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叫獸:電商零售到底走線上還是走線下?

2020-11-29 36kr

【Re-think】「線上線下」

 雙十一狂歡剛過,零售行業又一次陷入經典反思:到底走線上還是線下。

昨天剛看到文章,很多人說線下才是機會,甚至馬雲都說「未來的純電商會日子很難過。」

今天又看到分析,說大量的線下零售商卻不斷想網際網路+,轉型做電商。

所以這個問題我們稱為「薛丁格的零售商」——給定一個零售商,誰也不知道它應該走線上還是線下。

到底應該走線上還是線下呢?

首先,在我們糾結於大量的時髦術語(比如「零售品牌升級」、「體驗經濟時代」、「網際網路+革命」、「實體的春天」、「場景化營銷」)之前,必須先接受一個最關鍵的概念,也是本文圍繞的核心概念,那就是: 

比如一個精緻而美好的鑰匙環,在電商上開店並自己想辦法營銷,一定不容易。因為大部分消費者很難因為這麼小的需求,在電商上發起一次購買,並做出這麼一連串動作——選擇、下單、支付、填寫地址、等待、接快遞小哥電話、拆快遞……

相反,你一邊吃著冰激凌一邊走在大街上,看到一個大姐擺攤放著一大堆閃閃發光、精美設計的鑰匙環,即使現在不缺,也有可能買上一個。因為在線下,我們更容易在心理上「發起一次購買」。

另一方面,很多產品單純在線下賣也面臨問題。

比如一個對化妝品不了解的男生,要去一個炎熱的海灘度假,需要買一個好用的防曬霜。於是他跑到一家超市,他會面對琳琅滿目各品牌的防曬霜。

除了「貴的好」、「知名品牌好」這種明顯不靠譜的判斷方式,你特別想有一些客觀第三方評價,告訴你哪款才真正適合你。

而如果到了線上環境,你只需要搜一搜「男士有哪些基本款防曬霜」、「如何選擇防曬霜」或者簡單看看電商的好評率和產品詳情頁,就能做出更好的選擇。

所以選擇零售方式並且探討到底線上線下的關鍵,就是看:消費者到底是如何完成一個購買過程的。

(ps.很多人完全基於商業夢想來設計零售方式,但卻對忽視了消費者到底是如何購買一件商品的。)

具體怎麼分析?

實際上很簡單,只需要比較這5個環節,線上線下的優勢:

  • 產生需求環節:消費者如何喚起需求——比如饞了,想買蛋糕

  • 搜索環節:消費者如何獲取信息——比如尋找有哪些蛋糕可以選

  • 評估環節:消費者如何做決策——比如這些蛋糕選哪個

  • 購買環節:消費者如何完成交易拿到商品——比如現金支付自己帶回家

  • 服務環節:消費者購買後如何獲取服務——比如蛋糕要是壞了找誰

 1、產生需求環節:消費者如何喚起需求

產出需求往往是購買的第一步——在讓消費者購買你家的巧克力蛋糕之前,往往需要讓他們先意識到自己需要這種蛋糕。

而在這一步中,不同產品就出現了差異——有的產品很難在線上讓消費者產生需求,有的產品則很難在線下讓消費者產生需求。

比如前面講的精美鑰匙環,大部分人是看到了之後感覺很喜歡就購買了,很難專門跑到電商為一個3塊錢的東西完成下單。

另一部分產品,則很難單純在線下產生需求。 

比如我公司樓下一家賣卷餅的,看起來和其他卷餅沒有什麼區別,很容易淹沒在附近上百家各種小吃中。 

但後來在微信發了一篇文章:《中國第一位谷歌大廚,在望京賣起了小吃》 ,結果瞬間一發不可收,每天排隊都買不到——通過「故事」,讓用戶對這種類型的卷餅產生了大量的需求,而這是在線下很難做到的。 

既然都要「刺激用戶需求」,那麼到底如何選擇線上線下呢? 

這時候就需要看線上線下的第一個關鍵區別:在商品展示來看,線下在商品展示上更佔優勢,而線上在內容展示上更佔優勢。 

這就意味著:如果你的產品更加容易被商品本身的展示驅動需求,那就適合通過線下來刺激需求;如果你的產品更加容易被商品的無形價值(比如背後的故事)驅動需求,那就更加適合通過線上。 

(1)被商品本身刺激需求——線下 

對很多產品來說,產品本身就是最好的創造需求的方式(單純的商品展示就能增加銷量),這個時候線上在創造需求的效率上就比不過線下。 

比如你是一個賣10元一份的蛋卷的,如果在線上想要吸引顧客,不得不做一系列複雜的舉動——寫一段精彩的文案,找到合適的渠道引流,甚至專門做信息流廣告讓更多人注意到…… 

只要做過電商運營的,肯定知道:為了吸引一個人買蛋卷的注意力所花的錢,往往會超過這個蛋卷的售價。 

相反,我有次下班走到樓下買了一份蛋卷,賣蛋卷大媽的營銷就非常簡單,主要靠風——我僅僅是路過攤邊,吸了幾口蛋卷味的北京霧霾,就掏10塊錢購買了。 

所以,如果你發現你的產品需要通過大量的產品展示(也就是提示性營銷)來刺激需求,讓消費者想起我要買這種東西,那現在明顯線下的性價比更高一些(線上的流量越來越貴)。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網際網路零售商,比如三隻松鼠也在布局線下店——線上電商雖然提高了商品流通效率,但是卻很難讓人回頭想起「我又要買三隻松鼠了」(當然你可以策劃一個刷爆朋友圈的活動,但這很難)。 

所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三隻松鼠在很多城市(尤其是非一線城市)準備開設旗艦店,旗艦店擺滿了各種零食並且留出了桌椅的位置,目的並不是直接銷售商品,而是完成「刺激需求」的工作,讓大家想起去買三隻松鼠——我相信即使一個發誓不吃零食的人,一旦近距離真正看到了、聞到了零食,還是會忍不住購買的,而這就是線下商品展示的作用。 

(ps.這就是為什麼三隻松鼠並不鼓勵顧客在店內購買,而是鼓勵他們逛完了店後電商下單購買)

(2)被內容刺激的需求——線上 

線下商品展示的效果,肯定秒殺線上。但是線上內容展示,卻更具備優勢——消費者更加容易耐心讀完一篇文章或者看完一個視頻,而線下的標籤頁裡,顯然裝不了這麼多信息。 

所以,如果你的產品需求更加容易被內容驅動,那麼就應該在刺激需求環節,選擇線上。 

比如swell水壺,如果單純擺到遍布各種水壺的超市裡,消費者可能並不覺得有什麼奇特的,只是感覺好看一點,但卻很難支撐這麼高的價格。 

但如果在線上看到了文章《這個哈佛美女,做了個瓶子,狂銷400W,刷爆了美國潮人圈》,更容易對這種產品產生需求。 

再比如跑到線下買電飯煲,看到大部分是150元,但是有幾款卻上千元,區別就是標籤上寫了什麼「IH」技術,很多人可能也不會產生興趣。 

但如果在線上看到了電飯煲的評測(IH技術帶來的米飯口感)、看到美食博主的推薦、看到其他用戶的評價,可能也就真的對「帶來更高口感的電飯煲」產生興趣。 

而上面的這些「內容價值」,在網際網路出現之前,往往是有現場的導購員來解決的——「嗨,在看電飯煲啊?我推薦你這款IH技術的電飯煲,煮飯更香,黃曉明都用這種電飯煲煮飯呢!」 

通過導購員來解決這些問題相對低效,而且培訓這麼多導購員學會這麼多話術也非常困難,而且更重要的是消費者越來越不相信這些人。 

與其這樣,還不如把刺激需求的任務交給線上,經常一個「內容」就能解決問題。 

所以,當你的產品需求主要由商品展示驅動時,線下更佔據優勢;當你的產品需求主要需要由內容驅動時,則線上更佔據優勢(尤其是通過內容營銷)。 

2、搜索環節:消費者如何獲取信息  

前面講了「產生需求」環節,線上線下的差別;但有的時候,消費者頭腦中已經有明確的需求(比如我要買一把好看的椅子或者我要找人上門安裝防盜門),就需要尋找到底有哪些解決方案,這就意味著購買進入了「搜索環節」。 

那麼在這一輪PK中,線上線下又會怎麼樣呢? 

我想所有人肯定會說:這個環節必然是線上為王啊! 

在大部分時候這是對的,因為網際網路的出現,本質上就是提高了信息的可獲得性——以往要找一個方案(比如附近的火鍋餐廳或者上門修電腦的服務)往往很麻煩,而現在只需要打開對應的APP就可以瞬間找到。 

就拿汽車零售來說,大部分買車的人一般已經產生了明確的需求(我需要一部車),但是卻需要把幾乎所有的可能選擇都找出來。以往在線下非常麻煩——一家一家4S店跑,然後型號還看不全。 

但現在只需要打開汽車之家,通過簡單的下拉列表就能完成整個「搜索」環節——40-60W,商務型,三廂,XX發動機等,然後1S內就能看到所有選擇。 

這就是網際網路重組的信息給商品和服務的分銷帶來的巨大價值:讓所有人可以最快速度得到標準化的結果。 

甚至原有的很多線下店,為了提高消費者「搜索方案」的效率,也讓這一「搜索環節」進行了線上化。 

比如鏈家地產本來有很多線下門店,能夠很好刺激需求(想買房租房的人看到),能夠很好地幫助人評估(房產中介帶你看房),能夠很便利完成購買,並且也有售後服務,但是在消費者的「搜索」環節卻非常麻煩——一個人很難瞬間獲得適合他的大部分房源方案。 

所以在房產界這一過程被搬到了線上,顯然帶來了更大的價值。

但是不是說在消費者的「搜索階段」,一定是線上比線下更好呢? 

當然不是,線上雖然可以提供大量的標準化信息,但是在複雜的定製化信息上,目前卻還是線下更有優勢。 

比如想像你生病就醫的「購買過程」,產生需求階段,很簡單你病了自然有需求;然後搜索階段,你需要獲取治療方案,然後去抓藥。 

這一階段顯然不得不有專業的醫生參與——他需要告訴你你得了什麼病並提供合適的方案。 

而這就是大範圍網際網路信息很難滿足的。 

再比如國外的Indochino定製西服,也是把消費者購買環節中的「搜索方案」放在了線下——在美國各大城市提供簡易裁縫鋪(用簡單材料搭建的臨時店鋪),給客戶測量體型、尋找合適布料等,然後通過電商方式把成品寄送給顧客。 

所以,如果顧客在搜索方案的環節,需要的是大量的標準化信息(類似於租房信息),那你應該更加考慮信息化的線上模式;而如果更需要定製化信息(類似於處方),那麼即使是純網際網路電商也需要考慮布局線下。

3、評估環節:消費者如何做決策 

有的時候,消費者內心已經有了很多備選方案,就差在他們之間進行選擇比較了——比如手機買小米還是華為,白酒買五糧液還是茅臺等,這就是購買行為中的「評估環節」。 

有時候消費者其他環節都可以在線上完成,但就偏偏需要在線下進行評估——比如衣服的最終選擇往往需要線下試一試。 

有時候卻相反,其他環節都可以在線下完成,但偏偏需要在線上進行評估——比如餓了路過一個美食街,發現了N家店(需求、搜索環節都結束),但猶豫要吃哪家的時候,就拿出大眾點評來看一看。 

那到底在這個環節,如何選擇線上線下呢? 

其實也很簡單,關鍵就是:你的消費者在評估商品做決策的時候,更多需要主觀感受信息,還是需要客觀第三方信息? 

有些商品,消費者做決策主要需要主觀感受信息,這時候線下更有利。 

比如買衣服,雖然網上可以看到好評率,可以看到最詳細的材質信息,但是到底自己穿上好不好看,只有穿上了看看才知道,這個時候就需要線下。

 再比如香水,有可能銷量遙遙領先的香水你聞起來就噁心,反而覺得一個價格更低的小眾香水對你的味道。 

這些商品的共同特點就是:高價高質並不一定適合消費者,更多取決於消費者使用的主觀感受。 

恰好在線下的環境中,消費者更加容易獲得真實的主觀感受,從而做出對自己有利的判斷。 

而另外一些商品,消費者做決策主要需要的是客觀第三方信息,這時候線上往往更有利。 

比如在吃一家餐廳之前,你很難通過直接的主觀觀察來判斷(因為你只能看到裝潢、價位、服務員長相等信息),這時候最需要的就是客觀第三方信息(比如大眾點評)。 

再比如本文開頭講的防曬霜案例,雖然表面上看防曬霜和香水是一類產品,但是消費者的評估方式卻非常不同——防曬霜更加偏向實用性能,消費者真正需要的客觀第三方信息(比如專業人士評測、電商好評率等),而不是明顯有立場問題的銷售員的推銷。 

這就意味著:這些商品的評估環節,更適合在線上完成。 

總之,在消費者對商品的評估比較關鍵時,如果他們的評估主要靠主觀感受,那適合在線下;如果他們的評估很需要客觀第三方信息,那就需要在線上的努力。(PS.我之前我旅遊都碰到了有個線下餐廳的slogan就是「大眾點評好評過千」) 

4、購買環節 

好了,終於到了投資人口中「離錢最近」的購買環節了。 

很多時候,消費者早就有需求、也知道有什麼方案、也選好了方案(類似於我習慣用XX洗髮水),主要在意的購買環節——是不是能方便買到。 

這也是傳統上線上線下模式的最多討論點:購買到底是線上方便還是線下方便。 

其實這也是線上線下各有優勢的——同樣是購買便利,線上的主要優勢的省空間,線下的主要優勢是省時間。 

所以,當消費者更加在意時間上的便利性時,往往線下更加有優勢——比如711便利店賣的商品,消費者想要的時候希望能夠立刻拿到(比如一瓶水),所以即使它比電商和超市貴很多,還是很火爆。

而當消費者更加在意空間上的便利性(不用跑出去買)時,往往線上更有優勢——比如快餐,消費者懶得跑到樓下很遠,就為吃一頓10分鐘的盒飯,就不如用餓了麼送到家。 

除此之外,線上在便利性上的另外一個大優勢就是:長尾商品。 

比如在一個5線小縣城,想要做一個小學課文中講的「黃油烙餅」,可能全縣所有超市有沒有賣黃油的——因為全縣20萬人可能只有10個人有買黃油的需求,而縣裡的超市不可能為10個人的需求就增加一個SKU(Stock Keeping Unit:庫存量單位) 

於是,線上電商解決了這個問題。 

總之,在購買環節,如果消費者在意時間便利,那是線下的機會;如果消費者懶得走以及需要買得到,那就是線上的機會。

5、服務環節:消費者購買後如何獲取服務 

對很多商品來說,並不是成交了就意味著生意的結束——還有服務環節呢。 

這個環節,到底選線上還是線下?

 一句話總結:如果服務更多基於商品,往往更適合線下;如果服務更多基於人,則往往更適合線上。 

比如對一個三四五線城市的中老年人來說,買了智慧型手機往往需要大量的售後服務——今天找你下個歌,明天發現聲音模組壞了,後天又想加一個貼膜。 

這種服務是基於商品的,而線上郵寄商品服務太麻煩,所以更適合線下。這就是oppo、vivo為什麼把手機銷售網點變成汽車4S店的模式如此成功的重要原因——線下更適合提供這種服務。

而有的服務則更多是基於人本身的,比如糖尿病患者除了看病之外,還需要每天進行身體管理,就需要大量的諮詢(能不能吃這個),而網際網路傳遞信息是最快的,也就在這方面有優勢。 

這就是為什麼大量的線下為主的品牌也都建立了在線的用戶社群,為他們提供持續高頻服務,從而不斷引流。(比如現在每個理髮店小哥,都加了無數客人微信) 

總之,在服務環節,如果基於商品的,則適合線下;如果基於人,則更適合線上。 

結語  

廢話不多說,一張圖概括吧: 

不論你現在是電商還是線下零售商,都需要看看哪個環節應該變一變了。 

比如:

  • 純線下的,把第一個環節變到線上,就成了:內容營銷+傳統零售

  • 線上的,把第一個環節變到線下,就成了:體驗店+電商

  • 純線下的,把最後一個環節變到線上,就成了:社群營銷+傳統零售

  • 純線上的,把第二個環節變到線下,就成了:定製化電商O2O……

嗯,我相信你們一定比我玩法多。 

部分引用來源:

前面的購買階段(從需求到搜索到評估等),引用自經典的科特勒的行為選擇模型(問題識別-搜尋備選方案-備選方案評估-購買)。 

本文已進行版權登記,版權歸屬李叫獸,抄襲必究。如需轉載,請聯繫微信號:lijiaoshou01

相關焦點

  • 綁魚實測:內走線好還是外走線好?實驗是檢驗標準的唯一真理!
    綁魚實測:內走線好還是外走線好?實驗是檢驗標準的唯一真理! 原標題:綁魚實測:內走線好還是外走線好?實驗是檢驗標準的唯一真理!剛開始學習釣魚的朋友手工綁魚鉤時,總免不了脫線的情況。那麼網上流傳的這麼多綁魚鉤方法,哪種方法綁的魚鉤最牢呢?
  • Token全內走線把立和碗組套裝,讓更多的品牌具有內走線設計
    2020年公路自行車發展方向:專有配件越來越多,塗裝越來越簡單不過,這樣的趨勢所帶來的簡潔外觀和微弱的氣動優勢還是不能忽視的那麼問題來了,如今全內走線的設計,除了在一些整合度很高的品牌整車上才會出現,而且越來越的品牌也正在這樣做,那麼作為DIY玩家或者是實力沒有那麼雄厚的品牌來說,全內走線是不是就成了痴人說夢了呢?早些時候的FSA的ACR內走線系統現在,第三方的廠家正努力地在實現這一目標。
  • pcb走線交叉怎麼辦
    打開APP pcb走線交叉怎麼辦 陳翠 發表於 2019-05-10 16:20:38   pcb走線交叉怎麼辦   1、最快最簡單的方法是採用雙面布線的雙面板。
  • PCB設計怎樣計算走線寬度
    這些跡線可以被識別為存在於電路板表面上的銅的連續路徑。走線寬度變得至關重要,因為它直接影響PCB的工作。此外,增加流過PCB走線的電流會產生大量的熱量。監控走線寬度還有助於最大限度地減少通常在電路板上發生的熱量積聚。導體寬度也決定了直接影響電流的走線電阻。 許多製造商選擇可用的默認走線寬度,這可能是不適合高頻應用。而且,根據應用,走線寬度會變化,從而影響走線的載流量。
  • 自學PCB差分走線的阻抗控制技術(下篇)
    但是在PCB板內部的真實差分走線附近往往找不到接地點,導致無法在PCB板子內部對真實的差分走線進行測量。 為了解決「偽差分」TDR設備難以實現對PCB板內部真實走線進行差分TDR測量的問題,一般的PCB生產商都會在PCB板的周圍做上帶有接地點的差分走線測試條,稱之為「Coupon」,圖10就是一個典型的PCB板,上方是測試用的「Coupon」,下方是板子內部的真實走線。
  • 乾貨| 快速估算PCB走線電阻的方法:方塊統計
    我們通常需要快速地估計出印刷電路板上一根走線或一個平面的電阻值,而不是進行冗繁的計算。雖然現在已有可用的印刷電路板布局與信號完整性計算程序,可以精確地計算出走線的電阻,但在設計過程中,我們有時候還是希望採取快速粗略的估計方式。有一種能輕而易舉地完成這一任務的方法,叫做「方塊統計」。採用這種方法,幾秒鐘就可精確估計出任何幾何形狀走線的電阻值(精度約為10%)。
  • 答題|走線不走心,遲早會返工
    要減小過衝和振鈴就需要儘量減小反射,保證信號感受到的阻抗連續性,對於DDR的地址控制命令類信號而言有如下幾點需要關注:選擇合適的驅動能力、對於負載較重的場景注意選擇合適的拓撲和端接電阻、對信號走線進行合理的阻抗控制。
  • 答題 | 走線不走心,遲早會返工
    要減小過衝和振鈴就需要儘量減小反射,保證信號感受到的阻抗連續性,對於DDR的地址控制命令類信號而言有如下幾點需要關注:選擇合適的驅動能力、對於負載較重的場景注意選擇合適的拓撲和端接電阻、對信號走線進行合理的阻抗控制。
  • 如何使用線纜配件來取代PCB走線
    每次串行數據速率提高,其都會暴露出掩蓋在低速下的問題。許多這些問題是因為PCB走線、過孔和連接器中發生損耗引起的信號完整性下降而造成的。雖然信號完整性問題的解決方案有很多,但每種方案都有其自身的缺點。解決這些問題的一種應對措施是使用線纜配件取代PCB走線。 每次串行數據速率提高,其都會暴露出掩蓋在低速下的問題。
  • 為了信號完整性,如何控制PCB的控制走線阻抗?
    阻抗控制最終需要通過PCB設計實現,對PCB板工藝也提出更高要求,經過與PCB廠的溝通,並結合EDA軟體的使用,按照信號完整性要求去控制走線的阻抗。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807/389726.htm  不同的走線方式都是可以通過計算得到對應的阻抗值。
  • 怎樣走線不傷車?原來門道這麼多
    我評測的記錄儀或車載電子產品有很多,這次跟大家仔細聊聊它們該如何「取電」,如何DIY「走線」。線下門店給你的安裝方案未必是最合適你的,甚至可能存在隱患。另外,還有一些細節問題你需要知道,這對車輛和記錄儀的日常使用非常重要。
  • 自學PCB差分走線的阻抗控制技術(上篇)
    計算機以及通信行業的PCB客戶對差分走線的阻抗控制要求越來越高。這使PCB生產商以及高速PCB設計人員所面臨的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文結合PCB行業公認的測試標準IPCTM-650手冊,重點討論真差分TDR測試方法的原理以及特點。
  • 家裝水電工藝走線怎麼布置更規範?
    水電安裝是家居安全中的重中之重,對於打算裝修的業主朋友,還是很有必要了解一下。今天名雕小編就為大家總結一下有關於水電工藝走線如何布置更規範,以防不備之需。一、電路布管布線施工標準工藝1、水電布線堅持橫平豎直,儘可能減少彎曲次數,彎管鋪設時需要使用彎管器,弧度要大於90度。如果使用90度彎頭,電線在線管裡面可能拉不動。
  • 通常的BGA器件如何走線?
    通常的BGA器件如何走線?      BGA是PCB上常用的元器件,通常80﹪的高頻信號及特殊信號將會由這類型的封裝Footprint內拉出。因此,如何處理BGA 器件的走線,對重要信號會有很大的影響。
  • 告別靈魂走線:酷冷至尊推出24 pin 轉接頭
    IT之家10月28日消息根據外媒OC 3D的報導,為了令機箱走線更加美觀,酷冷推出了ATX 24 Pin 90°轉接頭,適用於任何標準的ATX主板,兼容不同品牌的電源,一起來看一下吧。轉接頭以90°角連接的設計,減少了以往在連接時可能會導致線材彎曲或摺疊的情況,用戶走線也更方便,同時轉接頭即插即用,不需要複雜的電線或額外的配件,只需要將轉接頭插入主板上的24 Pin主電源插座,然後將主電源線直接插入適配器另一側的電源插座即可。
  • 代替保險絲、充當板載天線,電路板蛇形走線還有哪些作用?
    蛇形走線是一種類似於蛇的形狀的特殊線路,是電路板布線當中比較特殊的一種線,在電路板當中不僅可以代替保險絲、充當板載天線,同時還能起到抗幹擾、延遲等作用。1、代替保險絲為了控制成本可以採用蛇形走線銅箔來代替保險絲,這樣也能起到過載保護作用,一般用這種蛇形走線時候長度不是很長而且也比較窄
  • 一種快速估算PCB走線電阻的方法:方塊...
    我們通常需要快速地估計出印刷電路板上一根走線或一個平面的電阻值,而不是進行冗繁的計算。 雖然現在已有可用的印刷電路板布局與信號完整性計算程序,可以精確地計算出走線的電阻,但在設計過程中,我們有時候還是希望採取快速粗略的估計方式。 有一種能輕而易舉地完成這一任務的方法,叫做「方塊統計」。
  • 【李叫獸】市場部到底該做什麼?
    (原標題:【李叫獸】市場部到底該做什麼?)李叫獸定位的用戶需求是什麼?我認為是 「營銷越來越複雜,人們需要科學化的方法來簡化自己的工作。」之前不理解到底什麼文案能夠吸引關注,看了李叫獸的方法後,能夠理解大腦注意力的本質並且獲得啟發,讓本來複雜難懂的工作,變得更簡單一點。然後,剛剛提高 「粉絲活躍度」 的各種解決方案,是否幫助李叫獸更有效率地滿足這一需求呢?
  • 不妨試試讓高速信號跳過PCB走線
    每次串行數據速率提高,其都會暴露出掩蓋在低速下的問題。許多這些問題是因為PCB走線、過孔和連接器中發生損耗引起的信號完整性下降而造成的。雖然信號完整性問題的解決方案有很多,但每種方案都有其自身的缺點。解決這些問題的一種應對措施是使用線纜配件取代PCB走線。o7yednc問題是這樣的。
  • 商戶隱蔽走線竊電 現形當日被拘留
    稽查人員發現,這一商戶竊電線路走線隱蔽,並且加裝了開關控制竊電迴路。    經過一番檢查,稽查人員終於認定該商戶確實存在私自接線竊電行為。稽查人員配合公安幹警現場取證,對竊電嫌疑人依法進行現場訊問。竊電嫌疑人認可了違法竊電行為,並在濟南供電公司《竊電通知書》上簽字,電力稽查人員當場依法中止供電,公安幹警立即傳訊竊電嫌疑人至當地派出所展開進一步審查。14日晚,竊電嫌疑人依法被拘留。