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詞組成句子,句子構成段落,段落又形成一篇作文。之前我們講過了句子的重要,今天我們來講一下段落的重要。
寫好一段話有多重要
我們先從寫作文的角度講。作文由一個個段落組成,段落之間又存在一定的聯繫,通過聯繫構成一篇作文,形成整體性。而從另一個角度講,能寫好一句話,並不代表能寫好作文。但是,如果能寫好一個段落,對文字的整體認知能力就增強了。
從閱讀理解的角度講,學會分析一段話,是學好閱讀理解的基礎。因為每一段話都有一個中心句,都有段落大意。對文章的理解,首先就是對段落內容的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總結與提煉出思想主題。
所以,我們今天講如何寫好一段話,不僅對作文的寫作有很大的作用,對於理解文章,做閱讀理解分析題,也同樣有意義。
寫好一句話,首先要注意順序
作文裡對一段話的最基本要求是,要寫得連續通順。要寫得連貫,首先要注意兩點:
1.句子要有順序。先寫什麼,後寫什麼要清楚。一句一句有順序。
2.一段話中有兩層以上意思時。要注意用恰當的詞語連接起來,使意思連貫。
而一段話,內容有順序,條理清晰,與作文的寫作順序是相同的,同樣包括了時間順序、方位順序、物品的結構順序和事情的發展順序,四個方面。
四種順序,我們分別來舉例說明。
時間順序
昨天中午,凜冽的寒風颳起來了,呼呼地颳了一個下午。傍晚,大片大片的雪花,從昏暗的天空中紛紛揚揚地飄落下來。霎時間,山川、田野、村莊,全部籠罩在白蒙蒙的大雪之中。
這一段話就是按照時間順序,從中午到傍晚,交代了天氣的變化,先颳風再下雪的內容順序也表現了出來。
方位順序
書屋正中的牆上掛著一幅畫,畫上的古松底下臥著一隻梅花鹿。畫前面,正中是先生的座位,一張八仙桌,一把高背椅子,桌子照老樣子整齊地放著筆墨紙硯和一把戒尺。學生的書桌是從自己家裡搬來的,分列在四面。東北角上的那張是魯迅用過的。當年魯迅就在那裡讀書、習字,有時把紙蒙在《西遊記》一類的小說上描繡像。
這是魯迅先生的《三味書屋》時的一段話。明顯是按照方位變化的順序來寫自己當年上學時書屋的布置與結構安排。讀完之後,這樣屋子的結構與擺設,幾乎已經浮現在了眼前。
結構順序
我有一隻長方形的塑料文具盒。盒蓋是粉紅色的,蓋面畫著一個傣族小朋友,還有一隻小鳥和一隻小羊;蓋裡是白色的,有一隻灰色的小袋,是放蠟筆的。文具盒裡面有兩層,一層裝著鉛筆和鋼筆,另一層裝著米尺和削筆刀。文具盒使用起來很方便,用手輕輕一關,盒邊的小磁鐵就粘住了蓋邊的鐵片,盒就關上了。
這是寫一個文具盒的段落,先寫的盒蓋,包括了顏色與圖案,接著寫內部的結構。按照從外到內的結構來寫。順序也是非常清晰的。
事情發展順序
一個星期天的早晨,我和明明去捉魚。我們一個拿著小盆;一個拎著水桶,來到小溪邊。在一處魚多水穩的地方,從兩邊用泥築壩,圍成一個小水池。然後,我們用小盆往外舀水,水越舀越少,魚兒驚慌得亂蹦亂跳。我放下小盆,一伸手就捉到一條魚,這時候,明明也抓了一條魚放進桶裡。我倆你看我,我看你,高興得哈哈大笑。不一會兒,我們就捉了十幾條。看到桶裡一條條活蹦亂跳的魚,我們的勁頭更足了,又動手舀水。水舀幹了,魚兒再也沒法逃啦!倆人越捉越起勁,很快捉了滿滿一桶魚,心裡快活極了。
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是寫作文最重要的一個順序,因為我們的作文裡離不開事例和故事,我曾經多次強調過,不會寫故事就寫不好作文。按事情發展順序,就要注意「六要素」,就算在一段話中,也要把這些交代清楚。在上面的例句中,時間、人物、地點在一開始就講得很清楚。接著圍繞著捉魚的過程,按照發展順序寫了:圍壩、舀水、捉魚。段落內容清晰明了,讓人讀得一目了然。
圍繞一句話來寫一段話
段落順序清楚了,具體在寫一段話的時候,我們就要注意句與句之間的關係。最常用的方法是先總說,後分說;先概括,後具體。每一段話都有一個中心句,而這個中心句往往又是第一句。所以,我們在寫一段話的時候,頭腦中就要有這個意識:圍繞著一句話來寫一段話。
我們來看三個例子。
例一
我們的校園裡有一棵老槐樹,它高大、粗壯、枝葉茂密。(1)說它高大,一點也不過分,它那灰褐色的樹梢,高高地伸向天空,快超過三層樓高了;(2)說它粗壯,確實也夠驚人的,三四個小朋友,手拉著手也合抱不過來。(3)那巨大的傘冠向四面舒展,茂密的樹葉把陽光遮得嚴嚴實實的,活像一把綠色的大傘。
第一句概括了老槐樹的三個特點,後面三句話,則分別從三個方面來寫。總分結構清晰,三個特徵也交代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