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展|單層WSe2中單光子發射中心的輻射複合機理取得進展

2020-12-04 中科院物理所

二維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由於其具有原子級別的厚度、較強的自旋軌道耦合、較大的激子束縛能和可見光區直接帶隙的特點,逐漸成為後摩爾時代新材料的研究熱點。尤其是單層過渡金屬硫族化物提供了一種新的電子自由度—能谷,為未來光電信息處理提供了新的途徑。最近,在二維體系中利用缺陷發光實現了單光子光源,這為片上集成量子光學網絡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然而,這些二維材料單光子發光中心的來源以及其輻射複合機理依然不是很清楚。

基於此,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許秀來課題組結合二維過渡金屬硫族化物的能帶特性並利用極化分辨的磁光光譜對單光子發射的複合機制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他們在單層WSe2材料的邊緣處發現了三種具有不同大小朗德g因子和精細結構劈裂的單光子發射峰,並根據WSe2的能帶特性提出了理論模型,系統地解釋了這三種類型單光子輻射的來源並揭示了其輻射複合機制。相關工作發表在【npj 2D Mater. Appl. 4, 2 (2020)】,黨劍臣同學為該文章第一作者。

磁光光譜是研究二維過渡金屬硫族化物能谷性質的一種重要工具。例如,賽曼劈裂可以用來驗證自旋、谷和軌道磁矩在賽曼效應中的貢獻。許秀來課題組在前期的工作中利用磁光光譜研究了單層MoS2局域態激子中的多體效應和缺陷導致的雙層WS2層間激子的躍遷,相關成果分別發表在【Phys. Rev. Mater. 3, 051001(R) (2019)】和【Appl. Phys. Lett. 114, 113104 (2019)】上。本文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利用極化分辨的磁光光譜系統地研究了單層WSe2材料邊緣的單光子發射峰的磁光特性。通過統計和分析發現了三種類型的單光子發光峰,分別表現為較小g因子較小精細結構劈裂、較大g因子較大精細結構劈裂以及幾乎沒有賽曼劈裂和精細結構劈裂。

針對這三種類型的輻射複合過程,通過軌道磁矩對賽曼劈裂的不同貢獻的分析揭示了不同的g因子產生的原因,並進一步通過電子空穴波函數重疊產生的交換相互作用分析了精細結構劈裂大小,從而提出了一個合理的理論模型。最後結合能谷與缺陷的特性發現這三種單光子發射分別對應於缺陷能級到缺陷能級,缺陷能級到價帶和導帶到缺陷能級的輻射複合躍遷過程。通過對單層WSe2中出現的單光子源類型和輻射機制的確認為以後從精準調控二維材料單光子光源提供了物理依據。

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批准號:51761145104、11934019 、61675228、11721404、 11874419),中科院B類先導專項(專項編號:XDB28000000),中科院科研儀器設備研製項目(項目編號:YJKYYQ20180036),中科院創新交叉團隊以及廣東省重點研發項目(批准號:2018B030329001)的支持。

文章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699-020-0136-0

圖1. 單層WSe2在零磁場下的螢光光譜性質:(a)單層WSe2材料邊緣的螢光光譜,不同尖峰對應不同的單光子複合發光。(b)和(c)螢光強度和某一特徵光譜隨時間的變化。(d)具有精細劈裂的螢光光譜的偏振響應。

圖2. 法拉第構型下的兩種單光子發射峰的磁光性質:(a-c)具有較小g因子和較小精細結構劈裂的單光子源(typeⅠ)的磁光光譜和g因子與精細結構劈裂的擬合結果。(d-f)具有較大g因子和較大精細結構劈裂的單光子源(typeⅡ)的極化分辨的磁光光譜。

圖3. 第三種類型單光子源(typeⅢ)的極化分辨的磁光光譜:(a-b)不同磁場下左右旋收集的磁光光譜。(c)左右旋收集的發光峰能量幾乎不隨磁場變化。(d)左右旋收集的螢光相對強度隨磁場的變化。

圖4. 三種類型單光子輻射複合機制示意圖:缺陷能級到缺陷能級(typeⅠ),缺陷能級到價帶(typeⅡ)和導帶到缺陷能級(typeⅢ)的輻射複合過程。

編輯:zyi

↓ 點擊標題即可查看 ↓

相關焦點

  • 北大在拓撲保護下單向輻射導模共振態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北京大學信息學院電子學系副教授彭超課題組在拓撲保護下單向輻射導模共振態方向取得重要研究進展,為光子器件拓展可期應用前景,研究者從拓撲光子學視角提出一種在單層矽基板上不依靠反射鏡而實現定向輻射的新方法,為光子器件拓展可期應用前景。
  • 北大在拓撲保護下單向輻射導模共振態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北京大學信息學院電子學系副教授彭超課題組在拓撲保護下單向輻射導模共振態方向取得重要研究進展,為光子器件拓展可期應用前景,研究者從拓撲光子學視角提出一種在單層矽基板上不依靠反射鏡而實現定向輻射的新方法,為光子器件拓展可期應用前景。成果已於昨天(4月22日)在《自然》在線發表,標題為《拓撲保護的單向導模共振態觀測》為題。
  • 英特爾在數據中心的集成光子學方面取得了進展
    日前,在 "Intel Labs Day "上,英特爾介紹了在推動數據中心集成光子學方面的進度,強調了自身在業界領先的技術進展,以及實現公司長期以來將光子學與低成本、大批量的矽集成生產相整合的願景。這些進展代表了光互連領域的關鍵進展,隨著數據中心中計算密集型數據工作負載越來越多,網絡流量越來越大,光互連解決了圍繞電子輸入/輸出(I/O)性能擴展的日益嚴峻的挑戰。
  • 懸空單層氮化硼聲子極化激元的電子激發與性質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戴慶課題組和北京大學高鵬課題組合作在單層氮化硼聲子極化激元方面取得新進展。, 2016, 28, 2931)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進展,完善了通過動量匹配實現等離激元高效激發的物理圖像。戴慶課題組通過與北大高鵬課題組合作,利用電子波長短和高動量的先天優勢,藉助電子能量損失譜首次直接觀測到了懸空單層氮化硼中的聲子極化激元。
  • 懸空單層氮化硼聲子極化激元的電子激發與性質研究取得新進展
    09-03 22:55:41 來源: 中科院之聲 舉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戴慶課題組和北京大學高鵬課題組合作在單層氮化硼聲子極化激元方面取得新進展
  • 二氧化釩金屬-絕緣體相變機理同步輻射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二氧化釩金屬-絕緣體相變機理同步輻射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智能節能機敏材料二氧化釩(VO2)具有對外界紅外線進行感知和調控的特性
  •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17-06-14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複合氫化物材料化學研究組研究員陳萍團隊和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團簇光譜與動力學研究組研究員江凌團隊合作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國家納米中心等在降低有機太陽能電池非輻射複合損失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周二軍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孫豔明、東華大學教授馬在飛合作,在降低有機太陽能電池的非輻射複合損失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  近十年,溶液加工製備本體異質結有機太陽能電池(OSCs)發展迅速,能量轉換效率(PCE)已超18%,但是仍落後於矽基和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太陽能電池激發態載流子複合機製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及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ICQD)趙瑾教授研究團隊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電子空穴複合機理研究工作中取得新進展,他們利用團隊自主發展的第一性原理激發態動力學程序,揭示了低頻振動聲子在電子空穴複合機制中的重要作用,該結果以「Low-frequency
  • 降低有機太陽能電池非輻射複合損失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周二軍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孫豔明、東華大學教授馬在飛合作,在降低有機太陽能電池的非輻射複合損失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
  • 英特爾在數據中心的集成光子學方面取得了進展,已沉浸在矽光子學...
    日前,在 "Intel Labs Day "上,英特爾介紹了在推動數據中心集成光子學方面的進度,強調了自身在業界領先的技術進展,以及實現公司長期以來將光子學與低成本、大批量的矽集成生產相整合的願景。這些進展代表了光互連領域的關鍵進展,隨著數據中心中計算密集型數據工作負載越來越多,網絡流量越來越大,光互連解決了圍繞電子輸入/輸出(I/O)性能擴展的日益嚴峻的挑戰。英特爾展示了包括小型化在內的關鍵技術構件方面的進展,為更緊密地整合光學和矽技術鋪平了道路。
  • 中國科大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激發態載流子複合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及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ICQD)趙瑾教授研究團隊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電子空穴複合機理研究工作中取得新進展,他們利用團隊自主發展的第一性原理激發態動力學程序,揭示了低頻振動聲子在電子空穴複合機制中的重要作用,該結果以「Low-frequency lattice phonons in halide perovskites
  • 中國科大二維材料系列研究取得新進展:預言單層藍磷「半層-半層...
    近日,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在二維材料系列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理論上預言了在GaN(001)襯底上可外延生長單層藍磷,並提出非常規的「半層-半層」生長機制。通過多尺度生長動力學模擬,該團隊還發現,藍磷在GaN(001)襯底上的生長遵循「半層-半層」生長的非常規模式:當吸附的磷原子在GaN(001)表面的覆蓋率增加時,磷原子會先形成一個等效於下半層藍磷的相對穩定的過渡結構;隨著覆蓋度的進一步增加,上半層的藍磷也開始形成,最終形成穩定的藍磷單層(見下圖)。
  • Laser & Phot Rev封面:單層WS2/光子晶體的超快光致庫倫屏蔽效應
    得益於材料科學,微納加工手段以及先進光譜測試技術的迅速發展,進一步探索揭秘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機理成為了可能。國防科技大學江天研究員團隊聯合復旦大學石磊教授團隊在二維材料與光學諧振腔強相互耦合作用機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 國家納米中心在上轉換圓偏振發光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段鵬飛團隊發現將上轉換納米粒子(UCNPs)和鈣鈦礦納米晶(CsPbBr3)分散進手性向列相液晶(N*LC)中,通過粒子間發生的能量轉移過程,能夠實現glum數值高達1.1的上轉換圓偏振發光(圖1)。在這個過程中,CsPbBr3的發光恰好位於光子禁帶的中心,因此獲得的上轉換圓偏振光具有最高的glum值。
  • 國家納米中心在上轉換圓偏振發光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段鵬飛團隊發現將上轉換納米粒子(UCNPs)和鈣鈦礦納米晶(CsPbBr3)分散進手性向列相液晶(N*LC)中,通過粒子間發生的能量轉移過程,能夠實現glum數值高達1.1的上轉換圓偏振發光(圖1)。在這個過程中,CsPbBr3的發光恰好位於光子禁帶的中心,因此獲得的上轉換圓偏振光具有最高的glum值。
  • 摻鐿光纖雷射器光子暗化現象的研究進展
    2 光子暗化現象的研究進展  2.1光子暗化現象的產生機理  1997年英國南安普頓大學Paschotta等在泵浦摻鐿光纖(YDF)時,發現當泵浦波長接近976nm,其螢光輸出和光纖中的剩餘泵浦光急劇下降,當泵浦波長為976nm時,並沒有觀測到雷射輸出。
  • 光子晶體電浸潤性研究取得新進展
    而光子晶體表面的特殊浸潤性設計會賦予材料更多優異性能及新應用,比如可有效加速光子晶體的傳感及檢測、可實現具有超強防汙的光子晶體光學器件等,因此光子晶體超浸潤性研究得到了廣泛關注。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國科學院的大力支持下,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仿生材料與界面科學院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在具有超浸潤性光子晶體的製備及應用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 中國科大在量子點單光子源量子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大在量子點單光子源量子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5-03-24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字體,在兩能級原子體系中通過多雷射綴飾態和量子幹涉機理消除自發輻射譜線,證實了多光子ac斯塔克效應和自發輻射相干理論,為固態體系高性能單光子源和量子計算的研究開闢了新途徑。
  • 大連化物所在芬頓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大連化物所在芬頓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2016-01-15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其中,芬頓/類芬頓反應由於其可以原位產生大量•OH自由基並對汙染物具有較高礦化能力而被廣泛關注,然而,對非均相芬頓反應機理認識的不足一直制約著其發展。近兩年來,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航天催化與新材料研究室研究員王軍虎團隊致力於對非均相芬頓反應主要活性物種「Fe」的配位環境、價態、自旋態演變的研究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