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西部痛風風溼醫院:重視膝關節的保護,遠離膝骨關節炎
市場信息網 2020-11-26 17:13:43 來源: 評論:
很多人不知道,關節炎是世界頭號致殘性疾病。關節炎的種類超過100多種,論致殘率類風溼關節炎高居榜首,論患者人數屬骨關節炎最多。骨關節炎患病率非常高,在60歲以上人群中,患病者超過一半,70歲以上發病率高達70%。骨關節炎在全身關節都可發生,又以膝關節最為常見,據統計,我國膝骨關節炎患者人數超5000萬人。因此,如何預防膝骨關節炎,是關係每個人健康的大事情!
軟骨磨損是骨關節炎根本原因,軟骨磨損無時無刻不在進行!
在正常的關節中,骨與骨不會直接摩擦,這是因為有關節軟骨覆蓋在構成活動關節的兩相對骨面,相當於骨與骨接觸的一個「緩衝墊」,起著均勻傳遞載荷,擴大關節負重面並減少接觸應力,及降低摩擦的作用。
我們在學物理的時候就知道,摩擦力=摩擦係數x壓力,膝關節作為人體活動最大、負重最多的關節之一,壓力最主要來源於體重,摩擦係數由軟骨的成分和軟骨表面光滑程度及關節滑液的潤滑決定。正常的關節軟骨摩擦係數在0.002~0.01,明顯低於人工關節的摩擦係數。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軟骨的成分和結構會發生變化,關節滑液的成分也發生改變,導致摩擦係數的加大會讓關節軟骨更容易被磨損,如果再因為超重、負重工作、劇烈運動導致膝關節承受壓力增大,關節軟骨磨損速度進一步加快,只要膝關節活動軟骨磨損就一直存在,這就為骨關節炎發生奠定了基礎。
軟骨在持續磨損的過程中,被磨損脫落的軟骨碎屑充斥在關節腔內,會誘發炎症,關節出現腫、熱、痛等炎症反應,炎症反過來會進一步加快軟骨的破壞。隨著軟骨破壞加劇,軟骨下骨端會暴露出來,骨端相互摩擦,會造成骨質增生,長出的骨刺又會進一步加劇軟骨的破壞。總之,如果任由關節軟骨磨損不管,骨關節炎就會很快找上門來。
關節軟骨磨損分幾個階段,早期該如何發現?
X線平片可清楚地顯示關節間隙和骨的改變,是檢查骨關節炎首選影像學檢查方法。骨關節炎X線表現主要為關節軟骨破壞導致的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質硬化、骨贅形成,後期出現關節不穩、關節畸形、關節內游離體和關節面下囊性變等。
膝關節骨關節炎在放射學分級標準為:
0級 :無OA徵象
1級 :可疑關節間隙狹窄和可能唇狀骨贅
2級 :確切的骨贅和可能關節間隙狹窄
3級 :中等量骨贅,確切的關節間隙狹窄,部分軟骨下硬化和可能骨端畸形。
4級 :大量骨贅,關節間隙顯著狹窄,嚴重的軟骨下硬化和確切的骨端畸形。
▴ 關節鏡因其創傷性,不可作為軟骨受損常規診斷手段
但是,骨關節炎最早改變的是關節軟骨,X平片只能根據關節間隙改變來簡單判斷軟骨的受損情況,不能直接顯示軟骨改變,早期缺乏特異徵象而延誤診斷的情況經常出現。關節鏡雖然是評價關節軟骨受損的金標準,可以直接觀察透明軟骨的腫脹、糜爛和潰瘍,但不能顯示軟骨深層改變和軟骨下骨質改變,更因為其有創傷性,不能作為常規診斷手段。這時候我們就需要MRI,MRI可早期顯示軟骨改變,在檢查早期骨關節炎方面更為精確。
MRI的軟骨損傷分級標準如下:
0級 :正常;
1級 :軟骨內異常信號,但表面正常(相應於關節鏡下的腫脹);
2級 :輕度表面不規則,或局部厚度變薄50%以下;
3級 :表面嚴重不規則,厚度減少50%~100%之間;
4級 :完全失去軟骨而裸露骨質。
MRI的膝骨關節炎分級標準如下:
0級 :無軟骨損傷,無或極小的骨贅(< 5mm);
1級 :軟骨損傷Ⅰ級,且至少存在以下情況之一:骨贅> 5mm,骨髓水腫> 10mm,軟骨下囊腫> 10mm;
2級 :軟骨損傷Ⅱ級,且至少存在以下情況之一:骨贅> 5mm,骨髓水腫> 10mm,軟骨下囊腫> 10mm;
3級 :軟骨損傷Ⅲ級,且至少存在以下情況之一:骨贅> 5mm,骨髓水腫> 10mm,軟骨下囊腫> 10mm;
4級 :軟骨損傷Ⅲ級,且半月板損傷Ⅲ級。
▴ MRI在軟骨早期損傷診斷上更有精準
關節軟骨的損傷不可再生,這些損傷膝關節的事別做!
這裡要向大家強調一點,關節軟骨因為其較成熟的分化,與神經細胞及心肌一起被認為是無法修復及再生的。我們所知道的微骨折術、骨軟骨鑲嵌移植術、以及幹細胞移植術等,修復出來的也都是纖維軟骨,並不能完全代替透明軟骨的功能。所以,對於關節軟骨可謂「且用且珍惜」,沒了就是真沒了!
▴ 關節軟骨的損傷是不可逆的!
有研究指出,關節軟骨的退化其實從20歲之後就已經開始,到40歲幾乎90%人都有軟骨退變現象,只不過並不都表現出症狀。關節軟骨的自然老化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但如果膝關節在使用過程中缺乏保護,在各種外因的刺激下,這一進程就會被加快,即使是20、30歲的年輕人也可能患上膝骨關節炎!
而對於早期的軟骨磨損或膝骨關節炎,改變運動方式、堅持功能鍛鍊是最為重要的,因此,在生活中我們要學會為膝關節減負,少做對膝關節不利的事情:
① 超重肥胖,無時無刻不威脅膝關節的健康
膝關節對人體有三大作用:支撐體重;參與下半身的各種活動;步行時減緩衝擊力。前文我們提到過,關節軟骨承受的摩擦力與膝關節承受的壓力有關,體重增加了,勢必會加速關節軟骨的磨損。而超重肥胖的人,更容易導致膝關節受力不均衡,導致膝關節變形,也會進一步加速關節軟骨的磨損。
我們每天都需要活動,需要步行,膝關節在活動過程一直在承受巨大壓力,膝關節本身就比其他關節更容易出問題,如果出現超重肥胖,則會讓膝關節更容易受傷。超重肥胖的人,往往疏於運動,膝關節承受的負荷更大,而膝關節的穩定性又較差,兩者相加膝關節更容易受傷,而外傷同樣容易導致骨關節炎發生。
所以,要保護膝關節,一定要將體重保持在正常範圍,對於已經超重肥胖的人,要通過合理的飲食調整和運動鍛鍊來減輕體重,但要循序漸進,切不可突然加大運動量,導致膝關節受傷,為骨關節炎再添伏筆。
② 不良姿態導致膝關節畸形,是骨關節炎危險因素
引起膝關節軟骨磨損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骨骼對線不齊,主要為股骨與脛骨的對線不齊,表現為膝內翻畸形(O型腿)和膝外翻(X型腿)。骨骼對線不齊往往可追溯到青少年時期,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因為不良的站姿、坐姿及走路姿勢,使得支配關節的肌肉力學失衡,導致關節發生移位所致。
O型腿(X型腿)的人因為關節一側間隙更狹窄,在走路時頻繁相撞摩擦,會導致該側關節軟骨更容易被磨損。而超重肥胖的人,也容易導致受力不均衡,使膝關節發生變形,引發或加重O型腿(X型腿)。
是否有O型腿(X型腿),通過X線片很容易發現,一旦發現就要積極改變運動方式,以及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針對性訓練來進行矯正,儘量減少關節軟骨的磨損,預防膝骨關節炎。
③ 脆弱的膝關節,對運動很挑剔
膝關節主要從事屈曲運動,在做其本身並不擅長的扭轉運動時就很容易受損傷。因此,像打籃球或踢足球等運動的一些斜切、轉身、扭彎等動作,就非常容易導致膝關節損傷,像踢毽子、打太極拳也有一些膝關節扭轉的動作,長期從事也容易造成膝關節損傷。
除此之外,膝關節過度屈曲的運動,如爬山、爬樓梯、蹲跪的運動或動作也不適合。我們的膝關節在站立時承受重量即為體重,上樓梯或上山約為體重3倍,下樓梯或下山約為體重4倍,蹲跪時約為體重的8倍,這些運動都給膝關節造成巨大壓力,加速關節軟骨的退化。
④ 跑步傷膝蓋因人而異,不運動膝關節也容易患病
跑步過程中的膝關節扭轉較少,所以相對打球更為安全,但國外有一項研究顯示:健身跑者關節炎發生率僅為3.5%,但競技跑者的關節炎發生率高達13.3%,久坐不動人群關節炎發生率也高達10.2%。
所以,跑步傷膝蓋也因人而異,和運動強度運動量有關係,總結下來就是:適當跑步運動有利於關節健康,但過量、高強度的跑步可能引發關節問題,而長期疏於運動的人群,膝關節更容易受傷。
長期不運動的人,關節周圍的肌肉會變得鬆弛,不能很好的支撐關節保持關節的穩定性,導致關節更容易受傷。關節軟骨的營養主要來源於關節滑液,如果疏於運動,關節滑液無法在關節內到處遊動,其潤滑和提供營養的作用都會減弱。
所以,適當的運動是有益於關節和關節軟骨的健康的,比如慢跑、遊泳、騎車等,但要記住,即便對膝關節負荷很小的運動,也不可運動過度,要注意適可而止、勞逸結合,持續性的低強度衝擊同樣會導致膝關節損傷!
⑤ 膝關節需要強健的肌肉來保護
肌肉在關節的活動中承擔著重要的作用,膝關節主要靠股四頭肌和膝關節屈肌群(股後肌群)而活動,在我們行走時,股四頭肌、關節屈肌群、腓腸肌等連帶收縮、伸展構成了步行的動作,而膝關節周圍的肌肉不只可以參與下肢的活動,也有增加膝關節穩定性,緩解負重對膝關節衝擊的作用。
所以,要保護膝關節,加強支撐膝關節動作肌肉的鍛鍊也是很好的辦法,其中以股四頭肌為主,我們可以在網絡上找到強化股四頭肌的鍛鍊方法,如靠牆靜蹲、坐姿腿屈伸等,同樣要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合適的動作以及合適的運動量,在不產生疼痛的前提下,堅持每天適量的運動量,久而久之股四頭肌更強健,膝關節更安全。
⑥ 預防膝骨關節炎,這些情況也要避免
要預防膝骨關節炎還要預防感染,如化膿性關節炎、骨髓炎侵犯到關節腔以及關節結核時,也會造成關節軟骨面的損傷。其他如鈣攝入不足或吸收障礙、吸菸、關節受涼等,也都是膝骨關節炎的危險因素,也要注意避免。
這裡要特別強調的一點,食物中許多營養成分含抗氧化劑可以抵抗自由基對機體的損害,防止或延緩很多疾病包括骨關節炎的發生。現已證明,維生素C和E是食物中最有效的抗氧化劑,維生素也可抑制骨關節炎的發展,所以應從食物中攝入充足的維生素,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多吃蔬菜和水果。
預防膝骨關節炎,乃至無論哪個階段骨關節炎的治療,改變運動方式和堅持功能鍛鍊都是最不容忽視的方法。早期的骨關節炎患者,通過積極正確的鍛鍊和生活保養,甚至不需要藥物治療就可控制住病情,而在年輕時候就堅持正確的鍛鍊和改變運動方式,膝關節軟骨磨損的進程會減慢,膝關節更耐用,膝骨關節炎自然會離我們很遠!希望通過閱讀本文,大家都能重視膝關節的保護,遠離膝骨關節炎,讓晚年生活更有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