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焦點
[山西新聞聯播]連線國際:研究揭示為何抹香鯨遺傳多樣性低
2020-11-26 央視網
[山西新聞聯播]連線國際:研究揭示為何抹香鯨遺傳多樣性低 連線國際:研究揭示為何抹香鯨遺傳多樣性低。
channelId 1 1 2 cf107354276d3de3f09d70d30a4e5c44
相關焦點
研究揭示為何抹香鯨遺傳多樣性低—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FRANCO BANFI/MINDEN PICTURES 抹香鯨是遺傳學上的一個謎題
研究揭示六倍體小麥遺傳多樣性來源—新聞—科學網
》上發表研究論文,揭示出六倍體小麥遺傳多樣性來源於頻繁地與野生小麥的種內雜交以及與更遠緣野草的種間雜交。 作為國際小麥基因組測序聯盟成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究人員於2016年底率先獲得了內部共享、尚未發表的六倍體小麥參考基因組信息,對來自全世界的93個野生小麥、六倍體農家種和主栽品種開展全基因組重測序。
科學家揭示人類表觀遺傳多樣性模式
研究人員對來自世界五個不同種群 DNA 甲基化、基因型和基因表達的數據進了分析。研究發現,在人群範圍內的表觀遺傳變化比 DNA 序列的變化快得多。相關研究於今日發表在 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 期刊,這可能揭示了人類如何通過表觀遺傳學反應來應對環境壓力。
南加州大學聯合10X Genomics開發新單細胞技術,揭示癌症的遺傳多樣性
南加州大學聯合10X Genomics開發新單細胞技術,揭示癌症的遺傳多樣性 2020-07-03 21: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基因研究揭示玉米遺傳多樣性及進化機制
據華大基因最新消息,由冷泉港實驗室、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康奈爾大學、墨西哥國際玉米和小麥改良中心等全球17所科研機構合作完成的兩項玉米基因組學研究成果於6月4日同期發表在國際權威雜誌《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上。
中外科學家揭示玉米遺傳多樣性 有助現代育種
中外科學家揭示玉米遺傳多樣性 有助現代育種 中新網深圳6月4日電(記者 鄭小紅)由冷泉港實驗室、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康奈爾大學、墨西哥國際玉米和小麥改良中心等全球17所科研機構合作完成的兩項玉米基因組學研究成果,4日在國際權威雜誌《自然-遺傳學》上同期發表。
數量驚人的旅鴿為何滅絕:人類捕殺與低遺傳多樣性
人類捕殺加上低遺傳多樣性 在19世紀的北美大陸,旅鴿(學名:Ectopistes migratorius)的數量如此驚人,以至於獵人們會開展比賽,看誰射落的旅鴿最多。大約一百多年前,最後一隻旅鴿在動物園中死去。這一切究竟是怎麼發生的?
秦艽的遺傳多樣性研究進展
因此,研究和了解秦艽組遺傳多樣性不僅有利於秦艽種質資源的鑑定、保護和開發利用,也有助於探究引起其遺傳變異的地理因素、近緣物種的起源演化等科學問題[15]。儘管目前國內外在秦艽的化學成分、藥理學作用等方面已有了系統的報導[4-6],但關於其遺傳多樣性研究的報導較少。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生物遺傳多樣性的研究方法經歷了從形態學、生物化學到分子學水平的演變[16]。
研究揭示樹木遺傳多樣性對功能性狀和群落生產力的影響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馬克平研究組以全球最大的森林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實驗(BEF-China)平臺為基礎,選擇具有基於母樹來源遺傳信息的樹木個體為研究對象,通過測量物種內和物種間的個體在功能性狀的差異,及個體所在群落的生產力在種植4到9年間的變化開展了相關研究。
患癌風險增加與遺傳多樣性低有關
(本欄目稿件來源:英國皇家學會官網 整編:本報記者 張夢然)遺傳多樣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攜帶的遺傳信息的總和,一般指一個種群內,個體之間或不同個體的遺傳變異總和。這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物種的多樣性也就顯示了基因遺傳的多樣性。
非洲首個大型人類基因組學研究揭示高水平遺傳多樣性
南非科技部資助的「南部非洲人類基因組計劃(SAHGP)」,順利完成了對24名來自不同民族語言個體的全基因組測序,證實非洲人群存在高水平的遺傳多樣性,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期刊上。該計劃是非洲首個由政府資助開展的人類基因組學研究,旨在揭示南部非洲人群的獨特遺傳特徵,全方位發掘各類人群的多樣性。研究由南非金山大學實施,來自4個省份、講4種民族語言的24名南非人作為樣本採集對象,包括16名黑人以及8名混血或有色人種。
物種多樣性與遺傳多樣性關係研究獲進展
11月22日,國際權威植物學期刊《新植物學家》(New Phytologist)在線刊出了武漢植物園在物種多樣性與遺傳多樣性關係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
研究揭示肺中髓系細胞多樣性的轉錄組和表觀遺傳機制
研究揭示肺中髓系細胞多樣性的轉錄組和表觀遺傳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5 10:53:38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Eniko Sajti等研究人員的一項最新工作揭示了肺中髓系細胞多樣性的轉錄組和表觀遺傳機制
「解讀」亞洲人群遺傳多樣性
一項從全基因組水平揭示亞洲人群的精細遺傳結構、系統闡明亞洲人群遺傳結構與地理分布,以及語言結構之間關係的研究成果,12月10日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
中國大鯢遺傳多樣性與保護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中科院動物進化與遺傳前沿交叉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車靜,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副院長張亞平以及昆明動物所特聘研究員、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館教授Robert Murphy領銜的國內外研究人員參與的合作成果。該研究基於基因組水平數據,揭示了中國大鯢至少由5個物種(有可能為8個)組成,中國大鯢的保護面臨著重大調整,亟需進一步評估和改進。5月21日,中科院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了這一重要成果。
遺傳多樣性與動物滅絕的關係
遺傳多樣性(Genetic diversity)廣義概念:地球上生物所攜帶的各種遺傳信息總和。這些遺傳信息儲存在生物個體的基因中,因此,遺傳多樣性就是生物遺傳基因的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離不開物種的多樣性,也就離不開不同物種所具有的遺傳多樣性。對遺傳多樣性的研究可以揭示物種或居群的進化歷史(起源的時間、方式),也能為進一步分析其進化潛力和未來命運提供重要資料,遺傳多樣性是保護生物學研究的核心之一。
紐幾內亞島民最具遺傳多樣性—新聞—科學網
新聞聯播熱點解讀 2月11日央視新聞聯播內容回顧
中央赴湖北指導組:堅決打贏疫情防控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在疫情防控處於膠著對壘的緊要關頭,習近平總書記深入疫情防控一線調研,並通過視頻連線專門聽取中央指導組、湖北指揮部匯報,對疫情防控工作進一步作出部署。
我省在肉牛基礎研究領域取得多項國際領先創新成果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陝西新聞聯播》記者 陝西臺 劉松燾 楊凌臺 孫雅楠 何家岐)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團隊經過15年潛心研究,在我國肉牛基礎研究領域取得多項國際領先的創新性成果。品種對外依存度高、自主育種周期長、生長速度慢、經濟效益低,已經成為制約肉牛產業發展的瓶頸。2006年開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昝林森教授的科研團隊開始了中國肉牛重要經濟性狀功能基因組學的研究。經過15年的科研攻關,他們首次解析了中國不同地區的代表性地方黃牛遺傳多樣性和起源進化,豐富了世界上牛的遺傳變異資料庫,研發出首個中國黃牛高密度SNPs晶片,打破了國際晶片的壟斷。
11月3日央視新聞聯播主要內容 今日新聞聯播66分鐘
晚間,《新聞聯播》預告今日播放時長達66分鐘。 3月30日,黨中央發出《關於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研究「十四五」規劃建議徵求意見的通知》,在黨內外一定範圍徵求意見。4月13日,文件起草組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建議稿起草工作正式啟動。 這次建議稿起草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堅持發揚民主、開門問策、集思廣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