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對資本主義之後的世界未能給予更多的關注,他的朋友兼合作夥伴弗裡德裡希·恩格斯認為,在「必然王國」之外還有一個「自由王國」。但是,馬克思不想因為「未來的小飯館」而徒添煩惱。
本期作者:(英)羅伯特•斯基德爾斯基(Robert Skidelsky)
(英)愛德華•斯基德爾斯基(Edward Skidelsky)
卡爾·馬克思喜歡歌德,因為在歌德的作品中,他利用靡非斯特這個人物揭去了自亞當·斯密以來經濟學家們包裹在資本主義的浮士德式交易上的面紗。馬克思揭露了資本主義真實的曼德維爾色彩,即貪婪和不滿足。但是,他也加入了某些曼德維爾缺乏的內容:他確信資本主義的成本不是個人為了自己或家人的利益而自願承受的,而是資產階級強加給他們的。想要摧毀這股勢力,並在地球上建立正義的王國,就必須走暴力革命的道路。在此,馬克思透露出他繼承了猶太-基督教這類天啟宗教比較狂野的血統,要知道,天啟宗教的教義是「用血清洗」。這給浮士德式交易增添了暴力色彩,而這是歌德的作品和更溫和的英文譯本裡所沒有的。
卡爾·馬克思,他一生中出版了大量著作,其中最著名的分別有1848年發表的《共產黨宣言》和1867年至1894年出版的《資本論》。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基本上是道義方面的,他認為資本主義太可惡、太不公正,必須消滅它。資本主義迫使工人與其生產工具分離,與其特殊的人類本質分離,從而容易受到剝削。資本主義把「人類多產的生命」奉獻給了「金錢制度」,犧牲使用價值以獲得交換價值。在這方面,馬克思繼承了亞里斯多德及其中世紀追隨者的傳統,正如理察·亨利·託尼評價的那樣,他是「最後一位經院哲學家」。
儘管資本主義不公平,它卻是人們脫貧的工具。簡而言之,它是另一種「幸運的墮落」,是天意發揮作用的一部分。在1853年發表在報紙上的一篇文章裡,馬克思讚揚了英國在印度的統治方式,認為它喚醒了一個停滯的社會,「不管英國犯下何等罪行,但它成了歷史無意識的工具」,自此,在道德上對資本主義的矛盾心理一直困擾著馬克思主義者:一方面,資本主義是必須被推翻的邪惡力量;另一方面,它又是進步不可或缺的工具。
黑格爾的辯證法是解決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矛盾心理的最佳智識工具。在黑格爾的哲學中,歷史是理性增長的故事,是約阿希姆的世俗化。人類意識或理解的每個局部、不完整的階段都會對自身產生否定或拒絕,它會被一個更完整、更高層次的意識所吸收,直到獲得絕對的理性。在這個過程中,整個現實是由思想決定的。因此,歷史使命「由特定的國家或階級不知不覺地完成了,儘管它們既有罪孽,也不乏熱情」。
格奧爾格·威廉·弗裡德裡希·黑格爾,時代晚於康德,是德國19世紀唯心論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許多人認為,黑格爾的思想,標誌著19世紀德國唯心主義哲學運動的頂峰,對後世哲學流派,如存在主義和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馬克思接受了黑格爾的哲學理念,但受其早期政治經驗的影響,他對黑格爾的「普魯士國家是理性的具體化」這種說法表示懷疑,並把黑格爾的思想衝突改變成階級衝突。馬克思認為,歷史就是階級衝突的故事,存在決定意識,反之則行不通。在馬克思看來,宗教是啟蒙運動思想家最大的敵人,它是有產者用來蒙蔽無產者的精神面紗,目的是讓無產階級意識不到自己的真實境遇。
馬克思只弄懂了他的「辯證唯物主義」的一個階段,即從封建主義過渡到資本主義。在這個過程中,財富越來越多,在政治上處於從屬地位的「市民」變成了資產階級,他們推翻了基於土地的封建制度。資產階級是第一個系統性剝削勞工的階級,他們利用攫取的剩餘價值進行生產投資,而不是用於購買奢侈品、發動戰爭和修建教堂等。反過來,資本主義又成了生產力進一步提高的阻礙,所以,它必須被無產階級推翻,並代之以共產主義。
1911年的一張工會海報,主張勞動階級被資本家、軍人、教會、和國王所壓榨。
在技術層面,馬克思需要解釋為什麼資本主義註定會滅亡。它理應結束,剝奪者理應被剝奪,否則正義就得不到伸張。但是,資本主義為什麼會消亡,它將如何消亡?馬克思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嘗試解決這個問題,但並未找到答案。雖然馬克思的正義感要求他這麼做,但他卻沒有辦法證明這一點。
1848年,馬克思寫出了簡練而具有爆炸性的《共產黨宣言》(Communist Manifesto),這是馬克思在成為經濟學家之前,對辯證法的最清晰表述。對於資本主義的浮士德式交易的特點,沒有人比馬克思描述得更淋漓盡致。資本主義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它把一切民族,甚至是最野蠻的民族,都拉進了文明社會……它按照自己的想像創造了一個世界。但是,由此付出的代價也是巨大的:所有固定僵化的關係,以及與之對應的古老而受推崇的偏見和評價,都被一掃而空。一切固化的東西煙消雲散,一切神聖的東西均被拉下神壇……
《共產黨宣言》封面
馬克思是首位給資本主義的毀滅性賦予恰當的道德權重的經濟學家。像亞當·斯密和歌德一樣,他把這種毀滅性視為取得進步所必須付出的「代價」。但因為馬克思寫作《共產黨宣言》時,工業革命已經開始了70年,他明白無論是代價還是進步,都比這兩人想像的大得多。雖然如此,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打破了「固定僵化的關係」,是因為它殘酷地釋放了人類的潛能,同時卻也催生了將要摧毀它的武器和階級。
但是,《共產黨宣言》的辯證思路至此突然中斷,取而代之的是瑰麗之辭。作為對瑪麗·雪萊的小說《弗蘭肯斯坦》(Frankenstein)的回應,馬克思把資本主義比作「再也無法控制被其魔法召喚來的地獄力量的一位魔術師」。資本主義創造了自己的「掘墓人」,馬克思相信天啟時刻終會到來,儘管歷史一再地辜負他的期望。《共產黨宣言》發表20年後,他在《資本論》(Das Kapital)中信心滿滿地預言道:「資本主義的喪鐘已經敲響,剝奪者將受剝奪。」
德文版《資本論》封面
在馬克思涉足經濟學之前,他就堅信資本主義必將覆滅。《共產黨宣言》發表之後,他在大英博物館花了20年的時間試圖證明這一點,卻沒有成功。事實上,他絕對不是一位直覺型經濟學家。如果一個人從40歲才開始研究經濟學,那麼他絕不會是直覺型經濟學家,因為他的頭腦裡其他想法太多了。而經濟學家必須從心無雜念開始,在頭腦中留有足夠的空間,用於構建關於人類行為的理性模型,要知道,他們的生存完全依賴於這些模型。
馬克思為資本主義的覆滅設計了兩種可能的情景,即「利潤危機」和「實現危機」。他對前者的論述最為透徹,這基於他中年時與李嘉圖的交鋒所產生的剝削理論。馬克思認為,通過掠奪工人勞動力之外的一切,資本家從工人身上榨取到大於工人工資的價值。這個差額就是「剩餘價值」,它是利潤的來源。然而,隨著機器越來越多地取代工人的勞動,利潤率將下降,因為購買機器的成本不可能低於它們的安裝費用。如果資產階級試圖通過增加「剝削率」來維持剩餘價值,最終將會引發無產階級革命,摧毀資本主義制度。19世紀晚期,在觀察到工人實際工資上漲的趨勢之後,馬克思主義者感到不知所措。因為馬克思沒有想到的是,通過投資於節省勞動力的技術,勞動生產力有可能提高。這會促使實際工資增加,而且不會造成利潤率下降。
多羅西亞·蘭格的《移民母親》照片,描繪出在加利福尼亞州大蕭條時期的貧困採豆人:佛羅倫斯·歐文斯·湯普森,一位有七個孩子的母親,她當時32歲。1936年3月攝。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所面臨的另一個致命危機是實現危機。「當經濟危機來臨時,不只是大批產品,大批產能也會被摧毀……因為有過多的文明、過多的工業和商業……資本主義社會的容量過小,以至於無法容納它們創造的財富。」這些不準確的語句指向消費不足理論,但馬克思隨後並未賦予其很大的意義,該理論後來由英國自由主義者約翰·阿特金森·霍布森和德國馬克思主義者羅莎·盧森堡發展延伸。盧森堡問道,假如實際工資的增長停滯,體力勞動者們如何有足夠的購買力,去消費越來越多的產品呢?「畢竟,投資的唯一目的是生產出可以獲取一定利潤的產品。如果產品賣不出去,資本家為何要投資呢?」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也問過相同的問題;21世紀前10年,西方國家的實際工資相對而言低於資本的回報。因此,這個問題仍然很中肯。
帝國主義理論的誕生,是為了解釋資本主義制度出人意料的生存能力。列寧視貧窮國家為進一步剝削勞工的蓄水池,而盧森堡視貧窮國家(連同武器製造)為一個額外的市場,可吸收資本主義國家的剩餘產品。不管你如何看待這兩種解釋的合理性,它們都沒有導致資本主義的覆滅,反而證明資本主義具有挽救危機的能力,尤其是通過全球化自救的能力。正如現代評論家梅格納德·德賽所寫:「對於資本主義的生命力,馬克思無言以對,即便再加上很多條件,也無法預見資本主義的最終覆滅。」馬克思沒有完成《資本論》的最後兩卷,或許是因為他意識到自己無法確定那個天啟時刻是否會到來。
鑑於資本主義的「垮臺」存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馬克思對資本主義之後的世界未能給予更多的關注,也就不足為奇了。他的朋友兼合作夥伴弗裡德裡希·恩格斯認為,在「必然王國」之外還有一個「自由王國」。但是,馬克思不想因為「未來的小飯館」而徒添煩惱。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的序言中,馬克思有一段著名的論述:「在所有的生產力還有開發空間之前,沒有哪種社會秩序會消失。在其生存所需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子宮裡孕育成熟之前,更高級的新的生產關係也不會出現。因此,人類只能設計它能解決的任務。」這是馬克思放棄他那個年代的烏託邦夢想的方式,他認為人類可能「上午打獵,下午捕魚,晚上放牧,晚餐後聊天……卻不必成為獵人、漁夫、牧羊人或評論家」。列夫·託洛茨基的預測更不理智,他以為在共產主義社會裡,普通人會「達到亞里斯多德、歌德或者馬克思的高度,而且在這條山脈之上還會隆起新的高峰」。
本文摘自《金錢與好的生活》,作者:(英)羅伯特•斯基德爾斯基(Robert Skidelsky)、(英)愛德華•斯基德爾斯基(Edward Skidelsky),翻譯:阮東 黃延峰。文中圖片皆為編者所加,圖片來自網絡,編輯:張寧。
作者簡介
羅伯特•斯基德爾斯基(RobertSkidelsky),英國華威大學政治經濟學榮譽教授。他的作品《凱恩斯傳》獲得了多個獎項,其中包括萊昂內爾•蓋爾伯獎和美國外交關係協會獎。1991年,他獲得終身貴族身份,1994年成為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
愛德華•斯基德爾斯基(Edward Skidelsky),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哲學講師,他的作品有《恩斯特•卡西爾:最後的文化哲學家》,並定期為《新政治家》雜誌、《每日電訊報》、《展望》雜誌撰稿。
圖書簡介
《金錢與好的生活》由《凱恩斯傳》的作者、政治經濟學家羅伯特•斯基德爾斯基攜手他的哲學家兒子愛德華•斯基德爾斯基寫作,將帶領讀者結合經濟學與哲學的觀點來審視和思考現代社會所面臨的經濟難題,並嘗試找到金錢真正的價值,告訴讀者什麼才是美好的生活。
欄目簡介
檢書燒燭短,看劍引杯長。讀書在今天可以變得更便利,但不會變得更輕鬆。為增廣智識的讀書,不妨給自己加一點點難度。
騰訊思享會獨家稿件,未經授權,其它媒體不得轉載。
歡迎朋友們轉發至個人朋友圈,分享思想之美!
關注我們,可在微信裡搜索ThinkerBig添加公眾號,或長按下方二維碼識別添加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