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央企新媒體策略使用的因素分析:卓越公共關係理論視角

2021-01-20 國際新聞界


(一)樣本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中央企業,是產權屬於國家、管理權直接歸屬於中央政府、由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行使出資人職責的國有企業 (陸俊華,2006),具體為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於2016年8月3日公布的《央企名錄》中的102家央企。研究者於2016年12月至2017年初將問捲髮放給所有央企的品牌管理、公共關係部門負責人(工作經驗均超過10年),其中60家央企參與了調研,即超過一半央企參與了研究,因此,樣本具備一定的代表性。


(二)因變量


新媒體使用頻率通過三個問題進行測量,分別是「我們經常使用微博、微信等社會化媒體與公眾溝通「、「我們為微博、微信等社會化媒體平臺的企業帳號維護投入了大量資源」、「我們會經常製作宣傳片、微電影在網絡傳播」(Cronbach's α = .89)。每道題使用7分制李克特量表測量。均值為15.1,標準差為3.5,最小值為4,最大值為21。


(三)自變量


自變量構成來自卓越公共關係理論所描述的卓越公共關係部門的特徵,包括戰略管理、與權力中心接近性、整合管理職能、雙向對等模式、公共關係人員專業化程度與外部合作。每道題均使用7分制李克特量表測量,分別加總形成六個指標。


戰略管理通過八個問題進行測量,包括「擁有明確的品牌口號」「企業上下明確統一了品牌標識」「針對不同利益相關方,策劃了明確的品牌形象定位」「針對當前時代的特點,更新了價值觀或價值理念體系」「每年都會制定年度品牌、公共關係戰略年度規劃」「每年都會制定年度品牌、公共關係活動年度主題」「大多數品牌、公共關係活動會嚴格圍繞年度主題策劃、開展」「制定了系統的危機傳播管理、輿情處置或突發事件應對預案」(Cronbach's α = .90)。均值為38.1,標準差為9.3,最小值為13,最大值為55。


與權力中心接近性通過五個問題進行測量,包括「高層領導對品牌、公共關係非常重視」「高層領導經常過問企業的品牌、公共關係工作」「公共關係、品牌部門資源、經費充足」「公共關係、品牌部門能夠直接向管理層匯報工作」「公共關係、品牌部門負責人能經常參與到公司重大決策制定」(Cronbach's α =.89)。均值為23.5,標準差為6.5,最小值為5,最大值為33。


整合管理職能通過五個問題進行測量,包括「公共關係、品牌管理權責清晰」「公共關係、品牌管理層級分明,架構合理」「現有公共關係、品牌管理體系有利於開展品牌活動」「開展品牌活動時,不同部門之間配合默契」「開展品牌活動時,業務部門能夠積極配合品牌部門」(Cronbach's α =.94)。均值為21.2,標準差為7.0,最小值為5,最大值為33。


雙向對等模式通過四個問題進行測量,包括「我們企業認為開展公共關係、品牌活動的目的在於加深企業和公眾之間的相互理解、相互認同」「我們企業的上下大多數人認為,除了影響受眾的態度和行為,公共關係、品牌活動的目的還在於改進企業政策與行為」「在公共關係、品牌活動中,我們企業認為普通公眾利益高於一切」「在公共關係、品牌活動中,我們企業會主動向公眾解釋我們制定政策與決策的原因」(Cronbach's α =.73)。均值為19.5,標準差為3.7,最小值為12,最大值為28。


公共關係人員專業化通過三個問題進行測量,包括「從事品牌、公共關係的人員大多擁有豐富的專業經驗」「從事品牌、公共關係的人員大多具有新聞傳播、營銷傳播、廣告或公共關係教育背景」「經常組織品牌、公共關係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參加專業培訓(例如學歷教育與短期培訓)」(Cronbach's α =.83)。均值為12.4,標準差為4.2,最小值為3,最大值為21。


外部合作通過五個問題進行測量,包括「對輿情、品牌形象會經常調研」「經常委託外部專家調研評估」「經常聘請研究機構、智庫、高校為自己的品牌管理工作提供建議、指導」「長期與企業內部專業傳播機構(例如企業內部的新聞中心、傳媒公司)合作開展品牌活動」「長期聘請外部專業傳播諮詢機構(例如公共關係、廣告公司)協助開展品牌活動」( Cronbach's α =.91)。均值為19.1,標準差為7.6,最小值為5,最大值為34。


(四)分析方法


首先,本研究利用描述統計呈現各個變量基本情況。其次,利用相關分析探究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的關係。最後,利用多元回歸分析研究哪些因素影響央企的新媒體使用。


相關焦點

  • 網際網路時代公共關係的新挑戰與應對策略分析
    關注網際網路時代的公共關係實踐,意義也在於此。  一、新的挑戰  傳統的公關傳播手段,局限於舉行新聞發布會,組織媒體參觀工廠或研發中心,組織高層專訪、維護日常媒體關係等,手法相對來說比較單一。另外,一些傳統媒體的記者也會就某個廠商的負面話題建專題網站,然後將專題連結在記者群中擴散,引起輿論熱點。這就給公關人員帶來新的挑戰。公關人員處理相關事件時,需要很小心謹慎地應對。  ⒋需要隨時關注新技術和新應用  在網際網路時代,新技術和新應用層出不窮。公關人員必須隨時予以關注,否則很快將被時代淘汰。
  • 使用與滿足視角下微信公眾號傳播影響力的影響因素研究——以清華...
    下面,我們將對研究變量進行梳理: 4.1變量控制 根據上一部分對文獻理論視角的梳理,我們將根據使用滿足理論的兩個方面,即使用需求和信息滿足作為此項研究的自變量,將公眾號的傳播影響力即使用者的效用(utility)評判作為因變量。
  • 第二屆「香港公共關係獎2014」卓越得獎者誕生
    第二屆香港公共關係獎(2014)分為公關案例獎項及個人獎項兩大類別,設立多個獎項,表揚業內傑出公關案例及優秀從業員。第二屆香港公共關係獎(2014)籌委會主席陳祖澤博士說:「得獎者為公關專業及較佳實踐樹立了良好典範。我熱切期望香港公共關係獎繼續成為香港公共關係專業人員協會及業界的盛事,並為業界分享較佳實踐,提供一個寶貴的平臺。」
  • 陽光公關:中國公共關係的未來展望
    在這種背景下,公關研究者必須要為中國公共關係行業的健康發展,乃至為「公關的公關」,做出自己的努力,必須要回答格魯尼格在卓越研究中面臨的同樣問題:最好的公共關係實踐應該是怎樣的?卓越公共關係的標準是什麼?公共關係怎樣、為什麼以及在何種程度上影響到組織目標的達成?對這些根本性問題的正確回答,是引領未來中國公共關係行業健康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任務。
  • 基於社會化媒體的品牌認同及其影響因素
    而根據Underwood(2001)的觀點,品牌認同能夠影響消費行為。隨著自媒體的發展,用戶自主能力漸強,企業的營銷策略正偏向「消費者主導」,若能通過實證研究對社會化媒體影響用戶品牌認同的方式和程度進行探討,就可以有針對性地指導企業開展社會化媒體營銷。 本研究嘗試更新已有的品牌認同理論模型,結合社會化媒體,探究個體做出行為之前的感知和態度在形成品牌認同中的作用。
  • 何穎:新公共管理理論方法論評析
    但是也必須指出在新公共管理方法中所體現的這些價值因素更多是實現經濟性行政價值的附屬品,追求效率等工具性價值始終處於「優先」地位,這致使新公共管理所採用的方法均是圍繞「效率」這一核心經濟目標而進行選擇的,從而使得新公共管理方法更多地注重了公共行政的功能性價值,而缺少多維的、倫理的視角對公共行政進行審視,因而表現為單一的線性的工具理性思維方式。
  • 普勒簡述「卓越公關理論」
    「卓越公關理論」由美國著名公關學者詹姆斯·格魯尼格教授等人提出(格魯尼格教授是公共關係管理學派的代表人物),認為卓越公關至少有兩項功能:在行動層面,幫助組織與其戰略性公眾或核心利益相關者達成預設的行動目標;在關係層面,幫助組織建立與戰略性公眾之間持久、穩定的良好合作關係。
  • MPA資訊:共生理論及其在公共管理學科的適用性研究
    基於共生理論來界定和分析社會組織與其他社會主體之間的關係,尤其是與政府之間的關係實現了研究視角的轉型——由宏觀的國家與社會關係視角到中觀甚至是微觀層面的組織之間視角的轉變。共生理論相對於其他解釋模式而言對社會組織與政府之間的關係具有更強的解釋力,其可以囊括社會組織與政府關係的主要範疇,清晰地揭示兩者關係發展的歷史、現狀以及未來的走向。
  • 危機傳播中公關與法務的衝突:理論述評與實踐考察
    薛可,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教授。在危機傳播管理這個公共關係的重點領域,法務履行公關傳播管理職能的現象在實踐中日益突出,相關研究卻還較為缺乏。本研究從職能侵佔和公關倫理的角度,對危機傳播中公關與法務的衝突進行了理論述評,探討了法務對公關職能侵佔的特點、倫理價值下公關實現管理角色的必要性以及組織卓越度對二者衝突的影響。
  • 紮根理論方法與國內公共管理研究
    誠如該文回顧指出的,紮根理論方法在國內公共管理研究中的使用尚待加強,故釐清相關基本問題、形成對其更為系統和全面的認識正當其時,這也是本文目的所在。由於在特定領域引入一種新方法主要緣於藉此能改進該領域研究或能克服其中一些既有困難,就紮根理論方法之於國內公共管理研究而言亦如此,故本文先闡明國內公共管理研究為何存在對紮根理論方法的需求。
  • 陽光公關:中國公共關係的未來展望【2】
    公眾性是公共關係的對象屬性。所有的公共關係活動都必須遵循「公眾必須被告知」和「投公眾所好」的原則來展開,這在東西方文化中可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從中國的「熟人社會」到西方的」陌生人社會」、從「私人攻關」到「公眾公關」,從「組織利益的代言人」到「公眾利益的代言人」正是現代公共關係帶給我們的新思維新觀念。
  • 網課:卓越公共關係專業人才是怎樣練成的?
    9月15日下午,應浙江傳媒學院周朝霞老師邀請,為公共關係專業大三同學開講《卓越公共關係人才是怎樣練成的?》網課。
  • 睿符品牌傳播集團斬獲第十五屆中國最佳公共關係案例大賽五座大獎
    剛剛結束的2019年中國公關嘉年華暨第十五屆中國最佳公共關係案例大賽的獲獎企業和案例,代表了整個行業的最優成績和最新成果,可以帶給我們答案和啟示。中國最佳公共關係案例大賽是公關行業的「奧斯卡」,營銷傳播界的「華山論劍」,以權威評選和優質案例推薦共享,極大地提升了行業整體的專業技術和服務水平。
  • 為何中國的建築多短命:建築使用壽命影響因素分析
    分析我國建築使用與建築被過早拆除的原因,探析我國城市建築使用壽命的真實現狀,是建築拆除決策機制構建和決策目標建立的基礎。同時,定量分析我國建築使用壽命的關鍵影響因素,明確我國城市建築被過早拆除的原因,是建立建築拆除決策評價指標體系的現實基礎和依據。
  • 2020年自考《公共關係案例》真題練習題
    點擊進入:自考報名有疑問、不知道如何選擇主考院校及專業、自考當地政策不了解,點擊立即報考諮詢》》   2020年自考《公共關係案例》真題練習題一、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6小題,每小題3分,共18分)1.跨國公共關係2.廣義的組織3.行動公眾4.內部公共關係5
  • 2018中國公共關係發展大會在北京舉行
    2018年12月8日,在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際,中國公共關係協會主辦的「2018中國公共關係發展大會」在北京舉行。本屆大會的主題是:「新時代、新作為:中國公共關係的全球實踐。」要加快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公共關係的理論體系,深入拓展中國公共關係的全球實踐,要圍繞中心,要突出核心,要把握重心,全力打造可持續推進、多方位聯動的公共關係大格局。要強化戰略意識,要積極主動作為,要匯聚形成合力。著力提升開展公共關係事務的傳播力和話語權,必須加強對外話語體系建設,必須創新對外話語表達方式。
  • ...我國媒體對一家國際環保組織「媒體身份」建構的描述性分析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本文將以我國媒體如何報導「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為案例,採用「媒體身份」(media standing)這個政治社會學的理論概念,來經驗地呈現並解讀我國媒體如何發揮其「地位授予」的功能,以及影響與「綠色和平」類似的國際非政府組織在中國公共話語中可能的作用。
  • 想像力、知識使命與中國公共管理學的理論創新
    總體上,中國公共管理研究的理論主題、分析框架以及研究方法等都受到英美公共管理學流派的深厚影響,呈現出較為明顯的拿來主義和範式借用傾向。這種狀態將弱化公共管理學在「知識生產上的立法能力」[2],進而難以承擔起以自身邏輯來講述自身故事的歷史使命。  進一步講,中國公共管理學界在諸多事關中國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的深層次問題上未曾達成共識。
  • 突發事件中主流媒體輿論引導的微信話語分析
    本文運用話語分析的方法研究主流媒體對輿論的引導,意在形成對重大突發事件輿情引導的話語策略與價值偏好的進一步認知;而以更加微觀、深入的話語分析補充輿論研究則是本文的理論價值所在。Gee將語言視作設計與建構事務的工具從而用「七項建構任務(seven building tasks)」來對使用中的語言進行分析[9];Van Dijk所說的文本視角和語境視角既提供了研究視角也同時闡明了話語分析的目的[10];霍爾的編碼-解碼理論成為分析文本與受眾間對抗與協商的利器;一批華人學者則沿襲W.Gamson等的「詮釋包(interpretive package)」理論用以探究公共議題中的媒介話語
  • 社交媒體平臺的開放性強度對用戶使用行為的影響
    2、文獻綜述     結合國內外文獻、學術專著,本研究希望通過對社交媒體及私密社交的概念定義、對高校分類方法的探討、對受眾媒介選擇影響因素和動機及使用深度的分析,釐清前人研究的缺陷和空白。     除此之外,國內有學者從信息科學領域、情報學視角和傳播學領域對社交媒體的定義進行了總結:在信息科學領域,研究者使用該概念對由社會性網絡服務帶來的新型網絡信息交流空間進行集合性表述;從情報學視角來看,是個體信息空間與公共信息空間互涉的產物;在傳播學領域,則始於對博客這種「自媒體」現象的觀察與思考(王曉光,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