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向東:中國的育種科技差距在哪裡
今天和未來的種植業增產越來越依靠良種的選育——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研究表明,未來國際糧食總產增長的20%依靠播種面積的增加,80%依賴於單產水平的提高,而單產增加的60%~80%又來源於良種的科技進步。 然而我國育種行業的整體水平與國外先進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解決「很多種子大量依賴國外」現狀是一個系統性問題,關係到政策導向、科技水平和企業實力等方面。
-
中國的育種科技差距在哪裡?
今天和未來的種植業增產越來越依靠良種的選育——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研究表明,未來國際糧食總產增長的20%依靠播種面積的增加,80%依賴於單產水平的提高,而單產增加的60%~80%又來源於良種的科技進步。然而我國育種行業的整體水平與國外先進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解決「很多種子大量依賴國外」現狀是一個系統性問題,關係到政策導向、科技水平和企業實力等方面。那麼,我國育種科技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主要在哪裡呢?
-
玉米育種三基礎
但獲得新材料,仍然按照經驗育種那一套舊的做法,效率仍然很低。國家玉米產業體系正引領企業和基層科研機構建立前育種研發體系和技術流程,通過示範,把理論、技術落實到種質基礎,使玉米育種不再走回頭路。懂不懂理論並不重要,體系在種質創新的實踐方面做出示範,企業照著做就可以了。多群論者不要把局部經驗和片面認識絕對化,把局部經驗當成理論去推廣。
-
中國誕生全球首張水稻全基因組育種晶片
中國中化集團公司下屬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聯合華中農業大學、北京大學近日共同研製出全球首張水稻全基因組育種晶片,將大幅提高種子真實性檢測準確性,有助提高育種效率,杜絕假種子危害。水稻基因晶片的成功研製,是中種公司聯合科研院所,打造商業化育種體系取得的突破之一。近年來,中種公司立項投資50多億元建設國家級種子生命科技中心,採用基因等高技術手段,依靠商業化育種模式,加快育種進程,培育優良農作物品種,保障國家種業和糧食安全。
-
圖文:中國西部航天育種基地演繹航天育種神話
圖文:中國西部航天育種基地演繹航天育種神話 2007年06月25日 01:08
-
他們與矽谷差距在哪裡
新華社記者 彭勇 葉前 田建川 李崢巍 何欣榮 陽娜 周琳 中國創新的版圖上正崛起越來越多的區域,他們實力超群,與美國矽谷的差距逐步縮小,有些地方正迎頭趕上。 北京海澱、上海張江、深圳南山是中國當前最出名的三大科技創新區域,誰能成為「中國矽谷」?三地的短板在哪裡?與美國矽谷相比,差距何在?
-
前沿 | 航天育種「上天入地」 助力「科技興蒙」
隨著試驗船的順利返回,科研人員也將對內蒙古自治區範圍內徵集的9家單位26個品種74份育種實驗搭載材料開展空間輻射生物學研究、空間誘變和航天育種研究,以航天技術優勢助力「科技興蒙」,促進科研成果在內蒙古的落地轉化。
-
嫦娥五號不僅「挖土」還要育種
【科技前沿】光明日報北京12月3日電(記者陳海波)嫦娥五號不僅要「挖土」,還承擔了不少科學實驗任務。記者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悉,嫦娥五號探測器搭載了該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以下簡稱蘭州牧藥所)的紫花苜蓿和燕麥種子,正在開展空間誘變實驗。這些種子承載著創新育種技術、拓寬遺傳資源的重任,旨在突破我國草產業發展「種」的「卡脖子」問題。
-
中國生物育種行業調查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2026年)
因此,生物育種技術是增強作物抵禦病蟲災害能力、確保糧食產量的有效途徑,是推動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和環境保護等的有效手段。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種業科技領域不斷發展,種業科技創新能力逐步提高,對種業發展的支撐保障能力開始逐步增強。
-
中國航天育種卅三載學術成果在穗發布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李靜、李宗澤、記者皮澤紅報導 11月10日,第三屆中國高科技產業化高峰會議的重要分論壇之一——航天育種2020論壇在廣州高新區舉行。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黨委書記、常務副理事長,航天育種產業創新聯盟理事長梁小虹表示,在廣州高新區發布的《中國航天育種發展報告(1987-2020)》是本行業藍皮書,是我國進一步規範和推動航天事業發展的創新性工作,「將會解決過去航天育種沒有體系、沒有資料、沒有規範這3個問題。」
-
【中國科學報】大豆分子設計育種重點實驗室:
作為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的一員,中科院大豆分子設計育種重點實驗室也是我國大豆研究的主要力量。日前,《中國科學報》記者對這一實驗室進行了採訪。 「以重點實驗室為平臺,整合和集中優勢資源開展大豆的分子設計育種理論與技術體系研究,不但能夠提升科學院在我國農業基礎研究領域的領先地位,而且能夠為國家解決大豆危機提供科技支撐。」大豆分子育種實驗室主任劉寶輝這樣表示。
-
科技部 林業局關於印發《主要林木育種科技創新規劃(2016-2025年...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文件精神,部署林業種業科技創新工作,加強主要樹種中長期育種和良種繁育等科研攻關及種業創新平臺建設,加快推進林木種業發展,科學技術部和國家林業局組織編制了《主要林木育種科技創新規劃》。全球已形成了以美國、中國、歐洲和澳洲為代表的4個世界林木育種研究中心,其中美國和中國的林木育種工作最為活躍。歐美等林業先進國家通過建立大學、科研院所和企業組成的各種林木育種聯盟或協作組織,形成了政府投資基礎性和公益性研究,企業投資種業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分工合理、配合密切的先進種業創新體系。國際上常規育種仍然是林木育種的有效手段。
-
中國的科技水平和美國差距有多大?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我們的基本內容。 科技又是分層次分級別的,對頂層科技的掌握往往標誌著一個國家真正的科技實力,畢竟以質取勝的科技和以量取勝的普通製造業還是兩碼事。別的行業我不敢多說,就聊一聊航天技術。說航天時代是僅次於陸權爭霸和航海時代之後的人類又一嶄新時代並不算誇張,在這個層面把航天水平作為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的代表也再恰當不過。
-
中美科技差距
科技又是分層次分級別的,對頂層科技的掌握往往標誌著一個國家真正的科技實力,畢竟以質取勝的科技和以量取勝的普通製造業還是兩碼事。別的行業我不敢多說,就聊一聊航天技術。說航天時代是僅次於陸權爭霸和航海時代之後的人類又一嶄新時代並不算誇張,在這個層面把航天水平作為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的代表也再恰當不過。在我看來,航天有五個標誌性的核心科技:1。
-
中國航天育種發展報告發布 創新聯盟迎14個新成員
光明網訊11月10日,第三屆中國高科技產業化高峰會議的重要分論壇之一——航天育種2020論壇在廣州高新區舉行。 論壇上,航天育種產業創新聯盟發布了《中國航天育種發展報告(1987-2020)》,該報告匯集專題科學研究學術報告和新品種選育及其推廣應用論述文章五十餘篇,是我國航天育種事業33年發展歷程的系統性學術總結成果。
-
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振東:「育種家的責任比天大」
近日,由本報和中國種子協會聯合舉辦的「2012-2017年度中國種業十大傑出人物」正式揭曉。為宣傳新時代種業先進人物的改革創新事跡,大力弘揚中國種業精神,從今日起,本報特開設「『2012-2017年度中國種業十大傑出人物』風採錄」專欄,敬請關注。
-
一文帶你釐清航天育種和轉基因育種
說到轉基因育種大家可能都不陌生,但提到航天育種,很多人可能就比較陌生,甚至有很多人把航天育種等同於轉基因育種,其實二者之間是有著本質區別的。今天就帶大家重新認識一下何為轉基因育種,何為航天育種,以及二者間的區別。
-
中國水稻遺傳育種歷程與展望
我國的水稻育種經歷了矮化育種、雜種優勢利用和綠色超級稻培育3次飛躍,其間伴隨矮化育種(第一次綠色革命)、三系雜交稻培育、二系雜交稻培育、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理想株型育種和綠色超級稻培育等6個重要歷程。育種目標從唯產量是舉到高抗、優質和高產並重,育種理念從高產優質逐步提升為「少投入,多產出,保護環境」。
-
科學網—聯合育種,讓肉牛「牛」起來
《中國科學報》注意到,今年的種公牛拍賣會上,競拍者紛紛關注GCBI這一專業性很強的指標,即「中國肉牛基因組選擇指數」。 目前基因組選擇已成為動物遺傳育種領域的研究熱點。這一評估指標的普及透露出中國肉牛育種界聯合創新的風向。 用科學指標判定種公牛質量 拍賣會上,《中國科學報》發現了一位熟悉的競拍者。
-
我分子設計育種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
分子模塊設計育種: 突破傳統育種技術的成功探索 中國幅員廣闊,水稻種植北至黑龍江、南至海南島,不同地區氣候、水資源、病蟲害等條件不同,需要培育不同的品種。例如,在黑龍江種植的水稻需要莖稈較粗彈性強的品種以增加抗倒伏能力,在長江中下遊地區種植的水稻或許需要更強的抗病蟲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