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研捷報】我國7種側溝天牛族的新種被發表

2021-01-17 騰訊網

上個月中旬,我國臺灣天牛學家周文一博士與日本天牛學家新裡達也博士於Japanese Journal of Systematic Entomology上共同發表了我國7個側溝天牛族Obriini的新種,同時還有一個新亞種以及臺灣的一個新紀錄種

側溝天牛族隸屬於鞘翅目Co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天牛亞科Cerambycinae,是一類體型較小的天牛類群,其中側溝天牛屬Obrium狹天牛屬Stenhomalus是該族中兩個種類較多的屬,在此文發表前,世界上側溝天牛屬已知89種(我國11種),狹天牛屬已知78種(我國18種)。

側溝天牛屬與狹天牛屬十分相似,但狹天牛屬觸角1-5節以及前足脛節具長毛,不少種類鞘翅具花紋

以下是本次發表的9種天牛

1

Obrium nitidum亮背側溝天牛(臺灣稱為亮背棕天牛)

體深紅褐色,被淡黃色細毛,但頭部與腹部色澤更深。觸角與足黃褐色,但腿節色澤稍淺。複眼黑色,上顎尖銳,具些微光澤。

該新種以其光滑的背面命名。

分布:臺灣

1:亮背側溝天牛的雄性正模,2:雌性副模(引自原文)

雄性亮背側溝天牛的頭部、前胸背板以及鞘翅基半部的顯微照(引自原文)

2

Obrium yamasakoi山迫側溝天牛(臺灣稱為山迫棕天牛)

本種與光背側溝天牛十分相似,但前胸背板更為膨大,端部寬於基部。中胸的突起窄,腹部末節背板半橢圓形,頂緣圓形。

該新種以發現者日本的山迫淳介的姓氏命名。

分布:臺灣

雄性山迫側溝天牛的頭部、前胸背板以及鞘翅基半部的顯微照(引自原文)

3

Obrium anmashanum鞍馬山側溝天牛(臺灣稱為鞍馬山棕天牛)

體深黃褐色,被稀疏的毛。下顎須、下唇須、觸角與足則更多呈黃色。複眼黑色。上顎尖銳,有一些光澤。

該新種以其模式產地臺灣鞍馬山命名。

分布:臺灣

4:鞍馬山側溝天牛雄性正模,5:雄性副模,產於臺灣高雄,6:雄性副模,產於臺灣大漢山,7:雌性副模,產於臺灣鞍馬山,8:雌性副模:產於臺灣大漢山(引自原文)

鞍馬山側溝天牛的頭部、前胸背板以及鞘翅基半部的顯微照(引自原文)

4

Obrium yueyunae悅芸側溝天牛(臺灣稱為悅芸棕天牛)

體紅褐色。頭部黑褐色。下顎須、下唇須以及鞘翅為淺黃褐色。複眼黑色。觸角梗節與3-5小節深棕色,其他部分褐色。腿節基部、2-3跗分節以及爪深黃褐色。

該新種以文章作者周文一博士的妻子劉悅芸命名。

分布:臺灣

悅芸側溝天牛的頭部、前胸背板以及鞘翅基半部的顯微照(引自原文)

5

Obrium huae jianbini華氏側溝天牛劍斌亞種(新亞種)

本種與中南半島的亞種近似,但體主要為淺黃色。觸角黃褐色。鞘翅更黃。雄性外生殖器的中莖更長。

該新亞種以福建昆蟲愛好者以及正副模採集人黃劍斌命名。

分布:福建

1:胡氏側溝天牛劍斌亞種的雄性正模,2:雌性正模(引自原文)

胡氏側溝天牛劍斌亞種的頭部、前胸背板以及鞘翅基半部的顯微照(引自原文)

胡氏側溝天牛劍斌亞種的雄性外生殖器解剖圖(引自原文)

6

Obrium rufograndum暗紅側溝天牛(新記錄,臺灣稱為暗紅棕天牛)

體深棕色至暗褐色,被褐色毛,具強烈的光澤。觸角鞭節的基部四節黑色,其餘顏色淡黃褐色。鞘翅暗黃褐色。足幾乎全黑,但第三跗分節與爪帶紅色。脛節與觸角基部毛較多,鞘翅則被較短的黃毛。

分布:江西、臺灣(新紀錄)

暗紅側溝天牛的頭部、前胸背板以及鞘翅基半部的顯微照(引自原文)

7

Stenhomalusdayaoshanus大瑤山狹天牛

通體黑色,被不規則細毛。頭部有一小部分紅色,腿節基部淺黃色。下顎與下唇黃褐色。鞘翅黑色,但肩微黃。

該新種以模式產地廣西大瑤山命名。

分布:廣西

大瑤山狹天牛的頭部、前胸背板以及鞘翅基半部的顯微照(引自原文)

8

Stenhomalusmirificus神秘狹天牛(臺灣稱為神秘突眼天牛)

體呈褐色至黑褐色,具一定光澤。頭紅黃色。口器深褐色,但下顎須與下唇須呈黃色。觸角深褐色,第3-5節基部淺。小盾片通常黑色。鞘翅暗淺黃色。中胸、後胸以及腹部大部分為褐色。足由深色漸變成褐色,腿節基部黃。

該新種因其行蹤難以掌握,頗具神秘感,因此得名。

分布:臺灣

36:神秘狹天牛的雄性正模,37:雄性副模,38:雌性副模(引自原文)

9

Stenhomalusmakiharai槙原狹天牛(臺灣稱為槙原突眼天牛)

體慄褐色,部分黃褐色,有部分光澤。頭部色澤暗。觸角淺慄褐色,2-11小節淺黃褐色,第3-10節端半部深褐色。鞘翅褐色到黑褐色,具淺黃褐色與深褐色的斑紋,肩顏色較淺,鞘翅中央具一條呈V字形的淺黃斑。足淺褐色,腿節端半部與脛節端半部顏色較深。

該新種以發現者日本的槙原寬姓氏命名。

分布:臺灣、陝西(存疑)

39:槙原狹天牛的雄性正模,40:雌性副模,41:產於陝西的疑似本種的標本(引自原文)

槙原狹天牛的頭部、前胸背板以及鞘翅基半部的顯微照(引自原文)

原文信息:

Eight New Taxa and a New Record of the Genera Obrium Dejean and Stenhomalus A. White (Coleoptera: Cerambycidae) from China and Taiwan

Tatsuya NIISATO and Wen-I CHOU

Japanese Journal of Systematic Entomology, 24 (1): 73–88.

本期編輯:鄭昱辰

*******************************

想了解有關昆蟲的一切?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平臺:巍巍昆蟲記

新浪微博:混世魔王張巍巍

微信互動:actias

相關焦點

  • 【蟲研捷報】我國學者發表1個刺虎天牛新種
    近日,我國學者劉彬、張濤與捷克學者Petr Viktora於Folia Heyrovskyana上發表了一個產於四川與陝西的虎天牛——小寨子溝刺虎天牛Demonax xiaozhaizigouensis。
  • 【蟲研捷報】我國臺灣發現虎天牛2新種
    近日,我國臺灣昆蟲學者周文一博士與日本學者新裡達也博士在日本甲蟲協會會刊Elytra發表了兩種產於臺灣大漢山的綠虎天牛屬 Chlorophorus
  • 【蟲研捷報】䗛還是蜢?巴西學者發表䗛蜢科一新屬
    模擬樹枝的螞蚱上一次我們談到了模擬枯葉的蚱,向大家展示了擬態「如秋葉之靜美」的一面【蟲研捷報】梳著莫西幹頭的螞蚱:尖葉蚱屬和葉蚱屬修訂。而在直翅目Orthoptera這個大家庭中,擬態早已是家常便飯,不僅有模擬枯葉的,也有神似綠葉的,還有能混入地衣苔蘚的,更有長得像小土塊的。
  • 【蟲研捷報】我國地鱉蠊科昆蟲添7新成員
    地鱉蠊科(Corydiidae)是蜚蠊目(Blattodea)的一小科,國內目前僅記載二十種左右。
  • 【蟲研捷報】我國報導長櫛姬蜂屬一新種
    近日,森林病蟲害防治總站的盛茂領團隊發現長櫛姬蜂屬一新種Rhynchobanchus flavomaculatus,發表於國際期刊ZooKeys上。文章對該新種進行了描述,並編寫了中國該屬目前已知種類的分種檢索表。
  • 北川發現世界新物種:小寨子溝刺虎天牛(組圖)
    ,Cerambycinae) from China》,發表命名了一種世界新物種——小寨子溝刺虎天牛(拉丁名:Demonax xiaozhaizigouensis Viktora,Liu &Zhang, 2017)。
  • 【蟲研捷報】無聲的愛,中國奧蟋一新種
    雄蟲(圖片來源:https://image.baidu.com)雌蟲(圖片來源:https://image.baidu.com)但是也有一類蟋蟀由於種種原因,雄蟲喪失了發音能力,前翅也與雌蟲相似,或者無翅,外形上僅僅通過產卵器才能與雌性區分。例如啞蟋、革翅蟋(西雙版納發現一新種蟋蟀)、突蛉蟋、虎甲蛉蟋等。
  • 【蟲研捷報】香港發現一新種螢火蟲,以捐肝者名字命名
    本月22日,香港昆蟲學會會長饒戈與臺灣昆蟲學者鄭明倫在國際期刊ZooKeys上發表了香港發現的一個新種螢火蟲Oculogryphus
  • 【蟲研捷報】一個新的缺翅目分類系統被提出
    最近幾年,由於國內學者先後發表了一些缺翅蟲新種,缺翅目又一次進入了大眾的視野。而國際上對於缺翅目的分類學研究一直在進行。今年1月,國際昆蟲學雜誌 Insects 上刊登了捷克學者Ko árek等關於缺翅目系統學研究的論文。在文中,他們構建了一個全新的缺翅目分類系統。
  • 【蟲研捷報】雲南發現2個菱蠟蟬新種
    本月,貴州大學陳祥盛教授研究團隊在國際動物學期刊 ZooKeys 發表了關於中國菱蠟蟬科的研究論文,命名了2個來自雲南的菱蠟蟬新種。這2個新種都屬於Andixius 屬,分別被命名為 A. longispinus Zhi & Chen, 2018(因為該種陽莖鞭節基部具一個長刺狀突起)和A. trifurcus Zhi & Chen, 2018(因為該種陽莖鞘具3個分叉),都來自雲南。作者在文中提供了它們的雄蟲整體照片、局部特徵和雄外生殖器特徵圖示以及分布圖。
  • 【蟲研捷報】87年後浙江發現石蛉一新種
    中國目前已知5種奧蟋,它們體小扁平,雄性具有發音器,雌性完全無翅。這5種全部由日本學者 Shiraki 及 Matsumura 發表,最新種的發表時間為1930年,其後87年間,中國再無奧蟋新種發現。華東師範大學學者何祝清在浙江省麗水市慶元縣發現一新種,相關論文本月已發表在國際動物學期刊 Zootaxa 上。
  • 【蟲研捷報】寮國的大蚊
    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動物學期刊《ZooKeys》上。大蚊屬Tipula是大蚊科的模式屬,也是該科的大屬之一,全球已知近2500種,其中近半數都分布在古北界,而寮國此前只記載了6種1亞種。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新種,同時提出了一項新異名,重新描述了2個已知種,並編制了寮國大蚊屬的分種檢索表。
  • 【蟲研捷報】我國大陸新記錄一屬牙甲科昆蟲
    文章首次報導了該屬昆蟲在中國大陸的分布,並描述了該屬在中國的一個新種Chasmogenus parorbus Jia& Tang,2018。文章還報導了該屬在中國大陸的兩個新記錄種:Chasmogenus orbus Watanabe, 1987 和 Chasmogenus abnormalis (Sharp, 1890),其中C. orbus Watanabe, 1987 發現於香港,該種過去僅記錄於日本。
  • 深圳梧桐山頂發現新種突眼隱翅蟲 它的名字等你來起!
    原標題:深圳發現昆蟲新物種 名字等你來起!晶報2019年4月26日訊 4月25日下午,深圳市生態監測自然學校發布信息稱,該校專家團隊在梧桐山泰山澗科考時發現新種突眼隱翅蟲,學名將面向市民公開徵集!
  • 【蟲研捷報】緬甸琥珀揭示天鵝絨蟲擴散的奧秘
    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楊星科研究組白明博士與德國科學家合作,通過研究產自緬甸白堊紀(約一億年前)的有爪動物門琥珀,對岡瓦納古陸起源的生物類群如何擴散到勞亞古陸這一古生物地理學問題進行了詳盡詮釋,成果已在線發表在
  • 重慶雲陽再次發現恐龍新種普賢峨眉龍
    中新網重慶4月21日電 (劉相琳 王彬彬 劉太興)記者21日從重慶雲陽縣獲悉,重慶雲陽恐龍動物群沙溪廟組發現恐龍新種——普賢峨眉龍。其中,「普賢」是種名,歸於峨眉龍屬。這是繼重慶雲陽恐龍化石群新田溝組發現磨刀溪三峽龍和普安雲陽龍兩個新種後,再次在該縣發現恐龍新種。
  • 【蟲研捷報】蚊蠍蛉屬首次現身白堊紀
    近日,一篇題為 A new species of hangingfly (Insecta: Mecoptera: Bittacidae) from the mid-Cretaceous Myanmar amber [白堊紀中期緬甸琥珀蚊蠍蛉(昆蟲綱:長翅目:蚊蠍蛉科)一新種] 的研究論文在線發表於《白堊紀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 上。
  • 我國科學家首次報告六大蜱種基因組
    本報訊 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曹務春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趙方慶團隊合作,首次報導了我國六大廣泛分布的蜱種的高質量基因組,並首次闡明了它們的基因組多樣性、群體遺傳結構,以及病原體分布特點。8月18日,相關成果發表於《細胞》。
  • 臺灣學者發表2折顎蟹新種
    喜歡做分類的人有誰不想發表幾個自己命名的新種呢?只能後悔自己出生得太晚,好看的、奇特的、易區分的早在200年前就被西方的博物學家搞完了。
  • 羅山自然保護區新添6種植物新記錄種
    日前,寧夏羅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聯合內蒙古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團隊開展野外調查,現場確認木賊麻黃、扇羽陰地蕨、凹舌蘭、勘察加鳥巢蘭、三春水柏枝和駝絨藜6種植物為羅山保護區分布新記錄種。球花側生無梗或無花時具短梗;雌球花成熟時肉質紅色,具短梗;種子通常1粒。【扇羽小陰地蕨】本次調查發現於羅山綠化臺溝溝底。陰地蕨科小陰地蕨屬。多年生草本。單葉,營養葉長圓形,1回羽裂,羽片扇形;孢子囊穗狹圓錐形,復總狀;孢子囊球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