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關計劃】「我是終身學習的小白鼠,世界是未來教育的試驗田」

2021-01-12 芥末堆

作者介紹:

今年19歲,四年前獨自一人來到北京,就讀於北大附中。畢業後被南加大天文系錄取,在入學前半個月選擇輟學,隨後成為北大附中綜合實踐處導師。在工作期間對未來學習與教育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與嘗試,並於半年前成立一家教育科技公司,完成一輪融資。

背景      

去年8月,在經過幾番徹夜思考後,我決定從還沒來得及去的大學輟學。

部分原因是想做一些與教育相關的事情(也沒想清楚怎麼做);另一方面,這個選擇也帶來了一次絕佳的逃離機會——我不想再深陷傳統的「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這個難以逃脫的慣性體系中了:在這個受到技術深度影響的時代下,生活和學習應該還有很多種可以嘗試的方式。

10月份時,我寫了一篇當時被傳閱頗多的文章,整理了兩個月裡對未來教育的一些粗略思考,同時也算是解釋了輟學的原因。   

然後,我貌似和大多數吃瓜群眾一樣,喊完話就默默消失了...

好在真實情況沒那麼令人失望,我對未來教育的探索也沒有就此停留在吐槽和期望上。

過去一年裡,我從1個人的折騰變為了13人全職團隊的共同努力,而他人眼裡的「小打小鬧」也成為了一家完成百萬級融資的公司;過去一年裡,我們將一個露天的毛坯房,變為了學生與學生、學生與社會連接的紐帶;而再過不久,我們的線上學習社區也將上線了。 

(去年底改造完成的高中生創新協作空間)

但隨著發展,我也發現了一個問題——我們在做的事情容易讓人對它理解不全或有所偏差。因此,我想用一篇文章講講我們做的這件事情:

我們不是在做一個app,也不是在做線下空間——我們正在建立一所基於興趣實踐的未來高中,一個全新的學習生態。

不過在具體講「做什麼」之前,我想先聊聊「為什麼」做這件事,並嘗試打破一些對學校的傳統認識。

為什麼做

大家都在吐槽教育的反人性,但這不是重點,做這件事最大的原因是現有的教育體制已遠落後於時代需求(我很贊同一諾的一個觀點:教育,應該是入世的)。       

現代學校系統

在封閉的環境裡、統一的節奏下,學習者被批量培訓成具有某些程序型知識的人:這是現代學校(尤其是基礎教育)的基本特徵。

但如果問一句「為什麼學校要這樣建」或者「學校的定義是什麼」,估計就很難回答了。其實教育系統的建立基本有兩種目的:滿足社會需求(包括生存需求、思想統一等),以及輔助學習者自我實現。

現代學校起源於工業革命時代,當時社會對人的需求還停留在具有某些基礎的、程序型的知識上面,技術的發展也更多是降低人的體力成本,而不是挑戰人的智力輸出。因此,如果考慮到時代背景,現代學校至少是一種高效滿足當時社會需求的方式。    

未來社會需求

然而未來社會是呈指數型高速發展的,其高度不確定性會迫使生存在此時代下的人們不斷地重新定義自己。這從iPhone問世至今的9年間,移動網際網路對社會的衝擊就能初窺一二。

而隨著大數據、機器學習、區塊鏈等被更多地運用到日常生活以提升社會運作的效率時,技術不僅會替代程序型工作,也會強有力地衝擊智慧型工作。科技諮詢公司Gartner預言,10年後,至少1/3的現有職業會消失,而更多需要智慧產出的職業會出現。

這意味著社會對人的需求正在發生巨大變革,基礎程序型知識已遠遠不足,人們還需要擁有其他的技能——如《21世紀學習框架》中提到的4C能力,包括創造力,批判思維&問題解決能,溝通&協作能力等;在此之上,每個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熱愛和擅長的事情。

當然,未來對人的需求遠不止於此,但有一點是確定的:現代學校已失去其時效性,它充其量只是一種流傳下來的習慣,甚至在某些方面是惡習。

如果我們回歸教育系統建立的本質目的,或許會突然發現:是時候重新定義學校了。

做什麼

做一所學校——準確的說,基於團隊的基因,我們建立的是一所高中。

但這所高中和現有學校不太一樣,具體有5個方面:

       1. 學習是基於興趣與需求出發的,更深入地運用以人為本的學習理論(如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2. 學生不會是幾百人或幾千人,而是3000萬以上高中生,或心理年齡與高中生相仿的群體(之後統稱高中生);

       3. 大規模地利用技術;

       4. 「校區」會開放式地散布在城市中,而不會局限在某一個封閉空間;

       5. 與社會資源進行無縫連接。

做出這5點差異,是因為我們相信未來的學習系統至少應該從三個維度出發進行建立,以高效滿足未來社會對人的需求:自主化、個性化、社會化。   

自主化:學習者應當是學習過程的用戶,主動參與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個性化:人在不同情景下的興趣與需求、心理狀態、知識結構、學習方式等都是有差別的,即使是建構「同一個」知識或技能,不同人也需要不同的信息及其交互方式。

社會化:

       1. 學習對象是多元的,可以是從業者、是同齡人、是人工智慧——是與世界的一切交互對象;

       2. 與他人一起學習成長,是高效培養溝通、協作、資源調配等能力的方式;

       3. 學習情景應更貼近現實,結合更多實踐;知識結構緊貼社會發展,可用於解決社會問題。

具體形式

我們將利用app+線下空間的形式來建立這所高中,聽起來可能沒那麼刺激,不過別急。

app

app會面向所有高中生——一個智慧型手機覆蓋率接近95%的群體,其定義是一個基於興趣實踐的自適應學習社區,這裡面包含三個重要詞彙:「興趣實踐」,「自適應學習」以及「社區」。

「興趣實踐」是我們選擇建立這所學校的基本場景。一方面,興趣實踐的場景是真實存在的,從學習者的興趣出發,結合實踐與協作等,符合自主化、社會化這兩個基本維度;另一方面,用產品滿足這個場景之下的需求——包括同齡社交、知識經驗等,有助於學習者自主完成學習閉環。

「自適應學習」這個詞最近爭議挺大,不同人對其的理解也不大一樣。在這所高中裡,其意義主要是:基於用戶(學習者)需求、學習理論、以及未來社會所需的知識圖譜,利用用戶產生的數據,向其匹配個性化的交互/學習內容,提升主動學習的效率。

更直白一些,就是利用技術向用戶匹配符合需求的、並能高效輔助其成長的內容。

將「社區」的概念引入是因為我們認為學習者不會只獲取內容,也會生產內容:一個熱愛吉他的人,不會僅滿足於獲取學習吉他的資料,分享和記錄這個過程中的故事和經驗也是很自然的事情。這有助於自我反思,也有助於他人的成長。

學習本可以不是件孤獨的事情,其間會發生人與信息的交互,也會發生人與人的交互。

從使用的角度描述地更立體一些,一年內,我們的用戶至少能在app裡做這三件事:

         1. 分享和記錄興趣實踐的故事與經驗,與有趣的同齡人交流學習

         2. 獲取精選匹配的內容與活動項目,發展興趣知識,提升實踐技能

         3. 在他人的故事裡,在參與的活動中,結識志同道合的夥伴

總的來說,從高中生的角度出發,這款app不會也不應該比一個社交媒體更像學習工具。

線下空間

很多人聽到線下空間,第一個想法就是:太重了。

是的,做空間很繁瑣,成本也高,但是只要問題還能被提出來,就有解決辦法。更重要的是,現在還沒有一個實體能很好地為高中生承載以下幾個功能:交流協作、動手學習、以及與社會產生高質量的連接。

我依然記得《賈伯斯傳》裡,擁有這些功能的惠普探索者俱樂部對青少年時期賈伯斯的影響。我們不可能也不應該希望每個人變為賈伯斯,但每個人需要有更大的可能性找到自己。

然而現有學校很難做到這一點。因為對一所學校來說,要完成人性化的空間設計,持續迭代空間的活動內容體系,同時對接高質量的社會資源,會是一個成本極高但看不出多少收益的事情——一個學校的學生畢竟很少,會有效使用這個空間的學生更少。  

因此,從一線城市開始,我們計劃在每個城市均勻散布3-4個線下空間,並開放給整個城市的高中生,連接學生與學生、學生與社會。

第一個線下空間已建成並試運營半年多,在北大附中內,卻對全部高中生開放。 

在空間設計方面,我們已與頂尖的建築設計事務所CROSSBOUNDARIES(主導過[家盒子]、[索易成長中心]、[未來學校]、[北大附中]等教育空間與建築的設計)達成戰略合作。

        

(CROSSBOUNDARIES部分作品圖)

整個設計過程中,都會有學生從頭到尾進行深度參與。 

過去半年中,位於北大附的第一個線下空間已舉辦了超過50場活動。我們收集了每場活動的反饋,並開發出了1.0版本的基礎內容體系,主要是基於興趣種類、實踐技能以及社會資源的連接。

同時,我們也與CCEC中美文化教育中心(與微軟同為美國STEM高中聯盟NCSSS的最大讚助方)達成戰略合作關係,為內容體系的設計提供足夠的國際化支撐。

在社會資源這一方面,作為高中生群體的流量入口,我們具有多數線下空間所不具備的優勢,以連接優質和前沿的社會人士、組織、產品設施等。

周一至周五放學後;周末全天。

空間的建設成本確實較高,但是我們可以把空間的運營成本降到很低。之後的線下空間依然會與少量現有學校進行合作(北京已有幾所有意向的學校了)。當然,我們是完全開放的,理念合拍的商業地產、社區等都是可以的。 這方面的合作可以將房租和水電費省去。

同時,線下空間不需要打廣告,日常運營也是由空間負責人帶著學生一起完成。因此,即使算上折舊費,每個月的邊際成本也是很低的。

總的來講:

線下空間 = 低成本 > 用戶需求 + 學習目的 + 品牌塑造 + 學校入口(maybe) 

想像一下

app支持學生隨時隨地記錄興趣實踐的過程,並進行個性化的學習,同時結識志同道合的夥伴;而在線下空間,他們一起交流協作,並與社會產生高質量的連接——這些方式或許遠不夠完美,卻是一種未來學習的可能。

更重要的是,它不是臆想,它正在發生。

與現有學校的關係

這個問題應該一直都縈繞在讀者的腦海裡。

它不能代替現有學校,至少現在不能。它有很多不足,但更本質的原因是現有評估機制還是考核評分。

 不過現在不能,不代表以後不能。評估機制的本質目的是讓人高效地認識他人,以及自己(中高考的目的主要是前者)。隨著技術的發展以及社會意識的轉變,人的數據將會被更高效地記錄、處理並轉化,考核評分將不再是最全面與高效地認識一個人的方式。社會僱傭關係的變化(如直播間的網紅,聯合工作室等)就是證明之一。

雖然這所學校目前無法代替現代學校,卻可以作為現有教育很大的補充。我們希望學生能在精心建立的開放式環境中,釋放出對世界的好奇,勇敢地探索與嘗試,找到自己是誰,掌握面對未知的能力。

商業運作        

從理想主義一下子跨到商業這麼現實的話題,似乎跨越度有些大——不過就如文章開頭所述,我們是一家公司,我們會商業化運作。

這樣選擇的最大原因是:想要在社會化的環境裡高效運作並達成目標,就要遵循大的規則(即使夢想著要改變規則,也要有耐心啊)。

我們會成為包含50萬本科留學生群體的3000萬高中生流量入口,並同時連接氣質相符的興趣、實踐類學習產品和項目(如遊學、營地等),建立基於興趣實踐的社群電商。當然,我們也會打通有節操的廣告收入。

線下空間也會和普通空間一樣提供飲品,部分活動是會收費的。

我們也在探索將[空間設計]+[內容體系]+[教師培訓]一體化打包賣給部分現有學校,同時成為合作學校與外界教育產品的橋梁。

Anyway,我們要活下去,高效地活下去。

終極目標

公司的目標不會停留在未來高中,我們最終希望能為所有人建立高效、平等、終身的學習環境。夢想很大很難,但是有了方向,找到合適的人,探索正確的方式,剩下的就是咬牙堅持前行——反正我和團隊的夥伴們除了這件事,也想不到該幹嘛了。

最後曬一曬這只可愛的高顏值團隊。      

 

來High?

這件事本就應該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的狂歡,而非僅僅是一小撮人苦逼地為一大群人服務。因此,歡迎參與——出力、出錢、出資源都行。

出力

如果你對以下幾個方面有興趣並有研究:

都歡迎出力!!出力方式有三種:

        1. 成為朋友,多聊天,多吃飯

        2. 成為顧問,固定時間一起聊天、吃飯

        3. 如果彼此都覺得合適,加入團隊,每天一起聊天,一起吃飯

出錢    

我們正在進行下一輪融資,如果感興趣的話,半夜兩點也歡迎勾搭。

出資源

對於線下空間的地主,我們也是很饑渴的。當然,如果有優質的興趣、實踐學習產品資源,也十分歡迎一起溝通(有興趣的朋友請戳:hi@dengyuecang.com)。

最後的雞湯

回顧歷史,很多變革看起來都很明顯,但身處其間的大多數人就如溫水中的青蛙。如果人類100年後還存在,回首一看,或許我們身處的這個年代會是有史以來最激烈的變革。

所以,如果對社會問題不爽,不要停留在吐槽了,力所能及地行動吧。因為未來始終會來,與其別人主導,不如自己摸摸方向盤。

最後,這所學校叫登月艙,寄託著我們對宇宙最深切的探索精神。

本文來自投稿,作者阿艙,登月艙創始人,微信公眾號:登月艙,個人微信公眾號:InsightsBang。

芥末堆註:如需聯繫該作者/創業者,歡迎發送需求到service@jmdedu.com,芥末堆幫你牽線搭橋。

1、本文是

芥末堆網

原創文章,轉載可點擊

芥末堆內容合作

了解詳情,未經授權拒絕一切形式轉載,違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

告訴我們。

來源: 芥末堆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

相關焦點

  • 下城區社區教育:讓居民樂享終身學習
    社區教育 在家門口享受終身學習的樂趣11月13日上午,下城區社區學院106教室傳來了悅耳動人的歌聲,40位「聲樂班」的學員們在學唱著名歌唱家黃瑩的歌曲《我和祖國》。班長俞小玲說:「我今年63歲,參加聲樂班已有8年。下城區社區學院請來的老師也很專業,是杭州歌舞團歌唱家張樂園。
  • ...如何釋放終身學習者的潛能?——朱永新與約翰 庫奇關於未來教育...
    朱永新是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兼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實驗發起人、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約翰 庫奇為蘋果公司教育副總裁,是賈伯斯親自登門邀請的第54號員工,同時也是蘋果公司駐歐巴馬總統「國家教育技術計劃」和「連接教育計劃」代表。
  • 在祖國最西端開墾教育「試驗田」
    原標題:在祖國最西端開墾教育「試驗田」   到祖國最西端的新疆阿克陶縣支教3年,來自江西的語文教師賴揚平和同伴嘗試為當地開墾一塊教育改革「試驗田」。   作為一名教師,賴揚平相信,每個孩子都是一粒花的種子,只不過花期不同,「在這個被稱為『帕米爾高原明珠』的地方,春天來得特別慢,需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花開。」
  • 種好每一個「試驗田」
    走出麥田,在這個團隊裡,還有更多碩果纍纍的「試驗田」。 通過這種積極的教育模式,團隊成員們形成了樂於接受別人建議的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師生們在相互學習的過程中取長補短,獲得新想法,實現更大更快的進步。因此,團隊中每一個取得科研成果的青年研究者都會由衷的感嘆:「團隊就是力量!」
  • 打造「先行區」,培育「試驗田」 交警支隊全警全力融入教育整頓
    ,培育「試驗田」,全警全力融入教育整頓,實現了教育整頓工作良好開局。堅持領導靠前一步、深入一層,帶頭學習、帶頭落實,支隊成立以我任組長、黨委副書記及黨委成員為副組長的隊伍教育整頓領導小組,設置辦公室、工作專班「一室、四組」,區分協調聯絡組、材料綜合組、宣傳報導組、督查指導組,明確工作責任和任務,推動實體運作,相互配合、各負其責。二是細化措施。
  • 這個時代,正在犒賞終身學習的人
    但這並不是終身學習所希望我們做的,學習在我們看來,並不是為了讓我變得高深莫測,恰恰是為了恢復我們做為人類的天真。天真的人,才會好奇,去無窮無盡地追問關於這個世界的道理。學習要造就的,正是達爾文的天真,愛因斯坦的天真,黑格爾的天真。很多人都想不清讀書的意義。
  • 未來教育是什麼樣的? | 邦讀書
    2019年英國著名教育機構培生集團組織了一次「全球學習者調查」,調查覆蓋19個國家,10000餘名16歲到70歲之間的學習者,調查報告發現,世界各地的學習者仍然對教育抱有很大的信心,他們期待教育能夠幫助自己取得成功。但是,他們獲得教育的方式正在改變,他們不再完全依賴於傳統的教育機構,而是更願意對自身教育採取「DIY」的方式,除此之外,學習者都表達出終身學習的意願。
  • 如何以STEM教育引領教育未來?
    如何以STEM教育引領教育未來?到2026年,在各類STEM 主題的課堂活動中,學習者設計和創造的欲望將激發他們對 STEM 學習的好奇心;在與他人共同學習和思考的過程中,學習者將收穫歸屬感並學會以團隊協作方式來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和挑戰。
  • 《終身學習 學以致用》GDA第九期文獻閱讀評優活動開始了!
    本文闡述了基於終身學習環境的微課設計與製作要點,旨在解決終身學習應用環境中怎樣設計和製作數位化資源才能得到學習者歡迎的問題。關鍵詞:終身學習;資源建設;設計要點。 教師終身學習的必要性 數位化學習具有三個要素: 一是數位化學習環境,二是數位化學習資源,三是數位化學習方式。
  • 草根發明家:大自然是我的試驗田
    今年6月,吳多輝大學畢業,又一次成了名人:和海口老家的海馬汽車籤訂了就業協議,卻沒去報到,自己創辦了一所創新教育學校。他這樣說服農村的爸媽:「我反正是個窮光蛋,一無所有,創業失敗了大不了還是一無所有。」
  • 對話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終身教授津巴多:教育重在培養批判性思維
    如何在青少年身體、心理和社會功能發展的關鍵時期,有效保護、積極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也成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一個核心議題。 前不久,圍繞「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話題,銘師堂教育與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終身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在美國進行了一次深入訪談。今天,我們將整理後的訪談內容分享給大家。
  • 科技革命給未來教育的機遇與挑戰
    近年來,新一輪科技革命蓬勃興起,掀起了一場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系統變革,對未來教育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國擁有獨特的教育制度優勢、完備的人才培養體系、堅實的網絡基礎設施以及成功實施大規模在線教育的實踐經驗,具備搶抓時代機遇的先決條件。中國教科院課題組梳理政策文件和理論文章,分析未來教育發展形勢,並提出政策建議。
  • 《終身學習》:10個你必須掌握的未來生存法則
    因為對知識的焦慮和成長的渴望,我閱讀了《終身學習》這本書。整體感覺書中的內容並不像書名這麼厲害,整本書更像是一盆拼湊的、還沒燉熟的雞湯。全書只有十條空洞的原則和幾個難辨真假的案例。法則一:將來為上,過往次之(你如何設計將來,就能擁有多大的未來);法則二:學習為上,經歷次之(將經歷轉為學習,將人生賦予終身學習);法則三:付出為上,回報次之(所得易使人沉淪,付出使人成長);法則四:表現為上,讚譽次之(你無法控制他人的讚譽,但你能把握自己的表現);法則五:感恩為上,成功次之(學會主動感恩,而不是被動擁有);法則六:樂趣為上
  • 全腦開發教育解決孩子教育的學習難題
    以「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的育人、發展人、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的全人教育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樹立教育是為了「整體的人」的發展的教學觀念,將德、智、體、美、勞、心統一在教育教學活動之中,統一在學科教育之中,教單科育全人。 全腦教育的概念不僅僅是指全腦功能開發更包含全人教育教學。
  • 「成教風採」知行合一 終身學習|家庭教育|教學活動|職業教育_網易...
    為進一步夯實農村基層幹部行政管理班學員課程學習內容,讓學員能將所學內容落腳到實處,近日,淄博電子工程學校面向2019級農村基層幹部行政管理班學員開展「知行合一終身學習」主題教學活動。  12月25日,邀請亞洲應用心理學NLP幸福心理學導師、家庭教育高級指導師徐雲走進課堂,結合心理健康課程,從親子關係構建、親子溝通等方面,幫助學員感悟幸福、陪伴、有效溝通的意義。
  • 深海教育張珍珍:遇見更好的自己,是終身的發展理念
    2020年12月1日,第12屆網易教育金翼獎頒獎典禮在網易北京研發中心盛大舉行,32項大獎被一一揭曉,300餘名教育界人士齊聚一堂,圍繞「守正破局·創贏未來」這一主題進行熱烈探討。
  • 通往未來世界的素養——以教育滿足社會進步對人的新需求
    各國政府將注意力集中在不斷升級的未來風險上,思考如何在全球蔓延的疫情中支持生活、生產與學習。其中,有關未來素養、教育未來指數的研究即是人類為進入未知社會所做的積極準備。WEFFI強調未來教育應該培養「跨學科技能、創造性和分析技能、創業技能、領導技能、數字和技術技能、全球意識和公民教育」六大技能,該指數清晰地呈現了學習者所需的技能,但對技能的討論並沒有超越原先的「教育為未來社會做好準備」的視角,沒有包含變革所需的能力,如在變革中或衝擊中學習的能力。
  • 愛貝英語 孩子學英語,本質上學習如何面對未來
    說到英語學習,首先我們必須要明確學習英語的目的。愛貝國際少兒英語認為,孩子面臨的真正挑戰並不是現在,而是未來的不確定性。所以愛貝著力培養孩子勝任未來的能力,充分尊重孩子的個性,給孩子終身受益的教育。
  • 我的世界:怎樣才算通關?七種關於通關的標準,經歷一萬次的死亡
    一般來說,一款遊戲都會設置許多的關卡,等待玩家去突破,當玩家突破最後一關的時候,也就已經通關整個遊戲了。但《我的世界》這款遊戲卻是一個特例,從它發行至今已有十年之久,玩家卻依然對它充滿熱愛,這款遊戲在玩家眼中是沒有終點的,更不存在通關一說,玩家的生存探險之路是永無止境的。
  • 好未來為世界貢獻教育公益中國經驗
    好未來集團身為其中一員,積極發揮在線教育優勢,努力彌補欠發達地區教育資源稀缺現狀,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為世界貢獻了教育公益的中國經驗。12月22日,在教育部舉行的第六場教育2020「收官」系列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長秦昌威表示,好未來集團等機構通過與教科文組織合作,為我國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做出了貢獻,產生了良好的國際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