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現引力波意義是什麼有什麼用:背後最完整的內幕故事
來自newyorker 作者:NICOLA TWILLEY 機器之心編譯出品 編譯:趙巍 引言:備受矚目的引力波發現研究已經在國內各大媒體得到了廣泛的報導,但這個涉及到科學技術、歷史、科學家、甚至謬誤與運氣的豐富故事,以及裡面的戲劇性細節,這次還是第一次和大家見面。
-
揭秘引力波背後:如何理解它 怎樣具體探測?
毫不誇張地說,未來由引力波探測帶來的新的發現,拿20個諾貝爾都輕輕鬆鬆。在後面的章節,我會具體提到引力波對物理各個方面的意義,為什麼我們願意花幾十億美元(甚至上百億),去研究、去探測一個看似和我們生活沒什麼關係的東西。但是在本節,我很想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它的意義,我想講一個激動人心的故事,一個你我都參與其中的故事,一個我們這代人都值得驕傲的故事。
-
在引力波的背後,宇宙發生了什麼?
2015年9月,科學家們藉助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第一次捕捉到微弱的引力波信號。引力波只有在宇宙中發生劇烈的能量爆發時才能產生,這種爆發顯然是超乎人們想像的。那麼究竟發生了什麼呢?比較合理的解釋是,13億年前,發生了黑洞合併!
-
發現引力波有多難?愛因斯坦當年投稿也遭拒
連兩個黑洞都玩著玩著在一起了… 」等各種段子,來分享引力波被發現的喜悅。引力波的發現,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故事?大年初六,參與探尋引力波的中國科學家,向華西都市報記者講述了發現引力波的各種細節。發現引力波已經成為春節期間最熱的話題,大家對它的關注已經遠遠超過科研本身。
-
——「天琴一號」發射成功背後的我國引力波...
——「天琴一號」發射成功背後的我國引力波探測之問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鄭天虹、肖思思、馬曉澄、胡喆 12月20日,隨著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騰空而起,「天琴一號」技術試驗衛星成功飛向太空。 「空間引力波探測帶來了極大的技術挑戰,很多技術指標高於現有水平數個量級。因此,必須循序漸進、分步實施,通過技術試驗衛星驗證相關技術,待關鍵技術取得實質性突破後,再去研製能夠在空間探測到引力波的衛星系統。」張立華說。 我們為什麼要探測引力波?
-
愛因斯坦諾貝爾獎背後的故事
他對於後人影響深遠的研究還包括雷射概念的提出、波色-愛因斯坦凝聚、廣義相對論預言的引力波等等,催生了一個又一個諾獎。至此,我揭開了愛因斯坦諾貝爾獎背後的故事,也算是解答了畢導的疑問。正是因為這些1922年提名人的努力,愛因斯坦才得以於1922年獲得補發的1921年諾獎。而這背後的故事,會一直提醒全世界人民要警惕納粹主義、警惕種族主義。
-
前瞻|時空漣漪論壇:黑洞三俠與引力波二老在上海的思想碰撞
澎湃新聞獲悉,在即將於上海開幕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雷射引力波幹涉天文臺LIGO的三大元老之二,同時也是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巴裡·巴裡什和基普·索恩,將帶來LIGO和引力波的最新故事。有趣的是,與他們同臺共話的另外三位科學家都以黑洞研究成名,包括人類首張黑洞照片背後的「首席攝影師」,新科諾獎得主、銀河系中心黑洞的發現者,以及「黑洞不黑」的理論完善者。黑洞碰撞釋放引力波,黑洞三俠與引力波二老的思想碰撞,又將激蕩起怎樣的漣漪?
-
一人不幸一人幸:引力波獲諾獎背後,LIGO三十年悲喜劇
德雷弗放棄了加州理工學院給予另一個獨立引力波項目的補償,從此消失在LIGO的故事裡。2016年,當榮譽獎項紛至沓來,媒體報導連篇累牘,德雷弗均作為一個名字被匆匆帶過。其時,他已深受痴呆症之困,所幸仍能理解引力波探測成功的消息,並為之開心不已。
-
「孿生兄妹」上天 捕捉引力波之光
這一對「孿生兄妹」要怎麼「抓住」引力波的蛛絲馬跡?要想全面理解引力波 找到光至關重要大家通常所說的引力波實際上就是指的引力波暴。引力波暴是指兩顆緻密星(兩顆黑洞、兩顆中子星或一顆黑洞和一顆中子星)併合產生的引力波,它是一種高頻引力波,頻率一般是從幾十到一千赫茲,也是目前為止唯一探測到的引力波。2016年2月,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宣布人類於2015年9月14日首次探測到兩顆黑洞併合產生的引力波,開啟了「聆聽宇宙」的引力波天文學時代!
-
體驗「造紙」、感受「引力波」,元旦北京精品展覽接連開幕
體驗「造紙」秘密、感受「引力波」世界、欣賞「飛羽之美」……元旦假期,中國科技館、自然博物館、北京天文館的展覽接連上新,給觀眾帶來一場文化盛宴。中國科技館:探訪中國手工造紙的技藝紙張從古代到現代發生了怎樣的演變?從技藝到紙意,紙為當下生活帶來了怎樣的美感和創意?
-
為什麼引力波也可以是光速傳播?
雙中子星的引力波的振幅是變化的,當兩個中子星的距離較遠的時候,也是有引力波在輻射的,只不過這個時候引力波的振幅很小,我們地球上探測不到。粗略地說,引力波的振幅與兩個中子星的距離成反比。距離越小,則引力波的振幅越大。
-
人類檢測到引力波究竟有多難|引力波|探測|淚流滿面_網易科技
毫不誇張地說,未來由引力波探測帶來的新的發現,拿20個諾貝爾都輕輕鬆鬆。在後面的章節,我會具體提到引力波對物理各個方面的意義,為什麼我們願意花幾十億美元(甚至上百億),去研究、去探測一個看似和我們生活沒什麼關係的東西。但是在本節,我很想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它的意義,我想講一個激動人心的故事,一個你我都參與其中的故事,一個我們這代人都值得驕傲的故事。
-
引力波研究科學家:引力波究竟是如何被探測到的,為什麼值得我們淚...
毫不誇張地說,未來由引力波探測帶來的新的發現,拿20個諾貝爾都輕輕鬆鬆。在後面的章節,我會具體提到引力波對物理各個方面的意義,為什麼我們願意花幾十億美元(甚至上百億),去研究、去探測一個看似和我們生活沒什麼關係的東西。但是在本節,我很想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它的意義,我想講一個激動人心的故事,一個你我都參與其中的故事,一個我們這代人都值得驕傲的故事。
-
答案或在引力波
答案或在引力波 本報記者 劉 霞 今日視點 現有的宇宙大爆炸理論認為,我們身處的宇宙源於138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但這一理論也認為,大爆炸時產生了等量的物質和反物質,而正反物質相遇時會彼此湮滅,使一切煙消雲散。 但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又的確存在,這中間發生了什麼曲折離奇的故事呢?
-
「諾貝爾哥」與引力波無關,民科和科學不是一回事
而民科和那些業餘科學愛好者是有區別的,後者可以愛看星星愛讀科普書籍,卻絕對不會試圖去證明引力波的存在,乃至把這變為窮其一生的追求。這些概念確實存在,卻並不能代表老郭跟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有些微博大號和文章 「首提引力波」的說法更是貽笑大方。引力波這個概念來自於愛因斯坦百年前的預測。用微博網友「grLVeat」的評論來說,藍貓淘氣三千問11年前就提到了引力波,是不是也該給超威藍貓頒個諾貝爾獎?
-
月球是引力波觀測站的理想地點
兩位著名的科學家,美國範德堡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卡蘭·賈尼博士和哈佛大學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主任亞伯拉罕·勒布教授認為,可以在月球遠端進行引力波天文學研究。他們解釋了引力波月球宇宙學天文臺將如何成為探索最豐富和最具挑戰性頻率的引力波的理想選擇。
-
廣東小夥羅家倫參與發現引力波 曾是天河區英語狀元
在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站)升級之前,他已經嘗試尋找第五次和第六次數據中的引力波;設備升級後,他更將重點放在尋找引力波的光譜對應物,力圖提升引力波的信度……堅持三年,他與團隊成員協力找到了引力波,收穫物理學界裡程碑式的重大成果。 15日上午,在母校天河中學的會議室裡,在大洋彼岸的羅家倫通過視頻連線接受媒體採訪,揭秘重大研究背後的故事,回憶在粵學習成長的心路歷程。
-
LIGO探測到引力波:中國方面從科幻到數值相對論的第一手資料
現在,離新聞發布會開幕的時間已經越來越近了,小編我將在「蝌蚪五線譜」網站將談談引力波探測的這個事情,因為我有了一點第一手資料嘛。 引力波確實一開始是一個科幻概念,在當時的中國尤其如此。雖然在1974年由泰勒等人通過脈衝雙星的實驗間接測出引力波得到諾獎,但是,這關我們中國人什麼事?當時的中國剛改革開放,思想與信息還很閉塞,大家不懂什麼是引力波。
-
引力波是什麼?引力波的發現意味著什麼?
於2001年首次投入運行,2015年升級重啟的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就是專門為探測引力波而建設的。從2015年9月開始,關於它已經觀測到引力波的傳言不斷,而就在前不久,又有物理學家在網上流出小道消息,終於引爆了大量媒體的報導。那麼,引力波是什麼?為什麼探測引力波如此困難?用當前探測引力波的途徑和方法取得了哪些成果?發現引力波意味著什麼?
-
引力波數據居然是用 Python 分析的
宣布這一發現的,是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的負責人。這個機構誕生於上世紀90年代,進行引力波觀測已經有近30年。那麼觀測到的引力波數據的量應該很大,科學家如何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有沒有用到Python程式語言?答案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