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底開始,全國範圍內的餐飲企業,都不能使用一次性塑料吸管了。
留給餐飲企業做應對的時間不多了。
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塑料製品累計產量8184萬噸,其中塑料吸管近30000噸,約合460億根。人均使用量超過30根。環境專家表示,塑料吸管的使用時間只有幾分鐘,但自然界中的降解時間可能長達500年。
不過,如果你常喝咖啡、奶茶、冰可樂,應該不難發現,塑料吸管其實已經打包好了行李,準備退出歷史舞臺了。取而代之的,是可降解的紙質吸管。
最早作出反應的是環保先鋒、Logo帶綠的星巴克。
早在2018年,星巴克就開始了在全球範圍全面停用塑料吸管的徵程。截至去年年底,星巴克已經在中國一線城市的4000多家門店,實現了塑料吸管的禁用。
此前星巴克在中國地區的塑料吸管年均使用量為200噸左右。
而不同於強制斷供塑料吸管的星巴克,喜茶從今年6月起開始在外賣平臺上增加「用紙吸管替代塑料吸管」的選項,來引導消費者減少使用塑料吸管。目前北京地區的喜茶外賣已全部默認配送紙吸管,未來也會在全國其它城市推行。
6月30日,麥當勞中國宣布,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個城市的近千家麥當勞將率先停用塑料吸管,取而代之的是加入了「小巧思」的直飲杯蓋。
據了解,目前中國內地有超過3500家麥當勞餐廳,塑料吸管的年均使用量約為400噸。
(來源:網絡)
一、塑料吸管的天下,紙吸管和直飲杯蓋撐得起來嗎?
雖然大部分消費者對禁用塑料吸管表示理解和支持,但同時,幾乎所有用過紙吸管的消費者都表示:真的太難用了。
環保意識較高的消費者勉強可以忍一忍,但因為吸管使用體驗太差而吐槽麥當勞和星巴克的微博、帖子,在網絡上瘋狂流傳、不勝枚舉。
那為什麼同樣用於喝咖啡,紙杯常見、好用,紙吸管卻不行呢?
原因在於,為了隔水,「環保」紙杯裡都會包覆一層 PE 薄膜。對,就是一直在坊間流傳,塗在方便麵桶內側,吃進去會附著在胃壁上的「石蠟」(其實並不是)。
而廢棄紙杯、泡麵桶在回收時,必須先把塑料淋膜和紙分開、「紙杯」才是真正的紙。
至於紙吸管,因為沒有這層塑料膜,贏得了一個「綠色」的標籤。但隨即而來的就是紙遇水會變軟的屬性,和被用來喝飲料的使命之間的大衝突。
幾乎所有用紙吸管喝麥當勞冰飲的消費者,都在喝了十幾分鐘後遇到了下圖的窘境。而對此,店員也只能抱歉的建議你:喝快點。
(來源:推特)
而目前最厚實的星巴克紙吸管,雖然沒有特別軟,但是容易斷。而且由於直徑較小,加上紙的摩擦力相對大一點,被消費者抱怨用於喝「星冰樂」產品的時候根本吸不上來。
更別提被吐槽像在用衛生紙卷的內芯喝飲料。
(來源:新浪微博)
而星巴克和麥當勞先後推出的直飲杯蓋,也沒有好到哪裡去。有網友指出,在喝冰美式的時候,被冰塊撞了牙。
簡單來說就是,喝冷的冰牙,喝熱的燙嘴。對於部分消費者還有粘口紅這一大弊端。
看來想要推廣飲料不用吸管直接喝,可能比換吸管要難多了。
(來源:網絡)
二、 除了難用,可降解吸管更貴、更難做
浙江義烏的雙童吸管是國內乃至全球領先的吸管制造企業。和大多數同行一樣,公司在1994年成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都在生產傳統塑料吸管。
薄利多銷幾乎是所有吸管制造企業採用的策略,想要盈利就必須壓低價格、加大出貨量。這樣的模式讓企業難以成長。因此,雙童吸管在2005年就研發生產了聚乳酸可降解吸管。
除了成本較高以外,聚乳酸產品的保質期通常不超過12個月,一旦保存時間過久產品就會降解。所以廠家必須及早銷售,避免庫存長期積壓的情況。
由於聚乳酸可降解吸管難儲存,不少廠家還是將未來的希望寄託於紙吸管。
但紙吸管的工藝較為複雜。以卷管環節為例,每根紙吸管都需要用三層紙卷制而成。由於每個客戶的需求不一樣,紙張的規格也各不相同,每次生產都需要調試機器。即使能順利完成製作,烘乾又是一個讓不少沒經驗的企業頭疼的難題。
正是受制於資金成本、技術等原因,目前不少中小企業並沒有冒然轉型。
(來源:央視財經)
一支塑料吸管的成本平均是3分錢左右,而紙吸管差不多需要1毛錢。貴了3倍多,使用體驗卻大撲街。
相信我,飲料店和吸管制造商,比用軟吸管喝飲料的消費者,難多了。
三、可降解材料的新藍海
據行業推測,全球包裝市場對可降解塑料的需求量將在2023年達到945萬噸,年均複合增長率高達33%。可以說可降解塑料包裝市場發展潛力巨大。
據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數據統計,目前中國可降解塑料的產量佔世界產能約25%,與中國塑料佔世界產能的比例相當。
環境降解塑料的降解過程主要涉及生物降解,光降解和化學降解三種,這三種降解過程相互間具有增效、協同和連貫作用。
據天眼查數據顯示,我國目前經營範圍含「生物降解、光降解、化學降解、可降解」,且狀態為在業、存續、遷入、遷出的企業共有2,677家。
行業分布上看,約45%的可降解材料相關企業為製造業,26%的相關企業為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地域分布上看,廣東省擁有最多的可降解材料相關企業,山東省和江蘇省相關企業數量次之。
近十年來,我國可降解材料相關企業(全部企業狀態)年度註冊數量與增速呈穩定上漲趨勢。
其中,2019年相關企業新增數量達514家,年增速為15.05%,是我國可降解材料相關企業註冊數量最多、增速最快的一年。值得注意的是,截至7月1日,以工商登記為準,我國新增可降解材料相關企業255家,同比增長約23%。
(來源:天眼查)
全球範圍的限塑,以及更多企業湧入可降解材料製造,乍一聽確實是覺得,地球有救了。
但是仔細想想,「限塑令」在我國施行了也有10多年,除了大超市、連鎖便利店的塑膠袋要收錢,基本看不到任何收效。
近幾年隨著外賣行業的爆發、商品為了追求標新立異而過度包裝,塑料包裝盒塑料餐具的使用,怕是比限塑令之前更誇張。
截至2018年,全國的外賣用戶已增長到3.58億,整個外賣市場已突破2400億元。以平均40元每單粗略估計,2018年全國每天送出外賣超千萬份,所以,每日送達消費者手中的塑料包裝數量也是千萬級別。
而且,在紙吸管被頻頻吐槽時候,商機也出現了:某寶上的「機智」商家,迅速推出一次性獨立包裝吸管。不給塑料吸管是吧,那我就自己買!
多年之後,「禁管令」可能會像十年前的「限塑令」一樣,反而把「限塑」,限成了「賣塑」。
恐怕只有從源頭上加強監管,從不讓用,監管到不讓造,才是真正的出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