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氣溫漸高,海拔500多米的順昌縣高陽鄉南亨村,仍是涼風習習,一片片葡萄大棚點綴在綠水青山間,貧困戶謝成元正在自家的葡萄園裡忙著拉鐵線,為葡萄藤「牽線搭橋」。「去年雨水太多,小苗種植沒有成功,今年,改種大苗,你看,現在已經長花掛果了。」葡萄樹旁,謝成元高興地介紹著自家葡萄的長勢。
謝成元一家3口,父親臥病在床,母親年老體弱,靠著在外務工和黨委政府的幫扶,2017年順利脫貧。去年,為了照顧年老的父母,謝成元決定回到村裡種植葡萄。
近年來,在高陽鄉黨委政府的推廣宣傳下,南亨村的「南亨葡萄」以烏黑肉脆、果粉厚、不掉粒且含糖量高,廣受消費者青睞,名聲在外。鎮村扶貧幹部聽說他要回鄉種植葡萄,都十分支持。
缺少經驗,村裡給他對接了種植經驗豐富的村幹部謝友興,從買苗、搭棚到鬆土、施肥、藤枝管理等葡萄種植全過程,提供技術指導,並為他安排參加2次雨露計劃培訓。缺少資金,鄉扶貧辦的工作人員為他申請各類產業扶貧資金1.5萬元,還幫他辦理小額貼息貸款2萬元,購買大棚物料、葡萄苗等。
「我沒有種過葡萄,也沒有資金,但政府和幫扶幹部幫助解決了這兩大難題,我也沒了後顧之憂,我相信我也會搭著『南亨葡萄』『順風車』,過上好日子。」謝成元坦言。
「南亨葡萄」成了謝成元邁向新生活的「敲門磚」。同是高陽鄉的振科村貧困戶李良旺則靠著種植檳榔芋順利挪窮窩、換窮業、斷窮根。
「去年種植80畝,今年擴大到140畝,按照去年的價格,預計收入20多萬元。」靠著政府的幫扶和自己勤勞的雙手,李良旺已成了檳榔芋種植能手,還帶動2戶貧困戶在他的芋田務農,一年工資收入1萬多元。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高陽鄉是典型的農業鄉鎮,為幫助貧困戶找到適合的產業發展之路,走上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我們依託本地豐富的毛竹、杉木資源,得天獨厚的葡萄、楊梅、錐慄等特色農業優勢,助力貧困戶發展特色農業產業。」高陽鄉分管扶貧工作的副鄉長李梅介紹。
據了解,今年以來,高陽鄉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抓住特色種植優勢,已累計為196戶貧困戶發放產業幫扶資金43.74萬元。
(文章來源:閩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