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潮和本土意識:從文化自信到品牌自信

2021-01-15 騰訊網

文/李光鬥

2020年是中國國貨新潮流的高光之年。據阿里研究院發布的《2020中國消費品牌發展報告》顯示,中國本土品牌線上市場佔有率已經達到72%。當下中國年輕一代對國貨的接受度、喜愛度可以說是過去幾十年來最高的,從文化自信到品牌自信。目前,中國品牌無論是在本土消費市場,還是全球競爭格局當中,都發生著深刻變化。

當90後、00後們開始成為消費者舞臺上主角的時候,年輕人開始買國產手機、用國產化妝品、穿國潮服飾,連國產電影的票房佔比都逐年增高。同時,越來越多國貨產品走出海外並大受歡迎。單從手機數據來說,2020年第二季度全球手機出貨量中,華為賣了5580萬臺,全球銷量第一,市場佔有率20%。三星佔19.5%,蘋果下滑到13.5%,排在第四、第五的分別是小米和OPPO。目前全球最暢銷的五大手機品牌,中國佔了3席,合計佔了約4成的市場份額。除此之外,大疆佔據了全球民用無人機七成的份額,全世界90%以上的個人電腦都產自中國,聯想收購IBM,吉利收購沃爾沃,海爾收購通用的白色家電業務,中國製造已覆蓋了全球市場。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製造風起雲湧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品牌經歷從無到有的飛躍,中國消費者的觀念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1950年,天津自行車廠生產出新中國第一輛國產自行車——「飛鴿」牌自行車,為中國製造打響了第一槍,中國很多本土製造輕工品牌相繼問世,比如蝴蝶牌縫紉機、上海牌手錶、海鷗牌照相機等。但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國製造業才開始快速發展、重新崛起,。

那時候結婚得有「三轉一響」,後來發展到「四大件」。什麼是「三轉一響」?就是手錶、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四大件」是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錄音機。當然絕大多數家庭買的都是國產品牌,像小天鵝洗衣機、燕舞收錄機都是那個時代的標誌。但這並不說明大家對本土品牌的認同;因為當時物質相對匱乏,人們根本就沒有選擇權,「洋品牌」更是見都沒見過幾個。1979年第一瓶可口可樂才進北京,僅供涉外飯店和旅遊商店,4塊錢一瓶,那時候一個普通工人一個月工資才幾十塊錢,根本買不起。

當時全球經濟整體進入上行期,全球製造業產業鏈開始向第三世界國家轉移。西方發達國家謀求產業升級,把附加值低的產業向外轉移。中國正處於發展初級階段,人口紅利巨大,勞動力充足,土地資源豐富、中國承擔起了世界工廠的角色。在改革開放和東西方交融的進步程中,大量「洋品牌」也紛紛湧入國內。

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國民營企業迅速發展,技術不斷進步,這一時期中國開始推出具有科技含量的自主品牌產品:第一臺國產手機南京熊貓,第一臺筆記本電腦聯想S5100,都開始紛紛登臺亮相。

中國承接的產業轉移開始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型轉變,也根據各地不同的發展路徑形成了區域特色產業,比如東莞的電子產品加工、泉州的運動鞋類加工、義烏的小商品加工等等。中國融入全球產業分工,並實現了貿易和經濟的大幅增長。

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讓國民整體收入大幅提高,伴隨大眾消費能力增強的,還有品牌意識的空前覺醒,大家不僅要購買各種家電、日用品,還要買高檔產品,買名牌產品,在性價比和品牌之間,消費者開始向後者傾斜。

國際知名品牌的炫耀性、強粘性和高溢價能力優勢此時凸顯出來,而國產品牌在一定程度上給消費者的認知是質量參差不齊,設計太土,缺乏品牌效應,圖的就是便宜。本土企業開始意識到,如果不發展自主品牌,未來不要說到國際上跟別人競爭,就是自己家的地盤恐怕都守不住。

從1998年到2008年,已經立足全球的中國製造業開始升位進入品牌時代,不僅嚴把質量關,還在科技、創意上有所突破。同時中國製造業開始從只是代工某個環節向完整的全產業鏈體系進化,本土品牌也通過收購向海外擴張,多管齊下讓中國製造的核心競爭力穩步提升。

當然這個階段我們也遇到新的問題:那就人口結構變化,人口紅利消退,勞動力成本提高,地價飛漲;製造業重心開始向外轉移。

統計數據顯示,1995到2015年這十年間,中國製造業每小時勞動力成本上漲了10倍,過去廉價勞動力帶來的巨大市場優勢開始失去,一部分海外訂單開始撤出中國,不可忽視的是,去低端化的同時,中國製造尚缺乏核心自主技術,這就可能面臨青黃不接的局面。

根據中國工信部對30多家大型企業、130多種關鍵基礎材料調研結果顯示:有32%的關鍵材料在中國尚處於空白,52%依賴進口,絕大多數計算機和伺服器通用處理器——95%的高端專用晶片、70%以上智能終端處理器以及絕大多數存儲晶片都依賴進口。在裝備製造領域,高檔數控工具機、運載火箭、大飛機、航空發動機、汽車等關鍵精加工生產線上95%以上製造及檢測設備也都依賴進口。

在規模龐大的背後,技術改革迫在眉睫。此時,一大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創新產品湧現出來,華為、海爾、格力、小米、吉利等優秀企業紛紛崛起,他們的再次亮相不再是以跟隨者的身份,而是領先者的形象。中國製造再次向中國智造轉型,這一次是智慧的「智」。

2008年對於世界來說是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點,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席捲全球,導致大範圍的經濟衰退,而這一年奧運會在北京舉行,這個契機讓全世界的目標聚焦到中國,也重新認識了中國,為我們開啟了下一個十年的飛速發展。

「掌握核心科技」依然是國人努力的方向。2015年,中國國務院出臺《中國製造2025》,以此作為製造強國戰略的行動綱領,明確指出智能製造是搶佔未來經濟和科技發展的制高點,更是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

美國多次希望把製造業再搬回國內,提出「再工業化戰略」,德國打出「工業4.0」牌,日本有「工業價值鏈」,我們則是「中國製造2025」。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大家拼得是各家科技、智能和體制的優勢。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品牌,國貨品牌崛起

在提升硬實力的同時,中國也應更加注重軟實力的塑造與輸出。中國五千年文化的傳承為軟實力打造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講好中國故事,才能創新中國品牌。但在這方面過去的幾十年其實我們做的並不好,比不上歐美、日韓。

提到日本,除了櫻花、富士山、索尼、本田,還有影響世界的黑澤明、宮崎駿,僅佔世界人口大約1.6%的日本,一直牢牢佔據全球電影市場第二的位置,直到近幾年才被中國超越。美國好萊塢更是難以逾越的高峰,好萊塢電影在世界電影生產總量中只佔6%,但它的總放映總時間卻佔80%。美國電影產業的發展不僅影響到美國的文化產業,還對全球電影產業和文化產業都有著重大影響。通過電影,好萊塢將美國精神和價值觀念輸入到全世界觀眾心中,影響廣泛。

可喜的是,這種情況正發生變化:中國國產動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創造了世界動漫電影的新票房紀錄,《姜子牙》無論在票房和口碑方面都超越了《花木蘭》;囯產電影開始在民族文化IP塑造方面與好萊塢一爭高低。

如今、在中國本土市場,華為、小米、OPPO、ViVO開始取代蘋果;國貨開始取代歐美、日韓品牌。胸前印著大大的「中國李寧」LOGO,腳上一雙回力鞋成為當下青年人彰顯時尚與個性的標誌。

為什麼年輕人一夜之間回歸國潮?

首先是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過去萬人空巷看《北京人在紐約》的時候,首都北京出了三環都是農村,現在北京的潮流聚集地合生匯、朝陽大悅城這些地方還種滿了莊稼,誰能下趟館子都被人高看一眼。那時候國人一出國就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看什麼都新鮮。

而現在的年輕人走出去,再也不會感嘆那些高樓大廈、科技產品,因為從這些基礎的物質層面來看,別人有的我們都有,別人沒有的我們也有,咱們的物流快遞、交通方式、支付方式還都是全世界最領先、最便利的。

2019年中國人均GDP首次突破1萬美元,被聯合國列入到「中高收入國家行列」,同時《財富》雜誌發布的2019世界500強榜單中,中國企業有129家上榜,在數量上首次超越美國。《財富》雜誌將這一刻稱為「歷史性的一刻」並撰文《這是中國的世界》。國際地位的提升必然讓消費者對本土品牌更加自信。

講述「中國女排」故事的電影《奪冠》,電影裡有句臺詞說的很好,鞏俐飾演的郎平說當你足夠自信了,就不會只在乎拿冠軍。享受其中、彰顯自我風採同樣很重要,這跟我們當下消費者心態的轉變是相似的。

物質的極大豐富帶來的還有消費品位的升級,不管是中國造還是外國造,誰的東西好就買誰的。

面對新一代消費者,國貨品牌的領導者們早已不再單純地把性價比放在首位,而是更注重產品品質、設計創新。「Z世代」消費者既看中品牌和體驗,又注重品質和內涵,不僅擁有較強的消費能力,也擁有更大的話語權,他們要求品牌所傳達的價值觀要與自己的理念相契合。

比如以「東方彩妝,以花養妝」為理念的中國彩妝品牌華西子,定位精品咖啡大眾化的三頓半都乘著網絡東風快速崛起。這些品牌背後的消費群體都以95後為主。本土品牌的崛起歸根結底是文化自信的回歸。當國人對國家實力越來越自信,國貨品牌的回歸是理想當然。

中國品牌引領網絡購物

中國本土品牌的崛起也得益於網絡購物的繁榮,國內品牌比國際品牌要更早的擁抱電商,佔據主流消費渠道自然帶來巨大的增大。

阿里研究院研究了過去幾年阿里平臺上的數據,發現整個市場的發展轉向從以製造者為核心轉變成以消費者為核心,消費者在未來經濟發展中變成了更大的驅動力,而消費者中年輕一代、中產和線上消費者變成了極其活躍的要素。尤其是年輕人,在經歷數位化之後,通過移動端線上購買的比例大大增加。這些消費者購買的背後,是高增速、高頻次、碎片化和個性化消費趨勢的彰顯。

從2012年到2016年,中國網絡購物用戶人數從2.42億人增長至4.67億人,增長近一倍,電子商務交易額從8.1萬億元增長至26.1萬億元,2016年雙11移動端的消費佔比達到了82%。2019年,全國電商交易總額達到34.81萬億元。中國品牌的線上市場佔有率高達72%。

中國有巨大的消費市場,而本土企業必然更了解國人的實際需求,早將市場進行橫向、縱向的深度細分,挖掘出無窮的潛力。

橫向來看,市場可以按照消費者的年齡、個性、居住情況等進行細分。老中青各不同年齡層的人對消費需求不同,同時他們的生活態度和方式也在不斷發生變化。比如開始步入老年的人群不再像過去那樣滿足於奉獻子女、照看兒孫,他們更傾向於發展自己的愛好,在旅遊、運動、健康、服飾等方面投入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

由於中國人口結構和生活方式的變化,獨居人群越來越多。目前我國獨居人口數量高達2.4億之多,圍繞「一人經濟」的產業鏈逐漸形成:單身公寓、一人電器、寵物文化大行其道。

根據2016年阿里零售平臺數據,單人份商品的市場供應增加5.6倍,消費增加2.2倍;2016年迷你榨汁機的成交總額約1.9億元,迷你洗衣機的成交總額約10億元。而在30~40歲的人群中,近40%的人也會選擇獨自享受去看電影。

在2020年年初國內疫情期間,一人電飯煲、迷你水壺等都成為暢銷產品。在這方面顯然本土品牌的反應能力更強,走得更快。

縱向來看,深耕下沉市場是國貨崛起的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原因。

過去,你買奢侈品、一些特定品牌的產品只能到某些一線城市的特定商場去購買,消費成本是很高的。隨著網際網路和電商的普及,更多商品可以在這個平行渠道裡得到消費者的廣泛關注,從潮流最前段的品牌到針頭線腦,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買不到,不論你是在北上廣核心地段,還是「五環外」小鎮青年,在電商平臺上所有人都有機會得到一摸一樣的品牌和產品,而且購買成本都一樣。

另外,都市人群普遍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小鎮青年由於穩定性強,反而有錢有閒更具有購買力,他們品牌意識形成的過程伴隨著國貨品牌的崛起,所以他們對國貨品牌具有更高的認同度、忠誠度,是購買國貨的中堅力量。

近年來,中國下沉市場的增速是遠遠超過一線城市的,拼多多的快速崛起就是最好的證明,現在不管是淘寶、京東還是拼多多或者其他渠道,都在搶灘「小鎮青年」,三線及以下消費市場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三隻松鼠、完美日記,、良品鋪子等新興國貨品牌就抓住了電商的發展機會,精耕下沉市場迅速發展起來。

數字顯示,中國消費者的淘寶、天貓購物車裡,平均每10件商品中就有8件是國貨。華為、小米取代耐克、蘋果成為年輕人最喜愛的品牌。

隨著國貨品牌逐漸擺脫山寨、廉價、劣質的標籤,國貨美譽度也在不斷提升。

從國貨到國潮是本土品牌的又一次飛躍,老品牌展現出新魅力。

2018年,本土原創品牌「中國李寧」走上紐約時裝周的舞臺,顛覆式的年輕化概念,一改過去跟時尚毫不沾邊的形象,用新東方美學與中國哲思理念徵服國際秀場,在國際上正式確立「國潮」的地位,並將「國潮」這個話題從國外引回國內,掀起「國潮」新浪潮。

品牌強則國強,中國品牌自信力與日俱增

中國在應對外部挑戰的同時,正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本土市場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主要力量,2016年國內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上升到了64.6%;2017年,國家設立「中國品牌日」加強品牌建設,推動中國由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轉變,滿足人們更高層次的物質文化需求;中國品牌日,不僅在改變世界對中國產品的偏見,更在重塑國人對中國品牌的信心。未來,隨著品牌塑造、品類細分、渠道下沉的繼續優化,中國本土消費會有更大的想像空間。

很多中國本土品牌也紛紛走向國際舞臺,用年輕化形象演繹中式情懷,引領潮流營銷,席捲了消費市場,一眾品牌又通過各種跨界、聯名等方式,或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創新品牌中,或與國際IP互動,帶動中國品牌走向世界。

2020年,天貓為中國品牌培養1000名新品策劃師、幫助1000個中國品牌和IP高效「跨界」、 採用新型的工業網際網路電子商務的商業模式C2M,打造1000個數字產業帶「超級工廠」。

中國各個行業的品牌都開始發力:從服裝、食品到家電、手機、電動汽車………都開始進軍世界。

目前,世界主要國家政府都制定了電動汽車中長期發展戰略規劃,預計電動汽車市場會在未來10年內持續增長,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電動汽車市場,近年來在中國政府的強力推動下,電動汽車的產量和銷量均實現了巨大的飛躍。

如今,世界經濟面臨著衰退的巨大衝擊,但世界銀行發布的最新《東亞與太平洋地區經濟半年報》指出,亞太地區經濟前景仍舊光明,中國的經濟恢復一枝獨秀。2021年中國經濟有望增長7.9%,中國消費者正實現文化自信到品牌自信的過渡。

從文化自信到品牌自信

歷經40多的改革開放與全面發展,中國製造的量與質已今非昔比。從代工服裝到製造汽車,從模仿到創新,中國製造已開始擺脫價廉質低的象徵。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調查統計,中國是世界上工業門類最齊全的製造大國,按照國際標準工業分類,在22個大類中,中國在7個大類中名列第一;在世界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當中,中國有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

世界上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對中國經濟高度依賴。作為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的貿易佔澳大利亞進出口總額的24%;號稱「歐洲經濟火車頭」的德國,從1998年到2018年,對華出口額增長了1500%。德國三大汽車品牌大眾、寶馬和奔馳在華銷售分別佔其總銷量的37.3%、24.2%和23.2%。

雖然中國製造已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但我們也必須清醒地意識到,中國現在雖然是製造強國,但還不是品牌強國。品牌是國家軟實力的基石之一,衡量一個國家競爭力的強弱要看它有多少世界性的品牌;衡量一個地區競爭力的強弱要看它有多少全國性的品牌。2019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顯示,中國企業上榜數量首次超美國,但在全球TOP100最有價值的品牌中,美國仍佔據著51席的絕對多數,而中國只有華為一家上榜。美國品牌在全世界佔據了金字塔塔尖的位置。我們要想進一步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就要提升中國的品牌在國際中的地位。

如今,中國已確定了製造業向更高附加值升級發展的戰略目標,提出要「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的「三個轉變」方向,品牌戰略已經成為中國的國家戰略。

危機之下,小到企業大到國家,其生產能力和品牌價值的重要性更加凸顯。中國品牌正在擺脫低質、廉價的標籤向中高端化發展;一大批中國品牌開始在國際上集體崛起。中國製造已成為世界抗疫的重要戰略生產與補給基地,有媒體指出,「中國以創紀錄的速度生產全球所需醫療用品,幫助人們渡過難關,這將創造歷史。」截至9月初,中國總計出口口罩1515億隻、防護服14億件、護目鏡2.3億個、呼吸機20.9萬臺、檢測試劑盒4.7億人份、紅外測溫儀8014萬件。

中國年輕一代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對國貨品牌的認同感與自信心進一步增強,其消費傾向的改變助力國潮流行。

從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正當其時

品牌的獨特性可以形成其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具有差異化,讓品牌從激烈的高頻品類中脫穎而出,進而提升品牌形象。隨著國力和民族自信心的增強,中國製造更上層樓,年輕一代消費者的消費傾向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中國本土品牌開始成為中國內地消費市場的中堅力量。

年輕一代消費者正在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增強,年輕人對自己本國優秀傳統文化越來越有認同感。目前,中國的80後人口2.28億,90後人口1.74億,00後人口1.47億,三者相加就是5.49億,這5.49億人口將掀起一波年輕化浪潮,帶動新的本土消費主義。誰抓住了中國年輕一代消費群體,誰就擁有了未來市場的主導權。

中國年輕消費者隨著民族自信心日益增強,品牌自信也隨之增強,國人對自己文化自信心提高,消費觀念也發生轉變,年輕群體對品牌的認知態度更加積極與務實,不再一味追求大牌;同時進口的等於好品質的觀念也在扭轉,年輕人更願意選擇個性、國潮產品來彰顯自己的時尚品味。他們從小就開始接觸網絡,獲取到的信息更加多元化且具有高效的處理能力,因此,他們養成了辯證思維的習慣,看待問題也會從多角度分析,更不會輕易盲從別人的觀點。所以,中國年輕的消費者的興趣點更多樣、更具有獨特性,進而衍生出一系列小眾經濟。

隨著時代的進步,一代人比一代人更潮流時尚,一方面接受著國外的潮流元素,另一方面也更熱愛優秀的傳統文化。

中國主流消費群體的本土品牌意識逐漸增強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中國的老百姓理應獲得更優質的健康、智能的生活環境與品質。誰能率先更高層次地把握住這一個消費升級的這一趨勢,誰就能搶佔了未來的商業先機。

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國家越強大,意味著這個國家的品牌越來越強大。中國是製造業大國,中國製造名揚海外,卻一直被貼上廉價、低質、山寨的標籤。但其實中國製造業的尷尬現狀,德國、日本、韓國這幾個品牌大國同樣經歷過。在大英帝國橫行的時代,「德國製造」曾經也是粗製濫造的代名詞,日本與韓國也經歷了一個從低端製造到品牌大國的過程。

新消費與消費升級時代,帶來了挑戰,也為中國本土品牌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實際上,中國是歷史上世界奢侈品的發祥地,精工製造、工匠精神,很多都是源自中國。中國製造在古代歷史上意味著精工品質,如瓷器、絲綢等物件,除了百姓日用品,也有官窯藝術品。古代中國製造業對品質追求的極致,讓很多日用品都具有很強的藝術品化表現。

隨著我國中產階級消費需求的升級,主流消費群體的本土意識逐漸增強,中國消費者的心態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開始找回國貨品牌的自信,更加青睞本土化設計與國潮風格;消費者追求更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成為常態,更進一步帶動了品牌升級換代。重新打造品質為先的品牌核心價值,從製造業轉至附加值更高的研發與品牌營銷與服務,都將帶來巨大的市場空間。

未來品牌小眾化、個性化、定製化、各種潮牌成為大趨勢,商家也更注重與年輕人的互動,進行全方位的互動化傳播,從而打動消費者。

品牌強國,中國品牌價值輸出能力提升

隨著我國各個層面從單純追求速度轉向追求質量,追求創造,追求品牌,伴隨著國貨回潮,消費者對中國的本土品牌的信心與日俱增,中國許多行業的品牌價值輸出能力也日漸提升,在家電、服裝、電動汽車、手機、電子商務等眾多商業領域已經居於領先地位。

日本的一檔電視節目曾讓大家猜電腦、洗衣機、冰箱、空調、汽車等覆蓋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產品,哪些中國生產量是全世界第一?

一位熟知家電領域的嘉賓說:「怕不是全部吧!」 而這正是正確的答案。

據統計,全球有90%以上的個人電腦、80%的空調和74%的太陽能電池和70%的手機來自於中國製造。

我國古代有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而現在,中國的「新四大發明」——高鐵、支付寶、網購等再一次改變了世界。中國的高鐵到底有多厲害?之前有一位外國人拍攝了一段在中國高鐵上立硬幣的視頻,他把一枚硬幣放在桌子上,在長達9分鐘的視頻裡,列車飛速行駛,硬幣始終屹立不倒,可見中國高鐵不但快而且穩。截至2017年底,中國高鐵運營裡程突破2.5萬公裡,超過世界其他國家高鐵裡程之和,運營裡程佔到全世界高鐵總量的65%左右。而支付寶和網購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支付寶對於阿里巴巴的意義不僅僅是支付工具這麼簡單,它還是一個沉澱大數據的工具。馬雲曾經公開說,數據是阿里最值錢的財富。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40億,較2020年3月增長3625萬,網際網路普及率達67%,較2020年3月提升2.5個百分點。其中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9.32億,較2020年3月增長3546萬,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2%,成就了全球最大規模的移動網際網路市場。

中國手機品牌銷量佔據國際市場的半壁江山,最近三星又重回手機銷量全球第一的位置,華為屈居第二,但是華為等中國高科技品牌也意識到,如果沒有核心技術的支持,無法保證供應的安全性,只有將核心技術全面掌握在自己的手裡,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空間。

家電業提早布局顯出優勢,疫情之下,海爾智家在全流程各環節發力,推動產品創新,最終出口量實現了8%的逆勢增長,客單均價更是達到了行業唯一的逆勢增長14%。海爾智家的海外收入佔比,也從大約10%增長到了2020年上半年49%的歷史最高水平。

中國嬰兒配方奶粉行業近幾年也取得了巨大發展,市場佔有率已超過洋品牌。從2016年開始,飛鶴乳業就躋身中國市場份額第一的本土品牌,作為中國最早的奶粉企業之一:黑龍江飛鶴乳業,利用北緯47度世界黃金奶源帶,全產業鏈優勢,研製出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奶粉,近兩年銷量大幅的增加,2018年銷售額已經突破100億人民幣。

還有君樂寶,也是中國本土嬰兒配方奶粉,異軍突起的一支重要力量,取得歐盟雙標準認證,2018年的銷售額突破了100億, 2019年,君樂寶乳業的奶粉產銷量高達7.5萬噸,同比增長62%,不僅全國銷量領先,增長速度領先行業十倍,而且還是全球增速第一品牌。如今已全面啟動赴香港的IPO上市。

製造業是中國經濟的根基所在,也是推動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升級的主戰場。如今的中國市場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中國消費者的消費意願和能力顯著增強,消費形態正從購買產品到購買服務,從大眾產品到高端商品轉變。與之相適應的是,中國製造業持續快速發展,總體規模大幅提升,綜合實力不斷增強,不僅對國內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成為支撐世界經濟的重要力量。

與時同時,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已經有越來越多代表中國的品牌自信地走向國際,以華為和海爾為代表的中國企業,早已走出傳統中國製造道路,紮根全球引領中國品牌走向高端化、精緻化。以「高質量」提振「中國製造」的不懈努力,直接促進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質量和效益,增強了我國在全球化格局中的國際分工地位,使得中國製造不僅在國內大受歡迎,在國際中也開始擁有了一席之地。

內循環:中國本土市場的想像力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成為中國經濟的新戰略方向。中國消費市場的巨大潛力一旦得以充分釋放,14億人民對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將為中國本土市場注入巨大的市場空間與品牌想像力。

中國擁有全球最完備的製造業產業鏈,面對競爭激烈的全球市場,著力進行原創品牌的創新升級,將有助於更高層次地打開消費升級的廣度與深度,有效抵禦「逆全球化」與「產業鏈轉移」的負面影響。

中國是世界上工業門類最齊全的製造大國,擁有全球41個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具備了世界上最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小到一粒鈕扣、一顆螺絲釘,大到汽車、高鐵、航天火箭,中國的製造業包含了所有工業種類,是全球唯一一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加之中國有14億人口的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韌性強,對於內循環經濟不僅有歷史經驗,還有衝出重圍的決心。內循環經濟模式下對於中國許多行業來說,反而是一次取得本土品牌發展優勢的契機。

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的第二春

2020年人們的生活與工作方式都已發生改變,人們開始全面適應在線生存化,未來在線教育、在線購物、在線開會,在線就醫都成為常態。人們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觀都因此受到的影響。據中國商務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中國網絡零售規模持續增長,作用更加突出,已經成為我國消費市場的穩定器。數據顯示,1月份至6月份,全國網絡零售額達5.15萬億元,同比增長7.3%,增速連續4個月提升。同時,全國網絡購物用戶人數比上一年增長1億人,主要網絡零售平臺店鋪數同比增長3.8%。

2020年增長最明顯的就是網際網路領域:網購、網際網路工具、遊戲、在線應用等出現爆發式增長。新的朝陽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方式呼之欲出。

經濟下行,人們可以不買化妝品不買包,但是不論在什麼情況下不吃飯是不行的。

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世界糧食計劃署等機構聯合發布的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新增1.3億飢餓人口,全世界有6.9億人處於飢餓狀態。共有25個國家面臨嚴重飢餓風險,世界瀕臨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

點擊播放 GIF 0.0M

袁隆平院士曾告誡:糧食可以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要想做到吃不愁,穿不愁,飯碗就要捧在我們自己手裡。在這一戰略底線思維下,中國農業或將迎來更大的規模化與現代化產業發展機遇

中國高科技企業的品牌使命:如何實現逆勢增長?

有威脅就會有警醒,有壓力就會有動力。面臨 「卡脖子」的威脅與壓力,中國的本土化高科技企業臨危受命,政策與資源配置紅利將會與日俱增。

以大數據運用、監控安防、位置定位、人臉識別、人工智慧等更適應中國國情為代表的高科技在中國將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圍繞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和5G等新基建在中國將會迎來新一波發展紅利。

相比於傳統的「鐵公基」,「新基建」涵蓋了5G基站建設、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特高壓,城際以及城軌交通,涉及了七大領域和相關產業鏈。「新基建」的加速啟動,必將大力刺激中國經濟。5G、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新興產業也將迎來重大發展機遇。2020年我國持續加快5G網絡建設步伐,工信部預計全年將新建近5G基站超過50萬個。其中中國移動將實施5G引領計劃和雙百億計劃,2020年將發展7000萬5G用戶,銷售3億筆5G業務、1億部5G手機、5000萬臺家庭泛智能終端和1500萬行業模組。中國聯通2020年上半年要與中國電信力爭完成47個地市、10萬基站的建設任務,三季度力爭完成全國25萬基站建設,較原定計劃提前一個季度完成全年建設目標。5G作為支撐經濟社會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的關鍵新型基礎設施,不僅在助力疫情防控、復工復產等方面作用突出,同時,在穩投資、促消費、助升級、培植經濟發展新動能等方面潛力巨大,5G成為了「新基建」的「拳頭兵」。

未來,5G技術,將為構建智慧社區、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提供了可能,讓我們的生活方式更加便捷和智能,中國社會的工業生產、生活和娛樂將迎來重大改變。

雙循環之下中國企業如何把握契機,從文化到品牌自信,關鍵在於突破增長的極限,尋找到新的增長曲線,實現逆勢增長。

相關焦點

  • 價值觀與倫理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
    文化自信和促進文化大繁榮,不僅是我們的治國理念和基本國策,也應該成為人民群眾的自覺實踐。那麼,歸根到底,文化自信對於當代中國人意味著什麼?如何樹立並踐行文化自信?在筆者看來,文化自信的本質和核心是價值觀自信和倫理自信。
  • 文化自信是理論自信之根(思想縱橫)
    1973年,湯因比提出一個著名觀點,認為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和終結的文明,其世界主義精神、人文主義價值觀等,將成為世界文明的希望和未來。如同「探驪得珠」或「冰山一角」,這一理論主張來自博大精深的世界歷史文化,來自他對世界歷史紮實而深入的研究,來自令眾多文史學者嘆為觀止的《歷史研究》。他的文化自信、學術自信促使他產生理論自信,能夠作出這樣的結論。存在決定意識。
  • Chinese Brands:文化自信助力國貨復潮|CULTURE
    5月15日是第四個中國品牌日。為了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和增強中國品牌自信,人民日報新媒體攜手知名博主李佳琦和中國風歌手霍尊開啟了「愛上中國風」的帶貨直播。Austin Lee and Huo Zun are promoting the bucket hat that Li Ning co-branded with People’s Daily.
  • 堅定文化自信 增強民族向心力
    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歷經磨難而自強不息,最重要的就是有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做支撐。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文化支撐和文化自信,才能產生一種內在的動力,鑄就中華民族之魂,讓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源泉。   只有堅持文化自信,才能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構建一個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社會。
  • 「希望『國潮』能成為濟南的文化符號」
    這是一場老少皆宜的音樂會,相信每個聆聽者都將在音符中尋到共鳴。  1月8日晚7:30,「影響濟南」2021「國潮」新年音樂會將在山東省會大劇院舉辦。活動由濟南日報報業集團、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聯合主辦,濟南時報·新時報、濟南市呂劇院(濟南民族樂團)聯合承辦。  為了給觀眾呈現一場絕佳的視聽盛宴,濟南民族樂團正在專心排練。
  • 堅定「四個自信」 增強「四個意識」
    【摘要】黨員幹部堅定「四個自信」能夠更好地保持政治定力,牢固樹立政治意識;能夠更好地養成戰略思維,牢固樹立大局意識;能夠更好地維護黨中央權威,牢固樹立核心意識;能夠更好地強化紀律觀念,牢固樹立看齊意識,為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勝利提供紀律保證和價值認同。
  • 「四個意識」「四個自信」「兩個維護」,要記住!
    「四個意識」「四個意識」指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四個意識」是2016年1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最早提出來的。政治意識,要求堅定政治信仰,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政治原則,站穩政治立場,保持政治清醒和政治定力,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鑑別力;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
  • 在文化自信的歷史坐標中夯實意識形態教育文化根基
    摘 要:堅持文化自信既是理念又是指導思想,我們可以在不同的歷史坐標中探尋到文化自信的根源,為大學生標示出文化自信的歷史坐標圖。高校作為文化育人的前沿陣地,應在新時代著力築牢大學生文化自信,不斷夯實意識形態教育文化根基,進而牢牢佔據意識形態鬥爭高地,這是高校的歷史責任擔當。
  • 絲綢大亨跨界美妝,傳遞出國產品牌怎樣的文化自信?
    被稱為絲綢之府的杭州,也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曾在古代對外貿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也將以絲綢和龍井為代表的中國文化傳遍世界。 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現為中國最大的絲綢文化創意集團性企業——萬事利集團也在此孕育、壯大。傳承中國幾千年的絲綢文明,萬事利致力於深耕絲綢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保持著技術領先的自信。
  • 中國人取英文名是文化不自信嗎?
    今天我們跟大家聊聊具有爭議的話題,近來小編開始活躍在知乎,微博等社交媒體,搜索發現不少如上言論,國人取英文名是文化不自信的一種表現嗎?那我們為什麼要取英文名?希望我們用科學的研究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視角來看待這個問題。
  • 姚科:產品IP中滲透中國文化自信
    姚科:產品IP滲透中國文化自信 2020年12月03日 12:35 來源:風財訊 每個時代都有局域實在性,與未來糾纏疊加,失落的解釋,在盛宴中醒來。歡迎進入,錨定的世界。
  • 百年教育從「他信」走向「自信」
    第一次的教育價值轉型與中國從近代到現代的社會歷史轉型同步。可以說,整個近代社會是在學習追趕西方社會以謀求國家生存、獨立與發展的宏觀目標指引下前行的,「文化他信」是近代中國的基本價值導向。在這種價值導向下,衍生出「中體西用」說、「西體中用」說、「中西調和」說等關於文化和教育的理論與態度。自1905年「廢科舉」後,現代新式學校教育開始植入中國。
  • 周建平博士在廣東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演講 宣講文化自信與文化使命
    7月18日,廣東省委宣傳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宣講團成員、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特聘參事、羊城晚報報業集團顧問周建平博士到廣東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作了「文化自信與文化使命」的專題講座,就上述問題與公共頻道黨支部黨員、入黨積極分子等30餘人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 從「外國月亮比中國圓」到「四個自信」
    隨著改革開放後國門漸開,西方商品和海外音像產品大量湧入,發達國家的富裕景象令人目眩。而此時的中國,經濟社會亟待恢復、發展。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978年中國人均GDP僅385元,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差距甚大。「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情境和以此為背景的西方思想文化,造成了中國人心理上的巨大差距感和挫折感。」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房寧認為,這誘發了一些人的民族自卑感。
  • 堅定紅色文化自信 推進紅色基因傳承
    堅定紅色文化自信有什麼重要意義?  紅色文化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紅色文化就是革命文化,廣義的紅色文化指的是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領導中國人民在長期革命戰爭、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實踐中逐漸形成的理想信念、倫理道德、人生價值,以及傳承、記載黨領導人民追求民族復興、人民幸福這一歷史過程的文化形態(本文論述的是廣義紅色文化)。
  • 盧展工率隊到桂魯調研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
    3月27日至4月1日,全國政協副主席盧展工率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調研組,就「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在廣西山東開展專題調研。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針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尤其是在慶祝建黨95周年大會上鮮明提出了文化自信,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這一系列重要論述和指示,為做好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 分化、下沉、國潮、崛起……2020消費關鍵詞,如何捕獲大牛股?
    普華永道在《全球消費者洞察調研》中觀察到的趨勢是,與二線城市受訪者相比,三線城市受訪者在各品類方面表現出更高的「支付意願」。消費向保健產品和旅遊等高價商品升級,這一重大轉變意味著欠發達城市居民越來越多地追求提高生活和體驗的質量。對於知名品牌而言,這些城市就是利潤豐厚的「藍海」。於是,眾多高端品牌開始下海。
  • 90後定義汽車「新國潮」 品質和文化缺一不可
    來源:中國青年報原標題:品質和文化缺一不可 90後這樣定義汽車「新國潮」近日發布的《新青年新消費觀察研究報告》顯示,新青年愛買但並不敗家,注重品質也追求性價比。在購物和社交中追求新國潮,成為新青年群體的消費特徵和市場趨勢。
  • 李後強:長江和黃河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基因 為中華文化自信提供了...
    封面新聞記者 秦怡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著眼戰略全局,對「十四五」時期文化建設作出科學部署,明確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為新中國在新發展階段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提供了「時間表」和「路線圖」。
  • 聖誕樹都要打碼,這就是文化自信嗎?
    這些年,一直在提倡文化自信,把聖誕樹和聖誕帽打上馬賽克,就能彰顯文化自信了?文化自信需要有一種包容的心態,別人的電影放馬過來,反正我們拍得出更好的電影;別人的節日隨便過,反正我們的傳統節日氛圍也很濃。這才是一種自信嘛!我看要西方有的國家,在我們春節時,其國家領導人都走進華人社區共度春節,這就是文化自信啊!也沒見其它國家的人跳出來抵制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