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福林媽咪
父母會對自己的孩子有偏見嗎?
我們可以設想這樣一個場景:
假如你一回家,看到孩子在看電視,你會是什麼反應?很多父母會下意識的認為孩子在自己不在的時候一直在看電視。
網上之前有一個在孩子們中間流產很廣的段子,父母看到應該有所反思。
1.如果父母走之前你在看電視,回家時你在看電視,那就是你整天都在看電視;2.如果父母走時候你沒在看電視,回家時你在看電視,那就是他們一走你就開始看電視;3.如果父母走時候你沒看電視,回來時你也沒看電視,那就是他們回來前你剛把電視關了;……
總之,父母眼中,不愛學習的孩子就不會選擇主動做作業。
雖然很多孩子確實是這樣,但是沒有經過確認就用偏見看待孩子,確實容易冤枉孩子,同時給孩子造成很大的打擊。
在電視劇《家有兒女》中,劉梅就對學習不好經常闖禍的劉星產生了偏見,因為調皮,什麼壞事都是劉星做的,因為學習不好,考試成績好了就懷疑是不是抄的,讓劉星無處申辯。
夏雪想要幫劉星,於是自己也故意不寫作業,睡覺,但是媽媽卻對夏雪的行為充分的理解和包容,小雪睡覺是因為學習累了,劉星睡覺就是不好好學習。
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他拿了兩個孩子的照片,然後分別對兩組人說,這個照片上的男孩子用石頭砸別人家玻璃,不同是的是,其中一張照片裡的男孩子更好看一些,然後問這兩組人對孩子的評價。
結果發現,幾乎無一例外,看到好看男孩子照片的人,會說小孩子嘛,調皮好動,是正常的;而拿到沒那麼好看孩子的照片的讓人,則評價說,看,這就是熊孩子。
看,一旦我們給孩子貼上一個標籤,在看待孩子的時候就會變得懶惰,變得狹隘。
最近聽一些提升認知思維的課,覺得很有借鑑意義,作為父母,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也要認知升級,不斷覺知,而不是一直渾渾噩噩,用本能帶孩子。
父母對孩子的「偏見,就是心理學上一種著名效應,叫做「錨定效應」,也叫」沉錨效應「。
「錨」,指的是船隻停泊時釘在海底的固定點,有了這個錨,船就不會隨著海浪飄走,而是固定在某處。
而人心理的錨,也是這樣一個固定作用,當我們對一個人或者一件事做出判斷後,之後的理解就很難被改變了,所謂第一印象,第一信息,就是這個心理現象的表現。
心理學家做過這樣的實驗,讓兩組不同的人去看相同的車禍畫面,是沒有聲音的畫面,然後分別提問了一個問題。
一組提問的是,你覺得這兩個車子碰到一起的時候車速是多少?另一組提問的是,你覺得這兩輛車撞在一起的時候車速是多少?
結果發現第一組人估計的車速,遠低於第二組。
這就是一個詞帶給人的認知偏差,我們太容易被一切信息所影響了。
這就是,我們的記憶會騙我們。
所以同一件事情,在孩子和父母眼裡可能完全是兩個版本的故事。
而影響人們理解和認知的往往就是那個關鍵的信息,這就是那個系住船隻的錨。
理解錨定效應後,父母不僅可以避免對孩子產生偏見,避免和孩子之間由於信息不對等造成的理解偏差,還可以幫助父母更好的引導孩子行為。
一、動作及語言影響
有實驗證明,人的動作對心理是可以產生影響的。
比如讓一個人寫下自己心中想到的人名字,寫的時候用不通的動作,一個是把手放在桌面上,手心向上,另一個動作是把手放在桌子下面,手心向下,結果發現手心向上的人,寫出來的都是讓自己感到幸福的人,而手心向下的人寫出來的名字則都所帶的感情都偏向負面。
心理學的很多領域,例如行為心理學,微表情心理學,都有通過動作和表情來判斷和影響人的心理的內容。
比如,抱住雙臂,這是一個防範動作,當爸爸媽媽這樣對著孩子指責的時候,往往會讓孩子感到有壓力,想反抗。而如果是經常給孩子擁抱,和孩子之間的身體距離非常近,則說明孩子和父母的關係非常親密,在安全距離非常近。
除了動作,語言,眼神,包括環境中一個物品,都能成為影響孩子和大人心理認知的因素。
所以我們會看到,不同的孩子性格會有巨大的差異,有的孩子樂觀,有的孩子消極,這與父母的引導脫不開關係。
就像杯子裡有半杯牛奶,有的媽媽會對孩子說,「哇,我們還有半杯牛奶呢!」有的媽媽卻說,「唉,我們只有半杯牛奶了。」
還有,房間中的一束鮮花,可以給人生機感和美感,而房間中掃在一邊沒有清走的垃圾,會讓孩子感覺生活將就,可以浪費。
二、參照物影響
錨定效應在賣貨上很常用,很多賣家會在顧客購買時先拿出昂貴很多的物品,把這個物品當做錨,然後推出他真正想賣的東西,顧客一對比,發現價格更低,質量更好,則購買率會大大提高。
帶娃也是一樣,有時候想要引導孩子主動去做一件事,可以實現給孩子一個參照物。比如和孩子商量一天可以玩兒多長時間手機,一開始「開價」30分鐘,孩子不同意的話,再增加到1個小時,這樣孩子會更認同,更容易滿足。
很多父母抱有一種這樣的教育觀念:在家裡讓孩子吃一些苦,這樣孩子到了外面抗挫折能力就會更強,也就是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有沒有用呢?適當的給孩子挫折,是有必要的,如果孩子之前的成長太過順遂,那他的期待值就會很高,遇到挫折後的心理落差也就越大。
之前一家人都無條件寵,但是這個參照系要求太高,所以在和他人相處的時候,就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
在《怪誕腦科學》這本書中,作者蓋瑞·馬庫斯提出了一個叫做「克魯機」的概念,人的大腦中有一個克魯機,它有著很多的認知缺陷,代表著大腦的不完美進化,我們需要不斷的改善我們大腦的機制。
在育兒過程中,父母和孩子的相互影響是深遠而廣泛的,在一起吃飯,一起做遊戲中,我們對孩子的看法,以及孩子對父母的認知,無時無刻不受環境及語言的影響而更新。
所以說,父母認識自己的大腦,能更好的掌控親子之間的相互影響,也能幫助孩子建立更好的認知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