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學劉楚明團隊:動態析出與晶粒細化協同提高合金強塑性!

2021-01-12 孜然學術

鎂合金的應用由於力學性能差而受到阻礙,目前很多晶粒細化工藝都不適合大規模工業製造。本文利用多方向鍛造方法對Mg-9Al加工,在動態析出強化和細晶強化的共同作用下,提高了合金的強塑性。相比時效而言,可以將時間從幾天縮短為幾分鐘。

鎂(Mg)合金由於密度低,在運輸行業中可顯著減輕重量。然而,鎂合金的應用由於力學性能差而受到阻礙,尤其是低強度和低延展性。晶粒細化是一種可以改善強度和延展性的策略,並且已經通過等通道角擠壓(ECAP),高壓扭轉(HTP)等塑性加工和低溫壓縮或擠壓等方法進行細化晶粒。這些工藝雖然能夠生產出細晶粒結構,晶粒細化到納米級。但由於它們的樣本量有限和苛刻的加工參數,這些工藝大多數都不適合大規模工業製造。

在本項研究中,中南大學劉楚明團隊利用多方向鍛造(MDF)方法對Mg-8.8Al-0.47Zn-0.21Mn-0.17Ag(wt%)鑄錠進行兩輪鍛造,每輪6次依次按Z-X-Y-Z-X-Y方向鍛造,每道次真應變為0.15。研究了該工藝對合金組織性能的影響。相關論文以題為「Increasing strength and ductility of a Mg–9Al alloy by dynamic precipitation assisted grain refinement during multi-directional forging」發表在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論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921509320302781

為了細化晶粒尺寸,應儘可能充分地完成動態再結晶,因此溫度應相對較高,以使晶界的遷移能夠輕鬆進行,這將增加再結晶後晶粒生長的趨勢。通過降低溫度或邊界釘扎顆粒來阻止晶粒生長。因此,在300°C下鍛造的樣品獲得了最佳的晶粒尺寸和最佳的機械性能。該溫度顯著高於典型的175°C時效溫度,由於擴散速率隨溫度呈指數增長,析出動力學要高得多。另外,還可以通過快速擴散通道的緻密晶界來提高動力學。這種高的析出動力學導致大顆粒的快速形成(尤其是在晶界處),有助於阻止晶粒長大並實現細晶粒度的微觀結構。

圖1反極圖,極圖(PF),沿Z方向的基體和Schmid因子以及處理後的Mg-9Al樣品的晶粒尺寸(a-d)MDF;(e-h)MDF+ 350℃,5min;(i-l)MDF+ 400℃,1h

圖2處理過的Mg-9Al樣品的SEM顯微照片(a-c)MDF;(d-e)MDF+ 350℃,5min;(g-i)MDF+ 400℃,1h

結果表明,在動態析出的作用下,晶粒細化(從175到1.5 m)強度增強達到了120 MPa。動態析出伴隨動態再結晶並抑制晶粒長大,因此通過晶界強化而提高了強度。同時, MDF樣品的延展性也顯著高於靜態時效樣品的延展性。MDF樣品中的大多數沉澱顆粒呈球形,並位於晶界。由於球形形態比片狀形態更能防止裂紋擴展,因此對延展性有益。而且位於晶界處的析出物不能有效地阻止位錯在基體中滑動,因此在保持高延展性方面,它們比靜態形成的析出物更有益。同時,延展性的提高可以通過劇烈的形態變化和析出物體積分數的降低來解釋。

圖3(a)Mg-9Al合金的典型拉伸工程應力-應變曲線和綜合力學性能;

(b)處理樣品的Hall-Petch關係

總之,除了改善機械性能,所得的顯微組織還為時效硬化鎂合金的加工路線提供了新的視角。在常規加工中,變形和時效(靜態)通常是分開的。但是,在MDF中,兩個處理步驟在MDF中同時完成。並且將產生具有析出物增強的微結構的時間,從幾天縮短為幾分鐘。如果可以將優異的機械性能和製造優勢擴展到鎂合金的批量生產中,則它們的應用將得到擴展,同時總體製造成本將下降。(文:33)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金屬材料的晶粒細化方法有哪些?
    因為晶粒越細,單位體積內晶粒數目越多,參與變形的晶粒數目也越多,變形越均勻,使在斷裂前發生較大的塑性變形。強度和塑性同時增加,金屬在斷裂前消耗的功也較大,因而其韌性也較好。通過細化晶粒來同時提高金屬的強度、硬度、塑性和韌性的方法稱為細晶強化。
  • 北理工《MSEA》:動態塑性變形對Al-Zn-Mg合金組織性能影響
    動態塑性變形(DPD)是一種有吸引力的技術,可以在102-103s-1的應變速率變形後實現晶粒細化的能力。目前已經開發了許多不同的DPD方法,包括分離式霍普金森壓杆(SHPB)或高速錘衝擊,動態通道角擠壓(DCAP)和動態高壓扭轉(DHPT)。
  • 鎂科研:碳和鈣對Mg-3Al合金的協同孕育細化機制
    ,塑性成形是Mg-Al基合金製品製造的主要工藝之一。然而,Mg-Al系變形鎂合金鑄坯往往存在晶粒粗大、熱裂等缺陷,不僅其韌性和塑性低,成型性能也較差。晶粒細化是提高鎂合金綜合力學性能和改善鎂合金塑性成形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熔體有效孕育細化不僅能減少鑄造缺陷,還能改善鎂合金的加工性能和耐蝕性能。目前,基於鑄造過程中細化Mg-Al合金的方法有過熱法、Elfinal法和碳質孕育法等。
  • 《MSEA》鋅合金劇烈塑性變形的組織性能研究!
    劇烈塑性變形(SPD)作為一種新興的塑性變形方法,可以在變形過程中引入大的應變量,從而有效細化晶粒,在變形過程中通過控制微觀組織,可以獲得同時具有高強度與大塑性的塊體材料。其中高壓扭轉(HPT)與等徑角擠壓變形(ECAP)是目前研究最熱最多的兩種劇烈塑性變形方法。
  • 經典回顧:一種新型快速固溶技術,同時提高鋁合金強塑性
    現有的加熱爐固溶技術中工藝時間約為30min,嚴重製約了高強鋁零件生產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獲得卓越人們一直將提升機械性能視為設計材料。對於7075鋁合金,人工時效後獲得均勻析出相,通過第二相強化可以使合金具有較高的強度。
  • 超塑性變形技術應用於GH4169合金
    可以看出,合金大晶粒組織周圍分布著細小的晶粒,呈鏈狀,表明熱鍛過程發生不完全動態再結晶。GH4169合金鍛造後的試樣再進行兩種制度退火熱處理,其SEM組織見圖5。圖6為GH4169合金不同第二次退火時間的晶粒尺寸分布統計圖。由圖5可以看出,在晶界及晶內析出了δ相,等軸晶粒被析出相分割,並且隨著第二次退火溫度的延長,析出的δ相數量越來越多。
  • 常規擠壓工藝,獲得又強又韌的含少量Mn的鎂鋁合金
    嚴重塑性變形(SPD),如等通道角壓、高壓扭轉等,是鎂合金細化組織的常用方法。然而,通過SPD得到的細晶鎂合金在變形後仍存在大量的缺陷,阻礙進一步變形,因此其延展性有限。為了消除缺陷並形成再結晶組織,通常需要退火。這些過程顯著提高了SPD的成本,使其難以規模化用於工業生產。
  • 打破低碳鋼晶粒細化和強度極限
    導讀:超強材料可以顯著減輕車輛重量,從而提高其能源效率。迄今為止,通過劇烈的塑性變形來細化晶粒是生產塊狀強納米結構金屬的最有效方法,但將其用於工業生產一直是一個挑戰。本文報導了一種通過異質結構和間隙介導熱軋加工而成的超強(2.15 GPa)低碳納米雙相鋼,獲得了晶粒尺寸達到〜17.8 nm的超級納米化結構組織,該結果創造了塊狀低碳低合金鋼納米結構化和強度的記錄。
  • 晶粒尺寸對ZK60A鎂合金硬度的影響
    根據Hall-patch公式o, =0,+Kd-1/2式中σs為材料屈服強度,σ0為單晶體的屈服極限,K為表徵晶界對材料屈服強度影響程度的係數,σ0和K都為常數,d為晶粒平均直徑。式(5-1)是材料的晶粒尺寸對屈服強度影響的一般規律。
  • 新方法大幅提高納米晶高熵合金硬度
    高熵合金(HEAs)由於其良好的塑性、延伸率和耐腐蝕性,成為近年來的研究熱點。為進一步提高性能,研究者通過嘗試高壓扭轉(HPT)、等通道角擠壓(ECAP)、旋轉模鍛和軋制等多種嚴重塑性變形(SPD)方法製備了納米晶高熵合金(nc-HEA)。其中,熱穩定性是納米晶材料最關鍵的問題之一。
  • 鋁矽合金晶粒難以細化的根源
    導讀:細晶強化可同時提高合金強度和塑性,鑄鋁行業通過添加細化劑來提高鑄件的品質和性能已成為常規工序。然而,傳統Al-5Ti-B細化劑易被矽元素毒化,使鑄造Al-Si合金難以被有效細化,這是鑄鋁行業的老難題。
  • 各元素對鎂鋰合金的影響
    鋅對鎂鋰合金的塑性損害不大,時效強化效果明顯,但鋅的加入使合金密度增大,為保持鎂鋰合金的低密度,鋅的含量不宜過大。另外,鋅能提高合金的應力腐蝕敏感性,從而提高合金的疲勞極限。鋅具有與鋁類似的作用,即隨著鋅的增加,合金的強度提高而塑性下降,不同的是單位質量的強化效果比鋁要差,若要達到相同的強化效果則需加大鋅的含量,這樣會使合金的密度變大。
  • 弘益大學:強塑性變形+退火製備高熵合金!性能堪比TWIP鋼
    導讀:本文通過對Al0.5CoCrFeMnNi高比例差速軋制(HRDSR)的強塑性變形(SPD),然後進行退火處理,以設計可同時實現高強度和高均勻應變的顯微組織。眾所周知,嚴重的塑性變形(SPD)在獲得超細晶粒方面非常有效,因為大變形時的連續動態再結晶(CDRX)可以導致晶粒細化。
  • 上海交大:巧妙設計層狀晶粒結構同時提高鎂合金強度和延伸率
    導讀:本文通過設計層狀晶粒結構改善Mg-8.0Gd-3.0Y-0.5Zr合金的機械性能。通過攪拌摩擦加工,製得了具有不同的細粒分布的兩種層壓結構。結果表明,與均質結構和雙層結構相比,三層結構樣品表現出優異的強度-延伸率協同作用。力學性能的提高是由於界面數量的增加而引起的異質變形應力強化和應變硬化。這些觀察結果表明界面數量在設計層壓結構中的關鍵作用。
  • 《ACTA》首次破譯高強鐵素體合金納米析出相多尺度共存機制
    追求新穎、可持續的材料科學方法以生產超強結構合金的過程,對於未來建築、橋梁和航空航天在內的各種先進技術都具有極大的興趣。當前合金的最高強度僅是其理想剪切強度極限的百分之幾,所以可以想到強度還有顯著提高的空間。
  • 力學所等在多級結構高強高韌金屬動態變形機理研究中獲進展
    追求金屬結構材料的高強度、高塑性/韌性是一個永恆的主題。但通過單一的結構細化在提高金屬強度的同時,往往伴隨塑性/韌性的降低。如何突破金屬強度和塑性的對立是力學和材料交叉學科面臨的挑戰。  通過冷軋和低溫短時退火,科研人員在低層錯能金屬中熵合金中獲得多尺度晶粒結構,研究發現多尺度晶粒之間的變形協調和應變分配能夠促進加工硬化,動態變形過程中發生了晶粒細化,能夠延緩剪切帶的萌生,促進動態剪切塑性,獲得了迄今為止報導的最優越的動態剪切性能。同時發現,低溫條件下,能夠促進多級孿晶、相變、位錯鎖等晶內缺陷的萌生和交互作用,提升加工硬化能力,導致更優越的動態性能 。
  • 《Acta Mater》中南大學杜勇團隊鋁合金析出強化領域重要進展!
    近日,中南大學粉末冶金研究院杜勇教授團隊在金屬材料頂級期刊《Acta Materialia》發表題為「Atomic scale investigation of the crystal structure and interfaces of the B′ precipitate in
  • 一種同時提高強度與應變硬化的調和結構高熵合金
    導讀:調和結構(HS)是由三維連續連接的超細晶(UFG)與嵌入其中的粗晶(CG)共同組成,被認為是提高金屬材料強度和塑性的一種有效的微觀結構設計策略。本研究中通過控制機械研磨及隨後的燒結(SPS),成功製備出殼層分數可調的(約16%~70%)非等原子比FeMnCoCr高熵合金樣品。微觀組織結果表明,殼層由完全再結晶的UFG組成,平均晶粒尺寸小於1μm。
  • 中南大學杜勇團隊在鋁合金析出強化領域取得系列新成果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近日,中南大學粉末冶金研究院杜勇教授團隊在金屬材料期刊《Acta Materialia》發表題為「Atomic scale investigation of the crystal structure and interfaces of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