。生活中的「錨」無處不在,就像我在開頭小故事裡面講到的,「買一送一」,是一個錨,而「你要一塊曲奇還是兩塊曲奇」裡面的一塊曲奇,也是一個錨。

還有哪些地方有錨呢?在購物的時候,我們經常會看到一個價格被劃掉,這個被劃掉的價格也是一個錨(所以你很多時候會不自覺拿來對比);限購時候的限購數字,也會是一個錨;就連餐廳菜單中第一個食物的價格,也一樣會成為你的錨。

既然「錨」無處不在,那我們要怎麼避免呢?

錨定效應的決策影響,建立在不確定的情境下,所以當情景確定時,錨的影響就會大大降低。

而要確定情景,最好的方法就是收集儘量多的資料。

比如,購物的時候,你除了可以忽略那個劃掉的標價以外,還可以使用比價軟體進行比價,這樣,錨的影響就會降到最低。(當然,此時你就可能會把最低價當作一個錨了。)

同時,我會覺得,你除了要避免「錨」的影響外,還可以倒過來利用「錨」,成為那一個「握錨」的人,搶佔先機。既避免了「錨」的影響,又利用了「錨」的作用。

例如,當你跟商販砍價的時候,你可以先拋出一個「超低價」作為錨,然後你就會發現,接下來的討價還價就是圍繞這個錨來螺旋式上升的。

但無論如何,希望你知道「錨定效應」之後,可以知道自己被哪些錨套路了。

UC說:

成為握錨的人,讓你的錨去影響別人。

聽說你想打賞?

當然可以啊!

相關焦點

  • 「錨定效應」是什麼?
    因為人們對不了解的事物缺乏合理的心理預期,這時出現的任何提示,都相當於給人們提供了一個參照物,就像一個錨一樣,將答案的範圍死死地限制在這個提示的附近。這一現象被稱為「錨定效應」。它發生的原因就在於前面的提示激活了人們大腦裡相應的記憶。
  • 錨定效應及其應用
    其實,錨定效應存在於方方面面,比如,戀愛中的錨定效應,第一印象,基本決定了後續的發展,或者說,前男友前女友,決定了她/他在跟你見面後,心理就已經決定了適不適合繼續發展。如果你比不上他的前任,那他對你就會很有把握,如果你比他前任優秀,那他對你的把握,就幾乎很小了,這是戀愛心理上的錨定效應,所以,如果一個人談過一個非常優秀的對象,那他後續再找對象,會發現比較困難,讓人將就是件很難的事情,但如果前幾任不怎麼樣,突然出現一個非常有感覺的人,那他就會覺得遇到了真命天子或是女神,就會倍加珍惜。
  • 身邊的江湖-錨定效應
    人類在認知方面也存在類似的偏差現象,我們稱之為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或focalism)。人類在進行決策時,傾向於利用片斷資訊(錨點),快速做出決定,過度偏重先前取得的資訊(錨點),即使這個資訊與這項決定無關。
  • 讓人產生錨定效應的對比策略
    我想在這個解釋中再加入一個對比的理念,因為我們在做產品設計時,應用錨定效應,往往是在對比下產生作用。因此,產品設計在應用錨定效應時有兩個關鍵節點:對比:將我們希望用戶產生行為的相關信息和與之對比的相關信息一併展示給用戶。
  • 心理實驗:剁手節,當你不理智的買買買時,也許是因為你中了錨定效應...
    在我們感嘆這一切發生的神奇時,你有沒有思考過,是什麼讓這一切發生了,是什麼讓你控制不住自己,不停的買買買呢? 其實,這裡面涉及很多心理學效應,比如從眾效應、錨定效應等等。如商品的價格欄,一般有兩個價格,一個現價,一個是原價,這個原價就是「錨」,讓你覺得以現價購買這個商品真是划算啊,從而讓你買買買。
  • 「錨定效應」:為什麼蘋果總是能讓你買買買
    毋庸置疑的是,無論是產品性能或質量,還是產品外觀或價格,它們都有可能是吸引你購買蘋果產品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也許你可能還忽略了蘋果經常採用的一個心理學技巧。這篇文章,原標題是How Apple Can Make You Buy Anything,作者Niklas Gke就在文章中跟大家分享了蘋果經常採用的「錨定效應」這個心理學技巧,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 你還不知道心理學的「錨定效應」?!別再被這些營銷手段忽悠了
    這個理論在經濟學上成為「錨定效應」,這個效應的大抵意思就是,人們在對某種事件做出判斷的時候,很容易用第一印象來當作衡量的標準,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你的思維固定在某處,從而影響你理智的選擇。其實這些銷售的效應在身邊屢見不鮮。
  • 生活中如何才能不被「錨定效應」牽著鼻子走?
    這種事例我們日常中經常碰到過,給定了這些價格叫錨點,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做錨定效應。錨定效應,又叫沉錨效應,指的是在對某人某事做出判斷時,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我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那麼,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錨定效應都有哪些,怎樣才能避免?
  • 什麼是錨定效應?不得不看的心理現象
    當我們在網上購物的時候,當看到某某產品促銷的時候,原價399元的,促銷價199元,比起沒有促銷價的商品,你會有更強的購買慾望,更加肯定這個商品的價格,原本不打算買的,最終還是受不了價格的誘惑,買下來了,也不去考究這個商品的原價是不是任意設置的,這就是心理現象,被稱為「錨定效應」。
  • 銀河證券評「人民幣匯率被操縱」:警惕錨定效應 不應作繭自縛
    來源:金融界網站來源:銀河證券「人民幣匯率被操縱」的啟示:警惕「錨定效應」,不應作繭自縛截止周二收盤,我們對市場的觀點從前期的「謹慎」調整為
  • 為什麼銷售一定要懂錨定效應?
    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一般又叫沉錨效應,是一種重要的心理現象。對於銷售來說,日常工作就是與人打交道,多少需要懂點心理學。一、什麼是錨定效應?錨定效應最初是由諾貝爾經濟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提出。所謂錨定效應,是指人們在做出判斷時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即初始錨的支配,以初始錨為參照點進行調整,但由於調整不充分而使得最後判斷偏向該錨的一種判斷偏差現象。
  • 每日科技名詞錨定效應
    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定義:在評估問題時所依據的起始參照點不同而引起的判斷偏差。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延伸閱讀】1974年,認知心理學家特維爾斯基(Tversky)和卡內曼(Kahneman)在實驗中首次發現人在決策時存在錨定效應。
  • 營銷中如何運用「錨定效應」
    前兩天在百家號發的文章中提到了」錨定效應「,過後有人問我你提到了「錨定效應」具體是什麼?介於此類問題,我突然奇想,可不可以在發布的文章中定期的穿插一些商學課程,這樣既可以幫助大家學習一些知識,同時也可以讓自己」溫故而知新「嘛!
  • 錨定效應:掌握人們心理中的錨,才能把控別人的心理
    錨定效應定義:指的是人們在對某人某事做出判斷時,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舉個例子:我們如今網絡上經常說的一句話:「長得帥的男人都比較花心」。很多女生先聽說這句話,這句話就是一個沉入海底的錨。
  • 除了抬價再打折、限時優惠,生活中還有哪些你不知道的錨定效應
    「錨定效應」這個詞很多朋友會感到陌生,但待會兒舉一些例子大家就會不覺得陌生了,可能還要感嘆生活中真的是無處不被「錨定」啊。所謂錨定效應,就是指人們在評判或估測一個事物時,會將某些特定值作為參照,這些參照值就是起始值,這個值會對我們做出決策產生影響,並對作出決策產生導向作用。
  • 深度|3招,打破「錨定效應」的局限,避免社交的《傲慢與偏見》
    在「錨定效應"的刺激下,伊莉莎白對達西的偏見越來越深,所以不管達西自己怎麼向她解釋,她更願意相信別人對他的評價,因為她從第一次見面聽到達西的話,便認定他是一個傲慢不靠譜的人,從此無論達西做什麼,她會在第一印象的基礎上,做出自己的評價。
  • 羊群心理、錨定效應、過度自信:你被影響了嗎?
    對,這些就是羊群效應、錨定效應和過度自信在生活中的體現。 投資時,這些情況同樣存在,比如聽到好友說一隻基金不錯,有很多人認購,你會擔心來不及上車,連產品信息都不看就趕緊下單搶購,這就是典型的羊群心理。 這些現象被歸於行為金融學的研究範疇,在實踐中也會嚴重影響投資者的判斷。
  • 面試被問「期望薪資多少」,千萬別傻傻報價,聰明人都用錨定效應
    「這麼貴啊,200行不?」「200?你咋不去搶呢?最低800塊。」「800還是太多了,230!」「大姐,230連成本不夠的啊!700吧,真的最低了!」的確,你要是這樣跟HR討價還價,對方肯定會揍你個生活不能自理甚至是生殖不能自理,但這個還價思維裡面卻是有一個「錨定效應」存在的,可以借鑑來談工資。
  • 生活中有趣的「錨定效應」
    人們的估計值顯然都被之前接觸過的數字所影響。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錨定效應」。指人們在估算時傾向於受之前經驗和他人建議的影響。人們在預測的時候,都會有一個最初定位,這個定位就像一個船錨一樣,決定了整個評價體系的大致標準。這種影響在數字上表現得尤其明顯,甚至與數字所在的領域完全不相關。
  • 朱邦凌:錨定效應 抄底創業板可能忽視的風險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放先看一個金融現象,叫做錨定效應。不確定心理學的鼻祖丹尼爾·卡尼曼和特沃爾斯基,早期在進行關於啟發式思維和認知偏差的研究中發現了「錨定效應」。如果讓人們進行多重選擇,那麼可以比較兩種選擇模式:一種是完全任意自主的多重選擇,一種是給定數值目標的多重選擇。結果是,人們的選擇會趨於向給定的數值目標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