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維理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團隊在Nature主刊發表論文挑戰傳統...

2020-12-07 北京大學新聞網

星團是包含成千上萬顆恆星的恆星系統,人們相信它們的演化規律已經被研究得非常透徹了。然而,對哈勃太空望遠鏡觀測數據的最新研究可能打擊了科學家的這一自信。

直到數十年以前,大質量星團都被認為是「單星族」的:所有的恆星都大約同時從同一片分子雲裡坍塌形成,因此要理解這些恆星系統的集體演化並不困難。然而,在那以後,這一認識被極大地改變了。大質量星團,尤其是它們當中特別年老的球狀星團,被認為不再是由單一星族構成的,而是由年齡範圍分布廣泛的不同星族構成。

北京大學科維理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天文學家,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對銀河系周邊大麥哲倫雲星系中的NGC1651星團進行了觀測研究,並在Nature主刊發表研究結果表明:中等年齡的大質量星團可能依舊是由單星族構成的。

 
哈勃望遠鏡拍攝的NGC1651星團

眾所周知,恆星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核心產生氫核聚變(氫原子聚合成氦原子)反應,以維持自身發光發熱,這樣的恆星被稱為主序星,它們分布在赫羅圖(恆星有效溫度和亮度分布的二維圖)的主序帶上。當恆星核心的氫原子燃燒完時,核心周圍殼層的氫元素就開始燃燒,此時恆星就進入「轉折區域」,演化到「亞巨星」帶上,單星族恆星分布的亞巨星帶十分狹窄。近十幾年來科學家對年齡在10億到30億年的大質量星團(質量在50000個太陽質量以上)的觀測發現,它們中的恆星在赫羅圖上呈現出一個展寬的轉折區域,這一現象長期被解釋為恆星的年齡存在3億年左右的彌散(即它們不是同時形成的)。

論文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北京大學的博士研究生李程遠認為:「這一解釋十分讓人困惑,因為年輕的星團會在最初的數千萬年時間內迅速消耗掉可供恆星形成的所有氣體。」

科研團隊通過對NGC1651星團的觀測研究發現,儘管和其它星團一樣,它的主序轉折區域看起來似乎存在很大的年齡彌散(約4.5億年),它的亞巨星支卻十分狹窄,這標誌著它根本沒有任何年齡彌散:如果星團是由年齡連續分布的星族組成,這些恆星應該同時分布在一個展寬的亞巨星支上,令人驚訝的是,分析這些亞巨星分支的寬度表明,它們的年齡彌散最多不會超過8000萬年。

星團內恆星在亮度-有效溫度圖(赫羅圖)上的分布及與星族模型的比較

NGC1651星團可能是迄今為止所有星團中存在單星族的最好樣本」,論文合作者、科維理研究所的理察•德•何銳思教授說,「我們已經發現還有許多星團也存在類似的特徵。」

研究團隊認為,這一令人驚訝的恆星分布最有可能的解釋是恆星在圍繞自身主軸以不同的速率自轉。論文合作者,國家天文臺首席科學家鄧李才教授評論說:「這一發現將終結近十年來科學家們關於這一話題的爭論,正如同文章的同行審稿人評價的那樣,這一結果『可靠且令人鼓舞』。」

該研究工作以快報(Letter)形式發表在2014年12月18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編輯:未天


相關焦點

  • 幸福來得很突然,中山大學兩篇論文同一日被《nature》Online發表
    中山大學校長羅俊團隊論文 中山大學新任校長帶來的捷報2018年8月29日,國際權威期刊《nature》刊登了通訊作者為中山大學新任校長羅俊,物理與天文學院,青年教授薛超為並列一作的論文《Measurements
  • 北大研究團隊發現宇宙最亮天體 為最大超級黑洞
    人民網北京3月3日電(記者 馬麗)中國科研團隊發現宇宙最亮、中心黑洞質量最大的類星體。它是宇宙早期的超級黑洞和最亮天體,也是唯一用2米級的望遠鏡發現的一顆宇宙早期類星體。 這一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2015年2月26日出版的國際頂級科學期刊《自然》(Nature)上。
  • 科維理研究所參與的「事件視界望遠鏡」合作組獲2020年基礎物理學...
    2019/09/08 信息來源: 科維理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 編輯:麥洛 |
  • ...校友徐思遙獲2019年Cecilia Payne-Gaposchkin天體物理博士論文獎
    2019/04/25 信息來源: 科維理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 編輯:白楊 |
  • 十年磨一劍,基礎科研的不易,浙江大學連續發表多篇SCI頂刊論文
    基礎科研的重大突破在科技部不唯SCI論文的大潮流下,2020年3月5日,浙江大學再次在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發表論文,這是2020年浙江大學收穫的第五篇頂級NS主刊論文,一月份兩篇《Science》,2月份一篇《nature》一篇《
  • 南京大學一篇《nature》背後的故事,從倒數第一到博士延期的堅持
    主刊論文,甚至很多雙非高校都發表主刊論文,而南京大學卻多年未見一篇CNS主刊論文,而每年一篇CNS主刊論文成為中國名校的最低標配,因此南京大學在CNS主刊論文上得短板也成為被攻擊的對象,然而進入2019年後,南京大學CNS主刊大爆發,1月16日,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汪名懷教授團隊合作的論文被《science》發表,2月27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萬賢綱教授的論文被《nature》發表,3月13日,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戈惠明
  • 思想和自然的多重藝術:黑洞和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緻密天體
    回答自然界中星系中心超大質量緻密天體與數學物理理論中的黑洞之間的關聯或是否相容,將是通向理解引力和時空本質的道路。超大質量緻密天體周圍的時空結構是什麼?「奇點」真的存在嗎?數學中的「存在」真的存在於自然界嗎?
  • 頂尖SCI論文有多難?直到2015年武漢大學才斬獲第一篇《nature》
    頭版首頁的論文2020年3月11日,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袁聲軍教授與國內外研究團隊關於石墨烯氣體通透極限的最新研究成果,武漢大學用頭版首頁的新聞做了報導,雖然石墨烯屬於非常熱度高的材料學科,但是該篇論文並不是屬於材料化工領域灌水的應用論文
  • 蕪湖教授領銜團隊發現罕見天文現象,並在國際頂級雜誌發表
    這是天體物理學家迄今為止在正常星系中發現的第二例超大質量雙黑洞繞轉系統。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主要合作者包括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廣州大學、上海天文臺、中山大學以及北京大學的科研人員。
  • 蕪湖團隊發現罕見天文現象,並在國際頂級雜誌發表!
    據介紹,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這是天體物理學家迄今為止在正常星系中發現的第二例超大質量雙黑洞繞轉系統。黑洞是廣義相對論預言的奇妙天體,具有獨特的時空結構,存在視界面,即進入視界面的所有物質包括光線都無法逃脫並最終落入奇點。英國牛津大學彭羅斯教授因為黑洞奇點的理論研究成就獲得2020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 中山大學3名本科生,在國際天體物理雜誌發表論文!
    近日,由中山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2016級本科生張震宇、顧淦、王小馬同學等完成的《Non-parametric dark energy reconstruction using the tomographic Alcock-Paczynski test》一文,被國際天體物理雜誌The
  • 科學網—天文研究機構須更坦誠合作
    中國天文學會2015年學術年會天文研究機構須更坦誠合作   本報北京10月19日訊(記者倪思潔、彭科峰)今天,中國天文學會2015年學術年會在北京大學開幕。中國天文學會理事長、中科院院士武向平在開幕式上表示,此次年會旨在團結一致,繁榮天文學術,促進科研院所與大學在天文研究與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合作與交流,帶動大學天文的快速發展與科學普及。 科維理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所長何子山說,從地面到空間,從國內到國際,國家正在投資大型天文項目,但是想要充分利用這些設備,輸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優秀成果,中國天文界需要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
  • 華南理工大學團隊在Science主刊以第一單位發論文
    1月12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了華南理工大學作為第一單位的研究論文「Ordered Macro–Microporous Metal–Organic Framework Single Crystals」(有序大孔-微孔金屬有機骨架單晶)。
  • 挑戰傳統理論!中國主導國際團隊揭秘富鋰巨星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6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北京時間10月6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天文》發布了一項由我國天文學家主導的國際科研團隊關於富鋰巨星真實身份的重要成果。這一發現挑戰了傳統的恆星演化理論,對最終解開鋰元素的起源之謎至關重要。天文學家通過恆星監測恆星的心跳和分析它們的光譜揭秘富鋰巨星的真實身份。
  • 上海交大鄧濤團隊在《Nature Energy》發表太陽能光熱界面蒸發綜述...
    太陽能光熱蒸發形式:(a)基於傳統底部加熱的蒸發;(b)基於傳統體相加熱的蒸發;(c)基於新型界面加熱的蒸發該論文系統地總結了太陽能光熱界面蒸發領域的研究進展,全面介紹了太陽能光熱界面蒸發系統各核心構成單元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深入分析了影響太陽能光熱界面蒸發性能的關鍵因素,探討了該技術在太陽能向熱能、電能、機械能、化學能轉換領域的應用價值,展望了該領域未來的發展方向、面臨的挑戰以及應對措施。
  • 發現脈衝星新天體物理現象,清華項目成果登上《自然·天文》
    》雜誌發表封面文章,報導了清華大學主導的空間天文項目「極光計劃」的最新成果:「極光計劃」配備的X射線偏振探測器在衛星上經過1年的觀測,探測到來自蟹狀星雲及脈衝星(中子星的一種)的軟X射線偏振信號,並首次發現了脈衝星自轉突變和恢復過程中X射線偏振信號的變化,說明在此過程中脈衝星磁場發生了變化。
  • 國際天文團隊藉助「心電圖」揭秘富鋰巨星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鋰元素是宇宙中最早產生的元素之一,但它在多種天體中的含量均與理論預測存在較大的差異。鋰元素在恆星中的起源與演化一直困擾著天文學家,例如,宇宙中有一種被稱為富鋰巨星的天體,它們鋰元素的含量超過恆星演化理論值的上千倍。針對這些天體中的鋰是如何產生的,天文學家一直在努力尋找答案。
  • 挑戰傳統理論?科學家如何藉助「心電圖」揭秘富鋰巨星
    光明網訊北京時間10月6日凌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天文》發布了一項由我國天文學家主導的國際科研團隊關於富鋰巨星真實身份的重要成果。這一發現挑戰了傳統的恆星演化理論,對最終解開鋰元素的起源之謎至關重要。
  • 挑戰傳統理論 科學家如何用「心電圖」揭秘富鋰巨星
    光明網訊北京時間10月6日凌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天文》發布了一項由我國天文學家主導的國際科研團隊關於富鋰巨星真實身份的重要成果。藉助我國重大基礎科技設施LAMOST巡天數據和美國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星震數據,研究團隊通過監聽恆星的「心跳」,發現絕大多數富鋰巨星其實都是紅團簇星,而不是傳統上所認為的紅巨星。這一發現挑戰了傳統的恆星演化理論,對最終解開鋰元素的起源之謎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