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仍飛:人體能源物質是怎樣利用的? (轉載)

2020-09-04 張德禮教授北醫研究員

史仍飛:人體能源物質是怎樣利用的? (轉載)

2020-8-31 22:16 |系統分類:科普集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74215-1248718.html



人體能源物質是怎樣利用的?

史仍飛/文

今天我們關注運動、營養、減肥和健康時,總是躲不開的關鍵詞是能量(卡路裡)。能量對於我們是那麼重要,可又是那麼遙遠。遙遠的是不知道人體各器官是如何儲存和消耗能源物質?不知道在運動時,是先利用糖,還是脂肪作為燃料。嗯,這也不能怪我們,畢竟生物細胞已經存在幾十億歲了,而我們的科學認知才只有有限的年月,甚至可以忽略。

人同其它機動車輛一樣,只要工作就要消耗能源物質;人又不同於機動車,所需的能源不是單一的品種,而是從每天的不同食物中汲取裡面的糖、脂肪、蛋白質等能源物質,然後由這些能源物質再轉變合成ATP(三磷酸腺苷),從而滿足一切生理活動的需要。

人體能源物質如何儲存的?

人體生命過程所需要的能量主要來自每天所吃的食物,經過一系列的代謝儲存在人體內滿足生命活動的需要。分別是磷酸肌酸、糖原、脂肪、胺基酸等能源物質。其中磷酸肌酸主要儲存在肌細胞中,相對含量很少,僅能維持極短的時間。儲存量相對較多的是糖,主要以肌糖原、肝糖原的形式,包括循環系統中的葡萄糖 ,合計在一起也只有500g左右。就是這部分儲存的糖對於我們的健康非常重要,它是最有效的能源物質,缺氧的時間咱們可以利用它供能,在有氧的時間我們也可以利用它提供能量。唯一不利的是儲量仍不是太多,這可能造物主就是這樣設計的。就像磷酸肌酸一樣,若儲存多了就會增加肌肉質量;當積累較多的糖原時,機體會進一步集聚更多的水分,最終都會導致體重的增加,不利於運動的速度等素質。

儲存最多的能源物質是脂肪,主要分布於皮下脂肪組織、內臟周圍,脂肪儲存的多寡受個體遺傳、生活方式、體力活動、膳食營養等因素的影響。但脂肪只能在有氧情況下提供能量。

蛋白質可以提供能量,但人體內並沒有多餘的以能源物質形式儲存的蛋白質。



卡路裡究竟是何物?

卡路裡(calorie),簡稱卡,縮寫為cal,由英文音譯而來,是一種熱量單位。其定義為在1個大氣壓下,將1克水提升1攝氏度所需要的熱量;卡路裡被廣泛使用在營養計量和健身手冊上,國際標準的能量單位是焦耳(joule)。

關於能量及能源物質,我們大眾最熟悉的概念就是卡路裡。能源物質糖、脂肪、蛋白質在氧化分解生成的能量(卡路裡),其中一部分能量在體內轉變成高能化合物三磷酸腺苷(ATP),是生物釋放,儲存和利用能量的媒介,是生物界直接的供能物質;另一部分能量以熱量的形式散失(維持體溫、或是通過不同途徑散失掉,如汗液)。如果這部分不做功的能量能用於轉化成電能該多好呀,比如發明一個人體生化充電電池之類,其價值可能是不可估量的。



不同生活狀況下能量是如何利用的?

安靜狀態下,人類進化到今天,機體主要是以有氧代謝的方式提供能量,但由於不同器官及功能的適應,有些組織細胞仍然通過無氧代謝方式維持供能,比如紅細胞。

不同器官利用的能源物質略有差異。正常情況下,人體大腦佔基礎代謝率的20%;這一代謝系統幾乎完全依賴葡萄糖的有氧代謝,但在飢餓缺糖的情況下,也會利用脂肪酸代謝的酮體作能源物質。而心臟優先燃燒脂肪酸、乳酸和葡萄糖,甚至可以利用一些胺基酸。

哺乳動物快肌纖維主要以葡萄糖(或糖原)為能源物質,以無氧糖酵解供能,有氧氧化代謝率相對較低;相反,氧化型慢肌纖維則優先代謝脂肪酸,但也可以利用葡萄糖。

運動狀況下,機體的代謝圍繞骨骼肌的供能產生適應性變化,此階段代謝率根據運動負荷的可提高至20倍左右,而消化系統及內臟器官代謝率也會相對下降。下表數據為劇烈運動與安靜狀態下,不同器官相對氧消耗率。

作為主要能源物質的糖和脂肪能用多久?

糖原似乎是高強度有氧運動的最佳燃料,但由於儲量有限,這一過程的持續時間也有限,研究認為體內的肌糖原只能滿足高強度有氧運動的時間為20~30分鐘,理論上體內的糖可滿足有氧運動1.5小時左右;而脂肪作為能源物質,還沒有發現運動中脂肪被消耗殆盡的情況,也就是說可以持續無限長的時間(在脂肪沒有耗盡之前,人可能早已經因為脫水、體溫升高等因素而力竭了)。

而在持續兩到三個小時或更長時間的運動中,如何調節糖和脂肪的供能比例,對於提高運動能力尤其重要。比如馬拉松比賽項目。

如何知曉機體供能的物質來源,需要了解一個概念,呼吸商(指生物體在同一時間內,釋放二氧化碳與吸收氧氣的體積之比)。對於運動中利用能源物質有重要的意義,當糖分解時,呼吸商為1,當脂肪分解時,呼吸商為0.7。如何最大程度提高成績,就要充分利用糖原,並調動脂肪的供能。當呼吸商(RQ)值約為0.9,表明約65%的O2消耗是由糖原氧化引起的,而其餘的主要是脂肪酸代謝。事實上,這一比率可能會隨著運動時間的延長而不斷下降,表明有氧工作時間越長,脂肪代謝對整體能量生產的貢獻就越大。

肌肉選擇何種能源物質,主要依賴於機體的供氧情況,當氧供應充足時,骨骼肌(慢肌)主要利用脂肪酸提供能量,而氧相對缺乏時,糖利用會增加。在運動減脂的過程中,機體不是先把糖消耗完,再利用脂肪的,而是看不同器官的代謝特點,以及相對的供氧情況。

在前述也講到,人體的細胞比我們人本身要聰明的多,它知道該如何更經濟地選擇能源物質,也會隨著我們機體運動能力的改善而調整能源物質的利用。 如當身體熟悉了一種運動,便會適應,運動所需的體能消耗也會逐漸減少。這樣的情況下,消耗少了減肥效果自然降低。經常轉換運動類型,可避免身體因習慣而「偷懶」,以達到最佳的運動效果。



在減肥面前,我們還有希望嗎?

現今的生活中,食品工業化仍在無限的擴張,獲取高熱能的食物比以往任何年代都容易的多;另一方面,高科技、人工智慧等在持續性剝奪我們的體力活動。更為天真的是,我們總是高估了運動中的能量消耗,而低估了食物中的卡路裡。

今天想抗拒舌尖上的美食、饕餮大餐的誘惑並不那麼容易,還有普遍少動、靜態的工作生活方式又讓肥胖問題雪上加霜。

主要參考文獻

1. PETER W. HOCHACHKA,GEORGE N. SOMERO. Biochemical Adapta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rinceton, New Jersey 1984.

2. 史仍飛,孫鵬,馮鈺主編,人體代謝與運動營養[M] 人民體育出版社,北京,2018.


相關焦點

  • 人類歷史也是能源利用史
    不是總說能源不夠用嗎,怎麼石油會跌成了白菜價?現在來讀讀理察·羅茲的《能源傳:一部人類生存危機史》,可謂恰逢其時。  羅茲的人生經歷非常勵志:母親在他出生後第二年自殺身亡。父親再婚後,因受到繼母虐待,他和哥哥被收養所收留。
  • 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奇蹟年」,又獲諾獎! (轉載)
    (轉載)個人分類:雜感|系統分類:科研筆記(本人的演繹表述)。可以說,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是他繼1905年「奇蹟年」之後的 第二個「奇蹟年」。那麼,老愛是怎樣提出廣義相對論的呢?且聽本人來「演繹」這個科學史最輝煌的故事。
  • 量子衛星的驚人背景,看完我的認知徹底坍塌了(轉載)
    量子衛星的驚人背景,看完我的認知徹底坍塌了(轉載)熱點資訊大事件 06-21 10:49(三)量子糾纏1、現代科學發現,對物質的研究,在進入分子、原子、量子等微觀級別後,意外非常大。出現了超導體、納米級、石墨烯等革命性的材料,出現從分子水平治癒癌症的奇蹟。而最神奇的是——量子糾纏。
  • 纖維素能不能作為能源物質?
    現說明如下:(1)植物:纖維素是組成細胞壁的主要成分。在植物體內是作為結構物質的,不能作為能源物質。已知除真菌外(主要是野生的麴黴、青黴、木黴屬),只有纖維素分解菌及少數軟體動物能分解它。》對於人體來說,纖維是不是人體的能源物質,也不是結構物質。
  • (轉載)董並生:歐洲科學的中國源頭
    直到一八四一年,卡洛·普羅米(Carlo Promis)利用薩盧佐(Saluzzo)擁有的那份抄本,第一次發表了該論文[11]後,學者才獲得對於法蘭西斯柯·迪喬治·馬汀尼之作品相當準確的描述。……薩盧佐抄本(上引)和羅倫佐抄本(就是李奧納多·達文西擁有的那份)雖然出自同一人之手,包含的圖畫也幾乎相同,但是長久以來都不歸屬於同一作者(法蘭西斯柯·迪喬治),因而造成更深的混淆。
  • 反物質產生的能量是核聚變的50倍,人類能否利用這個能源?
    引言:面對浩瀚的宇宙,人類顯得渺小和無助,即使人類已經能夠登陸月球和探索其他的行星,但是要飛出太陽系還要漫長的時間。那麼怎樣才能將人造飛行器的速度提上去呢?或許反物質可以,因為它的產能比核聚變要高50倍。
  • 那些年,蘇聯對金星探測的狂熱史(七)
    著陸器在下降過程中繼續傳輸數據,最後在50公裡(是的,50公裡 )的高度上鬆開降落傘,自由降落到地面。金星9號最終於5:13在北緯31.01°,東經291.64°的金星表面著陸。它處在被稱為β區的高地東北部,比行星定義的「海平面」高出約2500米。登陸器立即開始利用其各種儀器進行測量,並將測量結果傳送給頭頂遠處的軌道飛行器。
  • 量子計算機首次成功模擬化學反應(轉載)
    量子計算機首次成功模擬化學反應(轉載)作者:劉霞 來源:科技日報 發布時間:2020/9/1 10:17:49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9/444919.shtm
  • 關於反物質的十件事:人體也會釋放反物質—新聞—科學網
    不過,迄今為止,費米實驗室的萬億電子伏特加速器(Tevatron)製造出的所有反質子加在一起只有15納克(十億分之一克);而CERN製造的所有反質子加起來僅為1納克;德國的電子同步加速器(DESY)製造的正電子加起來大約2納克。即便所有這些反物質一次全部湮滅,它們產生的能量還不足以燒開一杯水。
  • 徐鑫:金庸武功的科研屬性(轉載)
    徐鑫:金庸武功的科研屬性(轉載)2020-9-1 11:43 |個人分類:科普|系統分類:科普集錦文/徐鑫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76720-1248800.html
  • 反物質可以用作能源嗎?
    在電影《天使與魔鬼(2009)》中,主題是科學與宗教之間的衝突,其中有一個場景使用「反物質」作為炸彈威脅著人們。此外,在著名的科幻小說系列《星際迷航》中,出現了配備了利用物質和反物質反應的超發光引擎的太空戰艦。反物質這個名字是一個非常超自然或神秘的物體,但它是一個已經被清楚地識別出的物理物體。了解反物質的實質以及使用潛力也將是有意義的。
  • 反物質可以用作能源嗎?
    在電影《天使與魔鬼(2009)》中,主題是科學與宗教之間的衝突,其中有一個場景使用「反物質」作為炸彈威脅著人們。此外,在著名的科幻小說系列《星際迷航》中,出現了配備了利用物質和反物質反應的超發光引擎的太空戰艦。
  • 怎樣才能讓太空飛行器飛得更遠?
    怎樣才能讓太空飛行器飛得更遠? 2018年07月09日 10:03作者:科普中國網編輯:網絡 怎樣才能讓太空飛行器飛得更遠?
  • 關於反物質的十件事:人體也會釋放反物質
    比如,正電子(電子的反物質)和一個反質子可以構成一個反氫原子。除此之外,反物質還有很多令我們驚嘆的特徵,美國費米國家實驗室和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SLAC)聯合創辦的《對稱》雜誌網站,列出了我們可能不知道的關於反物質的十件事。1928年,狄拉克預言了電子的反粒子——正電子的存在。
  • 我的物質基理(20)——反物質
    反物質是此前的認識中因物質的定義出現了嚴重問題才產生出來的不倫不類的物理概念。正物質是物質、反物質也應該是物質,何反之有?所謂的反實質上就是電性上的反。有人人認為中性物質之反不是電性反的問題,我只能說這種認識至少對「中性」物質的認識嚴重不足,宏觀層次上由於觀測能力所限產生了「中性」這樣的認識,當逐漸深入微觀層次後,原來的所謂「中性」物質都被發現是由兩性更細微的物質組成了。一般物體、分子、原子、中子、中微子肯定不會是例外。  正電子與負電子互為反物質、正質子與負質子互為反物質,中子與反中子又因何而反呢?
  • 萬物都在「閃閃發光」——利用無線電波看星星(下篇)
    利用無線電波觀察到的天體到底是怎麼樣的呢?我們能觀測到些什麼呢?那就讓我們帶著問題繼續往下探索吧。)、ALAM望遠鏡拍攝的獵戶座KL天體(Orion BN-KL Object)(右)Credit: 國立天文臺獵戶座大星雲是一個距離地球有1400光年的巨大星雲。
  • 《宇宙的秘密全部揭開(二)》
    但太陽的整體比重是1.3,比木材的比重大,比人體的比重大,比海水的比重大,那是因為,在它龐大的氣體球裡面,存在著比重超級大的熔巖,類似於固體核。   這個固體核的存在是物理學想不到的,可是這個固體核比地球要大得多,相當於在地球的上空大約60萬公裡的外太空的位置上,發生著核聚變,因為此時地球距離這個核聚變比較近,物質呈熔融狀態。
  • 常樸子:物質湮滅原理(一)
    物質湮滅原理題記:物質和反物質碰撞之所以會湮滅,是因為物質的膨脹空間量小於反物質的引力收縮能,因而使粒子瞬間坍縮成一個奇點,在宇宙真空能量的振動下爆炸,化做一抹宇宙原初S塵埃。別被這個題目唬住了,其實我要講的只不過是一出物質相互毀滅的故事,故事大約以七個單節組成,它們是:回顧反物質,複述差異相對論單子論和場粒子,物質的剩餘價值形式,粒子中的有無關係和時間性,真空能量振動,宇宙用自己的方法阻止無能發生。一、回顧反物質反物質是一種假想的物質形式。在粒子物理學裡,反物質是反粒子概念的延伸,反物質是由反粒子構成的。
  • 常見化學物質全氟烷基化合物可影響人體膽固醇水平
    美國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在食品包裝材料、紙張和紡織品中常用的一類被稱作全氟烷基化合物的化學物質會影響人體血液中膽固醇水平。
  • (轉載)
    (轉載)760萬元),比2019年增加100萬瑞典克朗。利用這些技術,研究人員可以極其精確地改變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這項技術對生命科學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正在為新的癌症療法做出貢獻,並可能使治癒遺傳疾病的夢想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