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月搶口罩,3月、4月囤糧食,7月份後,竟有人開始囤起了一次性塑料吸管。
事情的源頭,始於今年1月份有關部門出臺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其中規定:到2020年底,全國範圍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吸管。
起初人們並沒太在意這條意見,但6月30日麥當勞宣布不再提供一次性塑料吸管,很多人一下子緊張起來。有些家長考慮到小孩喝東西時使用一次性塑料吸管最方便,不清楚以後這種吸管還能否容易買到,趕緊在網上買了幾包囤起來。
相關政策還在繼續加碼,7月中旬,國家發改委等9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紮實推進塑料汙染治理工作的通知》,嚴格限制一次性不可降解塑膠袋等產品的使用,給塑料汙染治理明確了「時間表」。這被解讀為史上最強「限塑令」。
這樣的背景下,許多商家開始用紙吸管代替一次性塑料吸管,可降解塑料也突然成了最近資本市場上最熱門的板塊之一。以莫高股份為例,雖然降解材料營收佔公司營收不足一成,但8月以來已連續4個一字漲停,市值上漲近10億元。
可降解塑料真能成為新的風口嗎?
01沒有塑料吸管還能用什麼?
不少人因為麥當勞等餐飲企業不再提供一次性塑料吸管,一下子「慌了神」。如果最常見的塑料吸管不能用了,我們還能用什麼代替它?
麥當勞不主動提供吸管
目前,最常見的吸管主要有塑料吸管、紙吸管、金屬吸管、玻璃吸管和PLA吸管等。PLA也屬於塑料,跟普通塑料的不同之處在於它主要由玉米等植物澱粉組成,是一種生物可降解塑料。
不同材質的吸管在性能、價格等方面各不相同。玻璃和金屬吸管使用相對不方便,經常出現在家庭使用中,在餐飲、茶飲等商業中較少用到。其他三種吸管中,紙吸管和可降解PLA材質的吸管價格均是普通一次性塑料吸管的3倍左右。
根據國家規定,2021年1月1日起,全國的餐飲行業將不能再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的塑料吸管。從實際情況看,大部分餐飲企業選擇的替代品是紙吸管。
這對餐飲行業和消費者而言,影響究竟有多大呢?
奈雪的茶相關負責人表示,對他們而言,最大的成本是茶飲原料,吸管佔據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計。所以,不能使用一次性吸管對他們的經營成本不會產生影響。
跟成本相比,他們更擔心的是不同材質吸管帶來的體驗不同,比如可降解的紙質吸管在飲用熱飲時比較容易溶解,會影響口感。這是茶飲品牌更換紙質吸管時普遍面臨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目前對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的禁令,集中在餐飲行業。而牛奶、飲料等飲品自帶的吸管,以及消費者自己購買一次性塑料吸管並不在禁令之內。
除了不可降解一次性吸管的禁令外,7月中旬發布的《關於紮實推進塑料汙染治理工作的通知》,還對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超薄塑膠袋、聚乙烯農用地膜和一次性塑料餐具等的使用做了詳細規定。
這一系列的規定被視為史上最強「限塑令」。在這樣的背景下,塑料製品生產企業會受到怎樣的影響,最嚴「限塑令」是否蘊含著行業和投資機會呢?
02紙吸管並不環保
近來的「限塑令」讓塑料似乎成了眾矢之的。但大多數人可能不知道,塑料發明之初其實是作為象牙的廉價、環保替代品。
19世紀末期,撞球還是一項貴族運動,因為當時製造撞球的原料是象牙。為了尋找象牙撞球的替代品,有人用硝酸纖維素和樟腦製造出了一種名為賽璐珞的聚合物,這就是最早的塑料產品。
之後,隨著科技水平提高,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塑料材料。由於性能穩定、抗腐蝕能力強、價格低廉等優點,塑料已經成為和鋼材、木材、水泥等並駕齊驅的基礎原料。
歐盟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塑料產量高達3.6億噸,其中三分之一由我國生產。包裝、建築、汽車製造等都是塑料的下遊產業,其中包裝是塑料應用最為廣泛的領域。
傳統的塑料包括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這些材料不僅在生產過程中消耗石化資源,而且很難降解。一根廢棄吸管,在自然環境中需要幾百年的時間才能完全降解。
為了緩解塑料帶來的白色汙染,全球各國紛紛出臺「限塑令」,商家、消費者都開始尋找塑料的環保替代品。
在塑料應用最多的包裝領域,目前常見的替代品主要是紙製品,用紙袋代替塑膠袋、紙質吸管代替塑料吸管。
星巴克推出紙質吸管
看似環保的紙製品,真的就比塑料更環保嗎?
從生產角度看,紙的原料是木漿,將消耗大量的木材,生產過程還會造成水汙染,並不環保。
大象公會援引美國環境毒理和化學學會研究成果顯示,相同容量下,紙袋不僅生產耗能、耗水量高,還會產生更多的廢水、廢料和溫室氣體。一旦成為垃圾,紙袋的質量還是塑膠袋的2.7倍。
紙製品之所以被當作塑料產品的環保替代品,是因為在大多數人認知中,紙製品回收利用率高。但其實,塑料製品的回收率並不比紙製品低多少。
數據顯示,近些年我國的廢紙回收率一直在45%-50%之間徘徊,而《中國再生塑料行業發展報告(2019-2020)》的數據顯示,我國廢舊塑料的整體回收率為30%左右。
從使用體驗看,塑料在包裝領域的性能比紙強太多。比如紙吸管面臨的會溶解、易變形的尷尬,就不會出現在塑料吸管使用過程中,一次性紙杯也只有在裡面加上塑料薄膜的情況下,才能正常使用。
用紙製品代替塑料製品的方案不僅效果不好,而且其環保、經濟效益也沒有很高。
比較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是提高塑料回收利用率,以及尋找新的替代品。
03可降解塑料能成風口嗎?
可降解塑料一直被視為解決白色汙染的新材料。「限塑令」刺激下直接被看好的,就是可降解塑料行業。
目前,應用最廣、產量最高的兩種可降解塑料為PLA和PBAT。PLA即聚乳酸,這種材料透明性好,常被用在日用塑料製品、薄膜以及醫用包裝領域。由於其技術壁壘高,我國目前主要依賴進口。
PBAT成膜性好,常被用在一次性包裝膜以及農業地膜等領域。其技術相對成熟,目前我國是PBAT全球最大的生產國家,佔據全球近6成總產能。
上市公司金髮科技主營業務為改性塑料、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和可再生塑料等,是國內PBAT行業龍頭。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生產完全生物降解塑料技術難度較高,從研發到批量生產每一步都面臨挑戰。
比如,生產過程需要充分考慮產品性能的強度,「降解時間不能太短,不然產品在倉庫裡三五個月就完全降解掉了。當然,也不能太長,三五年降解不掉也就失去了可降解的意義」。
我國在生物可降解塑料生產上雖然不缺原料也有技術,但跟國外比,我國可降解塑料的消費市場發展卻相對緩慢。
工人在檢驗可降解餐具
金髮科技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司生產的完全生物降解塑料中的70%-80%是出口到國外的。
雙童吸管也表示,公司可降解吸管的主要市場同樣集中在國外。
根據財報數據,2019年,金髮科技完全生物降解材料銷量為4.75萬噸,同比增長近84%,是公司業績增長最快的板塊,不過這主要得益於歐洲、南美洲等國外市場的發展。
雙童吸管相關負責人介紹,早在2005年,公司就已經生產了PLA生物質可降解吸管,但是直到2015年,這類產品的銷售幾乎為零。
這次的「限塑令」,對金髮科技、雙童吸管等相關公司是個利好消息。不過,從政策利好傳導至市場需求變化,從來都不是簡單的事情。
雖然有了「限塑令」,但現階段為可降解塑料製品買單的商家並不多。阿里巴巴網站上的一位吸管賣家表示,跟現在流行的紙吸管相比,一次性塑料吸管更便宜、好用。所以,現階段他們店銷售最多的還是一次性塑料吸管。
我國一直是塑料生產大國,國內企業在生產完全生物降解塑料方面,無論是原料還是技術並不落後。真正制約我國這一市場發展的,還是價格和商家的環保意識。
商家不願意買單的原因之一在於價格。雙童吸管的一位工作人員提到,PLA吸管的成本是普通吸管成本的3-5倍,其他可降解吸管價格也明顯高於普通塑料吸管。
和吸管一樣,完全降解塑膠袋價格也比普通塑膠袋高。金髮科技相關負責人介紹,最早的時候,完全生物降解塑膠袋的成本大概是普通塑膠袋的2-3倍,現在批量生產、產量提高之後,變成了1.5-2倍。
不同型號的環保可降解塑膠袋
受制於價格等因素,現在國內生物可降解塑料市場確實還不夠大。不過,國內企業畢竟有原料、有技術,也不缺垃圾分類、「限塑令」等政策刺激,可降解塑料製品行業未來可期。
金髮科技在年報中提到,根據歐洲情況對標和分析,僅北上廣深四大城市,垃圾分類將為完全生物降解袋產生 10萬-30萬噸級的潛在市場需求。
包括金髮科技、瑞豐高材、金丹科技等在內的業內上市公司,紛紛開始提高生物可降解塑料產能,越來越多的小企業也想趁著「限塑令」熱潮,布局生物可降解塑料行業。
業內人士講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生產吸管的機器稍加改造就可以生產口罩,所以疫情嚴重的時候,有些原本生產吸管的企業開始改行生產口罩。最近「限塑令」頻頻出臺,這些企業又開始做回了老本行。
我國最早的「限塑令」誕生於2007年。不少網友感慨,有了「限塑令」的13年時間裡面,除了超市塑膠袋收費,我們的生活似乎從未因此發生變化。
「此前的限塑令,恐怕未必減少多少白色汙染。大力推廣和生產可降解塑料,這才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至少我是願意使用這些產品的,哪怕它貴一點。我看過一些白色汙染的報導,實在是觸目驚心。」一位消費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