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的時辰和五更,分別對應的是現在的什麼時間?

2021-01-16 樂觀的諸心非心

先說一下時辰。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古人是以幹支來計時的。具體點說,將一年分為十二個月,每個地支配一個月,一共是十二地支配十二個月。同時將一天分為十二時辰,也分別與每個地支相對應。和我們現在計時的時間對比,其分別對應的是:

子時,23:00到01:00,又稱夜半。子為鼠,陽氣初生而好動。

丑時,1:00到3:00,又稱雞鳴。公雞會發出第一次啼叫。

寅時,3:00到05:00,又稱平旦。寅為虎,相傳老虎在這個時候最活躍。

卯時,5:00到7:00,又稱日出。這個時候太陽出地平線,在東邊照耀大地。

辰時,7:00到9:00,又稱食時。這個不難理解。

巳時,9:00到11:00,又稱隅中。傳言蛇會在此時爬出洞曬太陽。

午時,11:00到13:00,又稱日中。太陽升到了中空,是一天中日曬最強烈的時候。

未時,13:00到15:00,又稱日昳(dié,)。昳的意思就是日過午偏斜。

申時,15:00到17:00,又稱晡時。《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日至於悲谷,是謂晡時。古人進餐習慣,吃第二頓飯是在晡時。申為猴,傳言猴子會在這個時間啼叫。

酉時,17:00到19:00,又叫日入。日入就是指日落西山,和日出相對。酉為雞,此時家中的雞開始進籠歸巢。

戌時,19:00到21:00,又稱黃昏。戌為狗,家家閉門後,狗承擔了看家護院的任務,成了「主角」。

亥時,21:00到23:00,又稱人定。定就是不動,人們該休息了。

再說說傳統文化的五更的觀念。

五更,古時有念五jīng的,現在仍有地方念五jīng。我國古代,夜晚分為五個時段,叫五夜或五更。

一 更 19—21,對應戌時;

二 更 21—23 ,對應亥時;

三 更 23—1 ,對應子時;

四 更 1—3 ,對應丑時;

五 更 3—5,對應寅時。

而我們常常說的三更半夜,就是晚上12點整。

古人打更,是一更19點,二更21點,以此類推。早五點是不打更的,沒有「六更」之說,因為古人崇尚勤奮,鄙視懶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五點就要起床,準備一天的勞作。皇帝和大臣都要在這個時候上「早朝」,無須提醒。所以老百姓也是這樣學的。

最後講一點傳統文化裡關於養生的知識。古人對子午二時最為重視,因該二時辰是陰陽交匯轉換之時。簡單說來,就是要求在每天的子時、午時按時入睡,其主要原則是「子時大睡,午時小憩」。

如子時這個時間段,「子」為「鼠」,這時陽氣雖小如老鼠,但異常活躍。因此,最簡單快捷的養生方式,就是保證夜裡23點到1點之間的睡眠,通過睡眠保養生機。午時正是陽滿陰生之時,所以古人提倡午時要小憩,半個小時即可。

基於我們現在的生活節奏,中午只要抽出幾分鐘或十來分鐘,坐著靜靜的養一會神,對身體是有好處的,而這個對大多數人應該不難辦到。

相關焦點

  • 長安十二時辰,古時候十二時辰分別是現在的什麼時候?
    十二時辰共24小時,共有48集來反映各方面細節,表現主角李必,張小敬和敵人鬥智鬥勇的故事。問題來了,古時候十二時辰分別是現在的什麼時候?大家能說出幾個……時辰時辰是古代計時單位,古代人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相傳是根據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
  • 看小說必備知識,一個時辰一盞茶一炷香分別對應現在多長時間?
    看小說,特別的是玄幻修真類小說的小夥伴們,經常會遇到一個時辰,一炷香,一盞茶等等這樣的時間描述,那麼一個時辰,一炷香,一盞茶到底對應現在多長時間了,小囧就帶你來扒一扒換算方式。流傳的古人的時間計算方法有多種,目前大部分比較認可的是: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周,一周有六日,一日有十二時辰,一時辰有四刻,一刻有三盞茶,一盞茶有兩柱香,一柱香有五分,一分有六彈指,一彈指有十剎那。一剎那就是一秒鐘。可以看到古人的一個月有五個周,這一點和現代的計算方式不同。一日有十二時辰,那麼對應的一個時辰就是現在的兩小時,半個時辰對應現在的一個小時。
  • 古代五更是幾點
    俗話說:「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受科技水平和計時手段的限制,古人將夜裡的時間還分為更和點 ,把夜晚分成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稱五夜。古人把一晝夜分為12個時辰,用12地支表示,每個時辰等於現代的二個小時。古代把晚上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丑時為四,寅時為五更。前半夜11時至1時為子時,午夜1時至3時為丑時,後半夜3時至5時為寅時,早上5時到7時為卯時,上午7時到9時為辰時,9時到11時巳時,11時到下午1時為午時,中午1時到3時為未時,晚上7時到9時戌時,9時到11時為亥時。
  • 老話「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三更色是什麼意思?
    那農村老話「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是什麼意思呢?古人的時間觀念和計時方法古代如何計時?先說說過去「更」的時間。古人白天根據太陽的移動計時,根據日影計時,到了晚上呢根據「更夫」打更聲計時。大家這一時間可能就會聯想到電視劇裡經常會出現的,夜晚「打更」的畫面。
  • 中國古代十二時辰是怎樣確定的?其與格林尼治時間有什麼關係?
    中國歷史上曾使用的「十二時辰」時間制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在更早的時候,上古人民一直使用十進位來進行時間計量,時、日、月、年,因此誤差很大。《左傳·昭五年》記載,【日元數十,故有十時,亦當十位。】到了帝堯的時候,由於原本使用的時間計量方式太落後,帝堯便命令后羿重新制定曆法。《淮南子·汜論訓》,【羿,古之諸侯】。后羿是古商族人,炎帝跟帝嚳的後代,古商族的曆法要比中原地區的先進。
  • 天幹地支、時辰屬相,你知道多少?
    當太陽升到天空最高點時,叫做「日中「,食時和日中之前的時間被叫做「隅中」,日中到晡時這段時間叫做「日昃」,吃了晚飯太陽會慢慢落山,這個過程叫做「日入」,日入以後天空會慢慢變暗,這個過程就叫做「黃昏」。黃昏過後,人們要休息了,叫做「人定」,到了現在的12點,這個時間被叫做「夜半」,夜半過了就是「雞鳴」了,之後天就會慢慢亮起來。天空看著將亮未亮時,被叫做「平旦」,或「平明」,也就是我們現在的黎明。接著就是「日出」了。
  • 古代時辰與現代時間的對應 歷史小知識你都知道嗎?
    古代時辰與現代時間的對應 歷史小知識你都知道嗎?,古代人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古代時辰有哪些中國把一晝夜平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小時。
  • 常識積累:中國古代時辰
    時辰是古代人用來計時的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等於一個時辰。晝夜時辰,地球自轉一周為一晝夜,稱為「太陽日」,晝夜的形成即由此。其向陽之地面為晝 ,背陽地面則為夜。晝夜的劃分方法,中國傳統以十二個時辰來計算晝夜,以子,醜,寅,卯,辰,巳,午,申,酉,戌 ,亥十二地支來表示,每時辰分為八刻,又區分為上四刻,下四刻。
  • 一天到底是十個時辰還是十二個?了解古代的時間
    二十四時辰是在宋以後把二十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這樣,子初、子正、醜初、醜正......依次下去,恰為二十四時辰,同現在一天二十四小時時間一致,這應該也是我們現在二十四時辰的一個萌芽的狀態吧。
  •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時間細節:計時官、計時法以及計時工具
    後來,我國古代計時系統統一,紀年、紀月、紀時都用幹支法,幹支歷中以十二支進行紀時,把一天分為十二時辰,零點從「子正」開始。十二時辰和五更準確地說,古人是將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間段,每一個時間段為一個「時辰」,每個時辰就大約等同於現在的兩個小時。
  • 一等命格時辰,有福氣的出生時辰原來是這些
    出生時辰就是生辰八字,而生辰八字裡面隱藏著這一個人的命理。一看出生的時辰,就能大致了解一個人有沒有福氣。在結合具體的情況,就能判斷出一個人的命運走向了。 那麼現在就讓我們先來看看,一等命格時辰,有福氣的出生時辰都是在什麼時候吧?
  • 古時候的十二時辰是怎麼來的?多年的疑問終於解開了
    中國人的一天,分為十二時辰,皆有定數。如果你也懂了十二時辰,就懂了中國人的一天。圖片來自科普中國古時候的中國人,將每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剛好是今天的兩個小時。告訴自己,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辰時7:00-9:00宜|吃早飯 忌|不吃早餐這是吃早餐的時候。秦漢時期,人們一天只吃兩頓飯,早上這一頓是主餐。辰時,也是神話中的群龍行雨時。
  • 幹支計算時辰的方法
    宋以後把二十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這樣,子初、子正、醜初、醜正......依次下去,恰為二十四時辰,同現在一天二十四小時時間一致。3、十時辰制。出現於先秦。晝夜各五分。據《隋書.天文志》,晝為朝、禺、中、晡、夕,夜為甲、乙、丙、丁、戊(後用五更來表示)。4、五時辰制。
  • 中國把十二時辰劃分「錯」了!
    十二生肖時辰是傳統的中國記時方法,現在中國對十二時辰劃分的數字對應時間為:子時23〜1點,丑時1〜3點,寅時3〜5點,卯時5〜7點,辰時7〜9點,巳時9〜11點,午時11〜13點,未時13〜15點,申時15〜17點,
  • 古代一刻是現在的15分鐘嗎?
    他們將一晝夜分成十二個「時辰」,並給每個時辰取名,也就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日「時辰」從子時(相當於現在我們說的夜裡十一點鐘到一點鐘)開始,到亥時(相當於夜裡九點鐘到十一點鐘)結束。古人說一個「時辰」就是現在的兩個小時,半個「時辰」就是一個小時。刻古人計時也說「刻」,這一時間概念源自於古老的計時工具日晷和漏壺。
  • 你知道古代的十二時辰是怎麼換算成24小時的嗎?
    按照古人計算時間的方法.1個時辰為我們現在的2個小時,半個時辰為1個小時,1柱香則為半小時,半柱香則是15分鐘一盞茶:約20分鐘 一頓飯:約1小時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 下午5點是什麼時辰 下午5點是什麼時辰啊
    在古代,人類將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對應的是如今的兩個小時,那麼你知道下午5點對應的是什麼時辰嗎?下午5點是酉時。酉時:17:00-19:00。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雞於傍晚開始歸巢。
  • 你關於長安十二時辰的疑問,這裡有答案
    每個時辰還對應著應景的別致之名:夜半 雞鳴 平旦 日出食時 隅[yú]中 日中 日昳[dié]晡[bū]時 日入 黃昏 人定子時·夜半23:00-01:00夜半,又名子夜、中夜,乃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夜色最深重之時。
  • 古代的十二個時辰分別說明了什麼?古人的智慧真是不簡單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的生活、工作時間是以二十四小時記錄的。但是,在中國古代,時間記錄是以十二個時辰記錄的,依次以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地支來記錄十二時辰。根據當前的時間系統,大約是兩個小時對應一個時辰。那麼,古人和現代人記錄時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呢?現在的二十四小時,它的作用只是記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