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講述了這麼一個例子。
一次,我和朋友去理髮,人家問我們都要啥級別的理髮師?說普通美髮師理的話,38元;總監,68元;而高級總監要158元。心想真貴!結果,我倆看了對方一眼後,最後都選擇了68元。事後想想,一般人應該不會選擇158元,那應該是用來做比較的。相對38元,大多數人可能會選擇68元。回去的路上跟朋友探討過後,從此再也沒去過那家店。
這種事例我們日常中經常碰到過,給定了這些價格叫錨點,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做錨定效應。錨定效應,又叫沉錨效應,指的是在對某人某事做出判斷時,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我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
那麼,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錨定效應都有哪些,怎樣才能避免?
"錨定"存在於各種各樣的商品價格中
正如上面的例子,158元和38元都是價格的"錨",顧客暗中會拿這兩個價格做比較,所以選擇68元的顧客會相對多一些。 我們小區附近菜市場裡有一個大媽,每天她的菜都比較暢銷,半天不到就幾乎賣光。我專門跑去一探究竟,正好前面的人問"阿姨,油麥菜怎麼賣?" "哦,這個啊,原來我都賣4塊,現在給你3塊半吧。" 一般 人聽到這話,都會覺得佔了便宜,原本要買一斤,可能會拿多一些。旁邊的顧客聽說降價了,也會跟著挑揀一些回去。這樣下來,她的菜自然會好賣得多。這種策略被各種商家運用,如衣服鞋帽打折、商品限購,甚至是雙十一等都有這種銷售策略。
為避免被商家的"錨定效應"套路,要做到以下兩點:
第一,心中對物品的價值要有一個基本判斷。比如上面理髮的例子中,如果你以往的理髮都是20元錢,這時你應該弄清楚,68元或者38元值不值得你在這裡理髮。假如理髮效果差不多,根本沒必要這樣花費。只要對物品價值有所掌握,你就可以用這個平常價格作為參考基準,而不受商家的打折、限購及設定的"錨"影響。
第二,問問自己是否真正需要它。正如《斷舍離》所體現的思想一樣,要以自己而不是物品為主角,去思考什麼東西最適合現在的自己。只要是不符合這個標準的東西,就應該"斷"。所以,當我們被商家標出的價格打動時,被雙十一不斷閃現的產品迷惑雙眼時,要問問自己內心深處:我真的需要嗎?不要因為覺得它很"值得",也不要因為面子,更不是因為從眾心理而去購買。
"錨定"存在求職應聘、相親交友等人際交往中
參加面試的時候,你前三分鐘的表現就很大程度決定了是否會被錄用。很多女孩子在第一次相親的時候,考慮選一個不如自己漂亮的女伴陪同,這些都是典型的錨定效應。我們之所以在意這些,是因為這會影響到別人對我們的評價,我們身邊的"錨定"成為評定我們個人價值的基準。
為避免被"錨定效應"影響我們的選擇,要做到以下兩點:
第一,定好你要選擇的標準。標準就是標杆,指引著人們的行動,只有朝著標杆前進才能得到自己需要的結果。南轅北轍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定好了是要去往南方,當然只有朝南走才能到達目的地。在相親交友中也是一樣的道理,當你定下的標準是關注對方的能力、氣質、為人處世等,就不應該把陪襯的旁人相貌作為標準。
第二,多方面了解你將要選定的對象。古人云: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只有從多角度多方面去了解你要選定的對象,才能得到更全面的信息,為正確判斷做好基礎。
教育、醫療等領域也同樣存在著"錨定"
曾有過這麼一個例子,一個幼兒園教師在課上聽到隱約的"咚咚"響聲,觀察了幾次,是班上一個比較牛的孩子不停踩踏地板發出來的。她提醒孩子不要發出聲響。然而,沒幾分鐘,"咚咚"聲再次響起。如此這般,幾次後老師生氣了,把孩子拎了出來。後來才發現,原來今天孩子沒穿襪子,當時氣溫是零下5度。是孩子平時比較"牛"這個"錨"限定了老師的判斷。
醫生也有可能會犯這種錯誤,比如不是根據病人具體病情開單,而是根據症狀開對應的藥。是原有的知識這個"錨"使得他開流水線式的藥方。
為避免這種偏誤,只有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景,多觀察、多思考、多總結才能不會被這些"錨"牽著鼻子走。
"錨"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如果不想被它牽著鼻子走,我想只要自己心中有基本判定、有標準、有考量,加上多觀察、冷靜思考、準備判斷,我們還是可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