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大《Acta Mater》揭示析出相周圍應變場在點蝕萌生的作用!

2021-01-08 騰訊網

奧氏體-鐵素體雙相不鏽鋼擁有良好的力學性能、焊接性能和耐腐蝕性能,在能源和化工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其中,Fe20Cr9Ni雙相不鏽鋼(也稱Z3CN20.09M雙相不鏽鋼,以下簡稱Fe20Cr9Ni DSS)作為核電站一迴路主管道材料被廣泛的應用於壓水堆核電站中。但是在其服役溫度(280~320℃)長時間服役,會造成熱老化脆化現象,導致衝擊功迅速下降,同時也會惡化Fe20Cr9NiDSS的耐腐蝕性能,尤其是耐點蝕性能。

力學性能和耐腐蝕性能的惡化主要是由於Fe20Cr9NiDSS中的鐵素體發生了調幅分解和G相的析出,形成富Fe的α相、富Cr的α』相和富Si的G相。由於α相、α』相和G相的尺寸很小(通常不超過10nm),很難單獨研究Fe的α相和G相在點蝕萌生中的作用,所以通常認為Fe的α相是導致熱老化狀態的雙相不鏽鋼的耐點蝕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但是G相在點蝕萌生中作用往往被忽略。

近日,北京科技大學與中科院瀋陽金屬所的研究人員採用TEM準原位的方法觀察到了熱老化狀態下Fe20Cr9Ni DSS(以下簡稱Fe20Cr9Ni DSS熱老化試樣)的納米級別點蝕坑確切的萌生位置,並結合3DAPT分析技術和幾何相位分析(GPA)技術分析了成分分布特徵和應變場分布特徵,揭示了界面應變場在點蝕萌生中的作用。相關論文以「Evaluation of pitting corrosion in duplex stainless steel Fe20Cr9Ni for nuclear power application」為題,發表在金屬材料領域頂級期刊Acta Materialia上。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actamat.2020.07.046

研究人員發現納米尺度的點蝕坑僅在G相與鐵素體基體的界面處萌生,而調幅分解區域(α相和α』相)不存在納米級別的點蝕坑。研究人員採用3DAPT技術分析了Fe20Cr9Ni DSS熱老化試樣中鐵素體內的成分分布,發現調幅分解區域內α相和α』相的Cr元素濃度差高達60 at%,但是點蝕坑並沒有在α相處萌生。由納米級別點蝕坑的萌生位置和3DAPT成分分析結果可知,Cr元素的偏聚並不是引起Fe20Cr9Ni DSS熱老化試樣點蝕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

圖1 點蝕坑僅在G相與鐵素體基體界面處萌生

圖2 3DAPT結果分析(α相和α』相成分分布)

將Fe20Cr9NiDSS熱老化試樣經過550℃保溫1h處理,可以使熱老化試樣中的調幅分解組織(α相和α』相)發生回溶,Fe、Cr元素在鐵素體基體中均勻分布,即α相和α』相消失,只保留G相。通過電化學極化測試,原始試樣的點蝕電位為418.9mVSCE,熱老化試樣的點蝕電位為132.8mVSCE,熱老化+退火試樣的點蝕電位為199.2 mVSCE,退火後點蝕電位僅發生了有限回復,可知α相對點蝕性能的影響不佔主要作用。

圖3 退火前後熱老化試樣中元素分布

通過對熱老化試樣和熱老化+退火試樣中的G相與鐵素體基體界面處的應變場和應變能進行分析,發現G相與鐵素體基體界面處分布著較大梯度的應變場,儲存較高能量的應變能。

圖4 未熱老化試樣中應變場分布

圖5退火前後熱老化試樣中G相界面處的應變場分布

圖6 界面應變能分布

處於界面處的原子具有較高的活性,在侵蝕性溶液中界面處的原子很容易與溶液發生反應,形成納米尺度的點蝕坑,明顯惡化熱老化試樣的耐點蝕性能。

圖7 應變場誘發點蝕萌生示意圖

本研究由北京科技大學鋼鐵共性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北京科技大學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與中科院瀋陽金屬所瀋陽材料國家研究中心聯合完成。通過本研究,擴展了納米析出相對不鏽鋼點蝕萌生機理的認識,對以後不鏽鋼以及其他耐蝕合金的開發由重要指導作用。(文:自我標榜)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北科大發表《ACTA》:揭示析出相在不鏽鋼點蝕過程中的作用機理
    導讀:在長時間的服役過程中,奧氏體-鐵素體雙相不鏽鋼Fe20Cr9Ni通常在280至320℃的服役溫度範圍內發生調幅分解,從而導致抗點蝕性能的降低。本文發現導致調幅分解後雙相不鏽鋼Fe20Cr9Ni的抗點蝕性下降中約76.8%歸因於G相,而富鐵的α相則佔約23.2%。在本次研究中,採用合適的熱時效處理以獲得更大尺寸的G相以便於研究該相在腐蝕過程中的作用。
  • 《Acta Mater》鋁鎂合金中納米尺度β析出相的演變
    但是,在中等至低溫下在晶界處容易形成β相(Al3Mg2),因此5xxx系列鋁合金易于敏化(sensitization)。敏化是指高溫時效導致在晶界形成有害的第二相,這會引起晶間腐蝕並降低機械性能。儘管人們將很多注意力放在了β上,但前體相β'和β''的作用仍不清楚,它們是否存在或代替β-平衡相,可能會大大改變這些合金的敏化方式。
  • 《Acta Mater》中南大學杜勇團隊鋁合金析出強化領域重要進展!
    研究鋁合金在時效熱處理過程中析出的強化相的結構,是設計合金成分、調控析出相類型從而提升鋁合金力學性能的基礎。由於鋁合金中的亞穩納米析出相在透射電鏡的高能電子束下的結構穩定性低,制約了對其結構的原子尺度表徵。
  • 北科大《Acta Materialia》重要發現:原子尺度揭示鋼的抗氫脆根源!
    材料類綜合、全面、專業的微信平臺  導讀:高強鋼的氫脆是限制其工業應用的重要瓶頸,而碳化鈮(NbC)納米析出相在提升強度的同時也能提高抗氫脆性能
  • 哈工大等《Acta Mater》一種新設計:G相強化鐵合金!
    近日,來自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和我國哈爾濱工業大學的一項聯合最新研究成果,利用密度泛函理論(DFT)方法計算並模擬了式X6M16Si7的G相析出相,其中X為Cr、Hf、Mn、Mo、Nb、Ta、Ti、V、W和Zr,M為Fe或Ni。經過大量理論計算和實驗相結合,設計出了一種新的鐵合金成分FebalCr9Ni4Si2 (Mn0.6Zr0.4)1.2at.%。
  • 北科大《Acta》強度和韌性提高一個數量級!新型雙相合金
    導讀:低熱膨脹合金由於其在熱衝擊下的尺寸穩定性,在高精度儀器設備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然而,低熱膨脹率通常會導致其機械性能差、脆性低、抗斷裂能力低,這是其作為功能材料應用的瓶頸。本文開發了一種新型的Er-Fe-V-Mo金屬間化合物雙相合金,在硬金屬間質基體中析出一個具有大磁體積效應的韌性相,從而實現了優異的結構和功能完整性。
  • 釩在鋼中的析出強化作用
    析出強化是微合金化元素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根據Ashby-Orowan模型,第二相析出強化作用取決於第二相顆粒的體積分數和尺寸大小。第二相顆粒尺寸越小,其析出強化效果越強。第二相體積分數增加,其析出強化作用也加強。
  • 香港理工Acta Materialia:納米析出強化鋼的晶界不連續析出機制及...
    最近,香港理工大學焦增寶團隊以NiAl納米析出強化鋼為模型,探索了高強鋼的晶界不連續析出機制及調控機理,發現調控Cu元素的晶內配分和晶界偏析,可以消除晶界處尺寸粗大的不連續析出相,促進NiAl納米相的均勻析出,顯著提高材料的強韌性。
  • 香港理工Acta Materialia:納米析出強化鋼的晶界不連續析出機制及調控機理
    最近,香港理工大學焦增寶團隊以NiAl納米析出強化鋼為模型,探索了高強鋼的晶界不連續析出機制及調控機理,發現調控Cu元素的晶內配分和晶界偏析,可以消除晶界處尺寸粗大的不連續析出相,促進NiAl納米相的均勻析出,顯著提高材料的強韌性。
  • 《Scripta Mater》高分辨觀測揭示鋼中碳氮化物的析出和生長機理!
    析出強化是改善金屬合金機械性能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在冶金學和晶體學中一直受到密切關注。例如,納米級析出物可有效的提高鐵素體/貝氏體鋼的強度,而不會影響其延展性和可成形性。
  • 《ACTA》首次破譯高強鐵素體合金納米析出相多尺度共存機制
    摘要:本文研究了納米結構鐵素體合金經過極端的熱機械加工成薄壁管幾何形狀後納米氧化物析出相。首次觀察到了在NFA薄壁管中富含納米級(Y,Ti)的氧化物從細球到細長棒的形態轉變,提出了熱機械處理後各種析出物形態共存的機理。發現儘管析出相的體積分數(0.3%)和數密度(> 1023 m-3)保持不變,但析出相的形態從球形變為棒狀,長徑比有所增加。
  • 浙大《Acta Mater》原子尺度揭示缺陷交互作用晶界遷移
    金屬材料變形過程中常見的晶粒長大和動態再結晶過程通常由晶界遷移主導,而晶界在遷移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與晶粒內部的缺陷發生交互作用,改變晶界的可動性,進而顯著影響材料的變形行為和力學性能。儘管已有大量關於缺陷-晶界交互作用的理論預測和計算模擬(包括位錯塞積、吸收、穿過和反射),其原子尺度機制仍缺乏系統的實驗研究;另一方面,晶格缺陷-晶界交互作用對晶界遷移動力學的影響機理尚不明確。
  • 北科大重要發現:原子尺度揭示鋼的抗氫脆根源
    導讀:高強鋼的氫脆是限制其工業應用的重要瓶頸,而碳化鈮(NbC)納米析出相在提升強度的同時也能提高抗氫脆性能。通過引入晶內氫陷阱來捕獲氫是當前抗氫脆設計的重要理念,特別是VC、TiC、NbC等納米析出相。2020年1月,雪梨大學Yi-Sheng Chen等人在《Science》發表的成果中採用原子探針層析成像技術(APT)直接觀察到氫分布在NbC與鋼基體界面處(詳見:「鋼鐵領域再發《Science》!氫脆原來是這麼回事!」)。
  • 《Acta Mater》晶格畸變和化學短程序對中熵合金變形機理的影響
    隨著對中、高熵合金研究的開展,它們的優異力學性能在逐步被揭示,與之相關的材料局部原子化學環境和複雜的化學漲落所起作用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Beyerlein教授課題組與華南理工大學姚小虎教授課題組開展合作,使用大規模分子動力學(MD)、動態蒙特卡羅(MC)和晶體結構缺陷分析方法,對中熵合金CoCrNi中晶格畸變(LD)和化學短程有序(CSRO)在位錯成核與擴展以及變形孿晶演化過程所產生的作用進行研究。
  • 西安交大研究人員從原子尺度揭示釤鈷高溫永磁材料再結晶和析出...
    基於再結晶與析出相共生現象調控微觀組織是研發高性能合金材料的重要手段,在現代材料工業中具有廣泛應用。調控再結晶晶粒尺寸和析出相分布可實現鎂合金、鋁合金和鎳基高溫合金等結構材料的強塑匹配,也可克服Sm-Co永磁材料「磁能積與矯頑力相互倒置」的基礎難題。由於再結晶晶粒和析出相長大相互影響,且涉及複雜的缺陷演化過程,揭示缺陷的形成及分解對調控微觀組織和材料性能至關重要。
  • 湖南大學《IJP》:揭示高熵合金位錯和析出物相互作用機理
    導讀:沉澱物不僅在增強強度方面起著重要作用,而且在保持合金的高韌性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然而,由於解析度和時間的限制,難以通過原位TEM實驗直接觀察到高熵合金(HEA)中納米級析出物與位錯的相互作用。析出物不僅與位錯相互作用,而且還促進了反相疇界(APB)的形成以增強強度。為了深入理解沉澱-位錯相互作用的機理,分子動力學(MD)模擬作為研究純金屬和合金中沉澱物強化和位錯動力學行為的有效工具,上述工作集中在硬質析出物上,以增強合金的屈服強度。與硬質析出物不同,鋼中軟而連貫的析出物不僅可以提高強度,而且不會導致韌性降低。
  • 金屬頂刊《ACTA》:闡明了!微合金化鐵素體鋼中相界面析出強化機制!
    在界面析出相之間和行間的鐵素體基體中可以觀察到團簇的形成。並且首次研究了這類鋼中納米級間相析出物的共格和模量強化機制,其主要貢獻是晶界強化和納米級析出,分別為約280 MPa和395 MPa,團簇強化也比較明顯(~150-170 MPa)。沉澱硬化是一種有效的合金強化機制,這一機制可以提高高達150~300MPa的屈服強度。
  • 西安交大:晶界析出相,助力1597MPa高強高塑性高熵合金
    .%) HEA中引入高密度、細小非共格的L21析出相,通過熱機械加工(冷變形、完全再結晶和時效處理)使析出相均勻分布在再結晶晶界處,最終合金性能提升至屈服強度1136MPa、抗拉強度1597MPa、伸長率為25.3%。
  • 西安交大:晶界析出相,助力1597MPa高強高塑性高熵合金
    .%) HEA中引入高密度、細小非共格的L21析出相,通過熱機械加工(冷變形、完全再結晶和時效處理)使析出相均勻分布在再結晶晶界處,最終合金性能提升至屈服強度1136MPa、抗拉強度1597MPa、伸長率為25.3%。
  • 金屬頂刊《Acta Mater》鎳基合金晶界鋸齒化
    該組織結構為γ基體+碳化物,去除了γ』強化相的幹擾。通過20種不同的熱處理,我們表徵了上千個晶界,並建立資料庫,分析總結後得到以下六種不同晶界形貌。通過數位化手段以獲取鋸齒化形貌,並通過快速傅立葉變換(FFT)得到其組成的波長與振幅。在此基礎上設立鋸齒化指數,單位為平方微米。通過鋸齒化指數與工藝參數進行分析,發現鋸齒化與降溫速率和固溶溫度都有很強的相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