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a Mater》中南大學杜勇團隊鋁合金析出強化領域重要進展!

2020-12-05 孜然學術

近日,中南大學粉末冶金研究院杜勇教授團隊在金屬材料頂級期刊《Acta Materialia》發表題為「Atomic scale investigation of the crystal structure and interfaces of the B′ precipitate in Al-Mg-Si alloys」的原創性論文。中南大學粉末冶金研究院李凱副教授、杜勇教授為該文共同通訊作者,中南大學2019屆碩士畢業生陳皓楠、陝西師範大學盧江波副教授為該文章的並列第一作者,中南大學粉末冶金研究院為第一作者單位。

論文為open access,可直接下載:

https://doi.org/10.1016/j.actamat.2019.11.059

鋁合金由於質量輕、比強度高、耐腐蝕、易於回收利用等特性,成為汽車等行業實現節能減排的重要輕量化材料。研究鋁合金在時效熱處理過程中析出的強化相的結構,是設計合金成分、調控析出相類型從而提升鋁合金力學性能的基礎。由於鋁合金中的亞穩納米析出相在透射電鏡的高能電子束下的結構穩定性低,制約了對其結構的原子尺度表徵。

陳皓楠、李凱等在前期研究中發現在200-300 keV的常規高能電子束下,Al-Mg-Si合金的主要強化析出相β"容易被電子束損傷的主因是電子束轟出原子創造空位,大大促進了擴散。因此,通過降低物鏡球差矯正透射電鏡的電子束能量至80 keV來降低擊出原子的概率,實現了β"的穩定的長時間高分辨透射電子顯微觀察(Micron116 (2019) 116–123)。基於此,在80 keV低能電子束及200 keV低劑量電子束等低輻照損傷條件下,進行球差矯正高分辨掃描透射電子顯微觀察(HRSTEM)及原子尺度能譜(EDX)面掃,結合第一性原理計算得到的形成焓-錯配度雙重判據,鑑定了Al-Mg-Si合金中被發現20年以來一直未明確的析出相B′的原子尺度結構模型。

本研究還獲得了B′與基體鋁之間的界面結構模型,並發現在析出相內部能自協調出層狀缺陷結構來降低析出相-基體間的整體錯配度從而降低生長阻力。「有意思的是」(審稿人評語),該工作中,在共格界面附近發現了符合形成焓最低判據的U1 → U2 → B′過時效階段析出相轉變路徑,而在非共格界面附近發現了B′ → U2轉變路徑(見下圖),揭示了多重能量判據對相轉變路徑的交錯影響,也說明了傳統的離位觀察的局限性及透射電鏡原位表徵的廣闊前景。

(圖為B析出相的HRSTEM圖、晶體結構模型及其與基體的界面結構模型)

同期,以李凱、杜勇為共同通訊作者的另外兩篇論文(及)分別發表在國際期刊《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和《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前者首次證明Al-Mg-Si合金主要強化相β″與次要強化相β′在強化效果上的差別取決於錯配度;後者採用杜勇課題組開發的多元多相鋁合金熱力學資料庫,通過相圖計算調控合金成分,得到了一種綜合強韌性(屈服強度277MPa,延伸率20.0%)明顯優於現有文獻數據的Al-Mg-Si汽車車身板合金。

來源:中南大學粉冶院。參考文獻:

https://doi.org/10.1016/j.msea.2019.138776

https://doi.org/10.1016/j.jmst.2019.09.029

相關焦點

  • 中南大學杜勇團隊在鋁合金析出強化領域取得系列新成果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近日,中南大學粉末冶金研究院杜勇教授團隊在金屬材料期刊《Acta Materialia》發表題為「Atomic scale investigation of the crystal structure and interfaces of the
  • 香港理工Acta Materialia:納米析出強化鋼的晶界不連續析出機制及...
    ,其具有高強度、高塑性和良好的焊接性能,在航空航天、交通運輸和海洋工程等領域有重大的應用潛力。但是,高強鋼的晶界處能量高、擴散快,容易形成尺寸粗大的不連續析出相,引起晶界斷裂,嚴重降低材料的強韌性,這也是眾多析出強化合金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
  • 香港理工Acta Materialia:納米析出強化鋼的晶界不連續析出機制及調控機理
    納米析出強化鋼是近年來國內外迅速發展的先進高強鋼之一,其具有高強度、高塑性和良好的焊接性能,在航空航天、交通運輸和海洋工程等領域有重大的應用潛力。但是,高強鋼的晶界處能量高、擴散快,容易形成尺寸粗大的不連續析出相,引起晶界斷裂,嚴重降低材料的強韌性,這也是眾多析出強化合金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
  • 中南大學唐有根-王海燕團隊在鋅能源界面調控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nature Communications正式刊發了中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唐有根-王海燕團隊在鋅能源界面調控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Revealing the role of crystal這是該團隊繼2019、2020年先後發表鋅能源界面調控論文(Angew Chem Int Ed., 2019, 131,15988;Angew Chem Int Ed., 2020, 59, 13180)後的又一重要成果。中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為論文唯一通訊單位,2017級博士生張旗為第一作者,王海燕老師為唯一通訊作者。
  • 湖南大學陳江華院長團隊:位錯誘導析出對鋁合金時效強化的影響!
    預變形對合金的析出行為有一定影響,但是影響機理和生長方式仍需進一步研究。本文發現預變形Al-Mg-Si合金中大部分位錯誘導析出相為短程有序相,而長程無序的是多晶析出相和多相複合析出相。位錯誘導複雜析出相的形成是由於形核率高和不同析出相的快速生長所致。
  • 湖南大學蔣福林團隊:新型淬火工藝,降低7系鋁合金殘餘應力
    來自湖南大學的蔣福林團隊提出了一種新穎的包覆淬火方法,在Al-Zn-Mg-Cu合金表面包覆了高溫無機膠粘劑和鋁箔,可以直接降低淬火引起的殘餘應力。研究了時效合金的力學性能,電導率,顯微組織。對於可熱處理鋁合金,時間-溫度-性能(TTP)曲線可作為優化熱處理的重要參考。TTP曲線可以根據淬火持續時間預測臨界溫度範圍,在該溫度範圍內冷卻速率必須足夠高以防止高溫析出。TTP曲線代表了7150鋁合金的最大可達到的維氏硬度的99.5%,C曲線內的區域是發生快速高溫析出的區域,或者在淬火過程中過飽和固溶體無法很好地凝固。
  • 中南大學《Acta Mater》研發出可用於增材製造的高強鋁鎂合金!
    因此,微結構調控與強度設計成為增材製造領域研究的熱點。傳統的鋁合金零件通過鑄造、鍛造和粉末冶金等方法製造,與這些傳統製造過程相關的工具設備增加了製造成本和交付周期。3D列印技術由於為製造設計提供了豐富的自由度而廣泛應用於工程零件的製造。現有3D列印技術中,選擇性雷射熔化(SLM)是發展最為廣泛的方法之一。但是SLM工藝中的冶金缺陷如許多裂紋、球化和氣孔導致只有有限數量的金屬適合該種工藝,且具備滿足要求的密度、微觀結構和強度。
  • 鋁合金熱處理強化特點
    鋁合金加工生產中熱處理強化是特別重要的生產環節,它直接影響產品的質量合格率。小編將鋁合金熱處理強化特點歸納下幾點:1)固溶處理:淬火時得到單相的過飽和固溶體,它沒有發生同素異構轉變,稱為固溶處理。2)時效:鋁合金經固溶處理的過飽和固溶體,在室溫放置或低溫加熱保溫時,第二相從過飽和固溶體中析出,引起強度、硬度以及物理和化學性能的顯著變化稱為時效。3)自然時效:鋁合金經固溶處理後在室溫放置過程中使合金產生強化效應稱為自然時效。
  • 中南大學在納米粒子抗腫瘤免疫治療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中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劉又年教授團隊在抗腫瘤免疫治療領域取得系列進展,相關成果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Angew. Chem. Int. Ed.發表。 基於此問題,中南大學劉又年教授團隊(第一作者:文梅博士,通訊作者:陳萬松副教授、劉又年教授)提出利用人工酶的催化級聯反應開展抗腫瘤免疫治療。研究人員首先設計製備了一種具有近紅外二區(NIR-II)吸收的Cu2-xTe納米粒。
  • 《Acta Mater》鋁鎂合金中納米尺度β析出相的演變
    5xxx系鋁合金越來越多地被視為結構鋼的替代品,特別是在船舶應用中。這種不可熱處理的合金具有很高的強度重量比,良好的耐腐蝕性以及良好的可焊接性和可成形性。但是,在中等至低溫下在晶界處容易形成β相(Al3Mg2),因此5xxx系列鋁合金易于敏化(sensitization)。
  • 中南大學王梁炳教授團隊在光固氮研究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中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王梁炳特聘教授通過精細調控光催化納米材料的電子結構實現室溫高效光固氮,在《ACS Energy Letters》、《Appl. Catal. B: Environ.》、《ACS Catalysis》等國際權威期刊連續發表了團隊研究成果。氨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化工產品,其衍生物氮肥作為現代農業的基礎,大幅提高各類農作物的產量,解決了全世界數十億人口溫飽問題。但是,傳統氨合成過程是在高溫高壓下通過氫氣和氮氣反應製得,耗能極高。據統計,每年合成氨所消耗的能量佔全球能源總消耗的2%左右。
  • 中南大學劉楚明團隊:動態析出與晶粒細化協同提高合金強塑性!
    本文利用多方向鍛造方法對Mg-9Al加工,在動態析出強化和細晶強化的共同作用下,提高了合金的強塑性。相比時效而言,可以將時間從幾天縮短為幾分鐘。鎂(Mg)合金由於密度低,在運輸行業中可顯著減輕重量。然而,鎂合金的應用由於力學性能差而受到阻礙,尤其是低強度和低延展性。
  • 近日,湖南團隊在這一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中南大學粉末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雷永鵬教授等在金屬電催化材料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相關成果接連發表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Chemical
  • 中南大學在低成本儲能領域取得系列研究進展
    近日,中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梁叔全團隊在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等國際材料與能源領域權威期刊陸續發表儲能材料創新研究成果。研究成果解決了該領域部分共性科學難題,有望推動廣受關注的低成本儲能領域進一步發展。
  • 《Acta》大塑性變形製備高強高熱穩定性的新型鋁合金
    編輯推薦:本文提出了一種利用大塑性變形製備具有高強度和高熱穩定性的新型可時效強化鋁合金的方法。通過高壓扭轉使合金得到40000左右的剪切應變。理論分析了大塑性變形對顯微結構和性能的影響。本研究提出的改善Al-Zr合金的處理方法,大大提高了合金性能。高強度鋁合金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得到多種應用,尤其是汽車和航空工業領域。
  • 哈工大等《Acta Mater》一種新設計:G相強化鐵合金!
    從機理上理解鋼或鐵合金中的G相,對石油、化工和核工業有有著重要的意義。主要由於它既存在於熱時效不鏽鋼中,也存在於鐵素體中,在實際高溫環境(573~1100K)下長期使用過程中會嚴重影響其結構的完整性。近日,來自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和我國哈爾濱工業大學的一項聯合最新研究成果,利用密度泛函理論(DFT)方法計算並模擬了式X6M16Si7的G相析出相,其中X為Cr、Hf、Mn、Mo、Nb、Ta、Ti、V、W和Zr,M為Fe或Ni。經過大量理論計算和實驗相結合,設計出了一種新的鐵合金成分FebalCr9Ni4Si2 (Mn0.6Zr0.4)1.2at.%。
  • 專為3D列印而生 Scalmalloy,逐浪航空以及汽車領域
    出於對輕量化的追求,航空航天領域正逐漸大膽嘗試採用3D列印技術,並逐漸成為3D列印技術採用率較高的領域之一。3D列印技術使這些零件具有可重複的特性和一致的高品質,並可以減少生產時間、成本和材料,從而使得整個供應鏈更加高效。目前來說,最常出現在大眾視野的3D列印樣件主要由強熱塑性塑料和金屬(如鈦)製成。
  • 一種細晶強化新手段
    來自澳大利亞RMIT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超聲波處理可以改變3D列印金屬材料內部微觀結構,從而獲得比傳統3D列印材料更高的強度。相關論文以題為「Grain structure control during metal 3D printing by high-intensity ultrasound」於1月9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 北科大《Acta Mater》揭示析出相周圍應變場在點蝕萌生的作用!
    奧氏體-鐵素體雙相不鏽鋼擁有良好的力學性能、焊接性能和耐腐蝕性能,在能源和化工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其中,Fe20Cr9Ni雙相不鏽鋼(也稱Z3CN20.09M雙相不鏽鋼,以下簡稱Fe20Cr9Ni DSS)作為核電站一迴路主管道材料被廣泛的應用於壓水堆核電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