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診上,我經常遇見這樣的情況:小朋友進食後出現口唇紅疹,用手搔抓,家長懷疑是過敏反應,從此不讓寶寶再接觸這類食物。也有些成年人在進食某種東西後,出現類似表現,這難道也是過敏反應?下面我們舉個例子,來解開口唇紅疹背後的疑團。
案例:
這幾天,果姥姥忙著給6個月的果果添加輔食,米糊、南瓜泥、牛肉泥,果果都吃得津津有味。看到桌子上擺著幾個果爸爸從超市買回的聖女果,果姥姥擠了一點汁兒放在果果嘴邊,果果一口接一口嘬了起來。等果果吃完輔食,果姥姥發現小果果嘴唇周圍起了一圈小紅疹。姥姥有些擔心,抱著果果就去看醫生。
到診室時,果果口周的紅疹範圍比剛開始擴大,形態不規則,稍隆起於皮面,果果胖胖的小手時不時就蹭一下皮疹的地方。但醫生查體發現,除了口周以外,孩子其他地方並沒有皮疹,且精神狀態好,咽喉處沒有充血、沒有皰疹,呼吸正常,除了皮疹有點影響顏值,似乎沒有任何需要擔心的地方,就讓老人回了家。
到家時,果果的皮疹逐漸消退,晚上爸爸媽媽回來時,皮疹已經完全褪去,就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一樣。
病例分析
果果的口周皮疹有兩種可能:
如果果果既往從沒有食用過西紅柿、聖女果,此次口唇紅疹有可能是食物過敏反應。
如果小朋友既往食用過西紅柿、聖女果,沒有出現類似反應,則此次很可能是接觸性蕁麻疹,常出現在年幼兒童,屬於食物不耐受。
這類接觸性蕁麻疹通過直接誘發肥大細胞脫顆粒(肥大細胞的一種狀態),引發局部症狀。研究發現,有些食物中含有組胺類成分以及促組胺分泌化合物,當攝入這類食物後,人會出現皮膚紅疹、瘙癢等表現。西紅柿,草莓、香蕉、巧克力等食物中就含有較高水平的生物胺成分,可能會導致類似表現。
通常來說,是否會出現臨床症狀與食物攝取的量有關。在成年人中,我們也會見到類似的現象,比如吃2-3個草莓沒有任何不適,但吃一大碗草莓就出現口周紅疹、腹部不適的症狀,這很可能就是食物不耐受的表現。
Q&A
Q1:食物不耐受與食物過敏有什麼區別呢?
實際上,食物不耐受與食物過敏有諸多不同:
食物不耐受不由免疫機制介導,而食物過敏則包括由IgE介導、IgG介導、細胞介導等多種免疫細胞、免疫介質參與的特異性免疫反應。
食物不耐受通常只累及消化系統,且大部分症狀輕微,而食物過敏可出現皮膚、消化道、呼吸道、心血管等多臟器受累表現,甚至可出現危及生命的情況。
如果患有食物不耐受,攝取少量的食物不會產生不適表現。而食物過敏的患者,即使只攝取很少量的致敏食物,甚至有些只是聞到氣溶膠形式的致敏物質,都可能會出現嚴重的全身過敏反應。
Q2:出現過食物不耐受或者食物過敏後,是否需要避食?
對於食物不耐受患者,少量進食一般不會出現症狀,因此,理論上來說是不需嚴格避食的。
食物過敏患者則需要嚴格避食。
如果您懷疑寶寶有過敏症狀,不確定屬於哪種類型,請看診醫生明確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